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如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行政制度的结构图,这一制度设计意在(     )

    A、实现分权制衡 B、降低行政效率 C、杜绝决策失误 D、防止地方割据
  • 2、公元前221年作为一个重要历史坐标,聚焦了中华文明演进史上的关键节点。此节点为(     )
    A、商鞅变法图强 B、秦统一六国 C、儒学立为正统 D、曹丕称帝建魏
  • 3、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等学派思想家为宣传学说纷纷聚徒讲学,企图以自己的学说统一天下。据此可知,此时思想文化领域的主要变化是(     )
    A、文化繁荣 B、私学衰微 C、国家统一 D、民族融合
  • 4、如图是某一历史时期中国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在该现象影响下,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国家的初始形态出现 B、世袭制产生 C、青铜文化灿烂 D、阶级关系出现变化
  • 5、《左传》记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关于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制度出现在商朝的政治体制中 B、该制度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该制度削弱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 D、该制度与宗法制相互补充
  • 6、红山文化发源于内蒙古中南部至东北西部一带,起始于距今约五千年前的农业文明,阶级分化明显,是华夏文明较早的文化痕迹之一、也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脉路”的直接证据。下述文化与红山文化属于同时期的是(     )
    A、河姆渡文化 B、良渚文化 C、二里头文化 D、大汶口文化
  • 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朝为何一面有历代的积贫积弱之讥,另一面却又达成了精神气质、思想文化上旷古烁今的成就?回望300年王朝浮沉,大宋承唐末乱世立国。如表所示是《宋朝简史》的目录:

    第一章

    赵宋国家的建立与集权统治

    第二章

    北宋政局的演变

    第三章

    南宋政局与宋金的关系

    第四章

    宋代社会结构的新格局

    第五章

    宋代人口增长与农业发展

    第六章

    宋代的城市、商业与手工业

    第七章

    宋人的社会生活

    第八章

    宋代的文化发展

    第九章

    技术进步与创造发明

    第十章

    蒙古的兴起与南宋的灭亡

    ——摘自包伟民、吴铮强《宋朝简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宋朝简史》中任意选取某一章节,补充一个副标题,并加以阐述。(要求:标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太宗谓侍臣曰:“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朕今欲造一殿,材木已具,远想秦皇之事,遂不复作也。…自王公以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

    ——摘编自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二   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彼时,百姓生活富足,安居乐业,社会呈现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风气。唐太宗大胆起用少数民族人士担任官职,下令在长安重新修缮国子监,随后又兴建书学、算学、律学三科学校,吸引了高丽、百济、新罗以及吐蕃等地区的人士前来唐朝学习交流。

    ——摘编自乾莹《显赫于青史影响于后世——贞观之治》

    (1)、根据材料,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方针,并以隋朝灭亡的两个反面例子论证唐太宗相关治国方针的重要性。
    (2)、请用唐太宗制度建设的一项成果来说明材料二所描绘的“贞观之治”局面。(要求:说明所选制度,论述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 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200年,平城之战让汉高祖刘邦见识到匈奴军事力量的强大,因此他采纳娄敬的建议,决定与匈奴和亲,开放关市,并每年送给匈奴大批丝绵酒食等物。即便如此,匈奴仍时有南下,骚扰汉朝边境。汉文帝时期,贾谊等人对朝廷的和亲政策极为不满,认为这是一种“倒县(悬)之势”。贾谊强烈呼吁要维护汉朝天子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消除匈奴对汉朝造成的威胁。

    ——摘编自樊文礼、史秀莲《汉代儒家的民族观——以贾谊、董仲舒、何休为中心》

    材料二   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故孽子悼惠王王齐七十二城,庶弟元王王楚四十城,兄子王吴五十余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今吴王前有太子之隙,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文帝不忍,因赐几杖,德至厚也。不改过自新,乃益骄恣,公即山铸钱,煮海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逆。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

    ——摘编自晁错《削藩策》

    (1)、根据材料,指出汉初面临的政治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说明汉初在经济、思想领域面临的问题。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武帝解决汉初上述问题的举措。
  • 10、商鞅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下,对秦国社会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改革,史称“商鞅变法”。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部分奴隶主和奴隶,实现了向地主和农民身份的转变。这些地主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要求为自己的生产方式进一步扫清障碍,进而要求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取消奴隶主的世袭特权,这便成了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的根源。

    ——摘编自张守慧《论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之成败及其现实意义》

    材料二   商鞅采取的主要措施集中体现在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具体而言就是以重农主义为取向的农耕政策、以国家主义为取向的集权政策、以平民主义为取向的军功政策、以法治主义为取向的以法治国方略。

    ——摘编自叶自成《商鞅的创新精神与秦国对大国的超越》

    材料三   秦国的商鞅变法基本上解决了由奴隶制所引起的种种社会矛盾,并为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同时也强化了国家机器,加强了政府对人民的控制。经过商鞅变法,使偏僻落后的秦国变得“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且使过去那种“诸侯卑秦”的状况变成“诸侯畏惧”的局面。

    ——摘编自张金龙《论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商鞅变法的必然性。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商鞅变法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的影响。
  • 11、郑和下西洋期间,在海外众多地方设立了“官厂”。郑和在马六甲构建的官厂主要用于囤放粮食与货物。此外,郑和成功消灭了海盗陈祖义的侵扰,促使马六甲一跃成为当时东西贸易活动的主要商港。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
    A、维护了边疆地区稳定 B、加强了与海外联系 C、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D、旨在拓展对外贸易
  • 12、明朝正德年间,文渊阁大学士杨廷和深得皇帝信任,出任内阁首辅。在皇帝长期疏于朝政的情况下,他总揽朝政,成功稳定了局势。然而,新帝朱厚熜登基后,便着手清除以杨廷和为首的内阁集团,杨廷和很快失去了昔日的权势。这一变化反映出明朝内阁(     )
    A、制度化过程遭到了严重破坏 B、掌握着国家的最高行政权 C、只是一个临时性的秘书机构 D、权力大小取决于皇帝意志
  • 13、乾道五年至七年(1169—1171年),朱熹数次上书建宁府知府,请求大力推动社仓建设并制定规则:社仓贷谷给农民,收20%利息,小饥减半,大饥免息。丰年有人借贷开两仓留一仓,饥馑之年开第三仓,赈贷深山穷谷中的耕田百姓。朱熹此举(     )
    A、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隐含了“存天理”的思想 C、践行了理学格物致知理念 D、体现了儒家以民为本情怀
  • 14、在元代,私人经商得到政府支持,甚至官僚贵族也可以从事商业活动。元代政府专门设立了行泉府司,组织商船队开展海外贸易活动。外贸成为国家重要财源,如泉州港的市舶税收一度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占比超过十分之一。这反映出元代(     )
    A、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B、重农抑商政策废弛 C、商业发展氛围良好 D、财政收入结构合理
  • 15、元代行省官员负责管理本省的军事设施,如城池、关隘、要塞等的修缮和守卫,在战时负责制定作战计划、指挥战斗,协调本省及周边地区的军事力量。此外,行省官员对一些地方重大事务可以自行决策并付诸实施,而对于一些中下级官员的选拔和任用也有较大的自主权。这说明元代行省(     )
    A、削弱了中央集权 B、助长了地方势力 C、实现了高度自治 D、军政大权较集中
  • 16、金朝建国以来,四十余年内一直使用宋、辽货币,自身并未铸造铜钱。直至正隆三年(1158年),海陵王完颜亮开始铸造正隆元宝(图1)铜钱。此后,金朝各代相继铸造大定、泰和、贞元等年号的铜钱。在这些铜钱中,大定通宝(图2)的铸造量尤其庞大,年铸造量约达14万贯。金朝自铸铜钱源于(     )

    A、社会经济的发展 B、经济政策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完善 D、重商主义的盛行
  • 17、王安石提出:“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司马光对此评价道:“此乃桑弘羊欺汉武帝之言……不取于民,将焉取之?”而现代有学者则认为王安石“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这一点值得关注”。对材料解读最合理的是(     )
    A、历史评价的差异深受时代背景的影响 B、司马光完全否定了王安石变法 C、财税制度改革是王安石变法核心内容 D、阶级属性决定历史解释客观性
  • 18、魏晋之际,社会上出现了崇尚老庄的玄学。一些玄学家主张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玄学的出现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
    A、统治阶层对传统文化的尊崇 B、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C、社会动荡下士人的消极避世 D、儒道佛思想开始融合发展
  • 19、唐朝政事堂作为宰相们议事的场所,最初设置于门下省,之后迁至中书省。在开元十一年(723年)更名为中书门下,下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政事堂长官被称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一职务相当于宰相。据此可推知,政事堂的设立(     )
    A、导致了冗官现象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完善了监察体制 D、弱化了君主权力
  • 20、南北朝时期,北朝将南朝贬称为“岛夷”,南朝则称北朝为“索虏”,双方皆以中国正统自居,欲消灭对方以实现全国统一。然而,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南方众多汉人政权纷纷承认统治者具有少数民族血统的中原王朝的正统地位,甚至甘愿称臣纳贡。这一变化反映出(     )
    A、民族交融的进一步深化 B、民族矛盾基本消除 C、南方经济实力超越北方 D、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上一页 114 115 116 117 11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