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485年,孝文帝颁布均田令,规定凡15岁以上的男子每人授露田40亩,女子授露田20亩,露田用于种植谷物,不得买卖,年老身死还田给官府。初受田者,男子每人另授桑田20亩,用于种植桑、枣、榆树等经济作物。桑田为世业田,可以世袭,但限制买卖。由此可知,均田制的施行(     )
    A、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 B、解决了贫富差距问题 C、减轻了农民赋税负担 D、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 2、东晋时期,国家权力的分配主要以门第高低为依据,一些重要职位被特定家族世代长期把持。例如,庾亮、庾冰曾分别掌控荆、扬二州,王导、王敦兄弟更是把控朝廷军权。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缘于(     )
    A、士族势力的强大 B、科举制度的缺失 C、政治局势的混乱 D、武将权力的膨胀
  • 3、东汉时期,文人五言诗创作日益增多,并且汲取了乐府民歌的元素。五言诗不但有独立成篇的作品形式,还会附在赋的结尾处,并作为赋的一部分保存下来。这反映出汉代(     )
    A、文学审美标准发生巨大变化 B、赋在文学领域影响力逐渐削弱 C、文学发展具有交融性的特点 D、文学创作受到严格的文体限制
  • 4、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朝政府“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秦朝此举旨在(     )
    A、扩大商业贸易范围 B、推动民族交融 C、强化对边疆的经略 D、削弱地方势力
  • 5、西周时期,周公旦在日常政治和社会活动方面制定了一系列规则与仪式,并且为之配备了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需践行不同的礼仪,具体情况如表所示。这说明西周时期(     )

    等级

    使用乐器

    乐舞的规模/人

    天子

    宫悬:悬挂的乐器四面排列

    64

    诸侯

    轩悬:悬挂的乐器三面排列

    48

    卿大夫

    判悬:悬挂的乐器两面排列

    32

    特悬:悬挂的乐器一面排列

    16

    A、音乐成为贵族生活的核心内容 B、礼乐制度强化了等级秩序 C、统治者喜好决定社会活动走向 D、统治阶级推动了艺术发展
  • 6、牛河梁遗址坐落于辽宁省朝阳市,是红山文化晚期的突出代表。该遗址涵盖女神庙、祭坛、积石冢等建筑遗迹,并且出土了众多石器、玉器、彩陶以及塑像等。这反映了当时(     )
    A、社会的复杂化形态 B、阶级社会开始形成 C、农业生产高度发达 D、宗教信仰体系成熟
  •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熊猫外交”在新中国外交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首次“熊猫外交”是在1957年,平平是第一只作为国家礼物送出的大熊猫,去了苏联。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美国将两头麝香牛赠送给中国,中国则将大熊猫玲玲和欣欣回赠给美国,由此引发了美国的“熊猫热”。据统计,到1982年,我国先后将23只大熊猫分别赠送给苏联、朝鲜、美国等9个国家。此后,由于担心数量非常有限的大熊猫种群日益减少,以传统赠送方式进行的“熊猫外交”有所转型,主要通过“巡展与商业性”的租借方式开展“熊猫外交”。1996年至2023年,中国与美国、英国、新加坡等18个国家的22个动物园先后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开展大熊猫研究。大熊猫带着“和平”和“友谊”的寓意,拉近了海外公众和中国之间的距离,给中国形象添加了“温情”“友好”的一面。

    ——摘编自赵丽君、郑保卫《国家形象视角的“熊猫外交”研究》等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开展“熊猫外交”方式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变化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分析“熊猫外交”的影响。
  •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一览表

    项目

    中央官制

    地方管理

    选官制度

    秦朝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度

    郡县制

    军功授爵制

    汉武帝

    中外朝制度

    郡国并行制、推恩令

    察举制

    隋朝

    三省六部制

    藩镇割据

    科举制

    二府三司制

    集中军、政、财;通判、设转运使

    科举制

    中书省

    行省制度


    废丞相、设内阁


    八股取士

    南书房、军机处


    八股取士

    从表中提取相关信息,从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明中期的国内市场上,作为国家法定货币的大明宝钞由于不能兑现且无限量发行,使之“积之市肆,过者不顾”,同时铜矿开采存在诸多问题,使铜价昂贵,流通领域逐渐放弃铜钱的使用,出现多种交易媒介。而白银以其体积小、价值高、易于分割熔铸等天然属性,成为民间大宗贸易的主要支付手段。16世纪中叶,西方殖民者开始把对黄金的狂热转移到白银身上,世界银矿得到大量发现和开采。由于中国手工业的先进,使以丝绸为主的中国商品遍及全世界,作为支付手段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明代银矿资源比较匮乏且分布分散,开采量是相当有限的。1567年,中国开放了“海禁”和“银禁”,选择以海外白银作为主要货币。明万历年间张居正主持的一条鞭法改革,将赋役全部折成白银征收,标志着国家正式承认白银的合法地位。但是,随着国际环境变化导致明后期白银短缺,明政府陷入财政资源极度不足的境地。

    ——摘编自董倩董琴《明代国家货币体系研究》

    材料二   1935年11月,南京国民政府推行了法币改革。规定自本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之钞票定为法币。曾经财政部核准发行之银行钞票截至11月3日止流通之总额为限,不得增发,逐渐以中央钞票换回,并将流通总额之法定准备金,连同已印未发之新钞及已发收回之旧钞,悉数交由发行准备管理委员会保管。法币是一种“无限法偿”的货币,每次支付的数量没有限制,对方不得拒绝接受。凡银钱行号商店及其他公私机关或个人,持有银本位币或其他银币生银等银类者,应自11月4日起,交由发行准备管理委员会或其指定之银行兑换法币。当时确定法币与英镑联系在一起,为了稳定法币对外的汇价,确定其汇率为法币1元等于英镑1.25先令,三大银行可无限制买卖外汇。

    ——摘编自陈春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币制改革》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进一步明确人民币在发行中必须坚持三条原则:坚持经济发行,反对财政发行;坚持计划发行,反对盲目发行;坚持中央集中统一发行,反对分散发行。在国家一系列统一财经政策的配合下,很短的时间内就结束了国民党时期持续十二年的通货膨胀局面,工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为开展有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千家驹郭彦岗《中国货币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主要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我国建国初期的货币政策。
  • 10、二战后,美国推动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主导了世界经济体系。2012年包括中国在内的金砖国家计划成立开发银行,并称其为“美国主导的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替代机制方案”。这反映了
    A、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B、经济全球化冲击美国经济霸权 C、区域经济集团合作领域不断拓宽 D、新兴国家主导了国际金融体系
  • 11、下表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政府开展一系列外交活动(     )

    年份

    外交活动

    2013年

    倡议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2016年

    主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

    2017年

    主办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

    2019年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开幕

    2022年

    举办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A、致力于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B、推动和平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 C、拓宽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合作领域 D、参与并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完善
  • 12、下面是三位学者统计的关于20世纪80年代前后中国人大代表角色类型。人大代表角色的变化折射出(     )

    学者

    阶段

    角色

    职业背景

    谭睦瑞

    20世纪,80年代以前

    荣誉代表

    行业模范等

    党和国家高级官员

    官员

    欧博文

    20世纪80年代

    代理人

    领导等

    进谏者

    责任意识强的代表

    赵英男

    20世纪90年代

    公共监督者

    工人、农民

    意见反映者

    政策提供者

    知识分子、官员

    宣传模范者

    私营企业家、个体户

    A、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 B、中共的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 C、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制实现完善
  • 13、1864年,总理衙门组织出版了《万国公法》(《国际法原理》中译本),较全面地介绍了近代国际法。郑观应阅读此书后写道:“其所谓公者,非一国所得而私:法者,各国胥受其范”,列强争雄之际,“公法一出,各国皆不敢肆行,实于世道民生,大有裨益”,认为中国应加入国际法体系。由此可知当时(       )
    A、中国通过《万国公法》维护了国家主权 B、有识之士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 C、国际法已经成为解决国际问题的基本准则 D、郑观应对于当时国际局势的认知不够合理
  • 14、鸦片战争前,中西方往来文书的主要形式是“禀”和“谕”,英方用“禀”申陈或申诉于广东官府,广东官府用“谕”来回复或指令英方;鸦片战争后,中英双方文书往来用“照会”的新形式取代了“禀”“谕”。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中英之间外交的平等化 B、传统华夷观念的松动 C、向西方学习思潮的产生 D、朝贡体系的彻底崩溃
  • 15、徭役在中国古代变化比较大,秦汉时期强制性服役,隋唐可以纳庸代役,明朝一条鞭法后折银代役。这一趋势反映了(   )
    A、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B、白银流通量出现大幅增长 C、重农抑商政策的变化 D、国家对农民控制逐渐松弛
  • 16、如表为中国古代公文演变概况。据此可知,这些演变(     )

    时期

    文书概况

    西周

    周王通过诰、誓、命、训、令等文书来管理国家

    秦汉

    文书的文种体系日益庞大,划分越来越细,比例最大的有两类:君对臣的专用文种(诏敕类)、臣对君的专用文种

    唐朝

    正式公文15种,皇帝专用文种除制、诏、令、册外,新增和变动的有批答和敕

    明清

    皇帝专用文种10种,新增了谕旨,有宣谕、口谕和手谕

    清朝谕旨保密制度化

    臣子上奏的文种中,有一特殊公文“密疏”,可直达御前

    A、适应了君权强化的趋势 B、体现了国家官僚体系的完善 C、反映了信息传递的迅捷 D、造成了官僚机构的日益膨胀
  • 17、周人围绕“中”形成了“以时中万邦”,围绕“四方”方位形成了“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围绕“左右”方位形成了“左祖右社”“左昭右穆”,围绕“上下”方位形成了“上尊下卑”,围绕“内外”方位形成了“内诸夏外夷狄”等方位观念。这表明,西周时期(     )
    A、地理知识水平决定政治观念 B、同源共祖的意识初步确立 C、天下一家观得到了广泛认同 D、方位观念赋予了礼制内涵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北方,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在黄河流域建立了政权,中原地区形成了胡汉杂居的局面。北魏统治后期,柔然、吐谷浑、敕勒等少数民族也逐渐与汉族融合。在南方,自秦汉以来,就有不少华夏或汉族民众大批进入蛮族区、西南夷及岭南地区,与传统的蛮、俚、僚等族聚居。

    ——改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材料二

    材料三

    《职贡图》

    乾隆帝颁发给西藏地方政府的金瓶

    唐朝画家阎立本作。这幅图反映的是外国使节和我国边远少数民族使臣携着贡品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乾隆在位时规定,达赖与班禅转世灵童的人选必须通过驻藏大臣主持的“金瓶掣签”仪式来确认,报朝廷批准。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以“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为主题,选择中国古代史中一个历史时期,自拟论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19、两宋和明清时期,我国商业非常繁荣。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海外贸易……在人民日常生活方面,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各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其自豪足以认为世界其他各地皆为“化外之邦”。

    ——摘编自谢和耐《南宋社会生活史》

    材料二   明代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闽、粤等地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趋势的促动下,粮食生产也逐步纳入市场网络,出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的移动。如江南原为粮食丰裕地区,但到明代中后期由于棉桑等作物的广泛种植,致使粮食严重匮乏,只得从湖广、四川等大量输入。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写出宋朝在商业领域“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的表现。概括宋朝商业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代农业生产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明清时期阻碍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因素。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贵族垄断,选官看重门第……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尚属形成时期,许多制度尚未完善。唐玄宗时,宰相杨国忠之子杨喧举试明经,礼部侍郎达奚洵本不欲录取,但终究不敢得罪杨国忠而将杨喧取在高等。唐肃宗时,礼部侍郎杨绾甚至要求停罢进士、明经诸科,理由是经科举所选之士,“幼能进学,皆颂当代之诗,长能博文,不越诸家之集。遂相党与,用致虚声”。唐时对科举的批评,主要集中在考生自幼专心读书应举,而所学之内容却无益于为官之后的政务,“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习”。

    ——摘编自屈超立《论科举制的政治功能——唐宋与明清的比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评述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

上一页 115 116 117 118 11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