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如图是唐代入仕、致仕的流程图。据此可知,唐代(     )

    A、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教育体制 B、科举制促进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拥有众多政治素养高的官员 D、官僚选拔真正实现了公平公正
  • 2、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水路成为主要的交通形式 B、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C、运河促进了全国经济发展 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
  • 3、如表为不同史籍关于隋文帝赈灾的历史叙述。这种差异说明(     )

    记述

    出处

    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

    【唐】吴兢《贞观政要》

    上遣左右视民食,得豆屑杂糠以献,……上流涕以示群臣,深自咎责。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A、两则史料无法互证 B、宋朝记载更具真实性 C、官方档案可信度高 D、历史叙述具有主观性
  • 4、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如图反映的历史阶段特征是(     )

    A、政权的更迭与民族交融 B、早期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特征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 5、甘肃武威的东汉早期墓葬中,出土了与内科、外科、妇科等相关的医学处方书籍。其中记载了三十余例处方、近百种药物以及病状、投药方法、服药时间、禁忌等。这反映出东汉早期(     )
    A、中医学理论较为完善 B、中医临床诊断治疗经验较丰富 C、医疗技术领先于世界 D、政府重视公共卫生与疫病防治
  • 6、汉初允许盐铁私营,主要由富商、豪强所控制。他们以利为本,价格自由决定,质量参差不齐,百姓不堪其苦。武帝时实行盐铁专卖,“山海有禁,而民不倾;贵贱有平,而民不疑。……虽使五尺童子适市,莫之能欺。”这说明该政策(     )
    A、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B、促进了市场秩序的规范 C、完善了政府的职能 D、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
  • 7、商鞅变法规定:凡一户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禁止父子兄弟(成年者)同室居住。这一规定(     )
    A、增强了秦国经济实力 B、便于贯彻儒家的礼仪制度 C、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D、体现了户籍管理逐步成熟
  • 8、如图是先秦不同时期文献记载的大禹治水区域范围变化示意图。据此可知,先秦时期(     )

    A、华夏文明影响力不断扩大 B、大禹治水传说向史实贴近 C、儒墨两家的思想存在差异 D、国家统一成为历史的必然
  • 9、从考古资料看,西周墓葬所见的列鼎制度有九鼎、七鼎、五鼎……单数排列,配上八簋、六簋、四簋的双数排列,显示了层级的整齐规矩。各处出土的青铜器皿,铭文的文字是一样的,铭文词句格律也一致。这表明西周的分封制(     )
    A、推动了青铜文化的繁荣发展 B、彻底解决了权力分配方面的矛盾 C、有利于政治稳定和文化认同 D、通过礼乐等级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 10、2021年10月,河南省三门峡市举行的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开幕式上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情况(见如表)。据此表可知(     )

    时期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夏商时期

    西周东周时期

    秦汉至明清时期

    数量

    5项

    33项

    10项

    15项

    37项

    A、农业文明领先世界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C、文物出土数量巨大 D、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购买外洋船炮,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1861年)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1864年)

    材料二:(梁启超在评价洋务派时说)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以为吾中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唯枪耳、炮耳、船耳、机器耳。

    ——梁启超《李鸿章传》

    材料三:由《新青年》卷起的运动狂飙,本身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在认识中西文化差距问题上,已从器物、制度的层次深入到精神文化的层面,其对传统文化糟粕的批判和对西方思潮的大量引入,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自由观念和开放意识的青年,对于民国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曾国藩、李鸿章的共同主张和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在学习西方认识上的新突破及其实践活动。
    (3)、材料三中“《新青年》卷起的运动”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运动产生的重大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呈现的趋势。
  •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中期,社会生产蓬勃发展,在农业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上,白银日趋货币化,农业生产渐趋商品化,农民纷纷流入城镇从事商品生产,一批工商业市镇迅速崛起。私人海外贸易日渐兴盛,并迫使明廷在隆庆年间开放海禁,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在江南一些工商业市镇破土而出,传统经济结构内部发生了明显变化……明朝后期的社会,商品经济持续发展,全国性市场初步形成。

    ——宁欣《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自明后期到清前期,江南进士人数不断增加,在全国的比例不断上升,而这个时期正是江南农工商业稳定发展最为繁盛的时期……江南棉织区,棉布销路正常时,“匹夫匹妇,五口之家,日织一匹,赢钱百文”,纺织收入远超种田收入。毋庸赘言,江南农民这种相对于其他地区农民的较高生活水平,主要不是依赖自然条件之优,而是依靠商品生产的发达和商品流通的畅达。

    明清时期,江南重赋,全国为最。通计有明一代,江南田地仅占全国6%强,而税粮却占全国近22%。江南能够支撑这最为繁重的赋税,完全依靠发达的丝棉绸布及其他手工业商品生产。

    ——摘编自范金民《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明朝商品经济持续发展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 13、1927~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接管了北洋政府之铁路、公路、邮电、银行以及国有企业,还通过强行增加官股等方式控制民营银行和部分商办股份公司。由此可知,南京国民政府(     )
    A、财政危机得到了有效缓解 B、通过强化官僚资本以巩固统治 C、创新民族企业的经营方式 D、企图抵制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
  • 14、1926年12月,湖南全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召开。毛泽东出席了大会,并在大会上作了两次重要报告。他指出,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这表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
    A、已经认识到农民力量的重要性 B、已开辟了中国革命新道路 C、积极扩大革命统一战线的范围 D、全力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
  • 15、下图是沈伯尘先生于1918年创作的一幅漫画。这表明当时(     )

    A、人民生活艰难困苦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辛 C、封建义务日益废除 D、反帝反封成为国民共识
  • 16、下表是1913-1921年中国棉纺织工业纱锭数量变化状况表。材料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1913年

    1914年

    1918年

    1919年

    1920年

    1921年

    纱锭(枚)

    184192

    544780

    647570

    658748

    842894

    1248282

    A、民主共和制度在中国真正实现 B、欧洲列强扩大对华投资规模 C、民国政府扶持民族工业的发展 D、南京国民政府推行币制改革
  • 17、胡适认为,采取骤然的替代方式企图解决东西方文化问题是回避而不是解决问题。1919年12月,他在《新青年》杂志发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提出建设新文化的理论原则:“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这反映了胡适(     )
    A、提倡全面复兴中国的传统文化 B、反对用马克思主义变革中国 C、主张用西方文化改造中国文明 D、对新文化运动进行全面反思
  • 18、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是一条分界线,在此之后帝王由人主、天子、君父变成了人民公敌,“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成为一种时代意识。他意在说明民国初年(     )
    A、民主共和政体得以确立 B、社会习俗得以全面改观 C、民主共和观念广泛传播 D、社会思想文化全面转型
  • 19、1853年,英国政府训令驻华公使提出修订《南京条约》,要他向中方提出:中国应毫无保留地给英国人开放全部城市和港口,英国人走遍全中国不受任何限制。1854年,美国、法国也都积极活动以求修约。这反映出当时(     )
    A、列强想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B、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D、清政府成功抵御列强侵略
  • 20、下表为1871—1873年和1891—1893年部分商品出口统计表。据表可知,当时中国(     )

     

    茶叶(公担)

    蚕丝(公担)

    大豆(公担)

    棉花(公担)

    1871—1873年

    1022159

    37529

    57506

    8486

    1891—1893年

    1055064

    59946

    760522

    290417

    A、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B、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自然经济解体程度在加深 D、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
上一页 111 112 113 114 11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