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绘画、建筑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同时也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信息,通过研究它们可以获取历史知识。
《南昌起义》(油画)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依据上述三幅图片,概括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并进行详细地分析说明。(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层次清晰,语言规范,表述完整)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将大笔军费和巨额赔款全部转嫁给劳动人民,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由于五口通商,外国的工业产品涌进中国,使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同时,地主加紧了对农民的盘剥,土地兼并更为严重。1840~1850年,广东、广西和全国许多地区,水灾、旱灾、蝗灾连年不断,农民反抗斗争不断。1851年,洪秀全率众起义并建立太平天国。但是太平天国提不出一个可行又能动员广大农民的纲领,因而不能把战争引向胜利,这次伟大的农民战争以失败而告终。
——摘编自《中国近现代史纲论文:太平天国运动》
材料二 辛亥革命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正如宋庆龄先生所言,“清帝逊位,是辛亥革命最显著的成就。它的意义实极重大,因为至少在形式上,中国已经成为亚洲的第一个共和国,使含有世界人类五分之一的国家的专制政体消失,这真是世界史上进步的一个碑石”。今持辛亥革命失败论者的一个依据是革命目标没有完成,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全面实现民族、民权、民生的三大预期目标。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之辛亥革命》
(1)、根据材料一,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失败反映了什么问题。 -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秦朝地方制度转型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治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变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官僚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
——摘编自《文史纵横》
材料二 元世祖后期行省“分镇方面”,掌“方面之权”,充“方面之寄”,即行省是由中央派遣至各地区,代表中央管理地方事务。朝廷分设的十行省均有自身的作用,如江浙、湖广等地的行省主要负责镇压民众、征收赋税,为方便朝廷联络,其治所多在水陆交通要道;而陕西、河南、云南等行省,由于位于关中地区及西南边陲,其治所多在军事要地。随着元朝疆域面积的迅速扩大,行省作为一级行政区域,其管辖面积比前朝要大。元朝之前中央在划分一级行政区域时多借助高山位置、大河走向来确定行政区域。元朝通过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实现国家的统一,并通过以北制南、犬牙交错的方式对各行省疆域进行整合,通过一个行政区域的管理增强多民族统一。
——摘编自曹兴兵《元代行省制度的特点及其历史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邦无定交,士无定主”的原因,并说明秦朝地方制度转型的特征。(2)、根据材料二,归纳元朝行省制的特点。(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秦、元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创新有什么价值? -
4、这是某次战争前誓师词中的一部分:“嗟我将士,尔肃尔听。国民痛苦,火热水深。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这次战争( )A、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 B、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C、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雪洗了百年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
-
5、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与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是指中共二大( )A、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 B、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 C、决定与蒋介石国民党分裂 D、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
6、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从维护共和的立场出发,刻意强调尊孔与复辟之间的密切关系,“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因此,反专制必先反孔教,而反孔教则必定要对中国的一切传统文化进行根本性的颠覆。陈独秀的主张( )A、厘清了孔教与专制的关系 B、颠覆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C、传播了资产阶级民权思想 D、助长了激进的西化倾向
-
7、下表为1913—1921年中国面粉业实存的厂数和每日生产的面粉包数表。其可以用来说明,这一时期( )
中国面粉业实存的厂数和每日生产的面粉包数统计表(1913—1921年)
年份(年)
厂数(家)
日生产面粉包数(包)
1913
57
46030
1914
63
52750
1915
69
71570
1916
80
98290
1917
86
109040
1918
99
123330
1919
104
137810
1920
118
173970
1921
131
215370
A、欧美列强放松了经济侵略 B、民国建立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C、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 D、提倡国货运动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 -
8、孙中山说:“庚子、辛丑以后,中国人的脾气被帝国主义者认识清楚了些,知道一味的强硬手段还不济事;必须用些柔和方法,才能将爱和平、讲礼貌的中国人压服得住。”在议和过程中,美国就有人认为“切勿加中国以不公平导致产生新的仇视”。材料意在说明义和团运动( )A、改变了西方列强侵华的方式 B、使西方列强平等地对待中国 C、粉碎了列强侵略中国的企图 D、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
-
9、近代相对于传统而言,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某史学家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B、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C、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D、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
10、近代思想家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提出如下观点:“欲公法之足恃,必先立议院,达民情,而后能张国威,御外侮……即英国而论,蕞尔三岛,地不足当中国数省之大,民不足当中国数省之繁,而土宇日辟,威行四海,卓然为欧西首国者,岂有他哉?议院兴而民志合,民气强耳。”这些观点( )A、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已经突破了“器物”的限制 C、以进化论思想作为理论武器 D、借助法家思想宣传变法理论
-
11、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先后办起了京师同文馆、天津电报学堂、北洋水师学堂、天津医学堂等传授外语、自然科学、军事知识的新式学堂。清政府这样做旨在( )A、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挽救封建统治危机 C、促进京津地区发展 D、培养新式实用人才
-
12、《南京条约》签订后,条约文本一直存放在两广总督衙门,而且并未颁行。以致“历来办理夷务诸臣,但知有万年合约之名,而未见其文”。相反,英国人却将其刊刻成书,四处出售,“民间转无不周知”。清政府的行为成为国际外交史上的一个大笑话。由此可见,鸦片战争( )A、并没有对中国产生巨大灾难 B、没有促进清朝外交体制的变化 C、清政府依然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D、有利于英国的治国理念在中国传播
-
13、史学家评说黄宗羲思想“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道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下列黄宗羲思想中属于“新见”的是( )A、民本思想 B、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C、工商皆本 D、保留君主制
-
14、史载:南宋时荆湖、江南与两浙,膏腴之田弥亘数千里,中原士人扶携南渡数千万人,于此足征南方经济渐起,与北方经济争衡矣。而金元战争二十年间,北方之残破尤甚,是以元人尝云江南财富占天下什七。针对上述情形,元朝( )
①重新开通大运河 ②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
③实行行省制度 ④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15、下表为唐朝科举考试考生的三种来源。由此可见,唐朝的科举考试( )
类型
来源
生徒
国家最高学府和地方州县官办学校考试合格者
乡贡
自学成才,向州县官府投牒自举并考试合格者
制举
皇帝临时下诏选拔的“非常之才”,由内外文武官员举荐者
A、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B、彻底消除了贵族特权 C、是自上而下的选拔制度 D、保证了人才选拔的公平 -
16、汉代,儒家继承了荀子的重“法”思想,既不一味地排斥严刑峻法,也不一味地渲染道德仁义,而是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这种做法( )A、背离了孔孟主张 B、促进了儒学法家化 C、开启了儒法融合 D、迎合了政治需要
-
17、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位于如图的( )A、① B、② C、③ D、④
-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606年巴黎新桥
材料 新桥建于1606年,是现代城市史上一座里程碑式的建筑。它一改中世纪桥梁传统,它的长约为232米,宽约22米,比任何一条城市的街道还要宽阔。同时,没有在两侧建造房屋以使行人能够清晰地观赏塞纳河的景致。新桥的另一大特色,就是桥上的步行道。这是现代社会上最早出现的步行道,也是最早启发欧洲人分离人流和车流的发明。人行道被抬高将近半尺,配套像阳台一样的观景台,越来越多的巴黎人走出家门走上新桥。
新桥的建立还打开了巴黎的公共娱乐空间。桥基下面的公共沐浴开始流行;不同阶层的人在新桥接触,信息的传播催生了法国的报纸,新闻里出现的关键人物和时间也总是能张贴在桥上……新桥,成为少有的真正塑造都市生活的公共工程。
——摘编自[美]若昂·德让《巴黎:现代城市的发明》
材料中哪些信息可以作为解释新桥是巴黎走向现代起点的证据?概括并说明理由。
-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广告上了《人民日报》
材料一 1979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四川宁江机床厂的广告,这是《人民日报》首次刊登推销产品的广告。
材料二 厂里作出打广告的决策,引起一场风波。支持者说:“机床既然容许买卖,为什么不能登广告?”
反对者说:“不管怎么讨论,上面没有发布生产材料已经成为商品,贸然把广告登出去,很可能会犯政治错误。”
“政治错误”!这四个字在当时很可怕。除了担心犯下政治错误外,大家还担心一旦登出广告得罪了物资部门,以后有求于对方时不好办。
“如果出事,大不了不当厂长了,我已经做好了蹲监狱的最坏打算。”
——据刘伦宝回忆(1978—1991年任宁江机床厂厂长、党委副书记)
材料三 当年(1979年)8月5日,《人民日报》以头版头条的形式发表了一篇《产销直接见面,供需双方满意》的文章:“……现行的沿用了多年的机电产品分配办法,有很大的缺陷……产销见面的试验,就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改革。”也有报纸刊登出了持反对意见的文章《对“产销直接见面”的一些看法》,认为宁江机床厂的做法“没有很好体现以计划调节为主”的原则,“是和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国民经济的原则相违背的”。
——据1979年《人民日报》等整理
结合材料,以“改革”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90年代中期,严复在天津连续发表《救亡决论》《论世变之亟》等文章,提出要救民族于水火,就要“愈愚、疗贫、起弱”,而这关键在于教育启蒙。严复利用其学贯中西的优势,吸收斯宾塞德、智、体三育并举的教育思想,以进化论为依据,力倡以“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民教育论。严复的西学教育并不是全盘西化,他以“有用”为准绳,对中学坚持去其“旧染”,用新式教育陶冶国民,其目的是更深刻、更冷静地了解本民族文化的特点和痼疾,以便在吸收西学时,避免产生“橘生淮北则为枳”的后果。严复在高度关注正式教育的同时,还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妇女教育和留学教育,将之视为正式教育的补充和延伸,与传统单一的儒家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摘编自周建超《论严复与近代中国教育的现代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归纳严复教育改革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