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鸦片战争后,应西方侵略者的要求, 清政府设置五口通商大臣;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清廷允许外国公 使入驻北京, 中国向西方各国派遣大使; 八国联军侵华后, 清朝设立外务部, 成为具有近代外交制度 中一般特征的中央外交机构。有学者根据这些事实展开研究,结论可能是( )A、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B、列强侵华客观推动晚清外交艰难转型 C、西方国家逐渐改变了侵华方式 D、清政府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
2、除北京同文馆外, 1863 年清政府开办上海同文馆, 1864 年开办广东同文馆, 后来又分别增设东文馆、 普(德)文馆,开设西学课程,以学习外语为主,以满足中外交涉的翻译需要。这表明( )A、晚清士大夫思想开始觉醒 B、近代外交理念已经确立 C、清政府逐渐融入西方世界 D、新旧理念冲突不断加剧
-
3、1638 年清朝正式设置理藩院,起初仅处理蒙古事务,后来扩展到内外蒙古、青海、新疆之额鲁特部、 回部与西藏喇嘛所属各处的事务, 与俄国交涉事务亦由其掌管。《理藩院则例》也随之不断完善。这 一职能的变化,说明当时( )A、奠定大一统国家的疆域基础 B、边疆与内地治理呈现一体化趋势 C、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D、强化了对北部边疆少数民族管理
-
4、清初学者颜元从人们日常生活所得, 提出全新的义利观, 他说: “正论便谋利, 明道便计功, 是欲速, 是助长;全不谋利计功,是空寂,是腐儒。”这种思想的出现( )A、受早期西学东渐的启发 B、是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 C、超越了儒家思想的范畴 D、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
-
5、《明会典》载: “内阁行移, 皆用翰林院印”。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写道:“入阁办事者, 职 在批答, 犹开府之书记也。其事既轻, 而批答之意, 又必自内授之后而拟之, 可谓有其实乎?”由此 可知,明朝内阁的设置( )A、使决策机制发生了异变 B、剥夺了都察院的权力 C、是明朝政治黑暗的根源 D、强化了皇权专制体制
-
6、宋代实行募兵制, 兵士及其家属的粮食消费均由官府供给。但是, 军队驻扎地的租赋, “不足以供兵 费, 屯兵营田岁入无几”,调用民力运粮又过于扰民。于是, 政府允许商人介入国家边疆军粮贮与运 输。由此可知,宋代军粮的消费( )A、加重人民赋税负担 B、造成财政压力 C、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D、提高商人地位
-
7、各地博物馆收藏着一批唐代青铜器。代表作品有“花鸟人物螺钿青铜镜”(图 1)、“青铜双龙耳盘口壶”(图 2)等。这些史实体现出唐朝( )

花鸟人物螺钿青铜镜
图 1
圆镜背部图案,用漆贴螺蚌贝壳饰 片所构成,图案中有人物、景色、动物 以及一些静物。每一个都刻画的非常精 细,画面物多但不凌乱, 有条理有氛围。

青铜双龙耳盘口壶
图 2
铜壶具有中西亚艺术风格。造型修长而优美,壶自肩部至器口有一对双龙耳,它们的身躯呈 S 形,正垫起脚尖伸着头向壶内, 似乎正要饮壶内的琼浆玉液, 生动活泼。
A、官营手工业工序分工明细 B、青铜器技艺高超 C、外来文化呈现本土化趋势 D、技术领先于世界 -
8、唐政府曾广泛吸收社会人士参与历法编制工作, 如著名的天文学家僧一行,就曾主持编制过《大衍历》,并且负责制造了不少天文仪器。这体现出唐代( )A、科学技术服务社会生产 B、中国天文技术领先于世界 C、国家力量推动科技发展 D、政府加强了对文化的控制
-
9、有学者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南部各地水利工程建设数目增加,而北部地区水利工程建设数量则有所减少。这表明( )A、北方水利技术水平落后 B、南方水利事业异常繁荣 C、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 D、社会安定推动经济发展
-
10、据《资治通鉴》记载,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 拓跋氏。夫土者, 黄中之色, 万物之元也, 宜改姓元氏。”孝文帝将“拓跋氏”改为“元氏”的理由,主要是对于黄帝( )A、文化上的认同 B、血缘关系认同 C、生活地域认同 D、历史传统认同
-
11、汉武帝之前,几乎全部官位的重职、要职都由世族成员担任,汉武帝开始,“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 士”,隋唐科举制以来,“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才是择”。根据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这种变化可知( )A、察举制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 B、选官制越来越注重公平公正 C、早期选官制有利于君主专制 D、科举制成后世唯一的选官制
-
12、《宋书》记载,南朝刘宋时期:“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这表明刘宋时期( )A、南方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B、南方农民生活日益富足 C、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 D、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
-
13、下表是中国古代部分朝代某一群体在当时入仕人数中所占的比例。该群体是( )
表 2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
A、少数民族 B、寒门子弟 C、南方士人 D、世家大族 -
14、汉初的侍中,职责是掌管皇帝的车、轿、衣服、器物等,甚至还负责给皇帝端尿盆,是皇帝的亲信。 武帝时,侍中开始参与朝政,但地位不高,“不干丞相、御史职事”。后来,担任过“侍中”职务的 卫青、霍去病、霍光等人,“权势出宰相右矣”。汉朝侍中权力的演变说明( )A、内廷机构掌控了行政大权 B、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C、机构调整服务于皇权需要 D、汉代选官制度一脉相承
-
15、下表是春秋时期部分诸侯国兼并的史实,反映了春秋时期( )
表 1
诸侯国
灭国数目/个
说 明
楚
42
楚灭国之数是较多的,当中包括蔡、息、申等姬姓诸侯国
秦
约 20
春秋时期,秦集中向西面拓展,兼并犬戎、冀戎等西戎小国
晋
17
晋国“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兼并了周围大量小国
齐
约 30
齐桓公时期兼并了大量位于今山东省境内的诸侯国
A、华夏认同观念逐步形成 B、楚国最先成为霸主 C、传统政治秩序走向崩溃 D、分封制已完全瓦解 -
16、根据考古人员研究,陶寺文化时限在公元前 2600 年至公元前 2000 年之间。遗址分布于山西省临汾盆 地。在同时期各区系中,陶寺文化的发展水平最高,但它的覆盖面大致未超过临汾盆地的范围;它同 周邻文化的关系,表现为重吸纳而少放射。这说明远古陶寺文化( )A、代表旧石器时代的最高文化水平 B、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文化特色 C、初步具备奴隶制国家的基本特征 D、并不具备全国意义文化中心地位
-
17、在世界历史上,汉王朝与罗马帝国是同一时期上存在的两个超大规模的共同体。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解决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国到了汉王朝,华夏民族已经在中原大地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成为了古代中国占绝对 优势的主体民族。汉王朝时期的华夏民族早已形成了很强的共同体认同感,共享着相同的历 史、信仰、语言与文化。中国的汉王朝灭亡只是政权的灭亡,而大一统的中国却一直存在并历久弥新,直到今天中国仍然是一个超大规模的世界大国。
材料二
罗马帝国是一个以罗马为中心的征服体系。这个体系由亚平宁半岛上的以罗马为核心的 城邦国家与 45 个行省共同组成。罗马行省(跟中国元代形成的行省概念完全不同)是罗马 在意大利半岛之外所征服和控制的地区。罗马帝国统治下的五千多万人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形 成一个横跨欧亚非的有着民族认同感的国家。罗马帝国虽然对西方文明的影响巨大,但灭亡后再也没有能够复兴,欧洲从此进入小国林立的发展模式。
——上述材料摘编自寒竹《汉王朝与罗马帝国的后世命运为何迥异?》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汉王朝与罗马帝国作为“超大规模共同体 ”的共同之处。
有学者认为,是否形成共同的民族认同感是汉王朝与罗马帝国后世命运差别巨大的根本原因。你是否同意学者观点?结合史实进行论证。 -
18、右表为“ 1978-2017 年中国产业结构比较表 ”。数据变化能够用于证明( )
时间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78年 70.5% 17.3% 12.2% 2017年 27.0% 28.1% 44.9%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迅速融入世界市场 D、经济现代化的发展 -
19、灾害治理是国家大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解决相关问题。
材料:
我国是一个以农为本的文明古国,减灾科技主要围绕农业生产来发展。根据减灾技术应 用领域的不同,可以将减灾科技划分为农业减灾技术、工程减灾技术和生物减灾技术三个方面。
农业减灾技术主要有土壤耕作技术与土地利用、田间管理和收获储藏技术、耕作制度与地力恢复以及抗灾作物选育、 引进和推广等。
工程减灾技术即水利工程技术,主要包括捍海工程和治河工程。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 我国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依赖性极强,历史时期水旱灾害也极其严重,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可以有效防治水旱灾害。
蝗灾也是较为严重的灾害之一,生物减灾技术主要是针对蝗虫等病虫害的应对措施。徐 光启在《农政全书》中指出蝗灾危害性不亚于水旱灾害,也分析了蝗灾与水旱灾害的不同之处。蝗灾防治具有成灾面积大、便捷防控和广泛参与的特点。因此,生物减灾措施必不可少。
——摘编自卜风贤《灾害知识的历史建构及其书写体系》
结合史实阐释一则引以自豪的中国“灾害治理 ”事件。(要求:事件清晰,体现自豪理
由,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
20、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二战后,印度成为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进入 50 年代,赫鲁晓夫主张与美国在各个领 域展开“和平竞赛 ”,以制度优势战胜资本主义,亚非拉作为“ 中间地带 ”成为重点争夺对 象。1955 年之后,苏联为印度政府提供了大量的经济与技术援助,印度成为苏联在亚洲给予经济援助数量最多的国家。
——摘编自沈志华《冷战国际史二十四讲》等
材料二
苏联这种不同以往的大幅度对外援助活动被美国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视为“经 济攻势 ”,亦引起美国政府的警觉。艾森豪威尔政府改变了之前重自由贸易而轻对外援助的 做法,积极加强对外援助。美国政府对印度提供了数量可观的经济援助,使印度成为当时美国对外经济援助中最大的受援国。
——上述材料摘编自郭华东《苏联对印度的经济攻势与美国的反应(1953-1961 年)》
材料三
右图为“ 中国、印度的人
均 GDP 表 ”。
20世纪50 年代一次国际会 议上,印度总理尼赫鲁对周恩 来总理说,我们两国有许多相
同的地方,我们能否比试一下,
中国、印度的人均 GDP 表
按 2003 年市场汇率计算
按购买力平价计算
1970 年
1998 年
1995 年
1998 年
中国
114
750
2920
3220
印度
97
430
1400
1700
看谁干得好。周恩来表示同意。
——摘编自高斌《中印两国经济现代化的比较分析》
(1)、依据材料一、二,简析苏联、美国对印度援助的历史背景,指出此时期印度经济现代化相对于中国的优势。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印“ 比试 ”的结果及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制度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