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对如图中①②③④所示国家在近代加强法律建设的描述正确的是(     )

    A、①国以颁布《大宪章》确立法律至上原则 B、②国颁布的法律奠定近代律师制度的基础 C、③国法律体系构建以遵循先例为基本原则 D、④国最早确立了让民众参与的陪审团制度
  • 2、法兰克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法兰克人在西欧地区建立了法兰克王国(481年-843年),查理大帝时期达到全盛时期。下列关于法兰克王国制度和社会治理的说法正确的(     )

    ①皇帝通过选帝侯制度产生确定合法性

    ②皇帝以封君封臣制与封建主联系起来

    ③庄园法庭审判案件的依据是日耳曼法

    ④确立等级君主制从而进一步强化王权

    A、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③④
  • 3、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世界多极化进一步发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崛起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各国人民的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另一方面,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不断抬头,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等错误论调不时沉渣泛起。针对上述现象,中国提出的应对方案包括(     )
    A、积极推动国际合作,创立“金砖国家”合作机制 B、成功举办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C、推动建立中国与东盟“10+1”领导人会议机制 D、践行单边主义,发挥联合国在国际事务的核心作用
  • 4、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增长到超过4万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超过2万亿美元,对外投资总额达到1.9万亿美元。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关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农村改革和对外开放领域取得的成就包括(     )

    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

    ③专门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   ④成功举行中国国际进博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5、如图所示为1949-1982年与中国建交国家的数量示意图,对于图中1970-1973年出现的建交高潮说法正确的是(     )

    A、实现了与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B、中美建交推动外交高潮的出现 C、开展全方位外交取得巨大成就 D、中国外交事业打开了新的局面
  • 6、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百废待兴、物质匮乏的困难局面,中国人民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谱写了无数重整山河的壮丽诗篇。下列口号或方针出现在这一时期的是(     )
    A、“五讲四美三热爱” B、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D、“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7、晋察冀画报社社歌唱到:“我们是文化艺术的劳动者,我们是思想战线的战斗员,我们用双手大脑劳作,我们用笔杆机器作战。生产精神的食粮,制造文化的枪弹,开辟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田园。劳作呵!从日出东山到星光满天。战斗呵!黎明冲破了黑暗,我们的歌声飘扬在太行山。”该社歌(     )
    A、激发了各阶级抗战的热情 B、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开展 C、体现了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D、有助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 8、清王朝覆灭后北洋政府废除古代官员九品制,学习西方,采取文官考试制度,并在1913年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详细地写明应试者的准考条件、考试科目以及考试流程等。该草案(     )
    A、是北洋政府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 B、几乎全部确定了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 C、实现了允许女子参与考试的历史突破 D、明确由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与任用
  • 9、如图为发表于1912年《民权画报》的漫画《掌中物》,漫画上方文字内容是“咳参议院中如许代议员都是我掌中物敢多说么”。由此可知,该漫画反映了当时(     )

    A、国人参政热情极度高涨 B、民主共和政体危若累卵 C、军阀混战破坏民主制度 D、南京国民政府一党专政
  • 10、1898年9月23日,日本首相兼外相大隈重信,给驻上海代理领事诸井六郎等人发电报,内容如下:“根据驻清临时代理公使的报告,北京发生了针对近来中国改良运动的一系列的政治反攻。宣布慈禧太后将与皇帝共同听政的诏书已经发出,数名显为激进的改良党成员已经被捕。”材料涉及的“中国改良运动”(     )
    A、表明中央权威的式微和地方势力的扩张 B、推动社会的思想启蒙,并促进国人觉醒 C、是近代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的里程碑 D、拉开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 11、作为首任军机大臣,张廷玉为军机处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深受雍正帝信赖,其所受荣宠达到极致。但到了晚年,仅仅犯了一些小错误,张廷玉被削去爵位,遭到无情的打击。材料最能说明(     )
    A、军机处有保密性强的特点 B、军机处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C、军机处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D、军机处是强化君主专制的工具
  • 12、有学者指出,宋代的统治,对外无军功可标榜,对内治功则颇有成效。宋代无外戚内乱,无藩镇强横,没有全国性的农民斗争,其统治长达三百余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持续时间较长的王朝。下列选项中,符合宋代“对内治功则颇有成效”是(     )
    A、由王安石主持的变法达成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B、以考满和考察加强对官员任职进行考核 C、改道为路确定监督州县各级官吏的主要职责 D、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推动出现“大定之治”
  • 13、如表是某朝代某地方官吏升迁原因占比表,这一朝代最有可能是(     )

    《长吏名籍》所见升迁原因占比表

    升迁

    原因

    以功迁

    以廉迁

    以捕格群盗除

    以请

    诏除

    以秀

    才迁

    举方

    正除

    以军吏十岁补

    以孝

    廉迁

    共计

    人数

    73

    15

    11

    5

    3

    2

    2

    1

    112

    占比

    65.18%

    13.39%

    9.82%

    4.46%

    2.68%

    1.79%

    1.79%

    0.89%

    100%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 14、《周礼》中记载小司寇之职,“掌外朝之政,以致万民而询焉。一曰询国危,二曰询国迁,三曰询立君……小司寇摈以叙进而问焉,以众辅声明而弊谋。”这说明西周(     )
    A、君主权力不断加强 B、重视完善官僚政治 C、依靠血缘纽带维系 D、蕴含原始民主传统
  • 15、材料一   冬十月丁未,诏曰:“联承乾在位,十有五年。每览先王之典,经纶百氏,储畜既积,黎元永安。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魏书·高祖纪上》

    材料二   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论,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而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却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北魏孝文帝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作用如何?

    (2)请从材料二中任选一位史学家的观点加以评述。

  •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代政治、经济和阶级关系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使操纵在大官僚大地主手中的科举制度不仅有了改革的必要,也具备了改革的可能。北宋的科举改革大致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重点是严格科举制度,改革考校程式,提倡公平竞争,保证取士权宋牢掌握在皇党手中。第二阶段重点是改革考试内容和取士科目,为封建统治阶级造就和选拔有用人才。改革后的宋代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无论士农工商,只要被诀为是稍具文墨的优秀于弟,皆允许应举入任,从而扩大了取士范围。废除了一切荐举制度的残余,最大限度地防止了考场内外的徇私舞弊活动,使“切以程文(指考场作答文章)为去留”的原则得到真正实行。改革后考试内容趋向多样化,进士科由以诗斌为主转变为经义、诗赋、策论并重。读书人光凭背诵儒家经典或擅长吟诗作赋,已难以取得科第,只有开拓知识面、培养独立见解和分析能力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科场竞争中取得胜利。

    ——摘编自何忠礼《科举制度与宋代文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科举制度改革的影响。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图1、2、3所示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秦到宋中央官制发生的变化。

    (2)图1至图4,中枢权力体制(中央官制)的变化反映出的主要矛盾是什么?结合图5,分析这一矛盾演变的趋势。

    (3)综合上述图示,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

  • 18、《礼记.王制》说:“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春秋之世,国君“为天子之同姓者十之六,天子之勋戚者十之三,前代之遗留者十之一。国中之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这体现了(     )
    A、宗法制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B、先秦时期宗法制度在政治中的重要作用 C、政治权力和物质财富的等级世袭 D、公天下向家天下的转变
  • 19、乾隆帝曾说:“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下列能印证乾隆帝观点的措施是(     )
    A、废丞相权分六部 B、增设内阁辅政 C、增设军机处辅政 D、重用宦官
  • 20、唐太宗看到进士科人才济济,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此言本质上反映了( )
    A、科举制提高了文化水平 B、中央官学培养大量政治人才 C、科举制加强了专制集权 D、科举制推动选官制度的发展
上一页 98 99 100 101 10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