相关试卷

  • 1、政权建设

    不同时期有关中国共产党政权建设的文献摘录

    文献名称

    相关内容摘录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1年)

    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的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大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年)

    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依法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有思想、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讯、人身、居住、迁徙、宗教信仰及示威游行的自由权。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解读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政权建设的艰辛探索历程。

  • 2、官吏与国家治理。

    材料一

    进入战国后,诸侯国君逐渐演变为集权专制君主,实行官僚制度。在官吏任免方面,或因军功,或由荐举、游说,或择自侍从养士。被任命的官吏多非贵族,“官无常任”,不得世袭。国君任命官吏时授予玺印,免职辞官时回收玺印。将帅统兵发兵,也须持有兵符。派遣使臣,则用国君授予的“节”,国君颁赐给官吏玺印符节,赋予官吏行使行政、军事、司法诸权以合法性。严格实行官吏岁终“上计”。每年地方官须向国君呈报财政预算,盈者升官受赏,亏者降职问罪,以督促官吏尽责尽力。发放俸禄,依官职高低而有等差。俸禄取代封邑,国君可随时任免或调动官吏。

    ——摘编自李治安《中国古代官僚政治》

    材料二

    秦统一六国后,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这里的“监”是“掌监郡”的“监御史”。它隶属于御史大夫,代表皇帝监察地方官吏,使地方官不敢欺骗和违抗中央。

    汉初,郡国并行,各郡没有设置监御史这个官职,但中央派人监察地方的作法继承下来。到汉武帝时,在全国置十三州部,每州派刺史一人。刺史对上受中央御史中丞直接管辖,对下主要监察郡守和强宗豪右,从其“周行郡国”可以看出,诸侯王也在督察之列。刺史以六条问事,形成“秩卑”“任重”的局面。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官,虽不是地方官,由于能控制地方长官,因而极易越权。

    随着东汉后期阶级矛盾尖锐,刺史(州牧)的秩位提高、权限扩大,刺史可以督察辖区内一切朝廷命官,有选举、劾奏之权,有权干预地方行政,又拥有领兵之权,事实上演变为地方的高级行政长官。有的州牧、刺史甚至权位父子相袭,实际上成了割据一方的军阀。

    ——摘编自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

    (1)、依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官僚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官僚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汉地方治理体系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影响。
  • 3、右图为矗立在联合国总部的雕塑《铸剑为犁》,该雕塑是前苏联于1957年送给联合国的礼物。雕塑中的男子一手拿着锤子,另一只手拿着他要改铸为犁的剑。它代表了联合国的宗旨之一,即( )

    A、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B、尊重各国人民平等权利 C、实现各国的共享与共荣 D、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 4、以下表述中,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11世纪,英国确立了陪审团制度。陪审团在法庭上聆听证据,就事实问题作出决定

    欧洲国家普遍确立了完备的司法制度

    B

    13世纪,英国《大宪章》规定:“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或经国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监禁……”

    英国国国王征税的权力受到限制

    C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承认,神圣罗马帝国治下的许多邦国是独立主权国家,各国应以平等、主权为基础处理国际关系

    标志着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

    D

    1944年7月,44个国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美元取得了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的霸权地位

    A、A B、B C、C D、D
  • 5、下表为19世纪英国三次议会改革的相关内容。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1832 年

    重新分配议席并修改选民资格,工业资产阶级大体获得选举权

    1867 年

    降低选民财产资格,除矿工和农业工人外,工人阶级大多得到选举权

    1884—1885年

    基本实现成年男性的普选权

    A、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建立 B、工业革命推动了议会改革 C、标志着文官制度的确立 D、英国民众普遍获得选举权
  • 6、1714 年英国安妮女王去世,根据此前议会通过的《王位继承法》,来自德意志的乔治一世继承了英国王位,他不会说英语,也不了解英国情况,他和他的继任者对英国事务都缺乏兴趣,于是大臣们有事不再找国王,而是自己先商定对策,然后再提交国王认可。这一情况( )
    A、为《权利法案》的颁布创造了条件 B、为责任内阁制的形成提供了良机 C、说明英国君主立宪制是偶然确立的 D、说明议会直接操纵英国王位继承
  • 7、公元前5世纪,雅典公民大会的一项重要权力是每年召开一次会议,决定是否应当以陶片放逐法放逐一位势力足以影响城邦稳定的政治家。这表明雅典城邦( )
    A、在政权建设中极力避免专制 B、司法审判没有任何实际作用 C、民主政治制度已经趋于完善 D、公民大会注重调解政治纠纷
  • 8、从 1965 年到 1976 年,与中国建交国家的数量从 49 个增加到 111 个。这一变化的背景包括( )

    ①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 

    ②两极格局瓦解,冷战随之结束 

    ③中美走向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9、设置机构或职官是古代中央王朝管理边疆的重要举措。下列机构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西域都护府 ②北庭都护府 ③理藩院 ④宣政院

    A、①③②④ B、②①③④ C、②④①③ D、①②④③
  • 10、康熙五十一年,颁布诏令“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于雍正二年为始,(直隶省)将丁银均摊地粮之内,造册徵(征)收”。至雍正七年,全国14 个省份陆续效仿推行。这一系列变化说明( )
    A、资产作为征税标准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 B、赋税由征收粮食布帛开始变为征收银两 C、政府加强对户籍的管理,便于赋役征发 D、人口的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
  • 11、以下有关中国古代中央机构沿革的表述,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三省六部制→中外朝制→行省制→郡县制 B、中外朝制→郡县制→二府三司制→设立军机处 C、三公九卿制→中外朝制→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 D、三公九卿制→郡国并行制→设立内阁→二府三司制
  • 12、史籍记载:某一时期监察机构严密,中央设御史台,地方设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官员侵盗欺诳、污滥不法,若此之类,肃政廉访司、监察御史有能用心纠察,量加迁赏。” 上述史料可用于研究( )
    A、秦朝御史大夫的职权 B、西汉依据才德察举官员 C、元朝监察官员的职权 D、清朝落实“圣谕十六条”
  • 13、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 )
    A、加重人民的负担 B、实现了富国强兵 C、使北宋走向衰亡 D、加强了社会管控
  • 14、中国古代某时期政策开明,经济繁荣,各民族交往频繁。都城中出现“五陵年少金市(西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的景象。下列都城位置示意图与该景象对应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 15、两汉时期地方官推举人才主要参考乡间评议;魏晋时期由中央任命的中正官品评人才等级;隋唐以来科举选官由中央部门主持,有时皇帝还亲自参与选考。上述变化反映了( )
    A、科研人才大量涌现 B、才学成为选官的唯一标准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官员选拔的标准完全不同
  • 16、右图为考古学家在云南晋宁河泊所遗址发现的众多汉代封泥之一,印泥上刻有 “滇国相印”的文字。该文物可以用于证明( )

    ①汉朝加强“河西四郡”管辖 ②史籍记载的古滇国确实存在

    ③中原制度文化影响云南地区 ④汉代对西南地区的有效治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3~1935年,为推广国货、促进铁路与沿线实业交互发展,南京国民政府举办了四届铁路沿线出产货品展览会(简称“铁展会”)。铁道部向各铁路部门征集展览货品,进行巡回展览。1933年10月举行的第二届南京铁展会在第一届上海铁展会的基础上,在选址、交通、展览内容和方式上进行完善,尤其是津浦馆装置彩色字图灯片以突显铁路线路,并将各路沿线的美景拍摄成电影,每日开演。此外,关外馆悬挂的日本侵略东三省地图上写着“勿忘”两字。鉴于前两届的经验,第三、四届铁展会在景观的展示规模和技术上更是倾力谋划。1934年5月举行的第三届北平铁展会,各场馆充分利用可视化技术展示名山大川、石窟碑帖、宫殿建筑等景观。在平汉馆入口处悬挂着一副对联:“铁展不是赛会,是要请社会人士明了国产品的真像;国内农村破产,我们应该用全副力量来提倡国产品。”第四届青岛铁展会创新性设立专业性的电影礼堂,每日下午放映全国铁路沿线城镇地理风光纪录片。

    ——摘编自闻虹《民国时期的铁展会与铁路旅行文化推进》

    (1)、根据材料,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铁展会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铁展会的作用。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梁启超

    中国学问与其说是知识的学问,毋宁说是行为的学问。

    冯友兰

    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

    张岱年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

    张岂之

    中华人文精神充满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使命感,无论是教育、学术、文化以至个人修身,最后都归结到“经世致用”上来。

    上表是几位学者对中国文化的部分看法,请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至少选择一个角度,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准确。)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万隆会议后,中国同非洲各国的关系不断加强。1956~1964年,中国政府以无息或低息贷款的方式对非洲提供经济援助,在需要的时候延长还款期限,以尽量减少受援国的负担。1970~1976年,中国援非金额高达18.15亿美元,接受中国经济援助的非洲国家由1966年以前的11个增至1977年的29个,中非贸易总额也从1970年的1.7721亿美元增至1975年的6.7126亿美元。1975年10月,中国对非洲国家最大的援建项目坦赞铁路(全长1860公里)建成通车。此外,中国向非洲派遣大量的专业教师,到中国留学的非洲学生也越来越多。

    ——摘编自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等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非洲国家逐步实现了民族独立和解放,但英、法等西欧国家仍力图保持其在非洲的影响力。即使他们政治上放弃殖民统治,但仍然以援助、投资及培训干部等方式继续维持他们与非洲国家的关系。西欧国家对非洲的援助在很多时候使非洲国家更加依赖外援,根本做不到授人以渔。1966~1969年尼日利亚内战期间,法国就曾向要求独立的伊格博共和国提供大量援助,希望借此染指该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

    ——摘编自吴秉真、高晋元主编《非洲民族独立简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20世纪50~70年代中国、西欧国家对非洲援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中国、西欧国家对非洲援助的共同背景。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上述材料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启示。
  • 20、 1980年,美国通过的《拜杜法案》规定:“鼓励更多的小型企业参与到联邦研发计划当中,促进营利组织与承担研发工作的非营利组织(包括大学)之间的合作。”此后,联邦政府开始鼓励市场驱动型大学的发展,以提高经济竞争力。这反映美国(    )
    A、积极推动科研的市场化 B、通过市场干预促进了经济高速增长 C、科学技术取得了新突破 D、小型企业成为科技发展的主要力量
上一页 985 986 987 988 98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