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事件
199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颁布实施
1995年
党中央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确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997年
党中央组织实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加强国家战略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工作
1999年
自主研发的“神威”计算机问世;“神舟一号”成功发射
2000年
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926万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81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56万人
——据许庆朴 张福记主编《近现代中国社会》等资料整理
(1)、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90年代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2)、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背景及其历史作用。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公众心目中,文官是不学无术、好逸恶劳的庸碌之辈,他们多是在其他职业竞争中被淘汰,靠权亲贵戚到政府部门来混饭吃的。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起,英国政府开始对文官制度进行较全面的改革。改革是在两派政治势力激烈斗争中进行的,代表土地贵族、金融贵族利益的、长期以来把持政权的保守主义势力坚决反对改革。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刚刚取得政治统治权不久的自由主义势力,他们要求提高行政效能,极力倡导改革。改革肇始于东印度公司,1853年英国政府剥夺了公司的用人大权,第二年采纳了以公开竞争形式考试取士的建议。
——摘编自英国史研究会编《英国史论文集》
材料二 “精兵简政”政策的制定和推行,缘于陕北著名的无党派民主人士李鼎铭先生在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的一个提案。此时边区行政人员已从1938年的1.6万人增至7.3万人,征收的公粮从1938年的1.5万石增至1941年的20万石(后减为16万石)。同时,还发行了救国公债600万元(规定一年内还本息),以弥补财政赤字。1941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向各抗日根据地发出“精兵简政,发展经济”的指示。精兵简政政策的有效实施,克服了根据地“鱼大水小”的矛盾。
——摘编自黄超《抗战中的延安》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原因。(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敌后抗日根据地推行“精兵简政”政策的必要性,说明其重大意义。 -
3、苏联历史上,产品标准国际化是个很大问题。如为了简化而采用自己设定的“公制英寸”生产自己的芯片,但实际上插座与欧美标准不合,这使得苏联微电子产品无法出口西方国家。这反映出,苏联( )A、高新技术已长期落后 B、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 C、相对封闭的对外方针 D、无力打破西方技术封锁
-
4、20世纪初,政治团体在非洲各殖民地纷纷成立,如1908年安哥拉成立非洲联盟,1912年南非成立非洲人土著国民大会,1914年尼日利亚建立了尼日利亚全国民主党。此类团体的建立( )A、标志着非洲殖民体系的崩溃 B、借鉴了印度非暴力不合作模式 C、延缓了列强瓜分非洲的速度 D、促进了民族独立思想广泛传播
-
5、古印度摔跤受不同种姓、教派的男女追捧,许多城市都会在城门侧修建摔跤和拳击场,并且在比赛中已经有了裁判。佛教学校大多会有供人练习摔跤的健身房,吠舍们经常去旷野或丛林唱歌、跳舞,进行拳击和其他娱乐项目。这些社会现象( )A、促进了早期国家的形成 B、适应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需求 C、对种姓制度形成了冲击 D、利于佛教逐渐获得主导地位
-
6、1957—1962年,国家发布了多个涉及企业职工、军人等退休养老的制度性安排文件。1969年以后,保障制的责任重心开始由国家转向单位,城镇企事业单位包办社会保障等事务的现象迅速扩张。这种状况( )A、推动社会保障制度成熟 B、成为以后国企改革的重要动因 C、导致医疗保险体系形成 D、以国民经济恢复和调整为基础
-
7、下表是太原各校代表会议通过的三项决议。这些决议旨在( )
向省长及省议会请愿;
集体游行示威;
呼喊“废除二十一条”等口号。
A、支持一二•九学生运动 B、声援五四学生爱国运动 C、谴责日本制造“济南惨案” D、抗议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 -
8、1902年8月,顺天乡试在河南贡院举行。考试当天,八千多考生分三路,十二时起点名入场,时已八九点钟,士子入场心切,担心点名未应而失去入场机会,因而秩序大乱。混乱中,只好改为不点名入场,凭票领取试卷。这次事件( )A、以《马关条约》的签订为背景 B、反映民主革命潮流兴起 C、刺激清政府开始筹划预备立宪 D、凸显科举改革的必要性
-
9、1882年5月20日《申报》报道:“沪上刻有人招集股分(份),创为电灯者。其事原系西人主之,而一时出银附股者,合中西人跃而起。……因而买股不得之人,遂不惜重价以转购之,而股票于是大涨。”据此可知( )A、股票逐渐走向市场 B、商业经营方式创新 C、西人操控中国股市 D、列强侵略不断深入
-
10、黄宗羲著作等身,但在他去世后的两百年内并不引人注目。到二十世纪初开始,推崇黄宗羲和《明夷待访录》的论著,便愈来愈多。这反映出( )A、文化专制政策松弛 B、理学地位受到冲击 C、晚清民族危机加剧 D、传统儒学焕发新机
-
11、元代大众文学作品渗入大量的蒙古语词汇,增强了汉语的表达能力及形象性。如汉语的“站”原本只是动词“站立”的意思,在元代作品中,增加了驿站等名词性义项。这反映出元代( )A、固守蒙古文化元素 B、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C、族群接触交融加深 D、全面吸收汉族文化
-
12、下表是关于唐代西南地区的三则史料,该材料最能佐证当时( )
史料
来源
灵池一以医卜为业者“孙儿辈将豆、麦入城货卖,收市盐、酪”
《茅亭客话》卷8
大顺二年,“成都城中乏食,弃儿满路。民有潜入行营贩米入城者”
《资治通鉴》卷258
蜀地“有人状如卢生所言,叩门求籴,怒其不应,因足其户,张重箦捍之”(注:“叩门求籴”即商人登门收购粮食)
《酉阳杂俎》卷2
A、经济作物广泛种植 B、城乡粮食商品化流通 C、南方经济重心确立 D、精耕细作农业的推广 -
13、西汉初年,各王国社会生产发展较快,尤其以吴、齐为著,“孝惠高后时,天下初定,诸侯各务自附其民,吴有豫章郡铜山,即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东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饶足。”据此可知( )A、文景之治推动西汉强盛 B、经济发展利于中央集权 C、王国积极推动地方建设 D、郡国并行利于长治久安
-
14、考古发现,广富林遗址深受龙山文化的影响,最终征服并取代了良渚文化,造成了社会和文化的重大震荡和变迁。据此可推断,该遗址( )A、已使用大量青铜农具 B、位于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 C、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D、印证了中原文化影响扩大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熹发展了二程、张载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他建立的理学体系,以“理在先,气在后”即“理在气先”为前提,在“人性本明”的基础上提出“人只有天理、人欲两途”,要用天理战胜人欲。强调格物致知、躬行实践,穷理以致其知。从宋理宗淳祐元年开始,朱熹等得以配享孔子庙庭。到了元代,科举考试明文规定使用朱熹的注释,程朱理学上升到官方学术的地位。各地兴办书院,整修学堂,作为弘扬理学的平台。在道德理性和内部秩序的重构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摘自卜宪群《中国通史》
材料二 市民阶层对通俗文化的需求增强,因科举废行而入仕无门的下层知识分子的介入,以及戏剧自身的发展,促成了元杂剧在短时间走向繁荣……元曲的兴起与发展,有着复杂的原因。先代的社会现实是元曲兴起的基础,元朝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宏大的剧场,活跃的书会和日夜不绝的观众,为元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促进元曲的形成;元曲是诗歌本身的内在规律及文学传统继承、发展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谢士霞、王晓燕《元代元曲兴起的原因浅析》
(1)、据材料一,概括朱熹对理学内容的新发展,并分析程朱理学产生的积极意义。(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元曲兴起的原因和影响。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不是个偶然现象,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由于北人南移,不仅增加了江南的劳动力,更是带去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加速了南方的开发……自从十世纪后,北方屡次遭到践踏,生产力受到极大破坏……北宋南渡,它标志着南方经济文化的空前发展,随着政治中心南移,我国经济中心也完成了南移这一过渡……高宗即位初年,南宋就开始采用“免耕牛税”的办法,来奖励农民归田,同时还进行了军屯、民屯以及水利工程的修建,由于这些措施的实施,南方农业获得了大发展。同时,“海上丝绸之路”兴起,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
——王松苗《关于宋朝经济重心的南移》
材料二 (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海外贸易…在人民日常生活方面,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各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其自豪足以认为世界其他各地皆为“化外之邦”。
——摘编自谢和耐(法国)《南宋社会生活史》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完成经济重心南移的具体朝代与重要原因。(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说明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在商业方面的主要表现。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宋·苏轼《秦废封建》
材料二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材料三 “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三省首长都有“宰相职”,能够“平章政事”。即“共议国政”。“中书主出命,门下主封驳,尚书主奉行”,三省之间各有专司,分权明确,避免某一部门的专断,这标志着三省制这一联合有机体的完全建立。
——高新才等《论唐代三省制的形成与消解》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这次廷议后,与周代相比秦朝的地方政治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此外,秦朝在中央有哪些制度设计?(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汉武帝在官僚管理和经济政策方面进行“制度创新和变革”的表现及共同影响。(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简述唐三省制的运行过程,并概括这一制度的特点。 -
18、下图所示的山东地区城市在元代之前默默无闻,但元代之后逐渐兴盛。他们的发展得益于( )
A、运河路线的变化 B、边境榷场贸易的繁荣 C、海上运输的兴盛 D、南北经济差距的缩小 -
19、元代一改秦汉以来划外地方行政区域时的“山河形便”惯例,对传统的行政区域进行了拆分和重组,有意把秦岭以南的汉中地区划归陕西行省,使四川盆地的北面门户大开。这一做法主要是为了( )A、增加地方区划的层级 B、防止地方势力的膨胀 C、减少行政运行的成本 D、限制行省官员的职权
-
20、北宋前中期,四川地区产井盐,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区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盐业专卖制度瓦解 D、社会成员流动性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