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通过文物,我们可以更真实地了解过去的 历史和文化,如下表所示:
①
②
③
④
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位于 辽宁西部山区,距今大约五千多年,出现了大型祭坛、 神庙和积石冢群。
何尊:西周早期周成王时的青铜器,内底铸有 铭文,提到“宅兹中国”。
里耶秦简户籍簿:释文为
“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 子小女子伤”。
唐蕃会盟碑:立于西藏拉萨大昭寺门前,是唐穆宗时期唐朝与吐蕃会盟的遗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①—④文物所处历史阶段的社会性质。(2)、从①—④中任选三处文物,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其历史意义。 -
2、康熙下令中央政府重新辑刊《朱子全书》,并亲自到山东曲阜向孔子“行三跪九叩礼”,还亲行耕籍礼以示“重农务耕”。以上举措旨在( )A、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B、巩固儒学正统地位 C、回应清初进步思潮 D、强化小农经济主体
-
3、隋唐以前,端午节习俗南北有异。南方赛龙舟吃粽子,北方禁火佩戴百索绶带(辟邪彩带)。至唐则立法规定端午放假一天,食粽和佩戴百索绶带渐为全国固定习俗。这种变化说明唐代( )A、端午节习俗起源于南方 B、国家统一助推文化认同 C、南北文化习俗趋向固定 D、农耕文化影响风俗习惯
-
4、下图为1950年江苏徐州睢宁双沟出土的东汉墓室画像石拓片。该画像石最大的史料价值是用来研究东汉时期( )
A、重农抑商政策 B、土地所有制形式 C、粮食作物分布 D、农业生产方式 -
5、二里头遗址是中国青铜时代最早具有明确规划的大型都城遗址。2019年以来,在二里头中心区新发现的主干道路及其两侧墙垣,揭示二里头都城呈现出宫城居中、显贵拱卫、分层规划、分区而居、区外设墙、居葬合一的多网格式布局(如图所示)。据此可知,该遗址( )
A、开创了中轴对称的都城形制 B、反映出高度集权的统治模式 C、体现了层次明显的社会结构 D、呈现手工业环宫布置的格局 -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和城市化的推进,曼彻斯特由乡村村庄和小市镇发展成为工业城市和工业中心,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如何解决激增人口的吃饭问题?……曼彻斯特和英国中央政府实施了一些方法对策。首先,在曼彻斯特和全国范围内推动以运河和铁路为主要标志的交通运输的发展。……曼彻斯特是英国交通史上发展最迅速的城市,在1850年,曼彻斯特已有5条运河和6条铁路穿过,这些运河和铁路,满足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粮食需求,为曼彻斯特城市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其次,1839年曼彻斯特的自由贸易派成立了反谷物法同盟。他们提倡自由贸易,要求国家不干涉经济生活,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原则。反谷物法同盟加速了《1815年谷物法》的废除,保证本国的粮食供应。第三、英国议会圈地运动的开展。议会圈地是指根据议会颁布的法令而实行的私人圈地活动,被圈占的土地既可以是农场也可以是牧场。议会圈地运动的开展,使大量的荒地因被圈占而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加了粮食的种植面积,提高了粮食的产量。
——摘编自贾情《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粮食供应问题研究——以曼彻斯特为例》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粮食综合产能逐步提升。……中国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约2.6%,其中,有52个年度的粮食总产量实现同比正增长,在2004-2015年间更是实现了12年“连增”,目前,中国已能比较稳定地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生产世界1/4的粮食,养活世界1/5的人口,成就举世瞩目。……中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经过多次调整,逐步建立起了相对稳固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为平衡粮食供需,中国粮食安全的保障目标和范围、实施路径和方式以及保障主体均进行了适应性调整,并形成了如下图所示的粮食安全战略演变路径。
——摘编自王钢、钱龙《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粮食安全战略:演变路径和内在逻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为解决粮食安全而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历史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特点,并谈谈你对粮食安全问题的认识。 -
7、二战后,西方各国意识到,要提高生活品质,改善人民生活,不能单靠政府,必须组织和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建立自下而上的机制来解决社会问题。在此基础上( )A、各国社区组织开始形成 B、形成了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 C、社区参与地方政府决策 D、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实现社会有效分工
-
8、《工业革命史》这样描述1840的曼彻斯特:“滚滚的浓烟从各工厂的巨大烟囱里冲出,空气中弥漫着异样的味道,不少地方令人作呕。”而一位旅居于此的埃及人则在其回忆录中说:“它们(浓烟)为城市带来了活力,为普通民众带来了希望,(这)让我感到无比兴奋,相比之下,我的家乡要落后的多得多。”这表明A、历史研究难以形成定论 B、史书记载更加准确可信 C、当事人的回忆接近史实 D、视角不同影响历史结论
-
9、《拿破仑法典》第五条规定:“审判员对于其审理的案件,不得用确立一般规则的方法进行判决。”法官所应该做的,被认为仅是把有关的法律条文运用到具体案件中去的机械性工作,不能有任何创造。这说明大陆法系( )A、突出宗教伦理 B、强调以判例为基准 C、突出法官作用 D、强调成文法的权威
-
10、对如图解读准确的是( )
A、美洲物种外传 B、亚洲美洲经济往来 C、食物物种交流 D、中国饮食习惯改变 -
11、1618年开始的三十年战争,在德意志的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之间爆发,后欧洲各国纷纷卷入其中。最终交战双方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结束了欧洲混战局面。这场战争之后( )A、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 B、确立了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原则 C、欧洲各国逐渐变为具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 D、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
-
12、西汉晚期《氾胜之书》记载:“杏始华荣,辄耕轻土、弱土,望杏花落,复耕,耕辄蔺之,草生,有雨泽,耕重蔺之,土甚轻者,以牛羊践之,如此则土强。”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A、铁犁牛耕全面推广 B、农业采用精耕细作 C、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D、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
13、秦朝的县以下有乡、里两级行政机构。以乡治里,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缴。三老执掌教化,啬夫负责法律诉讼及收缴赋税,游缴专门负责巡禁捕盗。据此可知,秦朝( )A、重视基层社会治理 B、郡县制度得以普及 C、地方行政机构臃肿 D、宗族势力较为强大
-
14、先秦时期,对中原王朝与周边方国的交往,孔子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汉朝董仲舒主张“王者爱及四夷”;唐朝魏征劝谏太宗,以“中国既安,四夷自服”为上策。这些主张共同反映出他们( )A、用文化交流吸引四方来朝 B、主张建构稳定的天下秩序 C、追求厚往薄来的宗藩关系 D、奉行怀柔主义的民族政策
-
15、民族主义以本民族的利益为诉求,强调民族权益和民族感情,它与民族国家的关系复杂且多变。
欧洲民族主义思潮发展历程
1500年前后
欧洲民族主义兴起:英法等民族国家形成,王权加强
18世纪末19世纪初
欧洲民族主义普遍发展:欧洲各国民族意识普遍觉醒,在反抗外来侵略中发挥重要作用
1870年至1914年
欧洲民族主义呈现高潮: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极端的民族主义盛行,最终导致一战爆发
20世纪30年代
欧洲民族主义再度狂热:德意等国法西斯猖獗,在民族复仇情绪和种族主义的煽动下,德国成为世界大战的策源地
1945-2004
欧洲民族主义新的融合:二战后从欧共体到欧盟的发展,显示出欧洲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在共同发展中开始了某种新的融合
——摘编自陈晓律《欧洲民族国家演进的历史趋势》等
根据材料,围绕“民族主义与国家发展”的主题,自拟题目,结合中西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16、白银和黄金因其独特的性质,长期被作为货币使用。自全球联系建立后,白银和黄金成为了世界货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中国对白银需求的增长,葡萄牙人便以澳门为据点,参与获利巨大的中日之间的丝银贸易,所得的绝大部分白银又流入中国内地。自1571年西班牙主导的马尼拉大帆船航线开通后的20年间,平均每年有150吨白银运到马尼拉,这些白银也大量流入中国。
——摘编自人教版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二
时期
演变
1870—1914年间
19世纪下半叶,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覆盖全球,90%的国际支付以英镑结算。
1929—1945年期间
金本位制无法维持,出现了不能兑换黄金的纸币本位制。
1945—1973年间
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国际货币格局。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具有主导地位的货币。
1976年至今
浮动汇率制度改革、黄金非货币化、扩大信贷额度、增强特别提款权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写出白银流入中国的两条主要路线。结合所学指出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对明朝货币制度和赋税制度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以来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化历程,并指出影响国际货币体系变化的主要因素。 -
17、户籍制度是国家治理的稳固基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户籍制度始于周朝,至秦代初具规模。……政府千方百计将人口控制在特定的地域范围中,限制其流动,甚至把任意离开户口所在地视为一种犯罪而加以惩处。……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其户籍地位逐级降低,界线分明。……人口的等级、职业也被户籍标识得清清楚楚;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动受到制约,户籍是世袭的。……宋代以后出现了保甲制,户籍管理制度进一步被赋予了社会治安功能。各行政单位、各种身份的人都要被编入其中,邻里之间相互监视、相互举报,形成一个遍布各地、各行业将各种职业者联系并束缚在一起的社会治安网络。
——摘编自金裕凤《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及其特点》
材料二 1911年,清政府在考察欧美各国之后,认识到“宪政之进行无不以户籍为依据,而户籍法编订又必由民法与习俗而成”“民政部编订户籍法奏折”,在参考东西各国之良规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户籍法》单行法规。法规将表现欧美个人主义的个人身份证书和体现中国家族主义的传统户籍相结合,剔除了传统户籍中资产登记项目。户籍开始成为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的工具,而不再纯粹是国家管制人口的工具。此外,法规既规定了民众有呈报户籍之义务,也规定了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提出诉讼抗告的权利,将权利与义务统一起来,废除了以往民众只是义务载体的陋习。
——摘编自窦希铭《民国初年户籍制度变迁研究》
材料三 在20世纪之前只有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现代意义的户口和人口信息登记制度,二战后,绝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建立健全了这一制度。以美国为例,最能证明个人身份的资信材料为社会保障号码。人们可以凭借社会保障号码证明自己的身份,或者办理银行卡、信用卡、医疗卡、驾驶证等,或者依法申请失业救济。美国国会利用人口普查得来的人口总数决定各州在美国众议院中的席位。此外,各州还根据这些数字来分配其立法机构中的席位。企业则利用这些数字来降低金融风险。
——杜放《美国流动人口管理及对我国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政府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晚清政府户籍制度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变化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简要分析二战后美国户籍管理制度的作用。综合材料一二三、谈谈你对户籍制度的认识。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北魏前期的法制,胡汉杂揉、重刑轻教。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深感“律令不具,奸吏用法,致有轻重”,重用精通律学的中原儒生高允、高闾等人,并多次参与修订《大和律》。他认为“营国之本,礼教为先”,首创了北魏的“婚律”,规定“婚姻以礼、门当户对”;北魏还加重对不孝罪的惩罚,规定若独子犯死罪,可存留养亲;还规定“礼为法本”,意味着行法必须遵循礼制别尊卑、辩上下之旨,对不同身份的犯罪者异其罪责,即追究刑事责任时,刑罚之适用和刑罚之轻重,根据当事人身份之不同,采取不同的标准。
——摘编自王琛《孝文帝改革以后的北魏社会与法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法律沿革的角度评价孝文帝法制方面的改革。
-
19、某史学家认为:“历史学家心目之中的历史乃是(或者至少应该是)一幅历史构图,而这幅图画最后是由历史学家的思维和想象所构造出来的。历史事件之作为事实,其本身并没有高下之别,但是历史学家作为对史实的理解和阐释则有高下之别,它是以史家本人思想与感受能力的水平为转移的。因此,对历史学的形成(即根据史料形成为一幅历史构图)而言,更具有决定因素乃是历史学家的思想和感受力,而非史料的积累。”该史学家意在强调( )A、历史事实由历史学家的思想和感受力决定 B、历史学家的主观能动性在历史研究中至关重要 C、历史研究过程中要重视史料的运用 D、对历史真实的追求是史学家的唯一使命
-
20、如图所示是一幅题为“欧洲福利制度光环褪色”的漫画。该漫画意在说明欧洲国家的“高福利”制度( )
A、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生活 B、是引发债务危机的主因 C、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D、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