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人们对当时社会大变革中的许多问题,表明自己的态度,提出主张、愿望和要求,这一时期,“诸侯并争,厚招游学”……在学术思想领域内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参加争鸣的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还有阴阳家、名家等。这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及文化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诸家之学,并起争鸣,经过相当时期之后,总是要归于统一的,统一的路线有两条:(一)淘汰其无用,而留存其有用的。(二)将诸家之说,融合为一。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

    材料三

    从三国到五代,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的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宋代一大批知识分子毅然肩负起重振儒家文化的重任,积极参与现实,参与政治,恪守道德规范,表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独立的人格意识,范仲淹、欧阳修号召士人重视名节,振作士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秦始皇和汉武帝统一思想的主要举措,并说明这些举措所产生的影响。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为重振儒家文化,北宋中期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指出南宋时期理学的著名代表人物,并说明实现“理”的方法。根据材料分析理学的影响。
  • 2、“任何一制度,绝不能有利而无弊;任何一制度,亦绝不能历久而不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严格来说,要到秦汉,才是中国历史上正式有统一政府。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直要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而其所辖的各地方,……是紧密隶属于中央的行政区分了。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五代时期,政治上有两大祸患:一是心腹之患,即禁兵;二是肢体之患,即藩镇。……为解决“肢体之患”,宋初名相赵普献上了“三大纲领”即“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纲领实施后,“朝廷以一纸下郡县,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叱咤变化,无有留难,而天下之势一矣”。

    ——张其凡《中国大通史宋》

    (1)、阅读材料一,写出“封建的统一”所指的制度。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列举秦朝中央与地方政治制度“大变动”的相关史实。
    (2)、阅读材料二,指出宋初“制其钱谷”的具体措施。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宋初“三大纲领”实施的影响。
  • 3、据《皇明经世文编》载:“今天下一统,诸种番夷虽或出没,不足深虑:惟北虏动辄长驱深入,最为边患。”又据《皇明九边考》载:“当今四夷,北虏为急。”为此明朝统治者(       )

    ①重修长城抵御蒙古兵南下                           ②明英宗北伐瓦剌

    ③与鞑靼订立和议                                        ④与蒙古和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4、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下列属于宋代科技成就的是(     )
    A、贾思勰著《齐民要术》 B、徐光启著《农政全书》 C、宋应星著《天工开物》 D、三大发明基本成熟
  • 5、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年),官府出榜招募百姓租佃荆襄两淮的官田,并订立租佃契约,如果佃人不愿承佃,则许退田别佃,政府另外招人承佃。这反映出当时(     )
    A、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 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C、均田制得以继续维持 D、官府与百姓矛盾尖锐
  • 6、隋朝运河开凿始于隋文帝,隋炀帝即位后利用天然河道和旧有渠道开通了北起涿郡,南到余杭的大运河(图1)。元代大运河北起大都,南达杭州,从北往南共分为七大段(图2)。两条大运河的开凿均(     )

    A、以满足帝王享乐为目的 B、导致了王朝的迅速灭亡 C、以东都洛阳为交通核心 D、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 7、清朝颁布过一部《钦定历代职官表》,力图表明本朝各项制度都有传统的法度或成例可依,以此来论证自己统治的合法性。但它为理藩院溯源时,却发现理藩院在明朝和两宋都无迹可寻。理藩院这一中央机构的前世身影,在元代可以是(     )
    A、枢密院 B、宣慰司 C、巡检司 D、宣政院
  • 8、宋金战争频繁,宋高宗与大臣商议行在之所,引发大臣争议。吕顾浩提议都临安,“虏人以骑兵取胜……今若驾车乘海舟以避狄,既登海舟之后,敌骑必不能袭我。”李纲提议都建康,“莫若权宜且于建康,驻跸控引二浙,襟带江湖,漕运财谷,无不便利。”依据材料宋高宗最终选定以临安为都城,可能是(       )
    A、临安位于运河枢纽,交通便利 B、临安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 C、临安赋税充足,利于后期收复中原 D、临安近海洋,战略回旋空间较大
  • 9、宋太祖赵匡胤规定地方府、州、军、监官员均为同级,并设立通判一职监督地方官员。这些措施旨在(     )
    A、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B、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便于官员相互制衡 D、完善地方行政体制
  • 10、唐朝是当时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强大国家,中外交流活跃。如表中①所对应的史事应该是(     )   

    序号

    史事

    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新罗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大食派遣使臣与唐朝通好,先后有40多次

    A、文成公主入藏 B、唐玄宗重用贤能 C、鉴真东渡日本 D、安史之乱被平定
  • 11、下表所示为唐朝中后期宰相中科举出身者所占比例。由此可知,科举制时期(     )

    时期

    宰相总数(人)

    进士出身的宰相所占比例(%)

    唐穆宗时期

    14

    57.1

    唐文宗时期

    24

    75

    唐懿宗时期

    21

    81

    A、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扩大了宰相的政治权力 C、提高了官员的道德素养 D、维护了士族贵族的特权
  • 12、民众生活能够反映时代风貌。下列情节可能出现于唐朝的是(     )
    A、翻阅活字印刷术印制的《齐民要术》 B、步行到西市购买胡饼 C、苦读《四书章句集注》以应对科考 D、身穿榷场换取的皮袄
  • 13、下面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示意图。图中空白处应是(     )

    A、东汉 B、东晋 C、北魏 D、南宋
  • 14、史籍评述汉末一人物:“资益州(今四川成都)之殷富,凭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乘间阻远,保据庸蜀,遂使西隅殊封,方外壅隔。”据此判断,这一人物是(     )
    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刘秀
  • 15、东汉时期,史籍中出现大量“猛虎渡河”、“飞蝗出境”和“盗贼止息”的记载,以此表彰良吏施行德政。这种书写方式在随后的史籍中被广泛应用。据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A、史事记载有程式化趋势 B、皇权集中规范官吏任用 C、政治腐败导致贪官横行 D、儒家思想受到佛道挑战
  • 16、西汉后期丞相的出身如下表,据此可知,当时(     )

    丞相(人数)

    外戚宗室

    掾史文吏

    经学之士

    昭帝朝

    3

    宣帝朝

    5

    ★★★★

    元帝朝

    2

    成帝朝

    5

    哀帝朝

    5

    A、察举选官制度的完善 B、世家大族的逐渐兴起 C、儒学影响力逐渐增强 D、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
  • 17、《汉书·食货志》记载汉文帝时“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汉武帝时下诏废除汉初郡国制币权,改由中央统一铸币,设中央铸币机构负责铸造五铢钱。这一变化(     )
    A、健全了货币体系 B、减轻了农民负担 C、抑制了市场活力 D、加强了中央集权
  • 18、西周时期,天子按嫡长子继承制世代相传,是“大宗”,其他不能继承王位的庶子、次子也是王族,分封为诸侯,他们是从属“大宗”的“小宗”,依此类推。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以天子为根基的宗法系统。西周实行宗法制的根本目的是(     )
    A、确保分封制的顺利实施 B、维护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 C、保障周王室的内部团结 D、消弭王朝内部不稳定因素
  •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雍正九年(1731)十二月,以台湾大甲西社为主的多地“番民”(注:原住民)发动叛乱,这是清代台湾规模最大的“番民”起义。事件初期,“番民”反对官吏苛政酷刑而泄愤报复,焚烧房屋、杀害胥役等,台湾官府持“无足轻重”态度,剿抚偏重于“安抚”。第二阶段,奇仑等社“番民”则主动攻击城镇、伏击官兵等,还出现企图“称王”等行为,呈现出明显的“谋逆”性质。各路官员开始“重兵围剿”,以正国法。中央政府也由“依靠官员治理”到“中央介入整顿吏治”。官方举措的变化,一方面是当地文武官员治台观念与举措磨合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检验了中央设立巡台御史制度的治理成效。巡台御史作为中央官员,既可弥补百姓对于政府信任与想象的缺失,有效遏制群体性事件的蔓延,又利于加强中央对剿抚行动的管控。除此之外,亦有汉人助力官府剿抚。当官兵追贼时,遇义民千余人,执大清旗号,奋勇飞到,协助追剿,且“参将侯元勋连夜带兵并领义民回凤山县保固”。可见民众对于清廷的支持。

    ——摘编自齐笑婕《雍正年间“台湾北路番乱事件”再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应对“番乱”事件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政府措施带来的影响。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朝吸收元代教训并结合宋朝地方治理经验,在地方实行军政、民政双轨体制,内地建立以布政使司为代表的民政体系;边疆、战略要地设立以卫所、都司为代表的的军政体系,确保了边疆稳定;同时在西南部分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册封西藏宗教领袖。明中叶后,鉴于南北形势变化,中央政府委派高级文官以“兵部尚书”等名义充任地方总督,主管一省或多省军政;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的身份担任一省巡抚,主管民政。通过这些措施,明朝巩固了对西南地区的控制,基本肃清东南沿海倭寇;东北的蒙古、女真也一度被限制在山海关以外。万历年间还成功抵御了日本对朝鲜的侵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据顾诚《隐匿的疆土:卫所制度与明帝国》等

    上述材料是学者对明朝制度“因势而变”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论述。据此,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至少两个具体制度,提出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史实准确、逻辑严密、史论结合、表述成文;明朝除外)

上一页 116 117 118 119 12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