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甲午战争惨败后,基于爱国之情而通过传统的乡土和师承等关系组织的维新团体,要求进行改革;一批地方督抚主张变法;与此同时,坐镇中央的光绪皇帝、李鸿藻、翁同龢、荣禄等也反思过往教训,认真思考变法大计。这反映出( )A、社会各阶层已明晰国家落后的根源 B、维新思想冲击了晚清专制统治基础 C、维新变革以救亡图存成为社会共识 D、民族危机促进国家意识进一步觉醒
-
2、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以后,清廷被迫启用汉族官僚以镇压太平军,地方督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独立于中央政府运作,湘淮军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镇压主力,且湘淮军并不绝对听命于中央。“兵部除绿营之外,各省勇数且不能知,若一旦出警,各省皆自顾疆圉,不能恤人。”这一现象最能说明( )A、清朝权力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B、清廷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太平天国造成社会秩序混乱 D、地方督抚权力有所膨胀
-
3、魏源视鸦片战争后的中西关系为华夷秩序,将英国的扩张比作传统战事,认为除“兵”之外,中国一切皆胜英夷,只需学好兵工便仍能扬武功于海国,这种观念贯穿于《海国图志》的撰述宗旨。材料可用来说明( )A、统治阶层已破除天朝上国的迷信 B、西方冲击下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C、近代中国社会思想转型的艰巨性 D、魏源初步认识到西方崛起缘由
-
4、有学者认为,白银流入缓解了明朝货币供给不足的问题,对明朝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也有学者认为,白银的流入造成百姓负担加重,成为明朝灭亡的导火索。对此认识最合理的是( )A、对同一历史现象存在着不同的历史解释 B、有学者对该现象的解释是错误的 C、人们无法对历史现象产生相同历史解释 D、人们永远无法还原出真实的历史
-
5、明末清初某思想家批判维护“君主私利”的封建法律,追求以“天下公利”为目标的正义法律,超越了以礼治为核心的“尊君”的法律思想。其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儒学独尊地位的丧失 C、西方思想的传入 D、市民文化的不断发展
-
6、从明仁宗开始,在不升“大学士”官阶的前提下,进封阁臣师保、尚书衔,官秩擢至一二品,使得阁臣在地位上可以平视,甚至超过六部尚书,但阁臣“虽居内阁,官必以尚书为尊”。这一现象( )A、标志着内阁制的形成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意在进一步加强皇权 D、削弱了宰相的权力
-
7、元朝各行省的财赋支用权在元成宗以后被限定在一千锭以下;行省不得擅行诛杀;各地军队布置、调动始终由朝廷直接掌握。这表明元朝( )A、地方有较大独立性 B、行省权力受到中央制约 C、地方监察体系完备 D、专制皇权得到空前加强
-
8、宋太祖在其统治时期,将军队总人数由12万人扩展到37.8万人,同时严格训练军士、严肃军纪。这表明他( )A、注意提高军队战斗力 B、奉行重文轻武政策 C、不断抬高武将的地位 D、提升边疆治理能力
-
9、如表为唐朝人口数和纳税人数变化表。它表明唐朝( )
年份
人口数
纳税人数
天宝十四年(755年)
52,929,119人
7,481,231人
上元元年(760年)
12,990,386人
2,370,799人
A、政府控制区域迅速缩小 B、农民起义极具破坏性 C、豪强地主大量隐匿人口 D、税制改革提上了日程 -
10、汉初,“盐与五谷同贾(价),器和利而中用”;至武帝时,“盐铁贾贵,百姓不便”;汉昭帝时,贤良文学在盐铁会议中议论:“今县官作铁器,多苦恶,用费不省”。这反映出汉代( )A、官营经济冲击了中央集权体制 B、垄断经营破坏了原有社会秩序 C、私营手工业发展缺乏良好环境 D、盐铁官营的政策需要进行调整
-
11、传世文献中有不少汉代皇帝以各种缘由“责问”“簿责”“诘责”“问状”臣下的记载。与中下级行政活动中普遍存在的责问不同的是,皇帝责问是汉代诸多等级责问中最高的一种,有特定的对象和更为重要的内容,后果也通常比较严重。这反映了汉代( )A、中央行政机构的权力转移 B、地方权力存在扩大的倾向 C、官僚管理机制的不断发展 D、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时代
-
12、西汉初期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草叶纹铜镜,纹饰取自农作物的部分形态。汉武帝后草叶纹铜镜由盛转衰,反映“天人合一”思想和“天地相同”宇宙观的柿蒂纹铜镜流行起来。最有助于说明这一变化的是( )A、社会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祥瑞文化历史悠久 C、佛教思想已经传入中原 D、玄学思想影响广泛
-
13、先秦时期某一思想家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下列思想主张中与该思想家属于同一派别的是( )A、“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B、“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C、“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D、“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
14、从公元前651年开始,靠着葵丘会盟盟誓的效力,齐桓公的霸主地位一直保持到公元前643年。后来,宋襄公、晋文公、楚庄王等诸侯争霸无不靠会盟的形式确定霸主身份。由此可知,春秋时期( )A、传统礼仪制度备受重视 B、诸侯试图建立新的政治秩序 C、统一成为社会发展趋势 D、周朝传统的政治完全被破坏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某中国古代历史教学书的目录第四讲及第一条子目。
第四讲:清朝
(一)君主专制的加强
建立奏折制度/设立军机处/实行文字狱
(二)(三)
(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将第四讲的标题补全。(2)、仿照第一条子目,结合所学知识为该讲补充三条子目。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太宗因新历《乾元历》颇为精密,对造新历者及校定者一同奖励,“皆优赐束帛”;1000 年有人献火箭、火球、火蒺藜,有人献海战船式,朝廷“各赐缗钱”;汝南襄城人楚芝兰“以占候 有据,擢为翰林天文”;1076年,朝廷规定太医局轮流派人到各行政部门医治病患,年末根据 诊治过程和治愈率进行赏罚。1088年,宰相苏颂组织创制水运仪象台的过程中,不拘一格, 把职位较低却在天算方面具有杰出才华的韩公廉直接选拔到创制小组。宋朝将科技发明确 立为社会体制,从而推动科技事业的发展。
——摘编自陆敏珍《古代科技巅峰为何出现在宋代》等
材料二 宋代文化中处处体现着一种求新求变的精神,这种精神也是宋代科技进步的内在动因。 庶民阶层在文化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宋代科学知识水平的提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宋朝对外交往主要依靠海洋,对外贸易发达刺激了宋代造船技术与航海技术的发展,又促进 了指南针的改善和发展。同时随着对外交流的扩大,一些新的农业品种如占城稻、棉花,通 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促进了农业科技的发展。
——摘编自何勇强《宋代科技成就的历史地位刍议》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政府鼓励科技发展的措施。(2)、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科技发展的原因。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都长安的商贸活动主要集中在皇城东南的东市以及皇城西南的西市。西市四周有夯筑围墙。街道两侧排水沟相互沟通,组成完整的排水系统。与从事国内贸易的东市相比,这里是胡商聚集的国际贸易市场。在大唐西市的商业贸易中,有名的有张家楼食店、大衣店、 油靛店、鲜鱼店、法烛店、煎饼团子店、酒肆等。除此之外,还有帽子行、干果行、场糖行、枣行、白矾等众多行业。由于长安西市是当时皇家、贵族聚集之地,西市每次传出胡商卖宝马、售玻璃、纳金币的消息,都会受到长安皇族贵胄的关注,于是形成了一个奢侈品的高消费群体。唐代西市的国际性商业贸易西至罗马、东到高丽,是辐射面最广的世界贸易中心。
——摘编自刘向阳、王效锋、李阿能著《丝绸之路(6)》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西市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西市成为“世界贸易中心”的原因。 -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统一后,秦始皇为了督率地方郡县长吏勤于政事,同时又深感六国残余势力对于中央集权的威胁,因而经常采取巡行天下的方式行使监察权。李斯也在谏言中表示充分发挥监察机关的作用,并以深罚为后盾,是明主圣王维持独尊之势的要诀。除此以外,在秦统一前后的一段时间内,传承了商鞅变法以来以法治国、以法察吏、务使执掌政务的管理皆须按法律令行事,不得违越的精神。
材料二 汉代监察官的选拔,主要有察举、晋升、辟除、保荐等途径,其中察举制是基本方式。作为风宪之官的监察官,其监察和弹劾的对象往往是中央和地方的官僚与权贵,故而非忠诚正直之人不能充当御吏。对监察官的考科,采取常课与大课两种考核形式,据此进行奖赏或惩罚。……汉代实行严格的监察官管理制度,对于保证监察官员的素质与认真行使监察职责,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监察法制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监察思想产生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归纳汉代监察官管理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析。 -
19、康熙皇帝要求特定官员就所见所闻,亲自缮折,差人送至宫中,经其批阅后,发还当事人。雍正皇帝不但扩大了折奏官员的范围,而且订定规章,确立自缮折、传递、批阅、发还、缴回的程序。这些举措旨在( )A、加强官员考核 B、变革中枢机构 C、强化君主专制 D、削弱内阁权力
-
20、青浦区的蟠龙镇,因清初南京人陈君化徙居,“启质库及布庄,标客转集,遂成市”。昆山县的方泰镇,康熙时因陈、严两家“以猗顿(注:春秋战国时期的盐商)之术起家,由是……布庄开张,典商望风而至,百货骈集,遂成闹市”。上述记载反映出( )A、商业发展利于江南市镇的兴起 B、纺织行业成为南方经济的主导 C、全国范围的统一市场已经形成 D、经营方式的变革促进经济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