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东汉时期豪族收恤宗族中的贫困者,蓄养宾客,收留破产流亡的农民,向他们提供救济和保护。豪族对依附农榨取高额地租,多为收成的50%。据此可知,东汉时期豪族势力的发展( )A、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B、推动了刺史制度的形成 C、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D、导致门阀士族迅速崛起
-
2、公元前745年,晋昭侯封其叔父成师于曲沃,此后近70年,曲沃祖孙三代杀逐晋国五位国君,最终成为晋国的新主人,史称“曲沃代翼(翼,晋国都城)”。这反映出( )A、宗法分封制走向解体 B、周王室势力日趋衰微 C、中央集权制逐步确立 D、晋国因内耗加速衰败
-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着受到王朝特别重视的核心区,占据这个地区,足以控制全国。图10、图11、图12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秦汉时期、唐末至北宋时期、明清时期)的核心区分布图。



——据鲁西奇《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
依据上述材料,从中提出一个论题,并结合史实加以阐释(要求:主题鲜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成文。) -
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一个世纪过去了,辛亥革命的火种穿越百年,世代传承,续写民族富强繁荣的辉煌!
——2011年12月15日对明清史学家,北大历史系教授王天有的访谈
材料二:……这些国耻违背我国民的希望,有损我国民的自信,激起我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五四运动就是这种要求的最鲜明的表现……
——摘自于蒋介石《中国之命运》(1943年)
材料三: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下列影片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祖国建设的辉煌历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给中国政治上带来的“前无古人的变化”(具体表现)。(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相比在思想方面产生了什么不同的影响?(3)、请结合影片所反映的历史现实,提炼反映的时代精神(或价值追求)并加以说明(请选择其中一种,结合所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
5、我国“七五”计划(1986—1990年)和“八五”计划(1991—1995年)执行情况。
“七五”计划
“八五”计划
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
7.8%
12%
对外贸易年均增长率
10.6%
19.5%
年出口额占世界商品贸易比重
1.6%
3%
这些变化得益于( )
A、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B、我国社会发展主要矛盾发生了质变 C、科学发展观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
6、高玉宝,参军前当过童工、做过乞丐、干过劳工、学过木匠、做过农民。1947年11月,20岁的高玉宝参加解放军,开始识字。1948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他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自(志)愿书》(图文意思为我从心眼里要入党”)。就是这样一名半文盲战士,从1955年起,陆续发表了总计200多万字的几部长篇小说,成为著名的军旅作家。高玉宝的成长,反映了( )
A、新中国国民教育取得一定成就 B、双百方针得到了正确贯彻执行 C、部队教育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 D、丰富人生履历有利于人才成长 -
7、新中国城镇人口数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这一变化发生的原因是( )
A、“一五”计划的实施 B、“大跃进”运动开展 C、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 D、包产到户的基本实现 -
8、1935年之前,南京国民政府在重工业建设上始终难以投入较多的资源。1936年调整制定了《国防工业三年计划》,加快了金融改革与金融统制、重工业建设和铁矿统制,以及交通运输建设的步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一计划的实施( )A、完善了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 B、使官僚资本的规模急剧扩张 C、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D、为抗战胜利创造了一定条件
-
9、1919年5月以后,在《新青年》影响下,中国大地上出现了《少年中国》、《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劳动届》、《工学》、《湘江评论》等新刊物。它们以介绍新思潮和改造社会为“旨趣”,提出各种各样拯救中国、改造社会的方案和措施。这些刊物的创办表明( )A、民主与科学观念深入人心 B、青少年成为革命中流砥柱 C、封建礼教地位被彻底动摇 D、国人迫切探索救亡新道路
-
10、下图反映了中国某一时期的社会变化,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发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B、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民族企业发展环境改善 D、官僚资本阻碍民族工业发展 -
11、清朝前中期设置理藩院,起初仅处理蒙古事务,后来扩展到内外蒙古、青海、新疆之额鲁特部、回部与西藏喇嘛所属各处的事务,与俄国交涉事务亦由其掌管,《理藩院则例》也随之不断完善。这一职能的变化说明当时( )A、初步奠定了大一统国家疆域 B、边疆与内地治理呈现一体化趋势 C、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稳固 D、强化了对北部边疆少数民族管理
-
12、各地博物馆收藏着一批唐代青铜器。代表作品有“花鸟人物螺钿青铜镜”(图1)、“青铜双龙耳盘口壶”(图2)等。这些史实体现出唐朝( )

圆镜背部图案,用漆贴螺蚌贝壳饰片所构成,图案中有人物、景色、动物以及一些静物。每一个都刻画的非常精细,画面物多但不凌乱,有条理有氛围。
铜壶具有中西亚艺术风格。造型修长而优美,壶自肩部至器口有一对双龙耳,它们的身躯呈S形,正垫起脚尖伸着头向壶内,似乎正要饮壶内的琼浆玉液,生动活泼。
A、官营手工业工序分工明细 B、青铜器技艺高超 C、外来文化呈现本土化趋势 D、技术领先于世界 -
13、唐政府曾广泛吸收社会人士参与历法编制工作,如著名的天文学家僧一行,就曾主持编制过《大衍历》,并且负责制造了不少天文仪器。这体现出( )A、科学技术服务社会生产 B、中国天文技术领先于世界 C、国家力量推动科技发展 D、政府加强了对文化的控制
-
14、有资料统计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南部诸省水利工程数目增加,而北部则有所减少。这表明( )A、北方水利技术水平落后 B、南方水利事业异常繁荣 C、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 D、政治稳定推动经济发展
-
15、《宋书》是记载南朝第一个王朝刘宋历史的史书。其中一段描述:“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扄(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这旨在表明刘宋时期( )A、南方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B、南方农民生活日益富足 C、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 D、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
-
16、下表是春秋时期部分诸侯国兼并的史实,反映了春秋时期( )
诸侯国
灭国数目/个
说明
楚
42
楚灭国之数是较多的,当中包括蔡、息、申等姬姓诸侯国
秦
约20
春秋时期,秦集中向西面拓展,兼并犬戎、冀戎等西戎小国
晋
17
晋国“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兼并了周围大量小国
齐
约30
齐桓公时期兼并了大量位于今山东省境内的诸侯国
A、华夏认同观念逐步形成 B、楚国最先成为霸主 C、传统政治秩序走向崩溃 D、分封制已完全瓦解 -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 18世纪早期,英国城市人数约占总人口的20%—25%,1801年为33%,而到1851年时,英国已有580多座城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54%,英国已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城市就业机会增多,形成了一股吸引农村移民的强大拉力。随着技术革新在棉纺织领域的展开,轻工业城市率先异军突起。煤炭工业、冶金工业的发展,产生了一批能源和重工业城市。另外,交通运输业的变革,亦给英国平添了一批新的交通枢纽城市,城市化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使英国由一个封闭分散的农牧社会变为一个经济一体化的城市文明社会。
——摘编自陆伟芳《简析近代英国城市化的特征》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简要阐述近代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古代中国国家治理必须要克服六大政治难题: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中央—地方关系问题。古代把它叫做“内外关系”或“干枝关系”。
其次,解决军人问题。即如何保障文人集团压倒军事集团,国家治理在礼法合一制的轨道上运转。
第三,如何防止外朝官僚(相对于内侍官而言)集团做大,形成对皇权的威胁与挑战?
第四,如何对待皇亲国戚和世家大族,是依赖他们还是驾驭他们?
第五,如何对待社会基层力量,是尊重、利用还是控制它?
第六,如何处理中原政权与周边政权的关系,是朝贡、羁縻还是直接治理?
——刘建军《国家治理:历史传承与现代突破》
选取两个或以上的政治难题,对中国古代某一朝代或某一时期的国家治理进行阐述。(要求:概况写出选取的问题,观点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五条 除本盟约或本条约另有明白规定者外,凡大会或行政院开会时之决议应得出席于会议之会员国全体同意。
第十二条 “联盟会员国约定,倘联盟会员国间发生争议,势将决裂者,当将此事提交仲裁或依司法解决,或交行政院审查。
——《国际联盟盟约》1919年
材料二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把遏制日本侵略的希望寄托于英美等列强的出面干涉……中国外交部向日本提出三次抗议,并向国联提出申诉。
——张海鹏等《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
材料三 毛泽东说:1950年,我们还在“花果山时代”,你(指乔冠华)跟伍修权去了趟联合国。伍修权在安理会讲话,题目叫做“控诉美国武装侵略中国领土台湾”。控诉就是告状,告“玉皇大帝”的状。那个时候“玉皇大帝”神气十足,不把我们放在眼里,现在不同了。“玉皇大帝”也要光临“花果山”了。这次你们去,不是去告状,是去伸张正义。长世界人民的志气,灭超级大国的威风。第26届联大会议主席马利克称:“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出席了第一届联合国大会,并为实现联合国的宗旨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摘编自宫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出中国的申诉未果理由。(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的影响。 -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0年中央苏区颁布《苏维埃土地法》,采用了高低差额较小的累进征税法,规定按照农民分田每年收谷数量,分等征税,基本控制在5%至15%之间,并且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减免。
——摘编自胡志辉《农业税改革与中国农民的变迁》
材料二 在税率问题上,边区政府实行累进制税率。在晋冀鲁豫边区,按照1943年的规定,“地主负担控制在其总收入的18%--60%之间,富农负担控制在28%左右,中农负担控制在13%左右,贫农负担控制在3-5%。”
——摘编自钟涨宝《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土地与税收政策的历史回顾》
材料三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税改革作为农村改革的主线,在不断的探索与调整中,逐步实现了促进农民减负增收的目标。2006年,我国取消农业税。
表1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年份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元
城乡居民收入比
1996
1999
2002
2005
4838.9
5854
7702.8
10493
1926.1
2210.3
2475.6
3254.9
2.51
2.65
3.11
3.22
表2 农业各税占财政收入比例情况
年份
财政收入
农业各税
农业各税占财政收入比例(%)
1996
1999
2002
2005
6909.82
10682.58
17636.45
28778.54
369.46
432.5
717.85
936.4
5.3
4.0
4.1
3.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9》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比较两者农业税实施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取消农业税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