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下表为元朝中期吏部统计的官员数据。据此可知元朝(     )


    朝官

    外任官

    蒙古、色目

    938

    5689

    汉人、南人

    1100

    14236

    A、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B、政府已经完全汉化 C、社会门第观念弱化 D、地方权力逐渐分散
  • 2、两宋时期,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古时期森严的良贱制度也逐渐被打破。宋仁宗时赋予了私人奴婢编户齐民的法律地位,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后官奴婢制度消亡。仁宗朝,政府规定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这本质上反映了(     )
    A、儒家思想的影响力下降 B、社会秩序总体较为稳定 C、经济发展助推社会进步 D、官员的执政水平比较高
  • 3、宋太祖将二十余万禁军的一半部署在京师,其余一半分散到外地驻扎;驻屯京师的禁军和驻扎外地的禁军经常调动,轮流换防;军队将领也须经常更换。这些举措(     )
    A、分散了中枢机构的权力 B、体现了崇文抑武 C、遏制了藩镇势力的坐大 D、强化了中央集权
  • 4、药王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写道:“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 ……若能俱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这一主张(     )
    A、受主流思想影响 B、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C、推动了三教合一 D、开创中医学理论基础
  • 5、租庸调制是“租出谷,庸出绢,调杂出缯纩布麻”,还有各种杂税杂役,税目繁多。与租庸调制相比,两税法(       )
    A、简化了税收种类与程序 B、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 C、有利于全社会经济发展 D、减轻了人身依附关系
  • 6、唐朝诗人王建《汴路即事》诗“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陆游《村居》诗:“草市寒沽酒,江城夜捣衣”;范大成诗:“远寻草市估新酒,牢闭篷窗理旧书”。材料反映出(     )
    A、江浙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小农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C、商品经济向农村渗透的趋向 D、商税收入成为重要财源
  • 7、595年—596年,隋朝政府先后在37个州建立了公益粮仓,这些粮仓分布在都城周围,集中在西至敦煌,东至宁夏平原、陕北高原、河套平原等地。这一现象反映了,隋朝时期(     )
    A、边境地区自然灾害频繁 B、民族矛盾不断激化 C、政府注重维护京师安全 D、内轻外重局面形成
  • 8、“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的《蒿里行》主要描述了(     )
    A、东汉后期的军阀割据混战 B、少数民族大量内迁,主导北方局势 C、西晋皇族为争夺皇位互相残杀 D、三国鼎立,吴蜀联军打败曹军
  • 9、西周晚期中原地区兴起一种宽大的长“深衣”,上衣下裳相连;春秋晚期逐渐发展成为短款的“深衣”,其外形与西北地区人们着装相似。该变化主要得益于(     )
    A、民族交融的加强 B、早期国家的建立 C、中央集权的确立 D、等级观念的强化
  • 10、据统计,中国大陆目前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城址共有150余处,分为八大区域,其中黄河中游17处,黄河下游24处,内蒙古中南部14处,内蒙古东南部至辽宁西部78处,青海高原4处,长江上游7处,长江中游9处,长江下游2处。这反映出(       )
    A、早期各文化之间交流频繁 B、辽河流域文明程度高于中原 C、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特征 D、当时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形势图                                                       西汉形势图

    材料二   (太宗)曰:“自古突厥与中国更有盛衰。…至汉、晋之君,逮于隋代,不使兵士素习千戈,突厥来侵,莫能抗御,致遗中国生民涂炭于寇手。我今不使汝等穿池筑苑,造诸淫费,农民恣令逸乐,兵士唯习弓马,庶使汝斗战,亦望汝前无横敌。”

    ——《旧唐书·太宗纪上》

    太宗谓侍臣曰:“隋炀帝不能精选贤良,安抚边境,惟解筑长城以备突厥,情识之惑,一至于此!朕今委任李世勣于并州,遂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静,岂不胜远筑长城耶?”

    ——《旧唐书·李勣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长城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唐太宗对修长城的态度。
  •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商鞅把“田里不鬻”的旧制改为“为田开阡陌封疆”的新制,具体做法是打开地界,重新丈量土地,按亩征税,进而达到“赋税平”。就当时的财政征赋制度而言,这一举措无疑是一种创新,它对打击隐瞒田产逃避纳税的封君、贵族们的利益,增加国家财政的收入,提高秦国综合国力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摘编自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推行“新制”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推行“新制”的意义。
  • 13、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于汴京设都市易司,在边境和重要城市设市易司或市易务,平价收购市上滞销的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并允许商贾贷款或赊货,按规定收取息金。据此可知,市易法(     )
    A、大大缩小宋代社会贫富差距 B、体现出政府运用政治手段干预市场 C、提高了农民的家庭收入水平 D、客观上加重了中央政府的财政负担
  • 14、研究表明,北宋九朝共有72位、97任宰相,任期在1—2年的共有45任,占总数的46%,1—3年的共有63任,占总数的65%,也就是说,北宋宰相的任期大多是在3年之内。这一现象(       )
    A、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支出 B、意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折射出君主专制的强化 D、有利于国家政策的有效实施
  • 1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些著名科学家,如刘徽、祖冲之父子、赵爽等,他们的科学研究带有一种自由自在的古希腊自然哲学式的探讨,具有一种“非实用”、重理论的趋向。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条件是(       )
    A、国家文化政策的开放 B、社会经济的高度繁荣 C、多元文化的互动交融 D、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 16、唐初推行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唐朝中期以后实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B、小农经济逐渐走向了瓦解 C、国家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丁税 D、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
  • 17、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的创立,被誉为是一种史无前例的“突破性进展”。这主要表现在(     )
    A、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C、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
  • 18、曹丕采纳尚书令陈群的建议,颁行九品中正制,由中央委派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次授予相应官职。由此可推知,这一制度的颁行旨在(     )
    A、加强中央集权 B、推动曹魏统一北方 C、保证官员廉洁 D、提升寒门庶族地位
  • 19、某史书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     )
    A、是西汉张衡的候风地动仪 B、属于一种水利灌溉工具 C、在东汉时普遍使用 D、在唐朝江南地区水田推广
  • 20、据《隋书·长孙平传》记载:“平见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给,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已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名曰义仓。”由此可见,隋朝设置义仓(     )
    A、目的是解决财政的困难 B、成为统治残暴的例证 C、要求百姓按时缴纳租调 D、具有鲜明的官方色彩
上一页 106 107 108 109 11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