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中国古代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通过中亚西传,丝绸产品、养蚕和缫丝技术也逐渐传入东罗马帝国。这得益于( )A、文景之治的出现 B、丝绸之路的开通 C、盐铁官营的实行 D、均输平准的实施
-
2、秦朝时期,“丞相及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而到了汉初,“汉典旧事,丞相所请,靡有不听。”这折射出汉初( )A、君主专权强化 B、中央集权加强 C、丞相地位下降 D、皇权威势削弱
-
3、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术中心。其建立后,吸引了众多学者,他们可以自由表达学术和政治观点。当时,学宫中最可能出现的儒家主张是( )A、以法为教,中央集权 B、兼爱非攻,提倡节俭 C、实行仁政,提倡礼治 D、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
4、西周早期青铜器宜侯夨(cè)簋(guǐ),1954年出土于江苏丹徒烟墩山。其内底铭文记录了周康王封夨为宜侯,并赏赐礼器、兵器、土地等内容。宜侯夨簋可用于研究当时( )A、禅让制的流程 B、内外服制的普及 C、分封制的推行 D、宗法制度的瓦解
-
5、“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了界定文明的“中国标准”,主要包括:社会分工的出现、阶级的分化、城市的形成以及区域性政体和国家的建立。下列考古成果能体现这一标准的是( )A、河南仰韶文化遗址中的陶器 B、山西陶寺遗址墓葬随葬品的差异 C、浙江河姆渡遗址的谷物遗存 D、北京山顶洞人遗址人工用火遗迹
-
6、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下列图片呈现的是我国境内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玉龙。据此可知,中华文明( )



图1红山文化
遗址的玉龙
图2安徽凌家
滩遗址的玉龙
图3良渚文化遗址的双龙环形玉佩
A、多元一体 B、起源最早 C、成就辉煌 D、持续发展 -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同一种制度,在不同的时期对一个国家的发展会有不同的影响。在初创时期,它可能是一个好制度,但由于社会条件的变化、形势的变化,到了后期,它如果不随之调整,就有可能走向反面。
——摘编自冯钺《近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轨迹》
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上述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上述观点进行论证,也可以对上述观点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不得照抄材料)
-
8、2016年初,中国启动“外交部省区市全球推介活动”,由外交部长站台,各省区市党政一把手亲自推介,面向全球讲述各省区的故事。目前,外交部已经为中西部为主的11个省区市举办了推介活动。该活动旨在( )A、深层次全方位打造中国形象 B、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C、推动民间外交主导对外交往 D、开启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
-
9、下表为学者统计的有关唐代敦煌地区不同时期家庭结构情况。据此推测,当时( )
类型比例(%)时期
核心家庭(2~3人)
主干家庭(6-8人)
联合家庭10人以上
其他家庭
总计
701~769年
户数(户)
47
13
9
14
83
百分比
56.6
15.7
10.4
17.3
100
820~876年
户数(户)
3
9
12
2
23
百分比
13
26
51.2
9.8
100
A、藩镇割据导致北方人口的南迁 B、税制变化推动家庭结构变迁 C、农本观念在中原地区影响深远 D、精耕细作生产模式不断完善 -
10、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 1840年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那时起,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而告终。“风雨如磐暗故园”,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状况并未改变。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而这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摘编自人民日报编委会《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便开始对中国和世界产生巨大而深刻的积极影响,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摘编自侯嘉斌《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重大历史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成立“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的理解。 -
11、1963~1965年, 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约11%;轻工业产值从404亿元增加到703亿元;燃料、原材料工业建设的步伐加快。上述变化反映了A、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改变 B、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成就 C、合作化运动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D、建设“四个现代化”目标提出
-
12、1950年7月13日,中央军委作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开始着手组建东北边防军。这一战略决策主要是基于( )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B、东北成为工业建设重点地区 C、美国出兵朝鲜威胁中国边防安全 D、中苏关系恶化苏联陈兵边境
-
13、1949年的《人民日报》头条刊载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完满结束……全会批准召开新政协成立联合政府‘确定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等内容,这意味着A、农村土地革命的胜利完成 B、对工人与农民阶级地位有重新认识 C、抗日战争完全胜利 D、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阶段基本结束
-
14、原日本侵华士兵三谷翔回忆1937年12月初的南京时说:“在中山北路附近的广场上,我望见一堆堆尸体,每堆至少五六十具……有很多老人、妇女甚至还有孩子……惨不忍睹……陆军做得太无耻、太过分。”该材料A、可以反映当时日本人民的反战运动 B、可以用于研究日本的“扫荡”政策 C、对于揭发日军侵华暴行有重要价值 D、可以证实南京国民政府消极抵抗
-
15、如图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某一重大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标志
A、革命统一战线局部破裂 B、北洋军阀统治基本推翻 C、国民革命运动彻底失败 D、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
16、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把孔子改制说成是“与时变化”、向往“民主”之“太平”。他用自己的观点阐释儒家经典,把孔子装扮成维新变法的祖师,“以便镇压反对变法的士大夫”。康有为此举折射出当时( )A、维新变法的急于求成 B、学习西方的条件不具备 C、“中体西用”流行于世 D、晚清内政变革的艰难性
-
17、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所遭到的第一次大规模海上入侵,是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的第一次劳师远袭的侵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保卫家园同西方入侵者顽强斗争的第一次实践。这场战争是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8、雍正二年(1724年),清世宗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据此可推知清朝前期( )A、阶级矛盾的日益激化 B、经济结构发生质变 C、工商业经济发展迅速 D、人地矛盾已经显现
-
19、下图反映了明朝政府架构的变化。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强化君主专制的需要 B、减轻皇帝的政务压力 C、有效协调各部门权力 D、避免行政管理的腐败 -
20、北宋中期,王安石对社会基层组织进行了大力改革,他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十户为一保,民户家有两丁以上抽一丁为保丁,农闲时集中并接受军事训练。这一措施( )A、扩大了禁军的兵员储备 B、带有“兵农合一”的色彩 C、平衡了农户的赋役负担 D、消除了农民起义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