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文字是文明形成的标志,也是文明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下列属于古埃及文字的是(     )
    A、甲骨文 B、楔形文字 C、象形文字 D、腓尼基字母
  • 2、中共十四大是中国发展的分水岭,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迈入新阶段。这主要是因为十四大
    A、纠正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B、提出“一国两制”基本主张 C、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 D、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 3、著名党史专家何沁评价某外交主张时说:“它超越了意识形态的限定,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成为解决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不仅如此,在纷繁芜杂的当今世界,它依然焕发着蓬勃生机。”该主张是
    A、“一边倒”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另起炉灶” D、不结盟
  • 4、“此战严重破坏了正太铁路、平汉铁路、同蒲铁路北段及白晋铁路,有力回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治安强化政策',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此战”应为
    A、淞沪会战 B、徐州会战 C、太原保卫战 D、百团大战
  • 5、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会师地点为下图中的

    A、 B、 C、 D、
  • 6、如图是孙中山对“民生主义”内涵说明示意图。最有可能记载该图示内容的文献是

    A、中国同盟会纲领 B、《民报·发刊词》 C、国民党“一大”的报告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7、下图是民国时期小学生使用的教科书。对此教科书编写影响最大的是(     )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国民革命
  • 8、下表为1913~1919年中国近代棉纺织业纱锭数量统计表。该状况出现的原因是

    时间

    1913年

    1914年

    1918年

    1919年

    纱锭数

    184192

    544780

    647570

    658748

    A、官僚资本借助权力巧取豪夺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推动 C、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侵略 D、临时政府对经济控制加强
  • 9、下图是《民军起义国庆碑》,将“民军起义”与“国庆”组合在一起纪念中国近代某次武装起义。这次起义是

    A、金田起义 B、武昌起义 C、南昌起义 D、秋收起义
  • 10、鸦片战争使得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也改变了部分统治者对西方的认识,他们认识到了坚船利炮的重要性,开展了挽救清王朝的“自救运动”。该运动是
    A、“开眼看世界”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清末新政
  • 11、“把能给我们大英帝国带来无限利益的大批商品,全部给予销毁!这是大英帝国的奇耻大辱!我要求议会批准政府派遣远征军去惩罚那个极其野蛮的国家!要狠狠地教训它!”英国借此发动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2、右面所示为某历史学习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呈现的材料。据此可判定该小组研究的主题是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多民族政权的对峙斗争 C、经济重心的转移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 13、明清时期,小说的创作步入了成熟期,出现了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世情小说等。这主要是因为
    A、专制制度的强化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科举制度的没落 D、文学理念的改变
  • 14、《明会典》卷二载:“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鉴于此,明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三省六部制 B、设立南北面官 C、废丞相,权分六部 D、设置军机处
  • 15、台湾历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元朝为了便于对“台湾”的管理,设置的机构是
    A、枢密院 B、澎湖巡检司 C、理藩院 D、台湾府
  • 16、某项科技进步对宋代意识形态的发展产生了影响,为观念的交换提供了意想不到的便利。这项科技是
    A、造纸术 B、火药 C、印刷术 D、指南针
  • 17、古代某思想家主张:“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该思想家属于
    A、道家 B、法家 C、儒家 D、墨家
  • 18、2021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下列考古重大发现中最能够帮助我们探寻中华文明起源的遗址是
    A、河南安阳殷墟王陵 B、浙江杭州良渚古城 C、山西临汾晋侯墓地 D、陕西西安唐长安城
  •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曲辕犁的辕是弯曲的,末端设有能转动的梨架,可用绳索套在牛肩上,牵引时犁可自由摆动和改变方向。曲辕犁的另一个优点是可控制犁地的深浅,操作起来比直长辕犁简便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此后,曲辕犁成为我国耕犁的主流。

    ——摘编自徐潜《古代耕织与劳作》

    材料二   

    ——《普通高中历史地图册·中外历史纲要(上)》

    (1)、据材料一、指出曲辕犁的优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曲辕犁“成为我国耕犁的主流”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宋朝经济与西汉经济相比,在经济重心与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表现等方面的变化。
  •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为儒家构建了一个体大思精的政治伦理体系,主张“仁”,“仁者爱人”。墨子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在于人与人之间不能互爱互利,因此提倡“兼相爱,交相利”,以缓和冲突;并由“兼爱”发展到“非攻”,认为攻人之国最为不义,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把“法”、“术”、“势”三者结合为一体,并由此提出首先要加强中央集权。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宋代,广大平民有机会加入读书人的行列,他们由于出身贫苦,没有旧的经学传统的束缚,所以易于建立新的儒学体系。自北宋中期起,儒学发展出了新学派,它是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在内的理论体系。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清初,黄宗羲不仅指认专制君主为“独夫”,而且愤怒谴责专制君主为残虐百姓的“民贼”。顾炎武与黄宗羲一样,他认为专制君主出于“专大利”的目的,导致民众疾苦,国家穷困。在黄宗羲看来,儒者之学,在本质上是经世致用之学,只是在二程之后,学者空谈义理,才使儒学失去了其本来面貌。顾炎武认为,理学家将儒学“修己治人”的“实学”传统,变为败坏一代学风的心性清谈,从而直接导致了亡国惨痛。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国文化史》

    (1)、据材料一、指出儒、墨、法三家思想各自的主要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百家争鸣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儒家新学派名称,并列举其核心主张与南宋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
    (3)、据材料三、概括黄宗羲与顾炎武思想的共同点。
上一页 103 104 105 106 10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