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春秋战国时期,孟子指出天下当“定于一”,墨子主张“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管仲提出“衡石一称,斗斛一量”、“书同名、车同轨”的主张。这一局面(     )
    A、表明儒家思想得到了共识 B、折射出传统秩序遭到破坏 C、意味着统一的国家已出现 D、反映贵族丧失了世袭特权
  • 2、甲骨卜辞记载,“己酉贞,王其令山司我工”,卜辞中的“山”是人名,“我工”即王室之工,意即王命令山去管理王室的手工业生产。这反映出商代时期(     )
    A、国家治理充斥神权色彩 B、中央集权体制开始建立 C、天文历法体系相当完善 D、工匠地位已与王族媲美
  •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代大运河裁弯取直,改变了隋唐形成的运河格局。大运河的河道长度、漕运范围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大运河的运转也变得更为复杂,这客观上对保证大运河正常运转的管理制度提出了更高的求。……元代定都大都(今北京),运河南北贯通,运河的格局、路线、重要性等方面都异于前代,运河漕运开始进入全新时期,这种根本性的变化导致管理制度亦较前代有了明显的不同。虽然大运河全线贯通,但终元一代,海运占主导地位,故而研究元代大运河管理制度时不可避免要涉及海运管理。

    ——摘编自钟行明《元明清大运河管理制度的演进》

    材料二   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雏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增强了其商业竞争实力。王崇古在河东业盐,张四维的父亲是长芦大盐商,累资数十百万,张、王二氏联手,结成了盐商团伙,控制了河东、长芦两处盐利,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

    ——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

    而传统的城镇,商业机能则日渐浮现……1500~1800年的三百年间,方志资料显示这是一段市镇稳定成长时期,尤其在正德、万历年间以迄清代乾隆时代,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二倍以上,而且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

    材料三   随着明初“开中法”的实施,北方边境贸易发展很快。1728年中俄《恰克图条约》签订后,边境贸易更是日趋活跃,晋商几乎垄断了中俄之间的边境贸易。明后期实施的“一条鞭法”,使“役归于地”,税“概以银征收”,商人免除了劳役之苦。“康乾盛世”时期,康熙实行了“摊丁入亩”的政策,取消了几千年来一直沿袭的人丁税,使封建人身束缚得以松弛,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从咸丰开始,国内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化,国内战事频繁,当时军阀割据,土匪纷起,以致晋商票号各分庄损失巨大。洋务运动中兴之际,恰是山西票号极盛于各地之时,我国封建社会中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受高额地租率的影响,晋商把利润大量投向土地,以获取坐享其成的地租,没有把票号与民用工业结合起来。19个世纪中叶以来连续不断的激进主义的暴力冲撞,一次次阻断了中国经济自然演进的路程,最终摧毁了山西商人。

    ——摘编自张泽一《晋商兴衰探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对运河进行改道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归纳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新现象。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晋商兴衰的主要原因。
  •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初年,三省机构的职能分别是:“中书造命,门下宙复,尚书奉行。”中央政治体制“沿隋制,以尚书省为重”。贞观年间,因为门下省职能可以驳正尚书省六部奏事和审复中书省草拟的诏书,再加上又掌管着加盖天子印玺及诏敕副署之权,“所以自唐太宗时期开始,门下省实际上是掌握了全国政令的‘副署’和‘颁行’权,其在三省中的核心地位,亦因此建立起来”。

    ——摘编自贾玉英《唐宋时期三省制度变迁论略》

    材料二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曰:“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犹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日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摘编自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材料三   唐代四海一家,是一个包容汇聚的时期,中外变流日益繁盛,思想、史学、文学、艺术等都取得了灿烂成就,科技蓬勃发展。

    ——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主编《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的演变。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史实,分别例举隋唐天文、医学的一项成就。
  • 5、宋时明州驿亭之设是接待高丽来使必不可少的外交礼仪之需,关于航济亭具体设置时间目前学界并无关注,而史籍所见记载尚有争议。下列论述合理的是(     )

    出处

    内容

    宋人罗濬《宝庆四明志》

    航济亭,县东南四十步,元丰元年(1078)建,为高丽使往还赐宴之地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元丰二年(1079)五月壬辰,赐明州及定海县高丽贡使馆名曰乐宾,亭名曰航济

    王应麟《玉海·宫室》

    元丰二年(1079)明州及定海县作高丽贡使馆。五月二十五日赐名乐宾(亭曰航济)

    A、航济亭所建时间定为元丰二年 B、海路在宋朝外交中发挥作用 C、材料都是二手史料,可信度低 D、明州主导北宋对外贸易通道
  • 6、永乐年间进士刘球曾总结郑和下西洋的功绩:“圣天子德加海外,间遣中贵人总甲士帆大舶,穷舻道海洋,抵暹罗、阿丹、爪哇、满剌加、古里、苏门、天方、真腊、锡兰山诸国,收其所谓麒麟、福鹿、狮虎、象犀诸异兽,……以入中国,以为苑囿之实、府库之藏、器玩服饰之用,使远方之人亦得因是以修其敬于朝廷。”这从侧面可说明明朝的对外交往(     )
    A、促进西域和中原的联系 B、实施了开明开放的政策 C、具有政治经济双重性质 D、由“十三行”代为管理
  • 7、明太祖曾说:“洪武六年拜(胡惟庸)右丞相,久之进左丞相。……帝以准庸为才宠任之。……宠遇日盛,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由此可见,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
    A、借鉴历代经验 B、提高行政效率 C、改革中枢机构 D、加强君主专制
  • 8、《清实录》记载:“云、贵、川、广猺獞杂处,其奉公输赋之土司,皆当与内地人民一体休养,俾得遂生乐业,乃不虚朕怀保柔远之心。……惟冀尔等各抒忠悃,安靖封疆。”关于“改土归流”政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逐步地取消土司世袭的制度 B、开展清查户口丈量土地等工作 C、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官员 D、实现了边疆和内地一体化治理
  • 9、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卷二《地语》里记载了实施“迁海令”后对沿海社会的影响:“岁壬王(康熙元年)寅二月……令沿海之人民向内地迁徙五十里……空其军民,弃赀携累,仓卒奔逃,野处露栖。死亡载道者,以数十万计。”此“迁海令”(     )
    A、是中国自然经济心态的反映 B、处于对日本经济封锁目的 C、是针对沿海倭寇猖獗而制定 D、推动了封建经济持续发展
  • 10、明清小说情节中,能够找到不少有关京杭大运河的元素,如在“三言两拍”中,许多故事围绕着运河水道及沿岸展开。导致这一文化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市镇经济繁荣 B、文化专制松弛 C、外来文化影响 D、印刷技术进步
  • 11、如图是西藏地方政府1785年自铸银币,在货币铭文上刻铸其时皇帝年号“乾隆”,货币上选择“祥云”图案,间隔在“乾隆宝藏”四字之中。特定选择以“祥云”为中央王朝发行于藏流通货币的图示,而非选择此前在西藏流通银币上出现的更具藏传佛教含义的八瓣莲花、忍冬纹式。该银币(     )

    A、是中央政府对新疆地区实行有效管辖的证明 B、见证了雍正皇帝册封“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C、证明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D、肯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都是中国领土
  • 12、下列选项中,材料与评述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材料

    评述

    A

    辽宁绥中县东王岗台村发现商朝青铜器窖藏

    说明商朝统治范围到达东北地区

    B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发现祭祀台、墓葬和贵族居住区等

    反映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C

    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提出“格物致知”

    理学注重强化伦理道德秩序

    D

    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A、A B、B C、C D、D
  • 13、南宋赵汝适撰写《诸蕃志》记述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数量之多,是前所未有的,东至今天的日本,南达印度尼西亚各群岛,西至非洲及意大利的西西里岛,北达中亚及小亚细亚,地域之广,为当时罕见。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     )
    A、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B、海外贸易非常繁荣 C、宁波有当时最大的外贸港口 D、抑商政策开始动摇
  • 14、如图是东南亚地区出土的汉朝陶器,据考证,推测是航海过程中用于储存水和食物的容器。其或可说明,曾有不少汉朝人甚至汉朝的船只到达过当地。而且从陶器种类看,既有来自南海沿岸的,也有部分可能来自江浙沿海地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①此物可研究陆上丝绸之路形成   ②此物可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形成

    ③出土陶器有助研究三彩釉技术   ④是实物史料,有一定研究价值

    A、②④ B、③④ C、①④ D、①③
  • 15、据《史记》记载,汉武帝以田蚡为丞相,田蚡入朝廷奏事,“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权移主上”。后来田蚡“尝请考工地益宅,上怒曰:‘君何不遂取武库!’”皇帝与丞相的矛盾一触即发。为此,汉武帝(     )
    A、划分13个州部 B、颁布“推恩令” C、增强尚书台作用 D、设立“中朝”
  • 16、据《良渚玉韵》,良渚文化有了发达的犁耕稻作农业和以精美玉器、陶器、漆器、丝织品为代表的专门化手工业。它们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导致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等级的剧烈分化,形成了金字塔形的社会结构和规范化的礼制。据此可知,良渚时期(     )
    A、礼制观念成熟 B、原始农业开始出现 C、即将迈入阶级社会 D、血缘关系被打破
  • 17、唐朝诗人陈叔达的《春首》:“雪花联玉树,冰彩散瑶池。翔禽遥出没,积翠远参差。”古诗中的瑶池,就是今日的新疆天山天池。下列是中国历史上在新疆地区设治管理的措施,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设置西域都护府   ②设置安西都护府   ③设立伊犁将军   ④设立北庭都元帅府

    A、②③①④ B、①②④③ C、④③②① D、①②③④
  • 18、王水照主编的《王安石全集:修订增补版》记载道:“王安石好读书,三日一治县事。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于民,立息以偿,俾新陈相易;兴学校,严保伍,邑人便之。”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中正确的是(     )
    A、增加了财政收入 B、其改革仅仅限于整顿吏治 C、减轻了人民负担 D、增强统治集团内部凝聚力
  • 19、宋史专家邓小南先生讲到:“(宋)政权之主要注意力集中于如何防范文武重臣的篡夺之祸;如何防止人事、财政、军权等大权旁落;如何禁止百官间凭籍种种因缘相互朋比,以致构成为专制政权的离心力量;如何消除地方上已在或潜在的割据势力等等。”由此可知,采取巩固统治的措施是(     )
    A、实行郡国并行制 B、加强中央集权 C、设立行省制度 D、废丞相设内阁
  • 20、唐朝中期,杨炎在改革建议的奏文中揭示:“人户寝溢,堤防不禁。丁口转死,非旧名矣;田亩移换,非旧额矣;贫富升降,非旧第矣。户部徒以空文总其故书,盖得非当时之实。”杨炎认识到,人民的负担已经严重脱离收入真实情况,税制如不适时进行调整,人民也就只能逃亡。根据他的建议,推行的制度是(     )
    A、均田令 B、租庸调制 C、两税法 D、一条鞭法
上一页 101 102 103 104 10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