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
相关试卷
-
1、下图为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葬中,东晋时期纸本绘画《地主庄园图》(部分),据这些绘画可知当时( )


图中男子戴高冠,穿袍服,手拿团扇,身旁有曲盖、麾等代表身份地位的标志物
图中的田地里,阡陌分明,庄稼茂盛,田边有犁、耙等农具
A、新疆地区开始纳入中央政权管理 B、奴隶集体劳作成为主要生产方式 C、顾恺之“以形写神”主张的推广 D、该地生产生活受到中原文化影响 -
2、观察下图,公元前114年,汉武帝推行“广关”政策,将函谷关东移三百里,使富饶的河东之地纳入新函谷关内,形成新“关中”地域。这一做法( )
A、适应了政治中心的东移 B、维护了西北边境安定 C、利于保障都城物资供应 D、有效解决了王国问题 -
3、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的云梦睡虎地秦简,是研究秦的重要史料。其中《为吏之道》提到“为人君则怀,为人臣则忠,为人父则兹(慈),为人子则孝,无官不治,无志不彻”。这段记载表明当时( )A、儒家学说具有一定社会影响 B、儒法两家思想针锋相对 C、法家思想居于社会主流地位 D、百家争鸣得以延续发展
-
4、常州天宁的寺墩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崧泽——良渚文化遗存,该遗址中发现的日月山刻符(如下图),在山东大汶口文化中也比较常见。该发现可印证( )
A、早期文化间交流联系 B、远古人类开始学会用火 C、古代历法的成就显著 D、中国文字的发展与成熟 -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摘编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二 宋代……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市民意识开始觉醒,具体表现为市民享乐意识、自主意识与商业意识的觉醒。随着市民意识的觉醒,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给传统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当人们基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就要追求更高层次的消费,也就是精神娱乐消费。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
(1)、据材料一,概括宋朝市民社会的特征。(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市民意识觉醒”的表现并简析促使这一时期“市民意识觉醒”的社会背景。 -
6、如表为鸦片战争前中英正当贸易情况表。据此可推知( )
鸦片战争前中英正当贸易情况表 单位:银两
年度
英国输华总值
中国输英总值
中国对英国贸易盈余情况
1765—1769
1192915
2190619
997704
1795—1799
5373015
5719972
346957
1830—1833
7335023
9950286
2615263
A、中国传统商品仍有竞争力 B、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具有较强优势 C、英国工业革命成效不明显 D、清政府推行积极的对外贸易政策 -
7、从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欧洲传教士不仅在中国传教和介绍科技知识,而且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用拉丁文翻译了“四书”“五经”等著作,多位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也从儒家经书译本中汲取思想因素。这一时期的“中学西渐”( )A、受益于对外开放的政策 B、有助于近代西方的社会转型 C、得到明清政府大力支持 D、凸显了传统文化的巨大优势
-
8、如表是中俄签订的第一个界约《中俄尼布楚议界条约》的部分内容。据此可知,清朝( )
一
以流入黑龙江之绰尔纳河,附近之格尔必齐河为两国之界。……乌第河与兴安岭之间今尚未决,须待两国使臣各归本国,详细查明之后,……始能定之。
二
若数十人越境相聚,或持械捕猎,或杀人劫掠,……依罪处以死刑。既不以少数人民犯禁而备战,更不以是而至流血。
六
两国永敦睦谊,自来边境一切争执永予废除,倘各严守约章,争端无自而起。
A、朝贡体制向近代转型 B、国家治理方式因地制宜 C、重视边疆的和平稳定 D、君主专制程度逐步加强 -
9、有学者认为“郑和舰队曾……消灭海盗和打击破坏国际交往秩序的敌人,……有关的海战主要包括郑和舰队在南海和印度尼西亚群岛开展的反海盗作战,以及在东北印度洋航线开展的肃清锡兰山周边海盗的作战。”该学者意在强调郑和下西洋( )A、远洋航海技术遥遥领先世界 B、扩大了明朝对外交往的范围 C、打击了东南沿海的倭寇势力 D、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
-
10、内阁在明朝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于裁决权和执行权之间构成一中介程序,缓和了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间的对立。这表明明朝内阁制( )A、实现了分权制衡 B、有利于国家机器合理运作 C、缓和了阶级矛盾 D、有效地限制了君主的专权
-
11、元朝王祯编撰《农书》,其在论述垦耕时说“自北至南,习俗不同,日垦日耕,作事亦异。”《垦耕篇第四》又常把几种作用相同、形制相异的农具放在一起加以叙述,以便于人们比较采用,“今并载之,使南北通知,随宜而用,无使偏废。”由此可知,该书( )A、反映农业科技领先世界 B、体现政府重视推广农业 C、表明南北农业水平趋同 D、促进南北农业技术交流
-
12、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元杂剧与以往纯文学创作最大的不同是作家个体无法独立完成。因为剧本只是杂剧艺术的一部分,作家必须与艺术家通力合作,通过唱念做打的舞台表演,符合观众审美,才能实现其完整过程。据此可知,元杂剧( )A、与实践结合紧密 B、剧本的创作较为困难 C、作家都来自民间 D、是较完美的艺术创作
-
13、辽宋夏金时期,主要少数民族都模仿汉字自行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如图)。这反映了( )
A、少数民族审美呈现统一化趋势 B、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的频繁 C、汉字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包容性 D、国家统一有利于推动文化的发展 -
14、在服饰上,唐代宽袍大袖,无论男女都爱着胡服;宋代则相对修身适体,尤其是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襦衣、背子的“遮掩”功能加强。这反映出宋代( )A、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B、追求个性的思想意识 C、对外开放程度减弱 D、社会重理的审美意趣
-
15、如图为中国古代部分时期人口区域分布比例示意图。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医疗水平不断提高 B、连年战乱使人口锐减 C、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D、户籍政策不断的调整 -
16、元朝地方权力秩序体现出双重构造的特点,即以行省为首包括路、府、州、县层级的“传统官僚系统”和以诸王为首包括各类下属势力“诸王分封系统”两种权力秩序。这反映了( )A、游牧文明已附属于中原文明 B、地方权力机构重叠职权不明确 C、中原官僚系统发挥主体作用 D、游牧和中原制度文化交互共存
-
17、宋辽金对峙时期,辽人在自称中国的同时,并不反对宋人称中国。金人进入中原以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认为金、宋都是中国。上述历史现象反映出当时( )A、区域间的差异逐步消失 B、各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 C、中原经济文化始终领先 D、各民族的生活习俗趋同
-
18、安史之乱以后,吐蕃势力北上,导致唐王朝西部地区衰落。但是当时正快速崛起的阿拉伯帝国仍然与唐朝保持着频繁的贸易往来,其他国家的商人对与唐朝进行贸易以及文化交流仍然有着很高的热情。这反映出当时唐朝( )A、造船技术十分发达 B、国家经济实力较为雄厚 C、中华文化吸引力强 D、财政收入依赖对外贸易
-
19、如图为敦煌莫高窟中北朝时期的佛教壁画,讲述的是须阇提为保全父母性命,愿以己肉供父母充饥,其至孝精神感动了天神,最终天神以神通复原了须阇提的身体的佛经故事。这幅壁画体现出当时( )
A、儒佛两家思想趋同 B、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C、三教合流已经完成 D、佛教主动适应中华文化 -
20、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农民归附政府户籍的数量激增。更多的小农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开始兼营手工业和商业,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弃农经商,或靠佣工维持生计。上述现象反映了( )A、赋税制度调整活跃了经济 B、政府的户籍管理有所强化 C、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 D、以庸代役促进农业商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