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宋仁宗天圣元年,政府在成都设益州交子务,由官方主持交子发行,一交一缗,每次发行有一定的限额,以铁钱为现金准备,并“置抄纸院,以革伪造之弊”,严格其印制过程。据此可知,当时(     )
    A、纸币成为单一货币 B、交子发行比较规范 C、铜钱退出历史舞台 D、假钞制作屡禁不止
  • 2、战国时期,中央的重要官吏和地方的首长,每年要把自己管辖地区的户口、垦田、赋税等预算数字写在木券上,上报国君,并把木券剖分为二、国君持右券,臣下持左券,到了年终,官吏必须到国君处报核。如果考核的结果成绩不佳,便可当场收玺免职。此举有利于(     )
    A、完善中央监察体制 B、打破门阀士族对政治的垄断 C、强化对官员的考核 D、继承和发展原始民主的传统
  • 3、据统计,春秋时代弑君36位,亡国52次,大小征战不计其数,史家称之为“春秋无义战”。这反映出当时(     )
    A、礼崩乐坏 B、百家争鸣 C、德治与法治之争 D、封建制度产生
  •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利玛窦的意大利姓名是玛泰奥·利奇,为了带上中国姓名的韵味,他自称姓“利”名“玛窦”……在服饰方面,利玛窦……改服儒士长衫,以优游于士大夫群中……洞悉中国内情的利玛窦深知,要使被中国人视作“旁门左道”的天主教真正植根于中国土地,最要紧的是和学术阶层相联络……有必要以学术为媒,借西洋科学、哲学、艺术引起士大夫的注意和敬重。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时间

    事件

    1669年

    康熙帝命传教士南怀仁主持钦天监

    1678年

    康熙帝致信教廷,要求派遣具备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知识的传教士来华

    1643年

    部分传教士向罗马教廷控告中国的基督徒祀孔祭祖违背基督教义

    1645年

    罗马教皇英诺森十世发布通谕禁止中国天主教徒参加祭祖祀孔

    1704年

    教皇克莱孟十一世再次谕令禁止中国基督徒祀孔、祭祖

    1707年

    康熙帝下令驱逐传教士多罗等人

    1717年

    康熙帝下令礼部禁止天主教在华的传播

    1724年

    雍正帝诏令全国驱逐西方传教士,勒令教徒弃教

    1784年

    乾隆帝下令发动对教士、教民的全国性大搜捕

    1805年

    嘉庆十年大教案,严禁传教士由澳门潜入传教

    ——整理自张西平《跟随利玛窦来中国:1500—1800年中西文化交流史》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试析利玛窦易名改服、积极引介西学进入中国的原因及根本目的,列举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代表性成果。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清政府对传教士态度的变化,试析清政府态度变化的原因及后果。
  •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三省六部制度的权力分布上来看,体现了非常明显的分权制衡思想。在三省当中,长官共同议事,由中书省进行诏书的起草,门下省负责批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之间互相制约平衡,这一来,不仅缓和了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也减少了政策失误的概率。在唐代时期三省的长官都可以称为宰相,凡涉及军国大事的重要事宜都需要经过三省的审批,走三省的流程。

    ——摘编自温帅《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及其影响》

    材料二   

    (1)、指出材料一中唐代三省长官的议事场所,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唐朝与吐蕃进行交往的主要方式及其历史意义。
  •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韩非子对法家思想进行了系统整合,提出了“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基本治理原则,激烈批判法家以外的其他学派。他希望达到“使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的目标,但同时也主张“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为了实现国家的富强,他主张“尽其地力以多其积……能趋力于地者富,能趋力于敌者强”。这些主张推动了秦国统一六国,也为秦朝在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加强专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整理自于凯《百家争鸣的大变革时代—战国》

    材料二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经过几十年的恢复,已经积累起足够的财富,具备了一定的实力。但也有人钻了“无为”的空子,这就是地方上的王国割据势力,他们趁机招降纳叛、结党营私,时常图谋叛乱。黄老之学要求国君清静无为,这是富有政治才略和远大抱负的汉武帝所不能接受的,凭借国家的财富与实力,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稳固边疆与开拓疆域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清静无为”逐渐转变成了“大有所为”。

    ——整理自高云虹《汉武帝时期的统治思想探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韩非子的主要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在“中央”层面加强集权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朝统治思想由“清静无为”转变成“大有所为”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汉武帝时期在“稳固边疆与开拓疆域”方面的积极举措。
  • 7、中国古代的某位思想家公然宣称,“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地震动。该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
    A、王守仁 B、李贽 C、黄宗羲 D、顾炎武
  • 8、明朝后期起,中国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各经济领域均出现了一些新现象,下列与之相符合的是(     )

    ①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

    ②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的传入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③白银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贸易和大额贸易的开展

    ④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发展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9、历史学家严耕望在《中国政治制度史纲》中对明朝的内阁首辅评价如下:“首辅俨然如古代之宰相。内阁研商政务,美其名曰取之公议,实则取决于首辅一人,余人唯唯,无敢可否,票拟之权唯首辅有之。”据此可知明朝(     )
    A、君主专制程度空前加强 B、内阁制度缺乏权力的制衡 C、皇权遭到强有力的挑战 D、首辅的地位已等同于宰相
  • 10、古代某著作记载:“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其中有磨而指北者。予家指南、北者皆有之。”该著作最有可能是(     )
    A、《梦溪笔谈》 B、《农书》 C、《农政全书》 D、《天工开物》
  • 11、“国中商人所至之处,用此纸币给费用,以购商物,以取其售物之售价,竟与纯金无别。其量甚轻,致使值十金钱者,其重不逾金钱一枚。”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出现于(     )
    A、北宋 B、南宋 C、元朝 D、明朝
  • 12、如图是福建省建瓯市博物馆馆藏的朱熹六十一岁对镜自画像刻碑,碑上部竖排阴刻有朱熹亲笔行书题词:“从容乎礼法之场,沉潜乎仁义之府,是予盖将有意焉,而力莫能舆也。佩先师之格言,奉前烈之遗矩,惟闇然而日修,或庶几乎斯语”。下列有关程朱理学的说法,有误的是(     )

    A、主张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 B、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C、认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 D、认为探究万物可以逐渐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知
  • 13、北宋文人袁采在《袁氏世范》中提到“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马端临在《文献通考·刑考》中提到“古者乡田同井,人皆安土重迁……近世之民,轻去乡土,转徙四方,固不为患。”另一位文人袁毂《多福院记》提到“昔之农者,今转而为工;昔之商者,今流而为隶。贫者富而贱者贵,皆交相为盛衰。”这说明宋朝(     )
    A、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B、门第观念趋于淡化 C、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D、土地兼并问题严重
  • 14、元朝不仅版图辽阔,而且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期稳定的统治。下列有关元朝边疆治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直属于中央的宣政院负责管理西域 B、岭北行省辖区囊括东北地区 C、北庭都元帅府统管漠北的军政事务 D、设立澎湖巡检司以经略台湾
  • 15、“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材料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
    A、二府三司制 B、南、北面官制 C、四时捺钵制 D、猛安谋克制
  • 16、《宋史·职官志》记载,某官职“管理户口、民兵、赋役、钱谷、狱讼,听断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该官职是(     )
    A、知州 B、通判 C、枢密使 D、参知政事
  • 17、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华文化也影响了周边国家。以下史实不能作为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例证的是(     )
    A、鉴真东渡日本 B、空海来华求法 C、法显游历天竺 D、玄奘西行取经
  • 18、该书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前黄河中游、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集先秦至东魏农业生产知识之大成,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该书是(     )
    A、《神农本草经》 B、《农政全书》 C、《农书》 D、《齐民要术》
  • 19、开元五年,唐玄宗听说一行和尚学问渊博,即征聘到京师以备顾问。一行和尚在科技上的贡献是(     )
    A、精确算出圆周率 B、测算出地球子午线的长度 C、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D、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
  • 20、关于如图所示的选官制度表述正确的是(     )

    A、初创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B、使行政体系得到完善 C、是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上一页 110 111 112 113 11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