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隋唐时期的皇室混有游牧民族血统,对于狩猎十分热衷,帝王贵胄以畋猎为乐兼作军事训练及宣扬国威,因此唐代畋猎及观猎的诗文很多。唐代王昌龄在《观猎》诗中写道:“角鹰初下秋草稀,铁骢抛鞚去如飞。少年猎得平原兔,马后横捎意气归。”这体现出唐代社会(     )
    A、较为推崇以武取士 B、呈现多元开放特征 C、尚武精神蔚然成风 D、生活方式逐渐胡化
  • 2、隋唐以前,端午节习俗南北不同。南方赛龙舟、吃粽子;北方禁火,佩戴百索绶带(辟邪彩带)。至唐则立法规定端午放假一天,食粽和佩戴百索绶带渐为全国固定习俗。这种变化说明(     )
    A、国家统一推动习俗趋同 B、端午节习俗来源于官方 C、法律严苛导致习俗固定 D、习俗发展迎合市民生活
  • 3、如果把“少数民族内迁”“淝水之战”“南北朝对峙”“孝文帝改革”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主题的是(     )
    A、国家的强盛和统一 B、诸侯纷争与文化争鸣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 4、汉武帝时期,为解决国家财政问题,专门下令设置上林三官进行货币改革,改革将各地铜矿收归国有,垄断铸币权,甄选优秀工匠提升铸币工艺,杜绝私铸。其结果(     )
    A、解决了边患问题 B、提高了手工业铸造水平 C、加强了经济控制 D、扩大了中枢机构的权力
  • 5、有学者指出:秦统一后,原六国旧贵族对旧王室念念不忘,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锢诸子学说的政策感到不满,平民百姓多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徭役负担。该学者的这一言论反映出秦朝(     )
    A、政权速亡的原因具有复杂性 B、统一六国缺乏民意支持 C、不施仁政改变了王朝的命运 D、国家治理模式较为落后
  • 6、据史书记载,秦政府规定了统一的长度、容量和重量标准,在全国范围内都强制使用统一的度量衡器具进行贸易和税收等活动。这些举措主要是为了(     )
    A、方便百姓生活 B、繁荣商业贸易 C、完善地方治理 D、巩固国家统一
  • 7、秦朝建立后,又征服南方越族地区,设置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修五尺道加强对云贵一代西南夷的控制。在北方,击退了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设置了九原郡,修筑长城和“直道”。秦朝的这些措施(     )
    A、推动了统一国家文化的发展 B、体现了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 C、巩固和扩大统一多民族国家 D、反映了因地制宜的治国方略
  • 8、战国时,李悝主张“尽地力之教”,发展生产,颁布《法经》;吴起主张“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他们都属于(     )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
  • 9、春秋时期,私田出现,井田制逐步瓦解,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形成这一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
    A、家庭手工业快速发展 B、农业生产劳动力的减少 C、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D、犁耕技术已经成熟完善
  • 10、夏朝时期,最高统治者为夏王,中央设有分别专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这表明当时(     )

    ①君主专制制度形成   ②社会分工比较成熟

    ③政府分工开始形成   ④具备早期国家形态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 11、据统计,四川广汉三星堆两个祭祀坑出土的青铜人头像多达57件,但戴金面罩的铜人头像(如下图)却只有4件。这反映了古蜀文明(     )

    A、带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B、缺少与其他文明交流 C、已经产生了阶级分化 D、手工业技术相对发达
  •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丝绸之路示意图                                                               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国宴

    观察两幅图片,获取相关信息,自拟一个题目,结合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的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13、

    法律是国家的统治工具,中西方法律虽然有各自的发展路径,但是又相互学习和借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律疏议》提出以“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为指导思想,而罗马日耳曼法系下的《法学总论》把基督教中衡平的理念引入法定权利和义务。《法学总论》中存在着大量的强行性规范,其规定只是单纯地否定或强行要求某一行为,很少阐述若违反该法律应负的法律责任,而《唐律疏议》在相应规则后都附有不同程度的处罚性规则。《法学总论》对物法进行了详细阐述,它将物权分为了所有权、地役权、用益权、使用权等,并对每一项物权进行了以篇为框架的阐述,而《唐律疏议》缺乏“所有权”这一重要概念,在债的制度上,唐律则体现出朴素、简洁的特点,其广度仅涉及契约、侵损等领域。

    ——摘编自陆涵缘《浅析<法学总论>与(唐律疏议>的差异》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律疏议》与《法学总论》的不同之处。《法学总论》是《罗马民法大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律疏议》和《罗马民法大全》的历史地位。

    材料二   从世界范围来看,大陆法国家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民法典体系:一是罗马式民法典体系,其编纂体系被《法国民法典》接受,将民法典分为人法、财产法、财产权取得法三编。二是德国式民法典体系,该体系把民法典分为五编:总则、债法、物权、亲属、继承。但在《德国民法典》颁布不久,德国学者索姆巴特就提出《德国民法典》存在着“重财轻人”的偏向,这种重财轻人的特色使关于人的法律地位和法律关系的法大大退缩于财产法之后。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法国民法典》颁布的时间,它所代表的大陆法系法律制度有什么特征?

    材料三   一百多年来,科技日新月异,适应互联网、高科技、大数据的发展,强化对名誉、肖像、隐私、个人信息等人格权益已经成为民事立法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我国从民法典编纂开始,就确立了“编纂一部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符合我国国情,体例科学、结构严谨、规范合理、内容协调一致的法典”。我国民法典一共分为七编,包括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编,共计1260条。与五编制的《德国民法典》相比较,我国民法典的编纂体例有三大创新,即人格权独立成编、侵权责任独立成编以及合同编通则发挥债法总则的功能。一方面,我国民法典更突出了对人的保护,实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这一体系更具有时代性,回应了时代之问。

    ——王利明《体系创新:中国民法典的特色与贡献》

    (3)根据材料二、三,归纳中国民法典与大陆法系民法典的不同点。
  • 14、考试选官是历史的进步,又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是隋唐时期以来新兴的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前后施行了1300年之久。这一制度曾经长期影响着帝制时期文官队伍的建设,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面貌,也影响着知识分子对于生活道路的选择,影响着他们的精神风习和情感形态。……“开放性”与“严密化”是科举制度运行过程中相辅相成的两个主要趋势。

    ——摘自《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二   1832年议会改革后,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更深入、全面地改革文官制度,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1855年,首相帕麦斯顿颁布了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一个正式法令《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命令》。格莱斯顿执掌内阁后,于1870年颁布了关于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二个枢密院令,规定以后所有文官职位的任命都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英国近代文官制度是建立在对旧的文官制度逐步改革基础上的,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以渐进的方式来推进文官制度走向完善的。建立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但所确立的原则依然没有过时,为其他国家文官制度提供了十分有益的经验。

    ——摘编自肖俊《渐进的制度文明:英国文官制度的历史与贡献》等

    材料三   我国传统的干部人事制度创立于民主革命时期。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国情的发展变化,干部老龄化、文化素质较低、不利于专门化管理等问题逐渐显露。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府需要担任更多的服务角色,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与此同时,政府派遣了大批人员考察包括公务员制度在内的西方的政治制度。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颁布标志着公务员制度进入全面成熟的阶段。其内容规定,公务员制度贯彻中国共产党的干部路线和方针,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公务员的任用,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原则,注重工作实绩。

    ——摘编自解舒晴《中美两国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唐科举制的影响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以唐宋时期科举制为例,各举一个相关史实来说明科举制度运行中的“开放性”与“严密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文官制度出现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实行公务员制度改革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叙述公务员制度改革的进步性。
  • 15、解释唐代士族衰弱的原因时,许多学者认为是由于科举的兴起所致。然而美国的中国古代史专家陆威仪认为,这是倒果为因。虽然进士举越来越重要,但是旧的家族娴熟地掌握了这种考试,以至于进士举成为大家族确保自身永久地位的一条新途径。不同于后来中国朝代科举以笔试为主、考官无从知晓答题人身份的规定,唐代的科举要求主考人和应试者之间、应试者们自身之间一种广泛的、遵照礼仪的互动。科举过程中强烈的社会因素也总是优惠士族的子孙。关于这一史学争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历史研究虽然鼓励百家争鸣,但不必立异以为高,应诉诸公论 B、研究历史需要正本清源,新的历史解释不能脱离新史料的发掘 C、历史学追求史实的纯粹与客观,而家国情怀却常影响价值判断 D、历史学家需要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考证与辨析他所研究的事实
  • 16、时间轴是辅助学生有效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如图是某学生在研究近代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时候绘制的一张时间轴,有关空白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1:战争与和平法——英国人格劳秀斯编撰 B、2: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近代外交制度建立 C、3:维也纳体系——大国协调、欧洲均势 D、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国际组织问世
  • 17、“基督教从一开始就以博爱人类为教旨,并以全人类的宗教自命,因而有一种强烈的使人人都接受基督教的要求,即使使用武力在所不惜……1500年前后完成地理大发现的航海家们从事于海上冒险活动的动机之一、便是宏扬基督教于海外诸国。”以上材料反映出(     )
    A、基督教适应了原始积累时期的新兴资产阶级的诉求 B、基督教的伦理道德直接促使地理大发现 C、基督教的宗教伦理深刻影响欧洲人民的思想意识 D、传统基督教提倡节俭,鼓励人们发财致富
  • 18、中国古代北方边疆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中原内地关系有三种模式,下列政权与这三种模式对应正确的选项是(     )

    A、北魏唐朝清朝 B、北魏西汉元朝 C、宋辽金夏北魏清朝 D、宋辽金夏后梁元朝
  • 19、有学者对发生于20世纪初的某个历史事件给予“它以自身毁灭为代价,为适应开放的新形势而培植了现代化的动力,为中国人全面拥抱现代化创造了比之前更好的条件”的评价,下列有关“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 B、编练新军,要求各省设立督练公所 C、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设经济特科,改试策论
  • 20、钱穆认为,中国过去的政治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按照他的叙述,唐朝的中央政府组织则更较汉代进步,它影响了以后一千多年的政治制度建设。体制、观念上的进步不仅体现在此,更是有把政权开放给全国各地,不断奖励知识分子加入仕途。下列史实无法论证该观点的是(     )
    A、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B、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重视朝议,强调相互配合 C、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强调分工明确,权责清晰 D、隋唐时期施行科举制,把任命官吏和选拔人才结合起来
上一页 114 115 116 117 11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