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如图是清咸丰同治时期(1851-1874年)主要财政收入趋势图,对该图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注:清咸丰年间,在国内交通要道设立关卡,依商品数量或价值加征约百分之一的税,称为“厘金”。
A、田赋收入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B、内忧外患导致清朝财政危机 C、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 D、中国出超引起关税收入增加 -
2、明朝建立后,在全国调查户口,推行户贴制度,户贴上除了朱元璋的白话圣旨之外,还有人口、田地、房屋等内容。同时规定,户贴制的推行过程中经手过的各级负责官员,都要在户贴上面签字画押。据此可知,明朝( )A、基层社会治理得到加强 B、赋役合并促进了税赋相对合理 C、土地兼并现象非常严重 D、官员赏罚以上计考核结果为据
-
3、唐初,规定靠近京师的雍、洛两州的人不得在本地做官,各州、县的正副职均不得在本籍及郡县做官,“叔父兄弟不许同省为郎官”。该制度旨在( )A、瓦解地方宗族势力 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 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
4、白籍是东晋时期的一种户口登记形式,指专用于登记寓居江南侨州郡县的北方侨人、用白纸书写的户籍册,区别于江左土著的“黄籍”。实施“黄籍”“白籍”的地区位于如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
5、汉武帝时,官员判案常以《春秋》所记史事为参考。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魏晋对法律进行重大改革,增加了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的条文。这说明( )A、礼法结合降低了判案随意性 B、两汉魏晋时期推崇以德治国 C、法律深受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 D、律例合编成为法律修纂新体例
-
6、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一亩农田的大小不同,有160步、200步、240步等标准。秦统一后,向全国各地推行秦国240步为一亩的标准,同时明确田亩规划、封埒设置,禁止私自移动地界标志。秦朝的这一举措( )A、利于降低田赋和口赋的税率 B、剥夺了旧贵族的土地所有权 C、为赋役征收提供了基本保障 D、促进了郡县制在全国的推行
-
7、周人实行严格的同姓不婚原则,数量较少的异姓诸侯成为姬姓诸侯争相联姻的对象,形成普遍的甥舅关系。这种甥舅关系和姬姓集团内部的父兄关系相结合,使周王朝成为“父兄甥舅”之国,组成一个亲属集团。这有助于( )A、权力向周天子集中 B、削弱诸侯的世袭特权 C、扩大周王朝的疆域 D、增强统治集团凝聚力
-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表为中国古代科举制的发展历程(部分)。
时期
发展历程
隋朝
隋文帝:分科考试;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朝
唐太宗:增加明经,明算等科目;武则天:开创武举、殿试和自荐制度
宋朝
广泛应用糊名法和誊录制度:王安石变法: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
明清时期
考八股文,试题出自四书,考生必须按四书五经的代圣贤立言,依格式填写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古代科举制的发展历程”为主题,拟定一个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明清时期,茶叶仍然是汉藏贸易中的主要商品,陕藏、川藏茶叶贸易的兴盛对明清政府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一 清代,承袭明例,恢复“茶马法”,推动陕西植茶开始恢复。以安康的紫阳县为中心,形成有相当规模的商品性茶叶产区。随着关中制茶业的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技术外溢性增强,部门分工及专业化分工日益迫切,泾阳每年有大量雇佣工人长期从事茶叶产业。
——摘编自刘立云《明清时期陕藏茶叶贸易研究》
材料二 汉藏茶叶贸易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茶叶贸易促进了经济增长,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随着茶叶贸易的兴盛,川藏地区的茶叶种植、加工、运输和销售等环节都得到了发展,给当地经济带来巨大的动力。川藏茶叶贸易一方面促进了人口流动,带动川藏地区以及与其他地区的交流与互动。另一方面,茶叶贸易对社会分层产生影响,一些茶商通过经营茶叶贸易积累了财富,成为地方上的富裕阶层。
——摘编自魏子健《明清时期川藏茶叶贸易研究》
(1)、据材料一,概括清代陕藏茶叶贸易兴盛的原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藏茶叶贸易的积极影响。 -
10、下表是宋明清时期江南苏州府市镇数量增长情况表。这一时期市镇的发展得益于( )
北宋元丰年间
明嘉靖年间
清乾隆年间
镇
市
镇
市
镇
市
吴县
1
—
—
—
6
2
长洲县
0
—
4
4
12
5
昆山县
0
—
5
4
12
3
常熟县
3
—
5
9
8
30
吴江县
0
—
4
3
7
10
A、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 B、国家的统一与社会的安定 C、城市政治功能的增强 D、官营手工业主体地位突出 -
11、乾隆时期,浙江一些地区“尺寸之堤,必树之桑”,所获之利比种稻往往多出四五倍。福建、山东、直隶等地,“上腴之地,无不种烟”。当时有所谓“大商贾一年之计,夏丝秋烟的说法。由此可知,上述地区( )A、粮食作物主体地位提高 B、农业多种经营兴盛 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D、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
12、郑成功后人投降后,水师提督施琅认为台湾是江、浙、闽、粤“腹地数省之屏蔽,弃之……必归荷兰”,故奏请康熙帝派兵一万分守台湾、澎湖。施琅的上述主张反映了( )A、巩固东南海防屏障的需要 B、台湾处于荷兰殖民统治之下 C、清政府即将武力统一台湾 D、台湾开始被纳入中国的版图
-
13、明朝时,传教士在语言、服饰等方面迎合士大夫,同时又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吸引民众以进行传教活动。利玛窦的传教方式被归纳为“用好的书籍和有理性的辩论证实我们教义的真实性,让他们知道我们的宗教是没有坏处的”。这反映出当时( )A、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B、科技发展推动西学东渐 C、传播文化注重方式策略 D、传统夷夏观念受到冲击
-
14、有学者称:“明朝朝贡体制的宗旨是‘四夷顺而中国宁’,它是防御性的而非侵略性的。”据此可知,朝贡体制( )A、旨在防御少数民族入侵 B、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C、促进了民族意识的形成 D、有利于推动华夏认同观
-
15、明宪宗欲易储,司礼监太监怀恩以社稷安定为由,“死拒不从”,并声称:“非敢违命,恐违法耳。”明武宗从刘瑾等游,不理朝政,司礼监太监王岳等联合阁部大臣,极力劝谏,并欲重惩刘瑾等。这些现象表明当时( )A、司礼监成为事实中枢 B、内阁制度名存实亡 C、皇权和相权矛盾突出 D、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
16、朱元璋废除宰相后,特设四辅官以协理政务。他从民间征召了德高望重的老儒,让他们每月轮流辅政。四辅官是正三品的高官,但没有实权,在朝中也没有什么势力。此举旨在( )A、抑制内阁权势扩张 B、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C、分散中枢机构权力 D、提高君主行政效率
-
17、费正清论及明成祖迁都时指出:“北京远离中国人口和生产的中心,易受游牧民族侵害,且严重依赖长江下游地区的产粮,但却成为好几个政权的首都,原因之一就是中国的首都必须同时也是亚洲腹地非汉族地区的首都。”这表明明成祖迁都主要是( )A、地理位置的选择 B、缓和民族矛盾的思考 C、政治因素的考量 D、发展边境贸易的需要
-
18、元朝时,中书省是中央的中枢机构,地方上遇有重大事务,就派高级官员到地方处理,这些官员带有“行中书省事”头衔,后逐渐转变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这( )A、扩大了官员选拔范围 B、造成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C、成为了我国省制开端 D、加剧了汉人和蒙人的矛盾
-
19、《梦溪笔谈》载:“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文献描述的技术成就为( )A、改进造纸术 B、雕版印刷术 C、活字印刷术 D、转轮排字法
-
20、宋朝的土地转移十分频繁,时人形容“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国家针对民间的土地交易制定了详细的法律规范,只要由政府办理合法手续,订立契约并纳税,土地交易就会受到法律保护。这折射出当时(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人地矛盾的突出 C、阶级矛盾的激化 D、社会控制的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