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图为清朝前期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的措施:( )
①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②签订《尼布楚条约》;
③实行“改土归流”; ④推行“海禁闭关”。其中在丙处采取的措施是
A、① B、② C、③ D、④ -
2、1978年邓小平发表讲话时提出:“有的法规地方可以先试搞,然后经过总结提高,制定全国通行的法律。修改补充法律,成熟一条就修改补充一条,不要等待‘成套设备’。总之,有比没有好,快搞比慢搞好。”这一讲话( )A、结束了“文革”的混乱局面 B、揭开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序幕 C、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略 D、推进了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
-
3、如图是20世纪某一时期大国关系示意图,图中“——”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甲是美国、乙是苏联、丙是中国 B、甲是美国、乙是中国、丙是苏联 C、甲是苏联、乙是中国、丙是美国 D、甲是苏联、乙是日本、丙是中国
-
4、下图是1949年~1956年《人民日报》中“独立自主”一词的使用频率,其变化呈现“V字形”。这说明我国( )A、一边倒外交政策影响巨大 B、推行另起炉灶的外交政策 C、外交策略更加灵活务实 D、与西方国家关系降到冰点
-
5、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规定:“各民族自治区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的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各民族自治区的自治机关统为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并受上级人民政府的领导。”这表明我国( )A、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明确了中央和自治区的关系 C、确立了民族关系基本原则 D、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
-
6、有学者认为,“唐朝与外部世界加强交往的动因并非如秦汉帝国一样源于军事抵抗或征服的目的,而是具有强劲的内部原生动力”。这种“内部原生动力”主要是指( )A、开放进取的社会心态 B、华夷观念的日益淡化 C、繁荣发达的贸易网络 D、科学技术的持续强大
-
7、下表为唐代都督府与都护府比较一览表。据此得出( )
项目
都督府
都护府
分布格局
边疆防御体系处于内层
居于都督府的防御之外
管辖地区
多是内附的边疆民族
身居边疆民族地区
A、都督府与都护府之间相互牵制 B、都护府摆脱了中央政府的束缚 C、两者加强了对边疆的有效治理 D、唐朝形成完善的都护管理制度 -
8、明代吕坤的《新吾吕先生实政录·乡甲约》记载:民间纠纷,“甲长报知约正副,即与扶理”。清代亦沿袭此制。比如,《牧令书》记载:约长“一闻地方有口角吵嚷之事,即行飞往排解,务使民勿斗争”。由此可知,乡约( )A、取代了里甲组织 B、有利于稳定地方秩序 C、以官方法律为基础 D、反映了社会动荡
-
9、公元6世纪的《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明确界定:“法学是关于神和人的事物的知识,是关于正义和非正义的科学。”“人生而平等,任何人都享有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这说明罗马法( )A、具有人文精神的价值追求 B、以封建神学思想为指导 C、否定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D、是近代欧洲民法的基础
-
10、公民法时代的罗马法程序极其繁琐。例如买卖不动产和奴隶时,当事人双方必须亲自到场,还必须邀请五个证人和一名司秤参加,要讲规定的语言,做规定的动作,交易才能生效。据此推断当时( )A、罗马地区商品经济水平较低 B、罗马人对交易安全不够重视 C、法律程序受自然法精神影响 D、罗马法律适用范围较为广泛
-
11、有学者指出,在西方多党选举制度下,由于不同政党的存在,整个国家的政治人才被政党切割成几个部分,并随政党共进退。一党获胜,哪怕原来的政务官再有能力,也需统统大换血。这位学者认为西方政党政治( )A、导致了政治人才的匮乏 B、实现了政治理念的多元化 C、影响了国家治理的质量 D、扩大了政治人才的空间
-
12、汉代中央监察权统归御史府系统,西汉后期建立了专门行使监察权的“御史台”,东汉末,御史中丞可直通天子。这反映出汉代( )A、中央权力制衡机制形成 B、行政体系日臻完善 C、监察主体的独立性增强 D、监察官员位卑权重
-
13、科举制度产生于隋而确立于唐,因有多种科目而“分科举人”,故名科举。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下士人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入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这反映了( )A、科举选才公平开放的特色 B、以官举士的选官方式终结 C、取士标准出现多样化趋势 D、考试方式完全优于察举制
-
14、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规定,国中“慈孝于父母,聪慧质仁,发闻于乡里者”“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于众者”,由乡长推荐,试用考核合格后就能参与政事。这一规定(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打击了贵族特权 C、加剧了诸侯混战 D、瓦解了土地制度
-
15、据古希腊和罗马相关法律规定,成年男女必须在规定的年龄时段内结婚,适婚女子不结婚会被认为是极不名誉的事,男子过了婚龄仍不结婚生子是违反神意的,并会被处以罚款、剥夺在遗嘱上自由授予财产等权利。这说明古希腊罗马( )A、公民个人利益完全被忽视 B、法律内容丰富、体系完备 C、社会生活以家庭为中心 D、崇尚城邦利益至上的原则
-
16、下面为汉至唐前期东南地区行政区划设置分布简表。根据表中东南地区行政区划设置变化过程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郡县数时期
西汉
三国
西晋
隋朝
唐前期
苏南浙江
会稽郡北部31县
4郡50县
5郡70县
7郡43县
13州74县
江西
豫章郡18县
4郡51县
6郡58县
7郡19县
7州34县
福建
会稽郡南部1县
1郡9县
2郡14县
1郡5县
5州28县
A、古代行政区划不断向东南拓展 B、人口和经济重心有南移趋势 C、中央政府对地方管理不断加强 D、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加强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教育部下发《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文件表示,根据在教材中要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精神,教育部要求对各级各类教材进行修改,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实。下图为中国的十四年抗战示意图。
材料二 1937年7月7日晚上,有人对正在京郊外卢沟桥上演习的日军进行炮击。 同年8月,在外国权益所集中的上海,有两位日本士兵被人射杀,中日两国为此进入全面作战。
——2001年日本扶桑社出版的《新编历史教科书》
1937 年 7月7 日夜,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随即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威胁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2007 年第3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意义。(2)、根据材料二,比较中日教科书对抗战爆发叙述的不同之处,并对其不同之处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各阶层为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进行了不懈的艰苦斗争,但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从五四运动开始,无产阶级力量壮大起来,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进一步传播。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
材料二 毛泽东发现农民们可以动员起来,甚至能够夺取城市……因此,他找到了信心,认为中共是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只要在一个地区内有人力和粮食支持战斗,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1931年,以毛泽东为主席的“江西苏维埃共和国”就成了这一努力的榜样。
——摘自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五四运动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地位,并说明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哪些准备条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毛泽东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形成了怎样的革命思想? 指出“江西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
19、辛亥革命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辛亥革命亲历者,后任军政府司法部部长张知本口述)首义发生,其远因近果甚多。 尤以是年三月黄花岗之役,青年学生壮烈牺牲,已博得全国同情;及同年七月因川省铁路国有风潮,激起遍地怒火。首义前数日,或汉有孙武之制造炸药失慎案,致革命党人名册被搜,清政府按图索骥,有一网打尽之可能。 党人为势所逼乃匆促举事,清湖广总督瑞澄仓皇出走,革命党人遂不战而有武昌。
——摘编自沈云龙《辛亥革命及国民党的分裂
材料二 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看,辛亥革命对社会转型的界标意义明显超过1840年的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不仅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
——摘编自沈渭滨《论辛亥革命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张知本所认为的武昌起义发生的原因。(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二中“辛亥革命不仅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的观点,写一篇小论文进行评析。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150字左右) -
20、1947 年,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指出,绝对不许重复1931-1934 年对资产阶级经济成分所采取的政策——过高的劳动条件,过高的所得税率,不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为目标,而以片面的所谓劳动者福利为目标。这旨在( )A、明确党的阶级属性 B、保障解放战争胜利 C、转移党的工作重心 D、巩固革命统一战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