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宋代官窑瓷器的造型单纯简练、求正不求奇,线形不张不驰,对形式美法则的控制非常讲究,追求一种“闲适淡雅,宁静飘逸”之美。据此可知,宋瓷(     )
    A、制瓷技艺已高度发达 B、深受理学思想影响 C、继承了唐三彩的风格 D、面向大众消费市场
  • 2、唐代中后期,统治者面临“方镇之兵盛”“强臣焊将兵布天下”的现实问题,宋代统治者为避免出现该问题,可能遵循的原则是(     )
    A、右武抑文,姑息藩镇 B、山川形便,因俗而治 C、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D、画野分州,任土作贡
  • 3、唐末五代时,中原的冶铁技艺、筑城工匠及仕人群体等进入西辽河流域,在当地开始“教民稼穑”“教民鼓铸”、“兴板筑,置城邑”。由此可见(     )
    A、中原王朝强化边疆控制 B、女真人基本沿袭唐宋制度 C、辽朝基本放弃草原习俗 D、契丹兴起得益于民族交流
  • 4、史学家陈垣以某人考订杨贵妃年岁为例,指出三项缺失(如表)。陈垣意在说明,研究历史问题应该(     )

    缺失—

    册寿王妃(杨贵妃原为寿王妃)年月,据《外传》误文,不据《唐诏令集》,是谓无识

    缺失二

    杨贵妃卒时年岁,引《外传》,不引正史,是谓不知轻重

    缺失三

    考史至引乩语,是谓遁入魔道

    A、具备问题意识 B、探寻历史真相 C、广泛搜集史料 D、运用可信史料
  • 5、唐初,“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唐太宗下诏统一五经文本和注释,孔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高宗时颁行全国,成为官方经学定本。这些做法(     )
    A、贯彻了三教并行的国策 B、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 C、有利于大一统文化发展 D、得益于活字印刷技术
  • 6、南朝时,建康令王复“性既儒雅,未尝乘骑”,见马在尖叫嘶鸣。感到十分害怕,乃谓人曰:“正是虎,何故名为马乎?”这表明南朝(     )
    A、基层吏治腐败 B、惧怕游牧民族 C、士族政治衰落 D、提倡重文抑武
  • 7、汉代传世数学文献《九章算术》都对盈不足术、按爵位分配财产、赋役分派、大型工程劳力的安排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提出较为有效的解决方式。这说明中国古代数学(     )
    A、居世界领先地位 B、服务于封建国家的需要 C、重视逻辑与推理 D、折射出商品经济的繁荣
  • 8、东汉士大夫风习,为后世所推美。然而,若仔细分析,不外乎是像让爵(父有高爵,兄让弟袭)、推财(兄弟分财,推多取少)、借交报仇(友有仇怨,许身代报)、清节(一介不取,推财与人)等。与上述行为有关的制度是(     )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郡国并行制
  • 9、汉武帝临终遗诏大将军霍光柄政,与金日磾、上官桀等人共领尚书事辅佐幼主,而丞相田千秋竟不得受诏。材料可以说明(     )
    A、宰相制度形同虚设 B、武将专权局面形成 C、中朝掌握机要决策 D、君主专制亟需加强
  • 10、下图为汉武帝时期侯国数量变化情况。据此可知,汉武帝(     )

    A、全面推行分封制度 B、扩大诸侯国的权力 C、着力加强中央集权 D、改进地方选官制度
  • 11、东方六国大都任用宗族及国人为执政,而秦国多重用各国流亡士人来辅政,如卫人商鞅、楚人李斯、赵人楼缓等。由此可推知(     )
    A、秦国君主集权程度较高 B、官僚政治在六国得以确立 C、六国严格遵守宗法制度 D、法家思想在秦国率先兴起
  • 12、孔子提出“四海之内皆兄弟”,孟子提出舜属于西夷,周文王属于东夷,两者之所以能治天下,都是因为来自于三皇五帝的一脉相承。这些说法旨在(     )
    A、强化血缘政治 B、客观描述历史 C、重建礼乐制度 D、扩大华夏认同
  • 13、西周前期,青铜器高古凝重,无取巧用意,纹饰原始,颇有图腾意味;春秋中叶至战国末年,器制多轻便适用,每每以现实性的动物为附饰物,追求精巧玲珑,标新立异。这一差异说明(     )
    A、宗法观念名存实亡 B、青铜铸造进入鼎盛时期 C、社会呈现转型趋势 D、农耕工具发生显著变化
  • 14、山东临淄桐林挖掘出距今5000年前的一座面积达5000平方米的大型院落建筑遗址,同一时代的辽宁牛河梁遗址也发掘出类似的“大房子”和“大院墙”。以上考古成果可以佐证当时这些地区(     )
    A、奠定了中原文明的核心地位 B、具备了相对复杂的社会组织 C、发挥了中央集权的动员优势 D、出现了区域经济的贸易网络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使许多耕地可改种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当地的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被称为“看空头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靠购买外地粮食生活。而松江妇女们“展抱绵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寐者”。农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日益卷入市场之中。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美洲和日本的白银不断流入中国。货币就开始以白银为主,以铜钱为辅。福建沿海的漳州府,从1491年到1573年,集市的数量由26个发展到72个。徽州商人“藏饪(指白银)有至百万者”,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晚明以“纳银”为特征的一条鞭法赋役改革也较早出现在浙江和福建。

    ——以上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农业发展的表现和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中后期白银内流的历史作用。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宋政府曾下诏:“工商杂类,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这打破了唐时禁止商人子弟读书应举的法律规定。检诸宋代史籍,商人弃贾就儒、育子入仕的做法几成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商人作为财富力量的代表,通过与官僚、宗族、士人联姻进而跻身上层的事例也比比皆是。其中最为显赫者当属开封茶商马季良,因为娶了外戚刘美之女,获封光禄寺丞。两宋三百余年外患频仍,政府军费支出浩瀚,民间买官应时而生,这成为当时社会的一大弊政。商人的上升流动部分地改变了中国传统社会等级金字塔的构成方式。“士农工商”的传统观念遭到批评,南宋大儒陈耆卿提出: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

    ——摘编自冯芸《宋代商人的社会流动与宋代社会结构变迁》

    (1)、根据材料,指出宋代商人提高地位的主要途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宋代商人地位提高的现象。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碑文化发展到鼎盛时期。唐太宗李世民亲撰了《秦王告少林寺主教碑》等许多碑文,他率先垂范并倡导行书入碑。此后几代皇帝对书丹立碑也极为重视,涌现出了许多御碑。武则天用行草书写的《升仙太碑》首开妇女书碑之先河。唐朝集撰文、书法、镌刻三种卓越技艺于一体的“三绝碑”为数甚多。许多著名文士热衷于撰写碑文,白居易为元稹作墓志铭,获得的“润笔费”多达五六千万钱。据《唐会要》记载,唐朝法律对不同社会等级在墓碑尺寸、题字、图案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唐蕃会盟碑》、《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等碑刻不但成为记载唐朝历史的宝贵资料,也在中国碑文化发展史上留下珍贵篇章。

    ——摘编自金其桢《唐代碑文化研究》

    材料二   如下图为西安碑林博物馆《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此碑记载了贞观九年到建中二年景教在大唐传播的珍贵片段。比如:阿罗本来到长安后3年,太宗在长安义宁坊给他们批了一块地,让他们建立东方第一个教堂。还专门给他们的教堂批了20来个正式编制。唐玄宗的时候,教堂有活动,玄宗派高力士送来丝帛,并且给教堂题字。唐文宗在圣诞节给教众分发点心等等。

    ——摘编自西安碑林博物馆网站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碑文化发展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碑文化繁荣的原因。
    (3)、从表现形式看,《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属于哪种类型的史料?根据材料,简要概括《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史料价值。
  • 18、在宋代,由于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杂剧备受欢迎,它综合了歌舞、音乐、调笑、杂技等表演形式,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重要成果。这反映出宋代(     )
    A、戏曲艺术发展成熟 B、士大夫词作的广泛流传 C、城市生活丰富多彩 D、文艺创作深受理学影响
  • 19、宋代科举频以三国故事命题,常聚焦于战争方略、边疆防御等议题,如在战争方略上,强调“其术如何”。其用意在于(     )
    A、涵养尚武精神 B、完善科举程序 C、弘扬传统文化 D、选拔实用人才
  • 20、按唐制规定,百司政务裁决的主要渠道是由门下省对奏抄进行审读,皇帝并不发表具体的意见,仅表示认可。自开元以来,越来越多因时因事设置的使职、差遣以奏状的形式直接向皇帝上奏,承担了大量的政务。这一变化反映出(     )
    A、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 B、政务运行适应现实需要 C、门下省强化了行政职能 D、三省出现一体化的趋势
上一页 109 110 111 112 11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