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近代中国百年金融历史长河中,曾经有过许多次改革,而其中最具影响力、意义最深远的当数1935年国民政府实施的“法币改革”。此次改革是中国货币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之一,促进了战时统一国内市场的形成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对抗( )
战的胜利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这次改革
①以银元为法定货币 ②将白银收回国有
③统一了货币发行权 ④开始发行金圆券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2、史载: “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据此材料,从中无法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A、户籍损坏,人口统计失实 B、赋税繁多,新旧项目叠加 C、土地买卖,兼并之风盛行 D、官吏盘剥,逃户日益增多
-
3、下图是一幅题为《实在跑不动了》的漫画。该漫画从本质上说明经济全球化( )A、源于世界政治的多极化格局 B、使得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 C、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复苏乏力 D、南北国家发展差距日益严重
-
4、英国首相张伯伦决心将苏、法两国倡导的“堵”,即维护凡尔赛体系的方针,改为“疏”,即调整现存格局的方针,认为只要英国作出某些让步,英、德两国达成“全盘解决”,就能稳定欧洲局势。下列项中,能体现英国这一想法的事件是( )A、《凡尔赛和约》的签订 B、《国际联盟盟约》签署 C、《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D、《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
5、由于商品供应不足,政府取消了支付工资的做法,根据需要向城市工人分发生活用品。所有私人商业活动均被禁止; 农民生产的超出其糊口之需的一切农产品统统由国家征购。苏俄政府实行的这一政策( )A、集中有限力量保证了战争胜利 B、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 C、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D、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
6、论及某部法律,有学者评述说:“它保障法律平等,所有公民拥有同样的权利。其系统地阐述了新的财产法,还提出了契约、债务、借贷、股份公司以及类似事务的法律,确立小土地所有制的法律框架。”据此可知,这部法律最有可能是( )A、英国《权利法案》 B、美国1787年宪法 C、《法国民法典》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7、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后,伦敦成为英国国内统一市场的中心,伦敦方言成为英国全国通用语; 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法语则成为法国全民族通用的语言,共同的法兰西文化也由此形成。这从一个侧面表明,英、法两国( )A、割据势力遭到削弱 B、专制王权得到加强 C、人文主义深入发展 D、民族国家正在形成
-
8、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俄罗斯的沙皇。他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因其严厉的手段被称为“伊凡雷帝”。下列关于俄罗斯历史的叙述,正确的是( )A、被奥斯曼土耳其攻陷 B、地跨了欧亚非三大洲 C、深受拜占庭帝国影响 D、最主要信仰伊斯兰教
-
9、20 世纪50年代末期至20世纪60 年代前期,根据形势的发展,毛泽东重新提出“中间地带”问题,认为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亚非拉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这一时段,中国在后一个“中间地带”取得的重大外交成果是( )A、同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 B、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国际会议 C、中英、中荷的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关系 D、中法建交,实现了与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
10、下边为 1921-1949 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成分发生四次明显变化的统计表。这其中,1928 年党员成分对比之前出现了较大变化。这一变化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 B、新的革命道路的开辟 C、各级苏维埃政权建立 D、“三三制”原则的实施
-
11、对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有学者认为其将根本法做成了适用一人一事一时的制度规定,这一举措也就犯了“因人设法”之忌。如果这一说法成立,那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最能体现“因人设法”的条款是( )A、“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C、“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D、“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
12、观察上图(右),对此解读正确的有( )
①反映唐宋时期科举考试的情状 ②考试内容是从四书五经中命题
③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的省城举行 ④贡士经过殿试通过者为“状元”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
13、下图(左)为明朝疆域图(局部) 。关于图中①、②、③、④处采取措施的表述,与明朝史实相符的是( )A、①处:对女真部落首领封官 B、②处:设立盟、旗进行统治 C、③处:设驻藏大臣实施管理 D、④处: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
-
14、《旧唐书》载: “(开元二年)时右威卫中郎将周庆立为安南市舶使,与波斯僧广造奇器,将以内进……”; 《宋史》载:“提举市舶司掌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以来远人,通远物。”材料表明,唐宋时期设置的市舶使 (司) 的职能是( )A、负责宾客接待礼仪 B、负责各族朝见事宜 C、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D、掌管对外贸易事务
-
15、有人说,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但也最灿烂的时代。黑暗,它敢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朝堂之上,政权更迭; 朝堂之下,群雄并起。说灿烂,整个社会在曲折中仍有发展,不同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下列图示,属于这一时期的经济“新现象”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6、战国时期一大思想流派传布之区域,就诸子流仕所至观之,盖申不害相韩,商鞅先仕魏而后相秦,韩非入秦未及用,李斯以楚人而相秦。以这些人物为代表的这一流派思想( )A、保护了平民阶层的权益 B、不适用于兼并战争需要 C、满足了君主专制的愿望 D、汉武帝时成为主流意识
-
17、对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某文化遗存,有学者介绍说: “在区系内分布甚广,而以半坡遗址和姜寨遗址为典型,两个遗址都保存有相对完好的聚落遗迹,可以帮助学者复原新石器时代北方民居聚落的大致面貌。”据此可知,该学者介绍的文化遗存是( )A、兴隆洼遗址 B、仰韶文化 C、大汶口文化 D、红山文化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武术外交的发展
历程
阶段特征
人民外交时期
(1949—1978年)
武术外交的第一个对象是越南,以中越两国元首外交为开端,以人民外交形式实现;1974年中国武术代表团访问美国是影响重大的外交事件。
对外宣传时期
(1978—2008年)
举办了一系列具有广泛影响的国际武术比赛;组织了大量国际武术教练员、截判员培训班,培养了大批国际武术技术骨干,广泛开展武术对外交流和援助教学;建立了国际武术联合会等重大国际武术组织。
公共外交时期
(2008年至今)
武术外交的实施主体多元化,除国家体育总局以外,外交部、教育部、文化部、国务院侨办、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等国家部委,半官方机构以及各地市外事部门等都开展了大量的武术外交活动。
——据薛军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武术外交:历程、经验与启示》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新中国的武术外交”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受马克思主义和直接过渡思想的影响,苏俄政府颁布集中化的住房管理政策,试图通过无偿使用住房等方式改善城市人口的居住条件。然而因为国家财政困难以及住房管理的权责关系不明等原因,这一管理体制未能解决住房危机。到新经济政策时期,苏俄政府调整政策,颁市住房法令,使缴费人数覆盖全体租户,收费标准依据市场规则而调整,但始终根据社会地位和工资差异,执行差别房租制:规定法人和自然人享有在国家允许的地段上建筑房屋的权利,使得住房建设主体呈现出多元化态势。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还通过决议,允许不动产交易,开辟了国家、市场、合作社三条分配住房的渠道。分散化住房管理方式大幅度改善了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
——摘编自张丹《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城市住房管理体制转型初探》
材料二
20世纪最初的20年,欧洲国家的不少慈善机构和合作社等组织就开始试图改善工业新兴城市中工人和其他受雇者的住房条件。但实际上,瑞典等北欧国家的大规模住宅建设是在二战后快速兴起的。自20世纪40年代末以来,在这些国家内部,从中央到地方都成立了专门机构负责资助住宅建设,所有住房都有补贴,补贴量和租金几乎相当。通过这种形式,政府控制了所有住宅的质量,从而使住宅既达到了特定的最低标准,又没有超过空间和舒适度方面的限度。20世纪60年代,大量人口从乡村迁入城市,这进一步加快了住宅建设的步伐,要求政府为不断扩大的城市制定总体规划。至20世纪70年代,佳宅量的需求已经得到满足,居民对建筑质量和建筑形式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大量的再投资不可避免,这成为北欧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个普遍性危机,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分化。
——摘编自[瑞典]林德瓦尔、武立《福利制度下的住房发展——战后北欧住宅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20年代苏俄城市住房管理体制的调整及其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北欧国家住房管理制度的特点及其原因。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元代监察制度,同其他官制一样,亦是“以国朝之成法,援唐宋之故典,参辽金之遗制”为原则,因此颇具特色。中央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台在组织上分为两大部分:一为本台组织,一为隶属机关。本台组织除台内官员外,又有直辖之殿中司及察院。隶属机关即内八道肃政廉访司。元代以行御史台统率肃政廉访司监察地方。元代行御史台为地方最高监察机关,然而其下属监察机关各道肃政廉访司在监察权限上亦有相对独立性。《元典章》栽:“弹劾行中书省、宣慰司,及以下诸司官吏奸邪、非违,刷磨案牍,行省、宣慰司,委行台监察;其余官府,并委提刑按察司(后改名为肃政廉访司)。”
——摘编自吴观文《论元代监察制度与官僚政治》
(1)、根据材料,概括元代监察体制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其他朝代监察体制并加以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