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明朝前期,在北方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但蒙古军队多次南下掳掠,甚至俘虏皇帝,威逼北京。明朝后期,明王朝与蒙古达成协议,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听边民自行贸易,从此蒙古基本不再构成边境威胁。这一变化反映出( )A、中原经济是蒙古政权的生存基础 B、诸王守边削弱了边地的防御力量 C、明统治者对蒙古的政策摇摆不定 D、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
-
2、郑和下西洋的舰队每到一个国家,都会递交明成祖的国书表明友好访问的来意。从不凭借舰队的军事实力威胁那些弱小的国家。在这种和平友好的气氛影响下,这些国王纷纷派出使臣跟随郑和舰队回访大明王朝。这表明,郑和下西洋( )A、维护了朝贡秩序稳定 B、开辟了新的对外贸易航线 C、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D、加速了周边国家的封建化
-
3、明朝政治体制发生变化的主要表现是“胡惟庸案”之后废除宰相,逐渐形成“内阁”并逐渐成为实际上的行政中枢。这一现象( )A、体现了皇权的渐趋衰弱 B、源于君主集权的加强 C、标志中枢决策出现质变 D、反映了首辅权力失控
-
4、《元史·地理志》记载:“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据此可知元朝( )A、国内市场趋于统一 B、边疆与内地的管理趋向一体 C、因俗而治多元包容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
5、“辽朝并非匈奴、突厥一类纯粹游牧帝国,亦不像北魏那样完全移入中原农业区,而是一个半游牧半农耕社会,兼有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并且两种形态在国家经济生活中所占比重大致相当”。基于此,辽朝在政治制度上实行了( )A、猛安谋克制度 B、南北面官制度 C、羁縻府州制度 D、崇文抑武方针
-
6、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在富国方面,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在强兵方面,实行保甲法,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这体现了王安石变法( )A、加强国家管控以图富国强兵 B、成功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C、头绪过多操之过急导致失败 D、触犯官僚集团利益阻力过大
-
7、宋代叶适批评时政说,“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这说明宋朝( )A、过度集权导致国势积弱 B、藩镇割据现象依然严重 C、监察体制逐渐臻于完善 D、文官和士人的地位提高
-
8、唐天宝年间10镇节度使加其他边镇兵力多达49万人,而京师和内地兵力总共8万。这些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富”。这导致了( )A、边疆地区得到巩固 B、人口下降现象严重 C、中央集权受到威胁 D、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
9、杜佑在其《通典》中描述唐朝某制度时说:“赋役之法,计丁定庸调及租,其税比之二三十分(相当于十分之二、三收成的税率)。”该制度( )A、以均田制为实施基础 B、按田亩为主征收赋税 C、遏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D、促进了人口自由流动
-
10、如图为确立于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此后历朝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这主要在于该制度( )
A、避免了统治阶层倾轧 B、适应了中央集权要求 C、顺应了皇权加强需要 D、保障了决策的合理性 -
11、问号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A、民族交往 B、制度变革 C、经济发展 D、商贸往来 -
12、这是一部以农为主,兼及副、林、牧业的农村生产百科全书,也是我国现存最早而且完整的农书。在材料来源上,其“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在写作内容上,其“起自耕农,终于醯酸,资生之业,靡不毕书”。这部农书的作者是( )A、氾胜之 B、贾思勰 C、王桢 D、徐光启
-
13、据记载,西域都护府设立后,西域王侯、典客、商贾、贵族频频东来汉地,呈现出“驰命走译,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的景象。这说明,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A、推动了内地商业的发展 B、密切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 C、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D、加强了中央对西域的管理
-
14、“官山海”就是指官方要对山川和湖海中产生的利益进行管理,汉武帝时,该政策表现为( )A、均输平准 B、盐铁官营 C、算缗告缗 D、重农抑商
-
15、汉初丞相萧何死后,曹参继任为丞相,汉惠帝责怪曹参每日饮酒无所事事,曹参认为汉惠帝比不上汉高祖,自己也不如萧何贤良,故而要“萧规曹随”,汉惠帝也只能尊重丞相曹参的执政方式。这反映出当时( )A、奉行“无为而治”政策 B、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C、中央集权受到威胁 D、丞相权力严重削弱
-
16、四川三星堆遗址是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4世纪世界青铜文明的重要代表。该遗址出土的部分青铜器具有中原殷商文化和长江中游地区的青铜文化风格,青铜神树、青铜立人像等则具有鲜明的古蜀文化特征。这一考古发现可用于说明( )A、殷商时期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B、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点 C、古蜀青铜冶炼技术领先中原 D、不同地理环境造就文化差异
-
17、通域管理(1)、材料一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贾谊《过秦论)
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简要说明秦朝疆域是如何形成的?面对广阔的疆域又是如何管辖的?
(2)、材料二
“图说历史”是解读历史的一种常用方法。阅读如表,提炼有关元朝疆域的信息并加以说明(至少2条)。(3)、材料三清前期大事年如表(部分) 1653年 册封五世达赖为“达帕喇嘛”尊号 1683年 清军渡海远征,收复台湾 1684年 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1685﹣1686年 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1689年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713年 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 1727年 清朝设置驻藏大臣 1757年 彻底击败准噶尔部 1759年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1762年 设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依据材料三、概括清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采取的方式,结合所学说明清朝版图奠定的历史意义。 -
18、古代运河
材料一 中国人很早就学会了开凿运河,以沟通原来不连通的水道。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各国出于经济或军事目的,已开凿地方性运河。
开建时间
名称
沟通水系
备注
春秋
楚庄王时期
江汉运河
连接长江和汉水
有记载中国最早的运河工程
吴王夫差时期
邗沟
连接长江与淮河
中国大运河最早开凿的河道
战国
魏惠王时期
鸿沟
将黄、淮及其支流和其他独立水系联系
形成黄淮平原上的水道网,即鸿沟系统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大业元年(605年)三月,杨广征发五余万人弄通济渠,以沟通黄河与淮河。同时又发淮南十余万百姓开邗沟,以沟通长江与淮河。大业四年(608年),又令百余万男女百姓开永济渠,大业六年(610年),隋炀帝又下令开江南河,沟通长江与钱塘江之间的水上交通。仅仅六年时间,由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组成的大运河就全部完工。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全长两千多里,连接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个文明,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
——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
材料三 明朝运河一通,徵商迅速在运河区域开拓市场。明中后期,晋商进入运河区域。徵商、晋商在运河区域的活动,刺激了当地人的经商热情,他们也结成商帮来往于运河各地。昔日埋头经史的儒生们纷纷降尊纾贵,加入经商行列。运河经过的区域是传统的农业区。明代以前,这里民好稼穑,俗尚淳厚。运河畅通以后,社会风尚习俗为之大变。万历《滕县志》记载:当时滕县民众“同阎服饰,恣所好美,益借鉴”,“男子冠巾丝履,妇女珠翠金宝,绮毂锦绣罗纨,但有财尽能索耳。此皆五十年前所无也”。乾隆《临清州志》记载临清风气是“士女嬉游,故户列珠玑,家称歌舞,l饮食燕乐,极耳目之欢”,“仆亦绮罗,婢皆翡翠,陈歌设舞,不必缙绅”。时人叹息说“风俗自淳而趋于薄也,犹江河之走下,而不可返也”。
——摘编自李泉《中国运河文化及其特点》
(1)、依据材料一、推断中国运河的主要沟通方向。从经济和军事的角度、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开凿运河的主要目的。(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谈谈你对隋朝修建大运河的看法。(3)、依据材料三、概括运河通航给当地社会带来的变化。你如何理解上文中的“时人叹息”。 -
19、“时代精神”
材料一 孔子强调“学而不厌”,反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孔子还强调自立自强,“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孔子在立己的同时,注重立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奔走于各国、传播自己的学说和主张,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即使到了晚年,孔子仍然勤做不息,整理六经。办私塾,广授门徒
——摘编自郭继文《自强不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研究》
材料二
①

唐三彩骑驼乐舞俑
骆驼昂首挺立、高大英武,载数名胡、汉男子,一胡人跳舞其余持琵琶等胡乐围坐演奏,神情生动。
②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兼收并蓄。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其极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材料三 黄宗聘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黄宗聘在《原君》中宣称星帝乃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在《亭林文集》卷四中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战!”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哪些优良品质?结合所学,简要概括孔子的主要贡献。(2)、阅读材料二、分别指出①②的史料类型,并概括材料反映的唐朝的精神风貌。(3)、依据材料三、说明上述思想家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气息?分析这些“时代气息”出现的背景。 -
20、自明朝后期起,农业、手工业、商业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下列史实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有( )
①玉米等外来高产作物的广泛种植 ②自由雇佣劳动出现
③纸币在全国范围内作为主币发行 ④地域性商帮的兴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