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19世纪中期,在普通的英国工厂主眼里,英国人不说本国话而说外国话,是有失体面的。而恩格斯认为,这是导致19世纪后期英国进出口贸易(除对殖民地、对华、对美洲的贸易外),几乎被外国人(大部分是德意志人)所控制的重要因素之一。恩格斯此言揭示了英国(     )
    A、狭隘民族主义的恶果 B、资产阶级的逐利倾向 C、将德国视为竞争对手 D、对外贸易的垄断倾向
  • 2、如表所示为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工厂法》部分条款的修订概况。据此推知,该法的不断修订意在(     )

    时间

    相关规定

    1833年

    在工厂内劳动的儿童(9—13岁)每天应在工作时间内接受2小时的义务教育

    1844年

    童工入职必须提交上学证明

    1846年

    工厂教育是强制性的,是劳动条件之一、童工的年龄下限调整为8岁,工作日的学习时间延长为6个半天或3个整天

    A、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B、强化社会福利制度的落实 C、降低工厂的劳务使用成本 D、提高下层民众的文化素质
  • 3、下表所示为某学者对封建时代(6—13世纪)的西欧城市与同期的中国城市所进行的比较。表中信息表明,与同期的中国相比,西欧封建社会(     )

    比较项目

    西欧城市

    中国城市

    位置选择

    交通路口的集市、废旧的古代城堡,管理较为薄弱的封建主领地

    全国或地方行政单位的政治中心

    主要人口构成

    手工业者、商人和少数教会或世俗贵族

    官僚、士族(官僚世家、大地主)及依附于他们的仆役、工匠、商人等

    主要治理方式

    通过金钱赎买、武装斗争等方式获得自治权,自主设置管理机构、选举官员

    由中央集权制政府进行管理

    规模

    规模不等,总体较小,直到14世纪也只有数座人口超过5万的城市,大多数工商业中心城市只有2—3万人

    规模呈等级性,总体较大,大型都会人口超过百万,11世纪时,约有150座城市人口超过1万

    数据来源:漆侠《宋代经济史》,张冠增《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商业垄断》等

    A、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 B、工商业活动更加活跃 C、原始民主遗风更浓厚 D、政府受到教会的控制
  • 4、2023年9月,云南省东南部某超级杂交水稻示范基地进行测产验收。某一品种的超级杂交水稻亩产达1186kg,为该基地历年来最高产量。这类示范基地的建设(     )
    A、响应了西部大开发的号召 B、筑牢了国家粮食安全屏障 C、助力了我国尖端科技发展 D、提升了云南省的经济地位
  • 5、下图所示为某学者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整理的我国物价水平的变动幅度(1978—2022年)。对表中数据解读最准确的是(     )

    注:圆圈表示物价上涨高峰,方框表示物价跌入低谷

    (图片据吴文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价波动分析及对当前的启示》编绘)

    A、20世纪80年代,物价的涨幅和经济的增长速度始终一致 B、20世纪90年代,物价大起大落说明国内物资仍十分紧缺 C、21世纪初,物价下降主要归功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2013—2022年,物价变动趋缓得益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 6、1957年,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十一次会议通过了《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这部法律经过数年的起草、修改,但其命名直到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时还存在争议。据亲历者回忆,“最终还是加了‘管理’两个字,为的是突出它的行政管理性质”。这部法律的制定历程(     )
    A、宣传了权力制衡的观念 B、彰显了人大立法的高效 C、践行了民主立法的原则 D、体现了科学立法的追求
  • 7、1931年10月,蒋介石在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的一次会议上,将“在国际力量保障之下,使日本撤兵”作为重要方针。亦有中央委员发言称:“中国如有力量,把日本人打出去就得,还有什么问题?只是现在我们的军队不太好……”这主要缘于,当时(     )
    A、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 B、国民党仍顽固推行内战政策 C、开展全国抗战缺乏客观条件 D、日本政治诱降分化了国民党
  • 8、1921年6月,有刊物发文质问:“试问南北各派政党……国民在这彷徨歧路之中,哪一派人是用光明正大的态度,挺身出来,硬起铁肩,担当这改造政党、改造政治、改造中国的大责任呢?”这些质问(     )
    A、透露了共产党人发动革命的缘由 B、表达了对于政党竞争现状的失望 C、控诉了北洋军阀统治的倒行逆施 D、折射出南北政坛分庭抗礼的局面
  • 9、1903年,清政府批准设立三江师范学堂,学堂的行政组织架构与张之洞创办的湖北武备学堂和自强学堂的模式相近;然而1904年正式颁行的“癸卯学制”对学堂行政组织架构的规定与这些学堂的实际大相径庭。材料有助于解释清末(     )
    A、推广学堂选官的艰巨性 B、反思洋务运动的滞后性 C、全面学习西方的迫切性 D、依法管理教育的虚假性
  • 10、雍正帝答允减免一半南方黎族地区的赋税,并告诫黎族地区文武官员对黎民须加抚绥德化,不得擅自征剿。道光年间的《广东通志》中也有乾隆帝命地方官以德行化事,能使黎民心悦归附的记载。这些做法(     )
    A、着眼于增进国家认同 B、促进了广东经济发展 C、传播了“华夷一体”思想 D、有利于加快“改土归流”
  • 11、有学者提出,唐宋哲学发展的总脉络是从以佛教为首的三教鼎立,到以儒家为主的三教融合,再到后来形成的完整的新儒学体系。最适合作为其依据的是(     )
    A、从武则天崇佛到后周世宗大举灭佛 B、韩愈用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抨击佛教 C、程朱理学成为科举考试的答题标准 D、理学与心学的争论中蕴含禅学认识论
  • 12、据里耶秦简记载,迁陵县的政令下达后,接收单位不仅要认真执行,而且要将执行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详细汇报,即使是县政府经过核实认定不符合政令的情况,也有书面汇报文件记录。这体现了秦朝(     )
    A、行政管理的严密性 B、官僚政治的成熟性 C、监察体制的周密性 D、政令传递的保密性
  • 13、下图所示是战国时期的四种货币,除蚁鼻钱主要在楚国流行外,其他三种类型货币的铸造和流通往往能得到魏、赵、燕等多个诸侯国(甚至包括周王统治的地区)互认。这可用于说明,战国时期(     )

    A、铸币业被富商大贾控制 B、黄河流域青铜文明鼎盛 C、南方社会转型速度较慢 D、经济发展地域特征明显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上著名的“日耳曼民族大迁徙”主要是指他们从4世纪末到6世纪末,自西向东,由北至南,向着罗马帝国境内的大规模迁徙运动。它对罗马的艺术成果、城市建设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但同时也为这个颓废的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日耳曼人用武力直接改变了罗马帝国的奴隶制生产关系,促进了西方封建制度的形成,还以原有的较为落后的政治制度取代了罗马帝国的君主政体,导致个人力量的扩张。而不同种族之间的混合与战争,迫使人民被迫发挥出自己的作力、精力和勇气,统治阶级也被迫摒弃了帝国末期荒诞、奢侈、萎靡的生活状态,这促进了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

    ——摘编自邢煜林《论日耳曼民族大迁徙及其反思》

    材料二 在17—18世纪,西欧远赴北美往往可以视作一场生存考验。大西洋海面那狭小的船只上挤满了抱着美好希望的欧洲移民。这些船只大多十分简陋,移民和他们所携带的物品、牲畜一起挤在船底舱,想到甲板上透气的机会都没有。饥饿和疾病使很多人难以到达目的地。到了19世纪从西欧通往北美的道路变得更加顺畅概行技术和轮船条件都大大提高、由此,19世纪的美国吸引了大量外来移民,在中前期,西欧移民占了较大的比例。

    ——摘编自王喆(19世纪西欧人口赴美移民的历史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阐述日耳曼民族大迁徙“为西欧注入的新活力”。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中前脚西欧向美国移民的有利条件。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民族迁徙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 15、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中国的世界史研究

    时间

    主要研究内容

    19世纪中后期

    埃及、土耳其等国的亡国史研究

    20世纪初

    世界各国革命史研究

    20世纪三四年代

    列强侵华史研究

    20世纪50~70年代

    各国人民友谊史研究

    1978年以来

    全球史研究

    ——据于沛《学术史研究是建构世界史自主知识体系的源头活水》

    根据材料,围绕“中国的世界史研究”自拟一个论题,运用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予以阐述。(要求:最少选择两个阶段,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16、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1年12月,在敌后抗战的严重困难时期,各根据地按照中央指示,实行精兵简政,缩编主力。同时党、政、军、民、学各种组织集中力量、大力发展地方武装与人民武装,寓兵于民、全民皆兵,逐步形成主力军、地方军与民兵“三结合”的人民战争武装力量体制。到1943年,绝大多数抗日根据地渡过了难关,党领导的人民抗日力量,又进入了“再上升”阶段。

    ——摘编自臧运祜《抗战严重困难时期敌后根据地的军事建设》

    材料二   1981年秋,邓小平对新时期军队建设总目标作出高度概括: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1985年中央军委通过《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方案》,作出减少军队员额100万的决策。通过调整,11个大军区精简合并成7个,中央军委所属总部机关人员精简近一半。人民解放军在精兵、合成、高效方面前进了一大步,军队的正规化建设迈出新步伐。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抗战期间敌后根据地军事建设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简析20世纪80年代军队建设的意义。
  • 17、1833年,普鲁士著名政治人物德罗伊森在其出版的《亚历山大大帝》一书中将亚历山大视为英雄,并把希腊化称作第一次人类统一、“即使帝国分裂为不同国家,仍在教育、文化、品味、风尚以及人类社会的不同层面保持着高度统一”。德罗伊森意在(     )
    A、推动普鲁士参与瓜分世界的狂潮 B、反思文明冲突给人类的教训 C、探索德意志现实政治问题的解决 D、否定世界古代文明的多元性
  • 18、18世纪,捏练机及机械压力机使通心粉逐渐降级为普通食物。19世纪,养殖业的进步让产量大增的牡蛎从贵族盘里“最精致的海味”成为无产阶级口中之食;随后小麦丰富的供应使精白面粉不再昂贵,白面包失去奢侈品的地位,进入工人的餐盘。这一现象说明(     )
    A、工业革命促进阶层流动 B、物种交流加速社会转型 C、技术革新推动餐桌革命 D、机器生产提高工人地位
  • 19、1983年,劳动人事部与国家经济委员会联合出台政策,同意特定的企业对单位内暂不需要的富余职工,准其离开单位,暂停支付其工资,但保留其公职,在一定期限内允许其自谋职业,到期后可选择回原单位继续工作。这一政策主要是为了(     )
    A、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B、促进乡镇企业发展 C、改革社会保障制度 D、激发社会经济活力
  • 20、1952年宋庆龄创办了对外报道刊物《中国建设》。该刊物主要宣传新中国工农业经济建设和文化艺术方面的成就,如《一位乡村教师的扫盲行动》《土地改革根除了封建主义》《工业化开始》《人民治理国家》等,发行范围达到118个国家。这一刊物的发行(     )
    A、旨在宣传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B、成为世界了解新中国的窗口 C、激发了民众建设社会主义热情 D、促进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发展
上一页 112 113 114 115 11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