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战国时期,“客”指游说于各诸侯国的知识分子。“以客出仕”是一种流行的入仕途径,公孙衍、张仪、白起、范雎、李斯等人均是典型。当时的“以客出仕” (       )
    A、促进了传统儒学兴盛 B、导致了思想趋同 C、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D、推动了百家争鸣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精神。杨善洲(1927-2010),云南保山人,曾任保山地委书记等。退休后,杨善洲带领群众开展植树造林,坚持20多年,为大亮山披上绿装,大大改善了当地的自然环境。2011年,杨善洲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杨善洲“改革先锋”称号。

    结合新中国的相关人物和史实,围绕一种中国的“时代精神”,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体现时代特征,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晋——成王之弟叔虞的封国,都于唐(今山西翼城西)。西周初年,这里有一唐国,可能是陶唐氏的后裔所建,成王时灭唐,封叔虞于此,袭用唐之国号,后改国名为晋。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晋国所在地的居民成分比较复杂,既有夏朝的遗民,又有众多的戎狄之族。针对多源文化传统的居民构成,晋国的统治者用“夏政”和“戎索”分别治理,使之各得其宜。晋的治国策略体现了周王室力求安定天下的良苦用心。

    ——摘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

    1937年5月

    陕甘宁豫海县回族自治政府成立。

    1938年10月

    毛泽东发表《论新阶段》,提出“各民族与汉族有平等的权利,在共同对日原则之下,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务之权”。

    1941年9月

    延安民族学院成立,培养了数百名少数民族干部和从事民族工作的汉族干部。

    1946年1月

    《和平建国纲领草案》规定“在少数民族区域,应承认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及自治权”。

    1946年11月

    西满分局向中共中央和东北局提出:“现东蒙无论老年、青年,进步的、落后的,都主张成立蒙古自治政府。”

    1947年5月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据《民族问题文献汇编》等整理

    材料三   建立绝对君主制和民族国家的努力是一场伟大而复杂的斗争,它面临着很多敌人:开始的时候,敌人主要是罗马教廷和贵族割据势力;但随着一些民族国家的出现,不免就会发生某些民族国家本身成为其他民族争取自由的斗争对象的情况。

    17—18世纪是各绝对王权国家之间战争最频繁的年代。在所有这些战争中,最为重要的是三十年战争(1618—1648),因为这场战争以其特殊的惨烈性,激发了有关自然法问题的一些创造性思考,这种思考产生了一套旨在限制国家战争破坏性的现代国际法体系。

    —改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

    (1)、根据材料一,写出西周的政治制度,并结合所学,概括晋国统治者针对“居民成分比较复杂”所采用的治理策略及其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的有利条件。结合所学,阐明其对新中国政权建设的重要意义。
    (3)、根据材料三,结合16-19世纪相关史实,阐述西欧民族国家在形成过程中如何战胜“很多敌人”。从限制战争的角度,指出三十年战争所激发的“创造性思考”。
  •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雇工大都与雇主具有人身隶属关系,长工列于雇主的户籍之中,受雇主管束。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冲击,实际生活中雇主与雇工之间的人身隶属关系逐渐松弛。万历十六年,颁布条例,解放了农业短工,使他们在法律上与“凡人”(具有完全人身自由的自由民)处于平等地位。乾隆五十三年,清政府又颁布条例,解放了农业和商业雇佣的长工,给他们以人身自由。至于手工业雇工,明代中叶以后,匠籍制度日益松弛,清代初年,政府颁布谕令,“免山东章邱、济阳二县京班匠价,并令各省俱除匠籍为民。”……乾隆以后,雇工与雇主之间,不立文契,口头约定的工期未满而随时辞工等现象,日益增多。

    —摘编自方行《清代前期江南的劳动力市场》

    材料二   英国主仆关系演变

    18世纪前

    仆人是主人的私人物品,依附于主人而生存。

    18世纪

    主仆作为共同体,过着和谐平静的生活。仆人们热切关心主人的起居,主人也深深地依赖仆人。

    19世纪

    仆人不仅仅是一个依附者,而是作为一个正常人群体工作的雇员。

    20世纪

    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家务外包业的发展等因素,主仆关系逐步衰落。1960年英国的仆人数量从1851年的一百万减少到三十万人左右。

    材料三   新技术革命从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开始。首先是核能技术进步。20世纪30年代原子物理学的迅速发展揭开了核裂变的奥秘,使人工利用原子能成为可能。1946年美国颁布“原子能法”并成立原子委员会,委员会由联邦政府主管并负担大部分费用。几乎与美国同时,苏联也开始发展原子能技术。1949年9月,即美国原子弹爆炸四年以后,苏联也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科学技术的普及使构成人类文明的各个方面,如劳动生产组织和生产管理等发生了变化。行为科学家美国的赫茨伯格提出“双因素理论”,认为在受人尊重、工作成就感等激励因素被满足时,就能激励员工的积极性。与行为科学平行的还有现代管理科学理论:它把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如计算机、信息论、控制论等与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结合起来运用,力求最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雇主与雇工“人身隶属关系逐渐松弛”的表现,并结合所学,分析上述表现形成的制度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主仆关系的变化。结合所学,分别分析造成19世纪和20世纪主仆关系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核能技术进步”的推动力量,并结合所学,从现代企业管理的角度,简析“新技术革命”的意义。
  • 5、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明确记载,庆历年间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但目前尚未发现宋代的活字印刷实物。考古资料证明,当时活字印刷术很快传播到西夏。出土的多种西夏文献证实,西夏学习、推行泥活字印刷,并成功实现了木活字印刷。宁夏贺兰山西夏方塔出土的西夏文活字本《吉祥遍至口合本续》和甘肃武威出土的《维摩诘所说经》等,是中国最早的活字印刷实物。在敦煌莫高窟,则发现了很多早期回鹘文木活字。这表明(     )
    A、学者的工作是对原始材料进行追根溯源、考辨其真伪 B、历史研究应重视新材料的发现,坚持多源互证的原则 C、历史学家对材料的看法不同可以做出不同的历史解释 D、人们只能逐步接近但却永远无法掌握历史的客观实在
  • 6、论及西方“福利国家”建设,有学者指出:“福利国家职能与机构的膨胀使它由克服市场经济弊端的主体变成问题本身,福利国家从宏观行为方式上看是‘管理国家’。国家事务重心由战争转移到经济,必然导致新职能和新机构膨胀。”下列选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过度的社会保障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 B、资本主义的福利国家激化了社会矛盾 C、社会保障制度容易助长公民懒惰行为 D、保证了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
  • 7、有学者认为,“随着对小亚细亚的征服,一个以罗马城为中心、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便屹立在世界历史的舞台上,从此,罗马开始收获战争种下的‘庄稼’了。”下列项中,属于这一时期“庄稼”的有(     )

    ①奴隶制庄园的发展②复合式公寓的出现③贵族寡头制的巩固④最早成文法的创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8、下表是两则不同时期的谚语,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变化。这一变化(     )

    时期

    谚语

    宋代

    苏湖熟,天下足。

    明清

    湖广熟,天下足。

    A、说明湖广取代江浙成为新的经济中心 B、缓解了明清时期全国粮食缺口的态势 C、导致古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根本转变 D、缘于明清江浙地区广泛种植经济作物
  • 9、有学者认为, “简牍时代,由于简册书写不便,运输不易,以户籍为代表的基础帐簿只能在乡编制,因此这一时期史籍称乡啬夫为‘主民之吏’” 。 “魏晋以降,随着帐簿转为由国家控制力更强的县廷负责制作,称县令为‘亲民要职’的说法不绝于耳。”这反映了(     )
    A、乡村社会长期脱离政府的控制 B、乡里体系的稳定影响政权更迭 C、简纸更替扩大基层组织的事权 D、技术进步推动中央集权的强化
  • 10、1971年,为摆脱越南战争时期美国社会失业、通货膨胀、国际收支赤字的困境,减缓美元暴跌、大量黄金外涌的危机,尼克松政府于8月15日宣布放弃金本位,停止美元兑换黄金,从而导致二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这一历史事件(     )
    A、标志着固定汇率逐渐取代了浮动汇率 B、意味着美元失去货币霸权地位 C、结束以金币在国际间流通为主的历史 D、推动了国际贸易结算体制变革
  • 11、玛西亚·威廉斯(1964~1970年曾任哈罗德·威尔逊首相的私人政治秘书)曾这样描述英国文官的权力: “现实情况是,在很多情况下权力是保持在这些稳坐在白厅的公务员的手中,而那些当选的政要只不过是走马灯似的匆匆过客。”据此可知,英国文官制度(     )
    A、实现政治和管理的分离 B、实行固定任期制 C、降低了国家的治理水平 D、参与政府的决策
  • 12、1900年,被誉为“光之城”的巴黎,举办了第五届世界博览会。它展示了当时世界领先的艺术、技术和工业,展示了一些令人惊叹和意想不到的惊喜。关于巴黎世博会的推断,合理的是(     )
    A、购物中心提供了丰富的生活服务 B、世界上第一条地铁线在巴黎问世 C、展厅首次使用了钢筋混凝土技术 D、电灯的出现使巴黎成为“光之城”
  • 13、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西方法律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路径。下列西方法律文献与地位,对应正确的是(     )
    A、《罗马民法大全》——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 B、“日耳曼法”——构成了大陆法系的基础 C、《大宪章》——奠定了近代律师制度的基础 D、《法国民法典》——近代西方最早的成文宪法
  • 14、史料有载:“在建立起苏拉尼亚宙斯和雅典娜的圣地后,人民分为部落和村落,包括国王在内的30人组成的长老会议。应经常在巴比克和科纳吉翁之间举行会议,以提出和撤销动议,人民将享有最终决定权;但如果人民的意见不公,长老和国王将不予理会。”由此可知,该“圣地”实行(     )
    A、民主政治 B、君主专制 C、寡头政治 D、君主立宪
  • 15、下表是2023年中国对外粮食援助情况表(部分)。该表反映了中国(     )

    2月14日

    中国政府向多哥提供粮食和营养援助项目启动仪式在多哥首都洛美举行。

    3月9日

    中国向塞拉利昂提供紧急粮食援助项目交付仪式以线上线下结合方式举

    行。

    4月4日

    中国向毛里塔尼亚紧急援助1000吨小麦。

    5月11日

    中国向南苏丹提供2396吨人道主义紧急粮援,交接仪式在朱巴举行。

    6月28日

    中国向津巴布韦提供紧急粮食援助交接仪式在津首都哈拉雷举行。

    12月11日

    中国驻刚果(布)大使李岩与姆巴耶共同签署中国政府对非洲提供粮食援助项目完结证书。

    A、积极维护世界粮食安全 B、贯彻“与邻为善”外交理念 C、经济实力位居世界首位 D、成为世界第一对外粮援大国
  • 16、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游年。中法双方在2023年的领导人会晤中强调,将以两国人员往来全面重启为契机,继续推动文化、教育、语言、出版、影视、旅游等各领域交流。下列关于中法建交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是中国与西方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的开始 B、是中国全方位外交战略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C、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实践中的落实 D、标志着新中国迎来第三次建交高潮的到来
  • 17、下图是研究中国共产党人民政权建设的重要档案资料,由于保存不当,部分模糊不清。观察判断,该布告最有可能发布于(     )

    A、土地革命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 18、清王朝覆灭后,北洋政府废除古代官员九品制,学习西方,采取文官考试制度,并在1913年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详细地写明应试者的准考条件、考试科目以及考试流程。该草案(     )
    A、规定考试为官员选拔的唯一形式 B、杜绝了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 C、是北洋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 D、规定年满21岁的公民均可参加
  • 19、下图为某条约待议定的中俄边界(局部)。下列关于该条约说法正确的是(     )

    A、以法律形式落实了对西北的管辖 B、彰显了政府对于朝贡体制的维护 C、条约签订事宜由宣政院具体负责 D、体现了王朝对外关系的缓慢转型
  • 20、《明史·食货志》记载某项改革:“总括一州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货,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一条。”这一改革(     )
    A、确立了实物地租的征税模式 B、得益于美洲白银的大量流入 C、解决了严重的吏治腐败问题 D、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上一页 107 108 109 110 11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