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下表为部分文献对17世纪苏州的描述。这些描述反映出当时的苏州( )
内容
出处
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明神宗实录》卷361
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
《明神宗实录》卷361
我吴市民,罔籍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
蒋以化《西台漫记》卷4
A、贫富悬殊严重 B、社会矛盾尖锐 C、土地兼并盛行 D、雇佣关系发展 -
2、顾炎武对寻章摘句的“俗儒之学”十分鄙弃,他不屑于做玩弄辞章的“文人”,对天文、地理、九经、诸史、河漕、兵工、山岳、风俗、吏治、财赋、典礼、制度、文物,莫不加以精究。由此可见,顾炎武( )A、崇尚个性自由 B、继承心学的治学精神 C、批判孔孟儒学 D、重视学术的社会担当
-
3、史载:南宋时荆湖、江南与两浙,膏腴之田弥亘数千里,中原士人扶携南渡数千万人,于此足以证明南方经济渐起,与北方经济争衡矣。而金元战争二十年间,北方之残破尤甚,是以元人尝云江南财富占天下什七。针对上述情形,元朝( )
①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 ②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
③重新开通了京杭大运河 ④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
4、乡愁的产生是以人对故乡的远离为前提。中国士人早期的乡愁表达更多是城市性的,即更多关注旧国旧都,以废墟化的城市作为情感原乡;隋唐后中国士人的乡愁逐渐以乡村为主导,通过对乡村的回望寄托情感世界。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市民阶层的壮大 B、唐朝诗歌的兴盛 C、选官制度的变化 D、社会经济的繁荣
-
5、右图为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形势示意图。与此图相适应的历史描述是( )A、战乱频繁,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民族交融,门阀士族执掌朝政 C、科举盛行,对外交往趋于活跃 D、佛教盛行,商品经济蓬勃发展
-
6、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度,“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九卿指“奉常、廷尉、治粟内史、典客、郎中令、少府、卫尉、太仆、宗正”。这一制度( )A、杜绝了官员腐败现象 B、提升了地方治理水平 C、明确了中央机构分工 D、导致了分封体制瓦解
-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科学论断是符合历史实际的,而且为国内绝大多数历史学者所公认。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是在世界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和中国的封建社会日趋没落、封建统治日益腐朽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中国就开始丧失了独立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由此一步一步地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摘编自李侃、李时岳等著《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面对强敌,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屈服过,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前仆后继,不屈不挠英勇反抗外来侵略,积极探索民族复兴的道路。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探索和抗争都以失败而告终。——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华大地上恣意妄为,封建统治者孱弱无能……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孙中山先生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领”……率先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在孙中山先生领导和影响下,大批革命党人和无数爱国志士集聚在振兴中华旗帜之下……推动了革命大势的形成。1911 年 10 月 10 日,武昌城头枪声一响,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辛亥革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了道路。
——习近平 2021 年在纪念辛亥革命 11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材料四 第一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等自由, 有请愿、选举被选举等权利。
第三、四、六章.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
第五章. 国务员(内阁总理)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强发动的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侵略战争。(至少列举四次战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开展的斗争或运动?并简要分析为什么说这些斗争或运动都是失败的?(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辛亥革命爆发的社会背景?(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及所体现的原则? -
8、回顾儒学发展演变史,可知儒学总是在创新中不断得到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宋明理学思潮中,理学家在儒学理论创新方面,也十分典型。“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 期居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它的创立,既符合社会政治方面的需要,又有其理论思维内在逻辑的必然。
——摘自黄钊《应当高度重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材料二 明清之际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之后,又一次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文化学术界首先掀起了一场推陈出新的思想浪潮和文化大繁荣,传统儒学的地位受到冲击,思想遭到质疑。如: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批判地继承了传统的儒学思想,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也对近代启蒙思想的产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冯天瑜《解构机制---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归纳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及特点?(2)、阅读材料二并根据所学,到了明清之际,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针对传统儒学思想 进行了哪些批判和创新? -
9、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乎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恍然, 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此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出( )A、袁世凯实行高压统治 B、老农在调侃戴季陶 C、老农非常畏惧日本人 D、辛亥革命影响有限
-
10、孙中山在评价四川保路运动时指出,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革命或许要推迟一年半载的。可见,孙中山认为四川保路运动( )A、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B、结束了军阀割据局面 C、为武昌起义爆发创造了条件 D、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
-
11、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其中民生主义的基本内容是(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
12、义和团运动是在反侵略、反洋教的斗争中兴起的。这场运动 ( )
①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 ②有效地阻止了中国滑向半殖民地深渊
③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 ④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
13、有学者强调:要从维新派本身去寻求失败的原因,如果是从枝节上来找,自然进入了误区;从中国社会本身去考察,才可能合理地去解释变法为什么失败。该学者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A、措施过于细密且进程过于激进 B、没有坚强的组织领导 C、袁世凯告密直接导致政变发生 D、缺乏成功的社会环境
-
14、张同学在查阅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一部不平等条约的评价时,发现了如下材料:该材料评价的条约是( )A、《天津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
15、有人曾沉痛地说:堂堂“天朝上国”竟然被一个“蕞尔三岛”的东方小国打败,奇耻大辱。”更有诗云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这首诗所反映的内容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 )A、甲午中日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鸦片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6、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运动,给中国的“窗户”开了一条裂缝,拉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该运动是 ( )A、清末新政 B、预备立宪 C、洋务运动 D、义和团运动
-
17、某同学制作了某一近代书籍的知识卡片。根据卡片内容判断该书应该是( )A、《海国图志》 B、《瀛寰志略》 C、《资政新篇》 D、《民报》
-
18、两次鸦片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西方列强均把开放通商口岸作为主要内容,反映了其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报复中国的闭关政策 B、建立军事基地,侵略亚洲他国 C、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扩大市场 D、为资本输出创造条件
-
19、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通过这批条约列强从中国获得的权益有( )
①协定关税 ②片面最惠国待遇 ③领事裁判权 ④在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
20、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繁盛时期,大量通俗、白话小说不断涌现,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百姓生活的富足安康 B、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菜 C、文化知识逐渐普及 D、社会娱乐活动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