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出了一条长期执政条件下解决自身问题、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这是历史上不曾有过的。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古人认为“天命靡常 ”,王朝更替是天命转移的结果,“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周武王指责商纣“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 ”。唐太宗认为“隋炀帝 广造宫室,以肆行幸 ”,结果“人力不堪,相聚为贼 ”。明太祖评论汉唐之亡说:“汉亡于外戚、奄寺,唐亡于藩镇、戎狄 ”。
——摘编自郑任钊《从历史看治乱兴衰周期》
材料二
《共产党宣言》庄严宣告:“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 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中国共产党成 立伊始,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并一以贯之体现到党的全部奋斗之中。
——摘自李立峰《把党的伟大自我革命进行到底》
材料三
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典故来自于 1945 年 7 月毛泽东和黄炎培的“窑洞对 ”,其形象 地概括了古今中外众多政权最终难以避免垮台的宿命,对我们党来说也是一道难题。面对黄 炎培的疑问,毛泽东给出了我们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一个答案,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才不会人亡政息。
——摘编自王高贺《破解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难题的新答案》
材料四
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 议》,将“ 坚持自我革命 ”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十个历史经验之一。一面依靠人民 监督的外在力量,一面依靠内在的反省和纠正的能力与机制。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出了一条长期执政条件下解决自身问题、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这是历史上不曾有过的。
——摘自郑任钊《从历史看治乱兴衰周期》
(1)、概括材料一中关于王朝兴衰的观点。(2)、结合材料二、三,列举中国共产党“让人民来监督政府 ”的重大举措,并概述其能够做到的主要原因。(3)、依据材料四,简析中国共产党探索出跳出历史周期率成功道路的意义。 -
2、有学者认为,“官僚政治制度不是静止的政府型态与组织法,制度的形成及运行本身是一动态的历史过程,有‘运作 ’、有‘过程 ’才有‘制度 ’,不处于过程之中也就无所谓‘制度 ’” 。该学者主张研究制度史必须( )A、探讨现实政治中实际运作的“活 ”的制度史 B、从政治体制、政治形态来观察社会历史变迁 C、基于人类学对作为基调的日常统治加以研究 D、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公理公例者也
-
3、1982 年,时任以色列外长提出“伊农计划 ”。该计划认为,现行阿拉伯世界由英、法 等外部殖民者随意划分成 19 个国家,根本没考虑居民的意愿,教派和种族混居,因而这些国家像“临时建筑 ”一样不结实。为此,以色列要将整个地区分成若干小国,尤其将所有现存的阿拉伯国家进行分解。 由此可见,“伊农计划 ” 目的在于( )A、联合阿拉伯国家反抗英法统治 B、维护阿拉伯居民历史传统利益 C、保障中东地区长期和平与稳定 D、确保以色列在中东的生存安全
-
4、英国殖民者在埃及着重发展棉花生产,1884 年到 1913 年,埃及棉花种植面积扩大了1 倍,出口量增加到 110% ,其中 50%-60%出口到英国。 曾经以“尼罗河粮仓 ”著称的埃及需大量进口面粉和粮食。材料能够反映英国( )A、商品输出大肆掠夺财富 B、资本对埃及农业的改造 C、推动殖民地工业化进程 D、与德、奥加紧争夺非洲
-
5、1835 年,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文中写道: “在选择职 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 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据此,马克思表达了( )A、对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认同 B、对无产阶级的美好期望 C、对资产阶级贪婪无耻的批判 D、为人类服务的崇高理想
-
6、17 世纪 30 年代生活在伦敦的同郡商人,会在宴会中商讨如何为本郡行善事。到 50 年 代,这一习俗蔚然成风,如沃维克等郡的商人和乡绅纷纷举行年会、晚宴等活动,以特殊着装、菜肴等形式表达对本郡的热爱和认同。据此判断,此时期英国( )A、乡绅群体形成家乡认同意识 B、资产阶级与新贵族悄然联合 C、地区议会选举争夺非常激烈 D、国王与贵族势力已结成同盟
-
7、下列选项中,能集中代表公元前 2000 年左右欧亚各地人类社会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且是当时农耕社会、草原社会和森林社会的资源与技术交流相结合的产物是( )A、楔形文字 B、青铜技术 C、马拉战车 D、制铁技术
-
8、1961 年春天,安徽各地农民普遍要求实行“责任田 ”,到年底,91%的生产队实行“包 产到队、定产到田、责任到人 ”。在广东等省、区也不同程度推行了生产责任制。这种制度深受农民群众欢迎,主要原因是( )A、社会主义总路线要求 B、中共实行“八字方针 ” C、体现了按劳分配原则 D、彻底解决了经济困难
-
9、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党和政府建立“常委会制度 ”“值日代表制度 ”“干部参加劳动制度 ”等一系列全新制度,要求所有政府工作人员,尽可能亲自下田去帮助红军家属及贫苦农民耕种,“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 ”。这些制度( )A、确保了新型政府的廉洁高效 B、表明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C、证明政府权利来自人民赋予 D、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
10、有美国学者指出: “南京(政府)恢复关税自主,其结果对中国人自办的工业的利益很有限。南京对关税收入的需求和日本的压力,一直阻挠着保护关税的真正作用,从一九 二八年到一九三四年经常改变的关税税率,事实上是一种足使中国工业不能稳定的破坏性因素 ”。该学者认为南京(政府)恢复关税自主( )A、符合美国政府的在华利益 B、有利于消除日本侵略威胁 C、主要目的是增加政府收入 D、旨在应对世界经济大危机
-
11、1898 年,康有为将撰写的《法国革命记》进献光绪。他认为路易十六是个好皇帝,只是因不能顺乎民情进行改革维新,所以才被处死。康有为意在( )A、将历史研究与救亡图存斗争相结合 B、强调帝国由盛转衰的血腥残酷现实 C、恐吓光绪尽快推进改革以实现自强 D、说明不肯实行变法维新的严重后果
-
12、明清时期的南方及西北地方,宗族之间解决纠纷,动辄聚族械斗。聚族械斗肯定会出人命,通常每次械斗前,各大宗族先确定有多少人能抵命;规定凡抵命者,事后其妻儿老小一律由公产来赡养。据此可知,宗族组织( )A、具有综合性治理功能 B、影响地方社会安定 C、抵御天灾人祸以自救 D、得到了官府的庇护
-
13、中国古代的测时与报时是分离的,遵循铜刻漏计时、击鼓定更、铜钟报时的基本程序。 朝廷长期垄断时间测报的知识技能,并制定严苛的法律禁止民间私获天文仪器、星图和谶书,私习天文算学和测时技术。据此可知,计时测报系统( )A、是官府社会治理的必备手段 B、在中西方社会均有实践 C、是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的指南 D、具有很复杂的运作机制
-
14、天监四年(505 年),梁武帝置五经博士各一人,开馆招生。“ 旧国子学生,限以贵贱,帝欲招来后进,五馆生皆引寒门俊才,不限人数 ”。梁武帝意在( )A、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B、培养庶族精英儒学素养 C、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D、维护传统九品中正制度
-
15、近年来出土的汉简特别是张家山汉墓的简牍显示,汉初的法律基本上继承了秦的法律。但西汉不仅没有速亡,反而出现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的强盛局面。据此判断( )A、秦朝速亡与法律苛刻无关 B、汉承秦律促进繁荣 C、儒家因焚书坑儒扭曲历史 D、法治根本在于民生
-
16、西周时期青铜器多为宗庙重器,器铭上多为“万年子孙永宝用 ”“永命 ”等吉祥语,兵器多为族徽、人名之类的短铭。战国时期,青铜鼎铭多标记其使用之处所(宫、府、库、厨),兵器则以“物勒工名 ”为主。这反映了( )A、分封制度已彻底崩溃 B、礼乐崩坏的社会现实 C、社会转型的现实需要 D、私营工商业快速发展
-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欧洲服装发展历程(节选)
欧洲中世纪最具代表性的服饰风格是以教堂建筑命名的哥特式,颜色尚黑、灰、白三色,式样以拖地长袍为主。拜占庭样式服装则继承和发扬了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文明和艺术风格,同时又糅合了东方精美华丽的刺绣图案。
14至17世纪,男性服装主要是紧身的上衣和长裤,强调肩部和臀部的线条,使得身材看起来更加挺拔和精悍;女性服装则强调腰部线条的优美和身体曲线的展现。18、19世纪,大规模的服装厂开始出现,服饰的价格进一步降低。男性代表性的服装是西装和领带,女性服装则逐渐摆脱束缚,短裙和紧身上衣逐渐成为主流,也出现了比较实用的外套和裤装。
20世纪上半期,流行了数十年的S型服装逐渐消退,紧身胸衣得到改良,女性服饰向自由的现代形态转变。30年代的服装以深色调和简单的款式为主,40年代为了节约材料和资源,服装设计受到严格限制,女性开始穿战时服装,男性开始穿制服。二战后,女性服饰更加随意、自由,年轻一代喜欢奇装异服,超短裙和牛仔装广泛流行。80、90年代服装设计更加多元化,中性服饰成为风潮。
——摘编自李当岐《西洋服装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自拟论题,写一则历史小论文。(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以来,伴随着西风东渐,星期制传入中国。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视星期制为文明之制,主动仿行。而湖广总督张之洞规定两湖书院的学生只准休旬假(十日放假一日),不得过星期日。1902年至1911年夏,由于清政府推行新政,各学堂、中央各部和地方衙门陆续实行星期日公休制度。1912年民国肇建,南京临时政府“期与世界各强国同进文明”,采用了星期日公休制度。与此同时,星期制也在社会上广为流行,渐成都市生活中新的工作与休闲的节奏。合理的休息与适度的休闲,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人的精神面貌。
——摘编自湛晓白《时间的社会文化史》
材料二
1949年之后,新中国沿用近代以来形成的星期日公休制度。1995年3月25日,国务院发布第174号令,规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统一的工作时间,星期六和星期日为周休息日”,自1995年5月1日起施行。利用和过好双休日,对于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消费休闲和社会风尚都有很大影响,从星期日公休制到一周双休,体现了社会文明的进步,也为个人自由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摘编自《人民日报》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晚清至民国星期制普及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近代以来星期“公休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统一中国后,就推行了“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制度,至此,上至帝号、皇帝活动、王侯官员,下至百姓,都有了统一称谓,各异的文字书写也统一为更加简洁的、能够更好适应庞杂公务的隶书,由此,上下一致的文书话语体系开始形成。隋唐时期,文书制度依托于三省六部制,发展出了相对成熟的制作规程、审核机制和运行流程。无论是“三省”之间的权力分工,还是执论制度、避讳制度、平缺制度、贴黄制度等,都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唐六典》中规定:“今册书用简,制书、慰劳制书、发日敕用黄麻纸,敕旨、论事敕及敕牒用黄藤纸,其敕书颁下诸州用绢”“中书舍人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既下,则署而行之”“凡文案既成,勾司行朱施讫,皆书其上端,记年、月、日,纳诸库”。任何诸如随意改动、漏发错发、弄虚作假、盗用泄密等行为,皆会依据法典被施以惩戒。
——摘编自周光辉等《从文书行政到文件政治:破解我国规范治理难题的内生机制》
材料二
朱批奏折缴回之举肇始于清康熙朝,制度确立于雍正朝,乾隆朝又有新的补充发展,虽朱批“览”“朕安”一二字者亦需缴回,由此逐步形成了严格的朱批奏折缴回制度,并为以后所承继。清廷最初规定臣僚所存朱批奏折于下次上奏时趁便奏缴,其后改为按年呈缴,清末又改为年终交由军机处汇缴。朱批奏折需连同奏匣、奏夹、封套一并缴回,在京官员赴该管衙门,在外官员则赴该省督抚处呈缴,休致或降革官员则呈明该省督抚、该旗都统代缴。臣僚所存朱批奏折不得隐匿存留,违者严加惩处。
——摘编自项旋《皇权政治与信息控制——清代朱批奏折缴回制度考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至隋唐文书行政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奏折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原因。 -
20、古代大多数人认为宇宙是由神秘的力量所驱使,人类对这种力量几乎无法理解且无法控制,但是在1660年前后,一种机械的自然观荡涤了神秘主义,自然界被认为像最精致的机械钟一样运转,大自然本身可以被人类充分理解。当时这一转变( )A、削弱了欧洲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B、导致了手工劳动到机器生产的变革 C、使人们开始关注人本身和现世世界 D、为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作了理论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