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宋朝:平民社会趋向

    材料一

    材料二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迄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

    ——摘编自钱穆《理学与艺术》

    以历史观察者的身份,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中的观点。

  • 2、1963年,有学者指出:“人们能够制订一种经济政策,它既能保持进行创新和追求效率的强烈市场动机,同时仍能十分慷慨地对待需要帮助的人。”该学者主张( )
    A、改革民生服务以缓和社会矛盾 B、加强国家经济干预恢复经济发展 C、将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相结合 D、从根本上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 3、1910年是墨西哥独立运动爆发100周年,这一年墨西哥全面挖掘和清理特奥蒂瓦坎遗址,并在当地建立博物馆,总统迪亚斯参观国家博物馆,且在阿兹特克历法石前拍照。庆典现场有大量墨西哥人穿着阿兹特克服饰,跳着阿兹特克舞蹈。这些活动意在( )
    A、为墨西哥现代化奠定基础 B、削弱殖民主义的历史影响 C、重新建构古印第安人历史 D、强化民族认同与国家观念
  • 4、1600年,伊丽莎白女王授予东印度公司的特许证规定:东印度公司是一个具有法人和政治地位的团体,在任何时候都是以伦敦公司和印度总督的名义在印度群岛进行贸易。他们及其后继者在法律上都有权拥有、购买、接受和保留土地、租金、特权、自由、管辖权、特许经营权以及任何种类的财产继承权。由此可知,东印度公司( )
    A、适应了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B、垄断了英国与东方的海外贸易 C、是英国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工 D、巩固了英国世界殖民霸主地位
  • 5、中世纪初期,教会是唯一设有学校的地方,以其宗教信仰、道德为主要教育内容,而《圣经》是学校唯一的教科书。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教会学校( )
    A、维护了欧洲的君主统治 B、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控制 C、推动了欧洲文化的繁荣 D、导致了中世纪的黑暗腐朽
  • 6、有学者指出:“土地耕种者的新生活也意味着新的神——新的宗教信仰开始出现。农夫开始需要并设想了种种能保护他们的田地、牲畜和家庭的新的神灵。他们通常已模模糊糊地想象出在所有这些神灵的背后有一位造物主。”该学者意在说明( )
    A、农业革命引发了生产关系的变革 B、种植经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 C、农耕经济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 D、农业活动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 7、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实行了从“简政放权”到乡镇机构改革、村级事务“四民主一公开”、“小巷总理”直选、选拔大学生到农村任职等措施。这表明山东( )
    A、基层治理效率提高 B、村民自治意识不断增强 C、基层民主日渐完善 D、人民真正实现当家作主
  • 8、如图是我国某位画家1950年所创作的美术作品《开展爱国主义生产竞赛》。这幅作品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基本完成 B、工业化战略激发了工人劳动热情 C、工业生产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D、民众为新中国建设积极贡献力量
  • 9、抗日根据地内往往有这样的情形:一个家庭中父亲是农救会员,大儿子是工救会员,媳妇是妇救会员,小儿子是青救会员,孙子是儿童团员,各自在岗位上分工合作。这种情形( )
    A、得益于土地革命的推行 B、反映了妇女地位的提高 C、推动了民族革命的进程 D、体现了统一战线的性质
  • 10、如图中文字为:“广东之北伐队现已陆续开至上海,均系广东之潮兵。现在苏浙民军已均调至。广东潮兵来上海者约万余人,现正预备军士皮衣,以备议和不成即日北上云。”这折射出当时( )

    A、三元里人民英勇抗英 B、督抚推进“东南互保” C、辛亥革命各方力量胶着 D、国共两党合作准备北伐
  • 11、从1888年底开始,一些日本间谍潜伏在施工中的威海卫炮台以及威海卫通向荣成的道路、荣成湾附近,对威海、烟台、荣成等山东半岛一带进行详细调查,提前摸清了清朝军队在山东半岛的布防情况。这表明( )
    A、中国边疆危机日益严重 B、清朝军队国防意识落后 C、日本借鉴洋务运动成果 D、日本蓄谋发动侵略战争
  • 12、秘密组织是由下层劳苦群众为了互助互济、自卫抗暴而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清朝前期,活跃的秘密组织影响巨大,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由此可知,清朝前期的秘密组织( )
    A、暴露出当时社会危机严重 B、主要由于土地兼并导致 C、致力于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D、推动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 13、王守仁在贵州、广西任职期间,在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创办学校,并提出“用夏变夷,宜有学校”,让少数民族子弟入书院学习,以“拘集该府县学诸生,为之勤勤开诲,务在兴起圣贤之学,一洗习染之陋”。这一举措旨在( )
    A、宣扬心学的理论主张 B、巩固明朝的政治统治 C、促进当地的民族交融 D、强化乡村的基层治理
  • 14、宋代第一次把城镇坊郭户从乡村主、客户中分离出来,另行编制户籍。坊郭户成了户籍制度中与“乡村户”相对应的、府州县治以及镇区等城居人口的专用名称。由此可知,宋代( )
    A、户籍管理制度松弛 B、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C、城乡二元对立缓和 D、坊市制度走向崩溃
  • 15、贞观初,太宗说:“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据此可知,唐太宗( )
    A、强调改良军事技术以维护统治 B、主张治国理政需听取谏议 C、宣扬个人功绩以震慑藩镇势力 D、倡导选拔对国家有用人才
  • 16、汉朝法律规定,幼者不得告发长辈犯罪,不得殴打长辈,否则以不孝罪论处。同时主张,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间,除犯谋反、大逆以外的罪行,有罪可以相互包庇隐瞒,不向官府告发;对于亲属之间容隐犯罪的行为,依照法律规定也不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由此可见,汉朝( )
    A、基层治理卓有成效 B、社会矛盾得到缓和 C、律令呈现伦理色彩 D、法律的实用性增强
  • 17、夏桀“武伤百姓”导致夏王朝的灭亡;商纣重蹈覆辙,武王“吊民伐罪”而周兴。这让周公明白“民情大可见,小人难保”。周公的这一思想( )
    A、颠覆了夏商的“天命观” B、注重保护小农经济 C、对先秦儒学有较大影响 D、弱化了对天的信仰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世纪晚期的欧洲,教皇地位的衰落与国家世俗化发展要求打破原有的政治结构,换言之,主权国家的建构是一个历史的必然。《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开启了基于领土的主权国家,国家的政治权限被划定在特定的领土范围以内,领土成为主权国家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英法百年战争,英国战败退守英格兰等岛屿,客观上为英国民族国家的建构提供了有利的空间条件。战争也使英国民众普遍感到“法语是敌人的语言”;“使英格兰人意识到他们的特性、统一性和共同的传统和历史”。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迁,国家的权力从贵族的手中转移到君主手中,最后再转移到代表人民的议会手中,人民从徘徊于政治体系之外到能够平等地享有政治权力,伴随这个过程,普通国民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逐渐巩固。

    ——摘编自黄其松《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叙事——以英国为例的阐释》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近代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 19、法治建设与政治文明。

    材料一 

    传统文明的法是依托君权构建的,君权高于国法,法是君王之法,也就是“王法”。与之相应的是,所谓“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也只是讲到王子,而不是“朕”或“寡人”。由于“国法”是君主统治的手段,故而刑法重于民法,治吏重于治民。……从夏、商、周到秦汉,建立在“血统”上的家法、宗法和国法之间的联系不断固化,从而形成了传统文化中天理、人情与国法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摘编自王鸿生《历史的瀑布与峡谷》

    材料二 

    古代罗马,私法广泛,涉及人、婚姻、家庭、继承、物、所有权、契约、私犯行为等内容,罗马法将涉及私利益的都纳入私法范围内。因此,从“私法”发生学的角度分析,近现代私法脱胎于罗马私法。正如艾伦·沃森指出:“罗马法十分重要,它的影响不仅遍及全球,而且还缔造了一个民法体系。”梁慧星也认为:“近代民法一语,乃从罗马法之‘Jus civile’一语沿袭而来。”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分析,罗马法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法律的最完备形式”的体现,“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凡是中世纪后期的市民阶级还在不自觉地追求的东西,都已经有了现成的了”,“以至于后来的法律都不能对它作任何实质性的修改”。

    ——摘编自范进学《论私法的法理与法理的私法》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罗马法的特点,并分析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
  • 20、近代美国政治

    材料一

    1787年美国最终形成的共和政体方案,对历史上各种政体的要素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综合吸收:①它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保障了“人民”对政府的参与、信任和制约;②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③它在英国式制衡的基础上,设计出了多向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

    ——摘编自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

    材料二

    进入20世纪之后,在美国,效率成为驱动文官制度改革的主要价值取向。文官培训课程涉及法律、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包括在岗培训、岗位轮换、案例研究等培训方式。政府通过政令或立法的方式为文官培训活动提供了严格的立法保障。美国坚持以培养专家型文官为导向,注重提高文官的专业技能,强调文官独特工作领域所需要的专业技术和专门知识,虽然各类大学和私营机构的培训工作有一定的自主空间,但政府拥有文官培训活动的最终决定权,掌握“文官培训总方案的设计和总预算的下拨以及使用”。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公务员培训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贾料《20世纪英美文官培训发展与比较研究》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说明①、②、③对应的美国政治制度的内容。
    (2)、依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美国文官培训活动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文官培训的积极作用。
上一页 984 985 986 987 98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