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自治机关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结合如图所示,图中的自治区按照成立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③②④ B、②①③④ C、②④①③ D、④③②①
  • 2、中国古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给民族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以下关于不同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实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朝——小行人——羁縻之州 B、唐朝——鸿胪寺——册封谯国夫人 C、明朝——宣政院——设置土司 D、清朝——理藩院——进行改土归流
  • 3、如图是为清人李来章《圣谕图像衍义》中的清朝乡约仪式图,画中上方的案上正中放置的叫“圣谕牌”,上面写着清朝康熙皇帝要求宣讲的内容,讲乡约的时候要对着圣谕牌行礼。“康熙皇帝要求宣讲的内容”,最有可能的是(     )

                                                                清朝乡约仪式图

    A、“圣谕十六条” B、《圣谕广训》 C、《问刑条例》 D、《吕氏乡约》
  • 4、中国历代统治者对官员的监督都是非常重视的,以下监察制度按出现的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了派御史巡按各省的做法

    ②“居无常治”,“以卑临尊”

    ③“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耳”

    ④中央设有御史台,地方设有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A、②③①④ B、②③④① C、①③②④ D、①④③②
  • 5、考核是一个制度体系,也是一个治理体系。张居正在《请稽查章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提议:“若询事而不考其终,兴事而不加屡省,上无综核之明,人怀苟且之念,虽使尧舜为君,禹皋为佐,恐亦难以底绩而有成也。”该提议在当时采用的配套措施是(     )
    A、上计制 B、九品官人制 C、考课制度 D、考满与考察
  • 6、有人在研究近代以来中国官员选拔的过程中用“除旧立新”、“新陈代谢”、“崭新特色”三个词来概括,其中属于“除旧立新”措施的是(     )
    A、清政府废科举,实行学堂选官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B、北洋政府的考试、甄别 C、南京国民政府的公务员考试制度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制度
  • 7、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召开了一系列会议,以下会议按召开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②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③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④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

    A、①③④② B、①④②③ C、①③②④ D、①④③②
  • 8、1949年9月,民盟主席张澜在某次会议中提及“我们的新制度,自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讲话中的“新制度”指的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9、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人民政权,下列说法与如图所体现的政权建设理念相符合的是(     )

    A、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B、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C、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D、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 10、“光荣革命遏止了1661年后出现的君主专制主义趋势,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以下可以论证此观点的是(     )

    ①19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②1689年《权利法案》和一系列法案的颁布,英国逐步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③光荣革命继承了《大宪章》以来的“王在法下”(“法律至上”,或“有限王权”)的传统

    ④国王与贵族、教士、市民通过三级会议相互合作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 11、如表是秦至元的地方行政区划统计。由此可知古代中国行政区划演变的特点(     )

    年代

    省数

    道、路数

    州数

    郡(府、国)数

    县(侯、国)数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

    36

    756

    西汉平帝(1—5年)

    13

    103

    1578

    东汉顺帝(126—144年)

    13

    105

    1180

    隋大业五年(609年)

    190

    1255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

    15道

    328

    1573

    宋宣和四年(1122年)

    26路

    288

    1234

    元朝

    10

    183路

    97

    1425

    ①行政区划由两级制发展到三级制   ②地方监察区逐渐演变为行政区

    ③边疆内地的管理渐趋一体化          ④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81年,上海股市渐入高潮。1882年10月9日,原价100两的招商局股票涨至270两,原价105两的开平煤矿市价达230两。好景不长,10月之后,股价一路狂跌,到1883年底,招商局及开平煤矿的股票市价仅60两,不仅这两家洋务企业发展受影响,而且社会经济也出现不稳定。这次股票风潮后,人们视近代股票市场为畏途,“言及公司股票,竟有谈虎色变之势”。

    ——摘编自叶世昌《中国经济史学论集》

    材料二   1984年7月,国有性质的北京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成为全国第一家商业股份公司。股份制企业一般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董事长(经理)负责制,这就使政企分开,使企业真正成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随着改革逐步推行,1987年,深圳发展银行和一些私企开始发行公众股。

    ——摘编自萧冬连《探路之役:1978—1992年的中国经济改革》

    材料三   从1984年开始,北上广等地部分集体和国有企业开始股份制试点,并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金。为建立规范、集中的股票交易市场,90年代初,经国务院授权、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先后成立。1998年4月,中国证监会成立,标志全国集中统一的证券期货市场监管体制的正式形成。1999年7月,中国第一部规范证券发行与交易行为的法律——《证券法》正式实施,资本市场的法律地位由此确立,2005年10月,全国人大修订了《公司法》和《证券法》。

    ——据《中国股市发展的历史进程》等整理

    (1)、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80年代初上海股票风潮的后果。
    (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80年代我国企业股份制改革的特点。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代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重大意义。
  •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富民”阶层,是宋代以来崛起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他没有政治特权,依然属于“民”的范畴。在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国传统社会,他们主要以农业为致富的途径,但也包括以工商等其他途径致富者。宋朝对农民的统治是通过户等制而实现,而乡村组织一级头目基本都是由户等靠前的富民群体来担任,“富人者,州县之本,上下之所赖也”。“仓廪足而知礼节”,在财富上具有优势的富民阶层,日益重视自身文化的发展,他们通过鼓励弟子读书入仕、积极兴办乡村教育等行动,推动教育在乡村的发展。

    ——摘编自林文勋、杨瑞憬《宋元明清的“富民”阶层与社会结构》等

    材料二   近年来,一些学者提出明清“市民社会”说,认为明清中国已经出现了一股新生的力量,或能打破中国传统社会的桎梏,走向新的变革时代。其实,从诸多证据看来,明清“富户”“士绅”并非“市民”而是“富民”。明清时期商人和手工业者的经济实力大大加强,但是他们的经营活动总体上来看仍然是传统型的,只能归结为对宋元商业的扩张型发展。在追求自身财富的过程中,富民阶层作为社会的动力层,推动了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富民将其财富资本有效地转化为文化资本、政治资本和社会资本,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富民士绅化。统治阶层深刻地认识到士绅阶层在乡村社会的重要性,极力利用富民来进行社会秩序控制,重构和强化了富民作为社会中间层所发挥的作用。乡约、社学是明中叶以后广泛发展起来的基层教化组织,是乡绅施展其社会影响力的舞台,政府虽然不在场,但是国家的影子无处不在,国家意志时时刻刻规范着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摘编自林文勋、张锦鹏《“市民社会”抑或“富民社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富民”阶层在乡村的社会角色,并分析其崛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社会仍然是“富民社会”的理由。
  • 14、新西兰漫画家大卫·洛在1919年1月创作了漫画《大熔锅》(从左到右人物代表的国家意大利、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他们手中拿着代表国家利益的“桶”;威尔逊手持“密油”调剂“和平浓汤”)。对漫画主旨解读准确的是(     )

    A、英法主导战后国际格局 B、威尔逊无法解决战后矛盾 C、欧洲各国利益分歧严重 D、凡尔赛体系带来短暂和平
  • 15、19世纪中期,英国海滨休闲城市的大部分建设资金来自于临近工业区,如兰开夏工业区为布兰克浦的两个观光码头的土地、建筑和旅馆提供了3/4以上的资金,曼彻斯特则承担了修建观光码头集会厅资金的40%。这表明工业化(       )
    A、推动城市布局更加合理 B、为城镇休闲奠定物质基础 C、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 D、改善了城市居民居住环境
  • 16、明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借皇帝名义下令免刘朝、田诏死,内阁大学士刘一燝执奏: “诏等议诛久,无可雪,疏直下部,前无此制”,结果“帝不得己,下其疏于阁”。一燝复言: “此疏外不由通政司,内不由会极门,例不当拟旨,谨封还原疏。”魏忠贤一时也无可奈何。材料表明当时(     )
    A、内阁成员清廉公正严明 B、专制集权遭到了严重削弱 C、社会矛盾极为尖锐复杂 D、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
  • 17、唐宋变革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分水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江南地区广泛使用曲辕犁,广泛种植水稻,粮食产量大幅提高,成为全国重要粮仓。茶叶、水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日益广泛。丝织业、陶瓷业、造纸业等行业技术精湛,产品的质量上乘,产品不仅满足国内需求,还大量出口海外。随着大运河的进一步疏通和完善,江南与北方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江南地区涌现了众多商业城市,扬州、杭州等成为重要的商业中心和货物集散地,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商品。江南地区的海外贸易也十分活跃,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江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地进行频繁的贸易往来。

    ——摘编自【英】崔瑞德等《剑桥中国隋唐史》

    材料二   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和传统价值观念的转变促使以城市工商业者为主体的市民阶层日趋活跃。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市民意识开始觉醒,具体表现为市民享乐意识、自主意识与商业意识的觉醒……当人们基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就要追求更高层次的消费,也就是精神娱乐消费。宋朝也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期,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明显推动。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促使宋代“市民意识觉醒”的社会背景,并列举这一时期推动中华文化发展的科技成就。
  • 18、制度的演变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在分封制条件下,天子和各级诸侯、卿大夫在各自辖区内各自为政,即所谓“分土而治”。周天子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和最高统治者,但对诸侯没有实质性的约束。天子与诸侯之间是一种类似盟约的关系。

    (秦汉)在政治体制上,建立起以皇权为核心、以官僚制为载体的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在帝国体制的政治结构中,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等等所有一切权力都掌握在皇帝手中。皇帝将地方的治民权与土地权分离,地方政府有品级的官员一律由中央任命,代表皇帝去行使统治权。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它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官吏直接受权于皇帝,整个统治机构具有等级隶属、职责明确、分工细密等特点。官僚制依靠各种诏书律令的颁布,行政文书的运转而发挥其功能。

    ——摘自王明德《论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材料二   至汉初,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形态已经发中国的变化,封建土地所有制物历史主展的主流。然而,推行八百年之交的分封制没有使人民上已根深蒂固有制成为历来的六国旧黄族仍在思念故土,且秦朝暴政开没有使人民感受到封建统一给他们带来的益处,人民难免对以前分封时代存有怀念。因此,秦亡之际,在各阶层中又形成了一股要求分封的强大思想。汉高祖刘邦能够审时度势,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分封,对于稳定社会形势,巩固和维护汉王朝的统一起到积极的作用。

    ——摘编自刘庆涛、左玉莲《试论汉初封国与西周分封制度》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西周到秦汉时期政治制度发生的重大变化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初实行封国制度的原因。
  • 19、明清时期小说创作出现了繁荣局面,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和《水浒传》等名著,“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情节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明清小说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繁荣与市民阶层扩大 B、民族融合加强和中外交流广泛 C、君主专制加强与理学的思辨化 D、西学东渐兴起和传统科技转型
  • 20、研究者发现,某个时期中国通过对外贸易获得了占世界产量1/4到1/3的白银,他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丝银对流”。“丝银对流”促进了我国
    A、商业资本的集聚 B、纸币的出现 C、稻麦复种制的普及 D、传统小农经济的瓦解
上一页 115 116 117 118 11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