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唐初承袭隋制实行州县两级制。从太宗起,分天下为十道,玄宗时再细分为十五道,每道置采访使以检察州县。后来采访使演变为观察使,形成介于中央与州郡之间的一级行政机构。以观察使为中心的地方行政系统的形成(     )
    A、完善了国家监察管理制度 B、规范了中央的决策机制 C、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D、消除了地方的割据分裂
  • 2、如表为开皇年间(581-600年)隋文帝采取的部分举措。这些举措表明,当时(     )

    时间

    举措

    开皇三年

    “诏举贤良”

    开皇七年

    “制诸州岁贡三人”

    开皇十八年

    “诏京官五品已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A、逐步废止了门阀士族操纵的选官制 B、社会发展稳定,吏治清明 C、建立了由下而上举荐官员的新制度 D、官员品行高尚,素质提升
  • 3、汉字“家”的字义,商代卜辞首先为“氏族宗庙”,也有“氏族(宗族)”之义;西周金文中均为“氏族(宗族)”;春秋时代主要为“氏族(宗族)”,也有“宗庙”之义;春秋末年到战国初期出现“个体家庭”之义。这一演变过程表明(     )
    A、宗族宗法观念逐渐弱化 B、个体农业经济产生 C、国家集体意识出现倒退 D、血缘关系分崩离析
  • 4、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科举取士情况简表

    科举取士人数

    平均每年取士人数约为唐代的5倍,约为元代的30倍,约为明代的4倍,约为清代的3.4倍。

    进士出身背景

    据《宝佑四年登科录》所载,仅该年录取进士601人,其中官僚出身的184人、平民出身的417人。

    担任高官比例

    北宋的71名宰相中,有64名为进士或制科出身,除去一些特殊情况,真正不由科举而任宰相者,仅有3人。

    进士及第方式

    礼部录取后,要到殿庭复试。及第与否和及第等级由皇帝决定。

    ——据张希清《论宋代科举取士之多与冗官问题》等

    材料二   一方面承负沉重的外部压力,一方面鉴于五代时期内部变乱频仍、政权倏忽更迭的教训,“稳定至上”始终是赵宋王朝内政措置的目标。外部压力当前,宋代的军力不振,一直被人诟病:“一个以军人为首脑而组成的国家,偏在军事上的作为,不及其他任何主要的朝代。”

    ——据邓小南《一个“生于忧患,长于忧患”的朝代》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国家治理的主要特点。
    (2)、结合两则材料,对宋代的立国特色加以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逻辑严密)
  • 5、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某同学学习《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后,构建如下知识框架图。

    结合材料,以“制度创新与隋唐鼎盛”为中心自拟一个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末年至魏晋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系列战乱发生了。这些战乱将长安、洛阳两大繁荣都城夷为废墟,又在废墟之上形成了十六国分裂局面。当时战争频繁和动荡不安的政局,使大量的中原人民从长安、洛阳等地流散到河北、河西和更远的江南。因此,当中原的良田美畴被铁蹄践踏之际,周边地区却获得了发展的契机。其中,势头最猛的是江南。随同中原人民的南迁,包括汉魏及西晋的礼、乐、政、刑等典章和文物在内的中原文化也被带到江南,六朝政权便在此基础上相继建立。虽然江南的政权更迭频繁,但是社会比北方安定。

    ——摘编自李凭《南贫北富局面的转变及相关经济问题》

    材料二   南朝时,水田耕作广泛使用铁犁和牛耕,通过深耕细作促使农作物产量成倍增长。南朝时主要的农作物有稻、麦、黍、麻以及其他各种杂谷,它们与水稻交错播植。地广人稀的丘陵山地和河海滩地也成为农田。土地上不但种植谷物,而且种植菜蔬、竹木、果品、药物等。南朝农业经济形成了江南稻作区、荆湘南川稻作区等六大著名稻作区。稻作区的扩大和水稻等农作物的普遍种植,从根本上改变了南方农业在全国经济中的低下地位。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1)、结合材料一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的整体特点。
    (2)、结合材料二说明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
    (3)、综合上述材料,简析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
  •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帝即位,明和亲约束,厚遇关市,饶给之。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

    ——《史记·匈奴列传》

    材料二 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札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然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汉书》

    材料三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敏,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无几矣。

    ——《资治通鉴》

    材料四 (汉武帝诏)“前有司奏欲益民赋三十助边用,是重困老弱孤独也。……乃者贰师败,军士死略离散,悲痛常在朕心。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

    ——《汉书·西域传》

    (1)、指出材料一、材料二记载了汉武帝哪些方面的事迹,怎么评价的?
    (2)、指出材料三从哪些方面?怎么评价汉武帝的?
    (3)、作为史料,材料三、四能否相互印证?说明理由。
  • 8、《元史·百官志》记载,户部掌“天下户口、钱粮、田土之政令”,而宜微院掌管诸王宗戚、蒙古万户的粮食和差发;刑部“掌天下刑名法律”,但大宗正府掌管诸王驸马的刑事词讼;兵部和枢密院分掌屯田和兵甲征调,但无法介入诸王驸马私属军队的管领,由此可见,当时(     )
    A、分族而治激化社会矛盾 B、官制设置有职能重叠 C、民族政权并立死灰复燃 D、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
  • 9、南宋后期,《袁氏世范》在分析士大夫子弟可就之业时,虽然仍将习儒登进士而致富贵视为首选,将私塾教师作为第二选择,但同时也将代书人、巫医、僧道、农业、商业、技术等作为养生之计。这反映出来宋代(     )
    A、商人社会地位彻底改变 B、政府服务意识大大增强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 10、王安石变法期间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自行出钱雇人应役。雇员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分摊。原来不用负担差役的女户、寺观等,也要缴纳半数的役钱,称为“助役钱”。王安石此举旨在(     )
    A、增加财政收入 B、博取官僚支持 C、壮大地主实力 D、限制寺观发展
  • 11、宋代东南地区,吴郡“父笃其子,兄勉其弟,有不被儒服而行,莫不耻焉”。江西饶州“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福建居民更是“多向学,喜讲诵,好为文辞”。这一现象出现,主要缘于(     )
    A、书院教育的普及 B、崇文抑武的推行 C、印刷技术的进步 D、平等观念的流行
  • 12、如图,汉代画像石中的“羽人”形象,蕴含着羽化升天的意思;隋唐时披着佛教飞天的大巾、穿上长裙的无羽而飞的“飞天”普遍存在。这说明(     )

    A、三教合一文艺格局形成 B、浪漫主义艺术风格占据主导地位 C、宗教文化赋予艺术创新 D、宫廷画与时代结合催生特色文化
  • 13、780年,唐政府开始实行“两税法”,田赋分夏、秋两季征收,统一规定夏税不得过六月,秋税不得过十一月。929年,后唐明宗首次改进两税法,规定辖区南部黄淮地区夏税自五月十五起征,八月初一纳足;最北部地区自六月十日起征,九月纳足。这一调整有利于(     )
    A、减少政治腐败 B、发展商品经济 C、增加政府收入 D、减轻农户负担
  • 14、《资治通鉴·唐纪》载“每议政之际,是非蜂起,上不能决也。”同时,当时也有“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的说法。这反映了三省体制(     )
    A、不利于国家政局的稳定 B、推动了政治决策民主化 C、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 D、导致地方势力迅速崛起
  • 15、唐制规定,京师各机构部门每季都要派御史巡按监察。贞元十九年(803年),监察御史崔远进入了由宦官掌握的右神策军驻地,结果被杖四十,流放外州。这反映了出当时(     )
    A、统治集团内部利益争斗 B、皇权已被严重削弱 C、三省六部制已完全废止 D、监察官员位卑权重
  • 16、如表内容为《三国志》中关于人口迁徙的部分记载。这可用于说明(     )

    史书

    摘要

    《吴书·张昭传》

    汉末大乱,徐(州)方士民多避难扬(州)土

    《魏书·华歆传》

    是时,四方贤士大夫避地江南者甚众

    《魏书·卫觊传》

    关中膏腴之地,顷遭荒乱,人民流入荆州者十万余家

    《吴书·全琮传》

    是时中州(今河南)士人避乱而南,依(全)琮居者以百数

    A、户籍管理趋向严格规范 B、政府极力限制人口迁移 C、中原地区经济发展迅速 D、南方社会秩序相对稳定
  • 17、褶,北方游牧民族传统服装的一种,短身、细袖、左衽之袍。考古资料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褶,既有左衽也有右衽,还有对襟样式;袖子有短小窄瘦的,也有宽松肥大的;衣身有短小紧窄的,也有宽博的。这一服饰现象折射出当时(     )
    A、民族文化交流融合 B、儒学地位受到冲击 C、各地政权长期并立 D、实行民族分化统治
  • 18、《汉官仪》记载,东汉时期,百官在每年年尾会获得一笔“腊赐”(类似“年终奖”),其中大将军、三公能得到钱20万(一说30万)牛肉200斤、粳米200斛,几乎相当于他们一年的官俸。这一记载(     )
    A、表明了当时国库充盈与富裕 B、反映了高官贵胄贪腐成风 C、旨在激发世人对朝廷的仇恨 D、与当时的政治形势相吻合
  • 19、汉初允许盐铁私营,主要由富商、豪强所控制。他们以利为本,价格自由决定,质量参差不齐,百姓不堪其苦。武帝时实行盐铁专卖,“贵冉有平而民不疑……虽使五尺童子适市,莫之能坎。”这说明该政策(     )
    A、旨在加强对人身的控制 B、促进了市场秩序的规范 C、解决了人口膨胀的问题 D、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
  • 20、史书记载,秦完成统一后,曾一次将各地豪富二十万户迁到咸阳,还曾“徙黔首三万户琅砑台下,复(免除赋役)十二岁”;击退匈奴后又“为筑城郭,徙民充之”。这些举措主要用于(     )
    A、增加政府收入 B、拓展边疆地区生产 C、巩固国家统一 D、分封豪富安抚民心
上一页 100 101 102 103 10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