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对于某次国际会议,有史书这样描述:“欧洲各国君主沉浸在战胜××的喜悦中,纷纷派出代表参加。整个会议期间,除讨论《最后总决议案》外,从未正式召开过大会,一切重大问题都是由俄国沙皇和英国、奥地利和普鲁士首相在幕后决定,许多决定是在奥地利首相梅特涅书房里‘成交的’,被称为‘梅特涅书房里的交易’”。这次会议后确立的国际体系(     )

    ①确立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

    ②形成集体制裁的基本原则

    ③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

    ④无法有效地解决国际争端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 2、1916年1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指出:“拿破仑一世破坏法兰西共和,帝制自为,身败名辱。其犹子拿破仑三世仍明目张胆,蹈其覆辙。今堕地呱呱之中华民国,在朝之魔王袁世凯一世方死未死,而在野之瞀儒袁世凯二世方生,一何中外古今之史例巧合若斯也?”陈独秀意在(     )
    A、揭露袁世凯的复辟本质 B、激发国人救亡图存热情 C、呼吁民众反抗专制统治 D、号召国民支持民主革命
  • 3、在记载清朝政务管理的官方文献《清实录》中,顺康雍三朝“人丁”一词平均每年出现2至3次,乾隆朝为年均1次;其后各朝平均每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出现1次,如光绪朝历时34年,仅使用过9次。对上述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
    A、政局动荡无暇管理户籍 B、税制改革淡化“人丁”概念 C、折射人口增长速度变缓 D、导致土地兼并现象加剧
  • 4、《龙筋凤髓判》是我国目前传世最早的一部官定判词,从呈报、审理、复核、裁决各方面较为完整地展现了唐代的司法程序,对后世影响深远。下图是某学者对此书的研究目录,据此可知唐朝(     )

    ①官吏考核重视品德和才能   ②儒学逐渐向基层渗透

    ③法律具有礼法结合的特征   ④开创了律例合编体例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①④
  • 5、英国《竞争求质量》白皮书指出“地方政府的任务在于明确要求和设定优先项目、制定服务标准和运用最佳方式来达到这些标准,并将提供服务和战略责任加以区分。地方政府不再采用直接提供公共服务的传统模式。”材料表明(     )
    A、社区组织开始参与慈善救济工作 B、社区发展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 C、社区管理开始引入企业管理办法 D、地方政府主要承担社区统筹工作
  • 6、18世纪20年代的一天,伏尔泰踏上英国国土,他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个热情洋溢之邦。游历期间,他在写给友人的信中称赞英国是“一个喜爱自由、知识渊博、富于机智……一个哲学家的王国”。下列选项中,可以成为当时这一称赞佐证的是(     )
    A、文官制度建立,政府的工作效率得到提升 B、通过议会改革,基本实现成年男性普选权 C、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民主制进一步发展 D、实行金本位制,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7、1821年,巴尔干半岛爆发了第一场民族起义——希腊人民起义,希腊人民要求民族独立,脱离自15世纪就开始统治他们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这场起义获得许多西欧人的同情,起义军在英、法、俄的帮助下,于1830年正式赢得希腊的独立。对此最具时代特征的解读是(     )
    A、英法百年战争激发了民族意识 B、欧洲的封君封臣制度趋于瓦解 C、帝国主义矛盾导致一战的爆发 D、拿破仑战争推动民族国家成立
  • 8、西欧中世纪时期,基督教会时刻不忘告诫人们必须孝敬父母,不许偷盗、奸淫、杀人、贪恋别人的财物等,还制定了懒惰、贪婪等七宗罪和“不可杀人”“不可偷盗”等十诫。这反映出中世纪时期的教会(     )
    A、促进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B、加速专制王权国家诞生 C、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 D、维护罗马法的权威地位
  • 9、有学者认为:“随着罗马不断向外扩张,社会贫富分化加剧。罗马共和制度的权力运转框架难以承载不断扩大的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权力制衡机制被破坏,权力博弈的政治艺术让位给了毫不妥协的暴力厮杀。在竞争中获胜的军事领袖,集权于一身,缔造了罗马帝国的权力新格局。”该学者意在强调(     )
    A、罗马帝国强权政治的出现有其合理性 B、贵族和平民的矛盾导致共和制度崩溃 C、罗马帝国的政体具有贵族寡头的特征 D、对外扩张必然导致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关注新科技时代人类面临的问题,对人格权保护、电子合同、技术合同与知识产权保护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新科技发展带来的遗嘱方式变化等都作出了规定。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
    A、反映了严峻的社会形势 B、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C、形成了完整的法律体系 D、奠定法治建设的基础
  • 11、推动周边睦邻友好、发展同周边国家友好关系是我国外交的一贯方针。下列选项能体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重视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有(     )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参加日内瓦会议

    ③建立“10+1”领导人会议机制

    ④提出“真实亲诚”理念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 12、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拥有巨大的制度优势,下图最能够佐证该制度有利于(     )

    A、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集中统一 B、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C、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 D、实现民族地区的经济加快发展
  • 13、中国共产党在某一特殊时期曾规定:“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这一时期是(     )
    A、土地革命时期 B、全面抗战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新中国初期
  • 14、1906~1911年,清政府举办了六届留学毕业生考试。学部先举办学业考试,主要考核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只授科名(如进士出身、举人出身等),不授官职,须再通过廷试,才能授予实官,廷试完全仿照旧式科举。由此可知,清末留学毕业生选官(     )
    A、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B、意味着科举制被完全废除 C、标志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 D、仍受传统选官制度的影响
  • 15、“羁縻”是中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政策,有学者归纳其原则有三:以夷治夷、因俗而治、怀柔之法。以下地方管理机构的设置不符合该原则的是(     )
    A、汉朝西域都护府 B、唐朝黑水都督府 C、元贵州杨氏土司 D、明朝奴尔干都司
  • 16、下图为中国古代某王朝的地方行政区域图,下列对其地方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其划分打破山川形势的限制 B、一级行政机构由监察机构演变而来 C、后期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D、最高长官称巡抚并掌管军政大权
  • 17、现代学者杨殿询在《中国家谱通论》一书中将魏晋南北朝称为官修谱牒的黄金时代。在这一时期,家谱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国家还专门设立了谱局和谱官,专门从事谱牒的编修和保管工作。这一做法(     )
    A、有助于维护士族特权 B、扩大了政府的统治基础 C、强化了对地方的监管 D、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 18、《睡虎地秦墓竹简》中记载:“有事请殹(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的(     )
    A、文书制度 B、郡县制 C、法律制度 D、内阁制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武术外交是主权国家利用本国的武术资源,借助以武术传播、交流与沟通为内容的武术手段以及其他一切和平手段,以维护本国国家利益为目的所开展的一种外交活动。新中国武术外交经历了三个时期:

    时期

    概况

    人民外交时期

    (1949-1978年)

    武术外交的第一个对象是越南;1960年,中国武术队访问捷克斯洛伐克、缅甸。1974年中国武术代表团访问美国,之后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国的访问邀请。

    对外宣传时期

    (1978-2008年)

    举办了一系列具有广泛影响的国际武术比赛;组织了大量国际武术教练员、裁判员培训班,培养了大批国际武术技术骨干;广泛开展武术对外交流和援助教学;建立了国际武术联合会等重大国际武术组织。

    公共外交时期

    (2008年至今)

    武术外交的实施主体多元化,除国家体育总局以外,外交部、教育部、文化部、国务院侨办、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等国家部委,半官方机构以及各地市外事部门等都开展了大量的武术外交活动。

    ——薛军、武冬《我国武术外交历程、实践经验与发展路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新中国的武术外交”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城市是文明的标志。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日耳曼大小贵族达成封君封臣契约。随着西欧工商业的复兴和繁荣,10—11世纪起欧洲城市兴起,如伦敦、巴黎、威尼斯、热那亚等。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通过金钱赎买等形式赢得自治权。自治城市大多设有自治员、市长和城市法庭,有的城市还采用分权制衡原则建立起有一定民主色彩的共和宪政政体,并拥有相应的法治文化。从13世纪起,货币地租成为西欧许多庄园的地租形式,地主制代替领主制,农奴制逐渐消失。14世纪,德意志北部城市的商人组织长期垄断着波罗的海和北海的贸易,成为政治上的特殊势力。西欧出现以教士为领导、由世俗文化教育为主体、以学者为骨干的高等教育机构,出现近代高等教育体系雏形。罗马法开始复兴,一些政治学家、思想家大力呼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西欧城市成为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欧洲封建社会发展到顶点。

    ——摘编自陈小律《中世纪欧洲城市兴起》

    材料二   1620年秋天,一艘来自英国的名为“五月花号”的大帆船搭载着若干清教徒移民到北美新大陆。他们在上岸之前签署了《五月花公约》,宣称建立自治机关,自愿结为民众自治团体。他们长期扎根在北美乡郡,具有强烈的民主自由意识和丰富的地方自治和管理经验,逐渐形成基于自然法的市民社会雏形。在殖民地时代,英国对北美殖民地实行“重商主义”政策,侧重经济管理。各个乡镇任命自己的行政官员,规定自己的税则,征收并分配自己的税款。美国独立后,地方自治制度得到较为充分的实行。南北战争以后,州政府开始加强对市镇的控制,但遭到了居民的反对,居民以宪法为依据,开展“家乡自治”运动。

    ——整理自【法】托克维尔著《论美国的民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欧洲自治城市蕴含了哪些近现代文明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美大陆地方自治形成的背景,并分析地方自治对美国国家治理的影响。
上一页 119 120 121 122 12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