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朱熹评价先秦某一思想家时称其学说为:“大抵以虚静无为、冲退自守为事。故其为说,常以懦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由此可推知,下列属于该思想家学说的是( )A、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B、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 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2、安徽博物馆藏有大量境内出土的古代货币,其中先秦钱币有近4000枚(多为战国时期)。这些先秦钱币又以蚁鼻钱为主,兼有部分异型平首布、平首圆足布、燕明刀币、齐法化刀币、秦半两等钱币。这可用来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楚国的商品经济最为发达 B、区域经济联系的进一步增强 C、全国性统一市场已经形成 D、战乱导致货币规制日益混乱
-
3、春秋时期,以秦、楚、吴、越等为代表的“蛮夷”诸政权发展壮大,并向中原地区聚集。他们采取“以夏变夷”的政策,用“周礼”改变旧俗,甚至打起“尊王攘夷”的旗号,以争得“诸夏”的身份和地位。这反映出当时( )A、华夏认同已成为社会共识 B、各民族之间的差异已基本消除 C、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D、文化互动助推社会封建化转型
-
4、《史记》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封师(姜)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由此可知,西周( )A、注重构建王室天下共主的地位 B、统治策略具有多元性和包容性 C、建立了全国性的中央集权统治 D、恪守华夏同源共祖的政治理念
-
5、黑龙江省尚志县亚布力遗址(距今约5000~4000年)出土了不少极具特色的陶器、石器及玉器,其中的联璧式玉佩饰与辽宁阜新胡头沟红山文化遗址(距今约5500~5000年)中同类器物完全相同;类似的双联或三联玉佩在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存(距今约5500~5000年)中也有发现。这反映出( )A、新时器时代区域文明同步发展 B、亚布力遗址属于辽宁红山文化的范畴 C、玉文化是东北史前文明的核心 D、东北史前文明间存在一定的文化联系
-
6、双槐树遗址,位于今河南省郑州市,距今约5300年前后。作为仰韶文化中晚期考古的重大发现,被专家学者称为“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河洛古国”。该文化遗址典型器物是( )A、彩绘的陶器 B、精美的青铜器 C、石制的磨盘 D、大型宫殿遗址
-
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单纯用民主与专制范式研究中西方政治制度,已经很难打破僵局。中西方政治制度的本质区别是,中国采用的是中央集权体制,而西方发达国家采用的是地方分权体制。家天下的皇权制度降低了传统中央集权体制的功效,而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传统的中央集权体制已转变为现代中央集权体制。此外,在话语权处于强势地位的西方主流政治理论看来,中国政治制度属于专制性质,而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属于民主性质,因而,中国的政治制度不符合世界潮流,部分学者也主张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归宿是建立西式民主制度。
——摘编自徐祥临《当代中西政治制度之分野》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
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儒家对人性的看法是乐观的,提倡“人性本善”。儒家认为,虽然人性普遍是善的,但作为统治者,其行为对于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尤其是法律法规的贯彻与否,具有带动与示范作用。先秦儒家将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作为衡量社会好坏和进步与否的重要尺度,因此认为统治者不可忽视的一项职责就是实施社会教化。由于德治承担着教化社会的任务,而且这种社会教化工作要求当政者以身作则和身体力行,因此在人才的选拔上,德行成为重要的考核标准。
西方的法治思想观念在古希腊时代就已经孕育发生。从人性恶的前提设定出发,西方确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法治理论。西方人提出“法治国家”的概念,统治者必须以法治国,不是以统治者的意志治国,只有实现法治国家而不是人治国家,才能避免专治和暴政,保障和实现一切人的自由和平等权利。基于人性自私的认识,西方思想家提出,国家权力不能掌握在一个人或一个部门的手里,而应该由几个部门或者不同的人来掌握,这就是著名的分权理论。正义的法律制订后,还要保证正义的法律能够贯彻实施。如果执政者徇私舞弊,如果受到技术性的限制,正义的法律都有可能落空。因此,法治原则还包含着一套由手段和方法构成的正当的法律实施程序。天赋人权,人人生而自由平等。国家必须建立在人民同意的基础上,它是公民共同意愿的结果,是社会契约的结果。
——摘编自田薇等《中西德治与法治思想的历史生成及其人性论基础》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中国德治和西方法治的内涵。(2)、根据材料,从当代的视角,谈谈你对德治和法治关系的理解。 -
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先后颁布了《公务员任用条例》《规定政务官事务官之界限令》《考试法》等律令,规定“考试院为全国各机关用人所资之地……无论行政官、司法官、外交官、技术官考试皆应属之”。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考选制分为普通、高等和特种考试(任用机关因特殊技能要求而申请进行的专门考试)三种,考试内容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面试。在首届高等考试中,女性考生有20人;第二届增至45人,录取2人,第四届已达56人,占总考生人数的3.79%。在国民政府官僚体系中,“革命勋劳”者及地方长官的亲属、亲信充斥其中。据1939年考试院铨叙部报告“(现)荐任合格者数逾万人,多继续在职,或有所位置,因此高等考试及格人员之任用机会,于法律于事实均受相当之限制。”
——摘编自陈晓锦《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考选制度的近代化意义》
材料二 1985年以来我国公务员制度变迁历程。
阶段划分
重大意义
标志事件
探索阶段
(1985~1992年)
本阶段的理论探讨、政策设计和实践试点,明确了公务员制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框架
1985年11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法》初拟
初创与实施(1993~2005年)
公务员制度正式建立,配套政策相继出台,明确了公务员内涵与外延,建立了公务员队伍管理的制度依据
1993年8月《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发布
法制化
(2006~2012年)
公务员制度上升为国家法律,公务员法和与之配套的公务员管理专门条例相继出台,制度框架形成
2006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实施
深化改革
(2013年至今)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公务员法继续完善,公务员管理法治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
2019年6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实施
——摘编自苏立宁江余《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变迁历程、演进特征与动因》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考选制度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分析1985年以来我国公务员制度演进的动因。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对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建言献策。 -
10、1533年,亨利八世通过了《禁止上诉法案》,将英国教会与罗马教廷之间的司法联系完全断绝。1534年,《至尊法案》使英格兰国王拥有了对英国境内所有教职进行任命以及教义修改的至高权力。1536年,国会通过《小修道院解散法》,宣布解散岁入在200镑以下的小修道院,其动产、不动产均归王室所有。这些举措客观上( )A、助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B、实现了英国的政教分离 C、促进了宗教改革的兴起 D、加速了神学思想的瓦解
-
11、《册府元龟》载:“开元二年(714年)十二月,右威卫中郎将周庆立为岭南市舶使。”唐文宗太和八年(834年)上谕:“南海蕃舶,本以慕化而来,固在接以仁恩,使其感悦。……其岭南、福建及扬州蕃客,宜委节度观察使(市舶使)常加存问。除舶脚、收市、进奉外,任其往来流通,自为交易,不得重加率税”。这些记载反映出唐朝A、民间走私络绎不绝 B、对外交往开放包容 C、朝贡贸易利润丰厚 D、藩镇割据现象凸显
-
12、汉武帝采纳谋士建议设置河西四郡,并移民屯垦。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关东贫民徙陇西、北地、西河、上郡、会稽凡七十二万五千口”;元狩五年,“徙天下奸猾吏民于边”;任命赵过为搜粟都尉,在西北等地推广代田法。这些措施( )A、解决了腹地人地矛盾尖锐问题 B、推动了边疆开发与民族交融 C、加强了对匈奴部落的有效管理 D、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
-
13、新中国成立至1952年,我国先后颁布了《婚姻法》《工会法》《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惩治贪污条例》,以及有关劳保、教育、卫生等相关法律、法令。这些法律和法令的颁布( )A、旨在维护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果 B、奠定了中国法治体系建设的基础 C、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战略需要 D、开启了中国法制近代化转型进程
-
14、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宣布:“人人生来并且始终是自由的。”1895年《美国联邦宪法》规定:“非经正当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1982年《加拿大宪法》规定:“在独立的不偏袒的法庭举行公平、公开的审判中,根据法律证明有罪之前,应该推定为无罪。”这些规定( )A、体现出宪法的根本法地位 B、注重对个人权益的保护 C、以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渊源 D、强化法院的独立司法权
-
15、加尔文指出,基督徒们只有在现世以克己节制、勤俭劳动的成果来验证自己是否获得恩宠。所以韦伯说,新教把自己在“俗世的秩序内的理性行为”,视为“恩宠考验的任务和手段加以肯定”,把行为的“成就”看作是神“赐福的标志”。由此可推知,新教伦理( )A、调和了理性与信仰间的内在矛盾 B、削弱了宗教的社会教化功能 C、适应了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诉求 D、深刻影响了民众的日常生活
-
16、明朝休宁范氏的《统宗祠规》“圣谕当遵”条中首列“圣谕六言”,并在祭统宗祠时,大声宣读。海安虎墩崔氏《族约》中则言“此六事‘圣谕六言’乃太祖高皇帝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这反映出当时( )A、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 B、宗族治理遵从国家意志 C、乡绅社会地位的提升 D、基层自治制度趋于完善
-
17、唐以前并无关于侵犯受业师的专门律法。至唐朝,唐律中出现了“殴伤见(现)受业师”条,规定:“殴伤见受业师,加凡人二等,死者,斩。”并注云:“谓伏膺(胸)儒业而非私学者”。此外,实科、职业类“受业师”即使有品级与公职,也不适用于此条。唐律的这一规定( )A、体现了律法的灵活性和务实性 B、有利于官方意识形态的强化 C、反映出教师社会地位日益提高 D、意在推动儒学世俗化的发展
-
18、如表所示为不同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于政府工作人员的相关规定。这些规定( )
1954年《宪法》
“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效忠人民民主制度,服从宪法和法律,努力为人民服务”
1975年《宪法》
“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各级干部都必须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国家机关都必须实行精简的原则”
1978年《宪法》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努力钻研业务,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接受群众监督,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正确地执行国家的政策,实事求是,不得弄虚作假,不得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1982年《宪法》
“一切国家机关实行精简的原则,实行工作责任制,实行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制度,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反对官僚主义”
A、适应了政治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B、推进了改革开放时期简政放权政策 C、体现了精英政治的国家治理模式 D、保证了公务员选拔制度的长期稳定 -
19、据清朝学部总务司统计,1902年,全国新式学堂在校人数为6912人,1909年已达1639641人。其中相当数量的学生投入到军校学习,还有众多学生选择远涉重洋留学,归国后成为政、商、军界的重要组成力量。这表明当时( )A、新政改革促进了社会结构重塑 B、教育改良成为救亡的主要途径 C、科举停废丰富了国人就业选择 D、选官方式日益多元化和平等化
-
20、英国规定,从1级到7级为高等文官,3级以下文官按专业分为“一般”“科学”“专业技术”等12类;法国将社会上持有文凭的报考人参加的文官考试称“外部竞争考试”,将已经工作过一段时间的文官参加的考试称“内部竞争考试”;多数西方国家实行双轮制(初试和复试)和三轮制(教育程度考试、专门性考试、身份审查)考试。这些举措( )A、为提高国家治理水平创造了条件 B、有效保证了政府行政运行的稳定性 C、提升了国家执政党派的领导能力 D、加深了国家政治与管理的结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