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王朝经略河西走廊概况
时间
史实
公元前139年
张骞从长安出发,西行进入河西走廊。
公元前121年
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昆邪王降汉后,在其故地设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
公元前119年
汉武帝下诏,河西四郡辖35县,置军屯、民屯共71270户。
——据《史记》《汉书》整理
材料二 贞观三年起,太宗派李靖等人率大军全面反击东突厥,大获全胜。后来,又击败吐谷浑,征服高昌,打退薛延陀,在龟兹设置安西都护府,控制了西域。但是,太宗对边疆少数民族并不是一味征伐,而是注重和平交往。对少数民族首领频频推行和亲政策。从太宗开始,在归附唐朝的少数民族地区普遍设置了羁縻府州。所谓羁縻府州,就是设立归中央管辖的府州,但这些府州沿用当地民族的原有统治方式和生活习俗,不列入“编户齐民”,不承担赋役,具有高度的自治性。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据材料一、概括西汉王朝经略河西走廊的重大举措。(2)、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政府治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措施的共同作用。 -
2、2024年7月,我国申报的“北京中轴线”(如图)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条中轴线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此后经不断演进发展,形成今天全长7.8公里、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这条中轴线( )
A、是北京城独有的都城模式 B、体现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 C、标志着坊市制度开始瓦解 D、展现封建社会的鼎盛局面 -
3、如图“明青花菱花花口盘”是明代青花瓷代表器物之一、它继承了唐代以来青花瓷艺术之长处,同时借鉴了阿拉伯地区伊斯兰民族的装饰方式,如满密的缠枝花,并且瓷器形制较大,适应伊斯兰人席地而坐共同取食的饮食习惯,这主要是为迎合伊斯兰世界的消费市场。这类青花瓷( )
A、反映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 B、是欧洲与亚洲贸易的直接证据 C、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证明 D、证明中国古代科技的不断进步 -
4、学者杨树藩先生曾说“蓄(明)太祖所设之制,系按自己之才智而设,非按后代子孙之才智而设者也。以太祖之聪颖,可以自操权柄,直统六部,备顾问之殿阁学士,只备垂询而已。”其中“自操权柄”的制度变革指的是( )A、宰相制度的废除 B、内阁制的建立 C、八股取士的实施 D、军机处的设置
-
5、下表所示是元朝统一后采用的部分制度与措施,据此可知元朝( )
政治
经济
中书省
行省制
科举制
北方沿袭唐租庸调制
重开大运河
使用长途海运航线
A、民族交融进程加快 B、治国理念兼收并蓄 C、商品经济日趋繁荣 D、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
6、契丹建辽后,在契丹原来属地上,设立传统的北面官制度,掌握军政,统治契丹及北方诸游牧、渔猎民族:在汉人州县设立南面官制度,采用唐制,主管汉人及渤海人之事。由此可见,辽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分化事权 B、因俗而治 C、民族分化 D、改土归流
-
7、某学者在论述唐朝三省制的发展沿革时,绘制了如图,他意图说明( )
A、各朝代中央机构都实现分权制衡 B、尚书省职权没有任何变化 C、三省制是古代最完善的中央机构 D、三省制的发展具有继承性 -
8、后世对武则天的评价众说纷纭。《旧唐书》云:“观夫武氏称制之年,英才接轸,靡不痛心……武后夺嫡之谋也……其不道也甚矣。”当代历史学家的评价却显得较为宽容:她虽然残忍,但却是一位性格坚强、能力卓异的统治者,使贞观之治仍得以延续。产生这种评价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知识基础 B、时代变迁 C、性别差异 D、经济条件
-
9、如图中的两件文物均出土于内蒙古博乌兰察布市,为蹲踞式骆驼钮,扁方形印体,是西晋王朝赐给鲜卑首领或官员的封印。这些文物可以佐证西晋( )
A、中原文化在西南边疆的传播 B、形成了册封少数民族的惯例 C、政府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治理 D、南方与北方各民族全面交融 -
10、颍川荀氏在魏晋时期达到鼎盛,记有官爵者72人,其中记有官职者64人:曹丕建国前13人、魏晋时35人、南北朝16人,荀爽、荀彧、荀勖等都曾身居司空、尚书令高位。造成这种状况的制度因素是( )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
11、汉儒们将周代施行于贵族王室、社会上层的礼制规范归纳为六礼、七教、八政,涵盖治国理家、求学问道,以及婚丧嫁娶、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进行普及化、世俗化。这些人生守则( )A、保证了汉朝统治长治久安 B、铸造了中华民族的整体精神风貌 C、体现了秦汉思想完整继承 D、表明了汉代的文学艺术世界领先
-
12、2002年湖南省湘西龙山县里耶镇发现一批秦简,其中有一份户籍簿,其释文为:“东成(里名)户人士五(身份称谓,指无爵或免爵者)夫(人名),妻大(课役身份的标志)女子沙(人名),子小(课役身份的标志)女子泽若(人名),子小女子伤(人名)。”这份秦简( )A、是征发赋役的依据 B、体现社会等级分化严重 C、是重农抑商的开始 D、体现法律制度细致严苛
-
13、秦朝统一前后,修建了如图所示直道、五尺道等道路,形成了以咸阳为中心、贯通全国的道路,这些道路的修筑( )
A、以抵御匈奴为主要目的 B、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 C、导致了秦朝的短暂而亡 D、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
14、下图“王子午”青铜鼎是春秋末年楚国王族铸造的礼器。其腹内壁铸造有铭文84字,使用了华丽的鸟篆体,内容主要是王子午叙说自己的德政,同时上祭祖先,下为子孙祈福。其外部使用了当时中原广泛流行的蟠螭纹、窃曲纹等装饰,并融入了楚国的设计。此鼎说明了( )
A、古代青铜铸造技术开始成熟 B、社会经济生产规模的发达 C、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由此开端 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
15、商朝盛行占卜,大小事几乎无不求神问卜,占卜完毕,将经过概括地写成卜辞,刻在甲骨上备查,即成甲骨文。而《尚书》中周王以告诫的口吻说:“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同时希望“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这一变化体现了商朝到西周( )A、从关注政治到关注思想的转变 B、文字发展不断趋向成熟 C、从重神观念到重人观念的转变 D、国家机构不断发展完善
-
16、距今约5300-4300年的良渚古城遗址中,挖掘出宫殿区、内城和外城。城北部和西北部有复杂的水利系统;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城内外的大型墓地里,随葬有数十件至上百件精美的玉器。这些考古发现主要证实了( )A、古人类的群居生活由此开端 B、旧石器时代文化较发达 C、黄河中游地区进入文明社会 D、国家初始形态基本具备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至西汉前期,中国北方匈奴强盛,置僮仆(奴隶)都尉管理西域,因“赋税诸国,取富给焉”,西域诸族“不相亲附”,匈奴还对中原王朝构成威胁。汉武帝制定联络月氏“断匈奴右臂”的战略,派遣张骞“凿空”西域……汉宣帝设立西域都护,实现了对天山南北各地的管辖,奠定了新疆地区在维系中国陆上交通、护卫中原诸王朝之西北地区边防安全的政治基础。
——摘编自田卫疆《唯物史观指导下的新疆历史叙事构建》
材料二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唐的民族政策以怀柔、招抚为主,对边疆民族采取的和亲政策次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是历代王朝所无法比拟的,还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边疆民族首领为都督、刺史,管理府州事务,并可世袭,相对松散的羁縻方式却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三 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
——摘自《清世祖实录》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并分析西域都护府设置的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代管理边疆民族地区的措施并分析特点。(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世祖“守国之道”的关键。(4)、综合上述材料,总结我国古代边疆治理蕴含的政治智慧。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在江苏盛泽市镇的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三 中国的封建专制皇权则恰恰相反,实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统治者对世界形势懵然不知,当葡萄牙人进入澳门时,他们仍处之泰然,丝毫没有感到这是处于重大转折中的西方殖民力量伸入东方繁荣的第一个触角。中国的私人海外贸易既然得不到政府的保护而未能充分发展,也就不能通过海外贸易积累足够的货币资本,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中后期经济领域出现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我国经济形态未能向近代转型的原因。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毁秦国贵族领主这一利益集团的世袭制……他说“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又说“制度时,则国俗可化,而民从制”……改革他认为不合时宜的旧制度,从而进行制度创新。
——摘编自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
材料二 唐朝科举分为常举和制举。常举包括秀才、明经、进士等科,以明经、进士为重。制举由皇帝主持,形式、内容多为临时决定,主要有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等科。平民和官员均可参加。……宋初,扩大了科举取士的人数,实施殿前唱名赐及第之制。宋神宗时,取消明经等科,专试进士,以时务策为主。此外,政府对考官实行“锁宿”制度,对试卷进行糊名、誊录处理。
——摘编自李虎《科举制演变刍议》
材料三 元朝完成大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固定辽阳、陕西等十个行省,成为地方的最高统治机关。行省于地方事务,无所不统,与宋地方长官行政、军事、财政三权分掌的体制相比,元的行省拥有的权力要大得多,但仍是“遵成宪以治所属,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行省制度为后世所沿用,其区划也基本上从元代开始确立。
——摘编自周良霄等《中国断代史系列·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在政治领域的制度创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科举制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代行省制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行省制度创立的意义。(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谈谈你对制度创新的认识。 -
20、1784年,英属东印度公司的商船在广州误鸣礼炮,击中中国船员,造成伤亡。英国商会要求将凶手交由英国审判,但遭到广东巡抚孙士毅的拒绝,孙士毅坚持由中国审判凶手。孙士毅这一做法( )A、有利于国家统一 B、改变了天朝上国的观念 C、维护了国家主权 D、完善了中国的司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