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资治通鉴》卷226记载:“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材料中两税法说法正确的是( )A、扩大了收税对象 B、以均田制的实施为前提 C、征税的标准以人丁为主 D、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加强
-
2、如图为唐朝怀集庸调银饼,其铭文为“怀集县(今广东怀集县)(开元十年)庸调银拾两,专当官令王文乐、典陈友、匠高童”,是研究当时赋税制度的重要史料。下列有关此赋税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减少了农民赋税负担 B、保证农民有较充足的生产时间 C、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因均田制遭到严重破坏而推行
-
3、唐代新科进士发榜后,皇帝赐宴游赏于曲江池的杏园(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其繁华热烈,不胜言状,时人称为“曲江宴”或“杏园宴”,后遂用为咏进士及第之典。关于材料中选官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选拔人才主要看重家世、道德和才能 B、唐太宗时考试科目以明经、进士为主 C、扩大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文化素养 D、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殿试
-
4、新疆地区的管理与开发是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内容。下列不属于唐代在新疆一带设置的管理机构是( )
①西域都护府 ②北庭都护府 ③安西都护府 ④北庭都元帅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5、隋朝的各项建设较多,规模宏大。下列各项属于隋朝建设的是( )
①广设赈灾仓库 ②修建赵州桥 ③开通大运河 ④修建招提寺
A、①③ B、①② C、①③④ D、①②③ -
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如图中序号与政权对应正确的是( )A、①—东晋 B、②—南朝 C、③—十六国 D、④—北魏
-
7、有学者认为:“汉武帝的主要贡献在于,把秦始皇创建、汉高祖重建的中央集权体制进一步强化、完善,建立起空前强大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大帝国。”下列能论证这一论点的是( )
①加强皇权,设立中朝 ②轻徭薄赋,工商皆本
③刺史班宣,周行郡国 ④盐铁官营,均输平准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
8、秦朝采取的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其中包括( )
①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
②设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
③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④郡县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命考核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9、有学者指出,周初统治者特别重视庙祭,各级贵族均按礼制立庙,《礼记·王制》云:“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庙。”与之直接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内外服制 B、皇帝制度 C、郡县制 D、宗法制
-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清时期,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得到充分体现,内涵更加丰富。这一时期,中国思想文化呈现出“集大成”的特点,在学术思想方面,陆王心学为代表的激荡表现出时人在思想上的探索,绘画、书法、小说、戏剧、建筑、医学等传统文学艺术与科技发展到新高度。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不但收获大一统政治稳定带来的人口增长、市场统一与扩大等红利,经济增长方式也以强劲的创新性,开始出现早期近代转型,资本主义萌芽,市民社会发展超势亦崭露新机。
——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主编《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
根据材料,结合史实,从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两个主题中任选其一、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自拟题目,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制度的创立绝不是偶然的,魏晋以来,门阀士族垄断主要仕途,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其统治特权的工具。隋朝建立后,隋文帝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实行了一些政治改革,地主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庶族地主势力更为加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各级官僚机构更加健全,封建官僚队伍迅速扩大。科举制度在隋朝萌发,宋代科举在隋唐朝制度的基础上有了变化。
——梁程勇《论中国历史上的官员选拔制度》
材料二 玄宗之末,版籍(户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因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
——《资治通鉴》卷266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度创立的原因。结合所学,说明“宋代科举在隋唐朝制度的基础上有了变化”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两税法实行的背景。指出两税法的主要征收标准和纳税时间。 -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兴以后,(武帝)多次派张骞等人通西域,并发动对匈奴的战争,将西部边疆拓展到天山南北和以西的乌孙、康居地区。同时中央政权在西北边疆设立属国和西域都护,在西域屯田养边并由专门的屯田校尉职守其事。赐封少数民族政权,加强内地与边疆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匈奴等西域属国通婚“和亲”,在战与和互济的军事策略下维持国家的和平与统一、这种政策一直延续下来。
——摘编自杨斯童《从“西域”到“西北”——西北边疆拓殖与开发的历史启示》
材料二 唐朝前期形势和边疆各族分布图(669年)
材料三 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元史地理志》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朝在“战与和互济的军事策略下”经略西域的措施。(2)、写出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在材料二图片中所对应的序号。(3)、根据材料三,指出元朝边疆治理的特点。结合材料和所学,说明历代政府边疆治理的意义。 -
13、校勘,是指校正、审定古籍记载的正误真伪。其基本做法是利用史料对古籍记载进行相互核对,条列异同,形成校勘记。如表是今人围绕《建康实录》的校勘事例。据此指出校勘古籍时所利用的文献史料应具备的特点是( )
事例
《建康实录》
史料
校勘记
(1)爵位
徐孝嗣,年八岁,袭爵枝江县侯。
《南齐书》“(徐孝嗣)八岁,袭爵枝江县公”。《宋书》“枝江侯相”。
据《宋书》《建康实录》“县侯”记载无误;而《南齐书》“县公”当为“县侯”之误。
(2)籍贯
刘延孙,彭城吕梁人也。
《宋书》“刘延孙,彭城吕人”。《南史》“刘氏之居彭城者,分为三里”;“延孙所居吕县”
据《宋书》《南史》,《建康实录》“吕梁”记载有误:“吕梁”当为“吕”或“吕县”之误。
(3)任职地
南昌太守孱陵侯蒙卒。
《三国志》“遂到南郡,士仁、糜芳皆降”;“以蒙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
《建康实录》“南昌”当为“南郡”之误,因《三国志》的相关记述更加完整。
①关联性 ②互证性 ③完整性 ④客观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4、清朝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如图为清朝疆域图,关于图中①②③④处采取措施的表述,与清朝史实不相符的是( )
清朝疆域图(1820年)
A、①处自雍正起大规模改土归流 B、③处平定多起叛乱后设置伊犁将军以总领军务 C、②处设置盟旗制度以进行管理 D、④处格鲁派领袖在康熙时被册封为“达赖喇嘛” -
15、康熙后期,清政府将百姓赋税中以人丁为单位征收的“丁银”数额固定下来,史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时期又将其分摊田赋一并征收,称为“摊丁入亩”,出现以上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 B、统治者施行怀民仁政 C、封建经济的持续发展 D、中国注重变革的传统
-
16、1911年,在斯里兰卡出土《郑和布施锡兰山佛寺碑》,碑文所载:“海道之开,深慈右,人舟安利,来往无虞,永惟大德,礼用报施。”据此可知,郑和此举旨在( )A、海外殖民,扩大疆域 B、开拓市场,互通有无 C、开辟新路,便于统治 D、友好往来,威服众邦
-
17、如图是明朝时期徽州府与全国人均田地的对比情况(单位:微州府亩)。以下选项对该图表分析错误的是( )A、徽州地方的人地矛盾较为突出 B、徽州人均田地变化趋势与全国基本保持一致 C、全国可耕种土地面积整体下降 D、外来作物引进对人均田地变化起到一定作用
-
18、元初,杭州为外国商人糜集之所,贸易之盛,殆过于宋。据《马可·波罗游记》载,“杭州城市中有大市十所,沿街小市无数,有四五万人翠消费之百货来此贸易,种种食物甚丰”,被誉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以下现象有可能发生在当时杭州的是( )A、外贸税收成为财政主要来源 B、通过明州向外销售瓷器 C、纸币交子作为社会主币发行 D、设置榷场与外国人经商
-
19、契丹是我国北方的古老民族之一、曾经建立起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形成了独特的政治与文化。下列制度为契丹人创立的是( )A、南北面官制 B、二府三司制 C、猛安谋克制 D、中外朝制
-
20、下方为中国古代某朝政策调整与变革示意图。其中①②③分别对应的是( )A、实行削藩;划分刺史;设置河西四郡 B、增设参知政事;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 C、设置行省;凉州会谈;设立中书省 D、派文官任知州;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