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将吉祥图案用于服饰装饰始于夏商周时期,服饰上有无图案,是区分奴隶主与奴隶身份的重要标志,吉祥图案主要是龙、凤、虎、蟒等象征王权的动物纹,纹样只能在形象上做到近似。秦汉魏晋时期,服饰图案写实性增强。汉以来,富庶人家服饰上也出现了小型花卉纹、几何纹等花式。受道教影响,马、鹿、鹤等性格温顺、富吉祥寓意的动物更多出现于服饰图案中;在佛教影响下,西方花卉、象等图案受到推崇和运用。唐宋两朝社会开放,图案丰富精致。唐代花卉图案被广泛应用于服饰装饰,华美大气;宋朝的花卉图案更是服饰上的主要图案,惟妙惟肖,平朴近人。元朝时期,吉祥图案承袭宋代艺术风格,又包含有少数民族、西域和异国风情。明清吉祥图案保有宋元特点,并受到西洋画写实技法影响。明清两代,唯帝王与官员服饰上能见到兽纹,兽纹渐被植物纹替代;民间百姓除不能用绣有龙、凤、蟒、飞鱼、斗牛及补服的花纹外,其余一些带有美好寓意的图案都可穿着。
——摘编自黄灿艺《传统吉祥图案在历代服饰艺术中的特征与发展变迁》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在服饰艺术中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如何认识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在服饰艺术中的发展变迁。 -
2、19世纪以来进入英国村庄中的流动农业机械越来越多。谷物脱粒承包人要求按小时收费,拥有机械的农业劳动者帮助邻居耕地时也要求按小时计费。年青人都关心的脱粒机和收割机的效益,他们拿着小本子认真地记下这些机械的工作小时和消耗的燃料量。这说明( )A、科技发展影响社会劳动观念 B、工业革命造成农业经济衰落 C、工业革命造成农村土地集中 D、农业生产劳动收益逐渐下降
-
3、13—14世纪西欧的城市中,体育运动和比赛不仅促进了个人和团队之间的竞争和合作,也为人们提供了结识新的朋友、共享体育热情和交流的平台。这些活动不仅强化了社交联系,也加强了城市居民的身份认同和集体凝聚力。由此可知,当时西欧( )A、社会阶级区分逐渐消除 B、城市的自治权不断扩大 C、教会退出日常生活领域 D、思想解放具备社会基础
-
4、下表是荣氏兄弟创办的福新公司的借入资本及其分析。据下表推知,当时中国( )
年份
垫支资本合计
自有资本
借入资本
金额(千元)
%
金额(千元)
%
金额(千元)
%
资产总值(千元)
借入资本占资产总值的%
1916
362.29
100
51.93
14.3
310.36
85.7
420.00
73.2
1920
5634.78
100
2936.91
52.1
2697.87
47.9
7067.38
38.2
1923
8436.19
100
2968.14
35.2
5468.05
64.8
8630.76
63.4
1925
8931.59
100
3084.43
34.5
5847.16
65.5
11376.41
51.4
A、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 B、民族企业发展陷入困境 C、资本市场得到稳健发展 D、企业融资渠道多元开放 -
5、观察下面资料卡,归纳其主题最为合适的是( )
1872年开业的轮船招商局和1876年开始筹办的开平矿务局先后发行股票
1882年,上海出现最早专营股票的证券机构——上海平准股票公司
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了中国通商银行
1900年,香港成立了第一家大型百货公司——先施百货公司
A、晚清政府洋务新政的推行 B、新的商业经营方式出现 C、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D、中国开始融入世界市场 -
6、下表为东晋时人言行选辑。其反映了( )
人物言行
文献出处
有北方士人渡江后感慨“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王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据[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祖逖带领亲族、部曲百余家南渡长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据[唐]房玄龄等《晋书·祖逖传》
刘琨少时“素豪奢”“慕老、庄”,自“困于逆乱”,遂“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庶雪国家之耻”。
据[东晋]刘琨《与卢谌书》等
A、动荡中的安定生活 B、南方经济发展的移民助力 C、分裂中的统一因素 D、清谈无为之风的逐渐消亡 -
7、在高坎垅遗址发掘过程中,考古学家发现墓中随葬器物的数量、种类、质地有所不同,随葬品大部分是实用陶器,陶器轮制,器体高大厚重,主要器形有簋、碗、盆、豆、釜、瓮、罐等。据此可推知,该遗址( )A、陶器制作工艺日臻成熟 B、反映早期农业生产的发展 C、说明权贵阶层已经出现 D、已出现生产资料的私有制
-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建立前后铁路发展简况表
时间
发展状况
说明
1911年
全国通车里程约9000多千米
外国直接修建经营的约占41%;外国通过贷款控制的约占39%;中国国有铁路约20%
1949年底
大陆铁路营业里程2.1810万千米
机车有4069台,分别出自9个国家的30多家工厂,机车型号多达198种
1981年
大陆铁路营业里程5.0181万千米
大陆共修建了38条新干线和67条新支线。其中电气化铁路1033千米;复线率约15%;我国自己生产绝大部分机车,并自主研制了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
2018年
大陆铁路营业里程13.1万千米
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分别达到53.5%和61.8%(为2015年底数据);高铁营业里程2.9万千米,占世界三分之二;高铁机车及信号设备绝大部分为自主生产,具有世界领先水平
——据王渝生《中国铁路百年史话》、高志华《新中国铁路60年建设的回顾与展望》等辑录而成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铁路发展的阶段性特点。(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中国铁路发展的历史。 -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古西欧,手工业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联合起来对付封建势力的侵犯,防止逃入城市的农奴的竞争,建立了他们的组织,称为行会。行会有会所,供集会之用。行会的首领有行头(行会主席)、监督等,由会员大会选出。行会有严格的行规,规定工场设备、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原料和产品的规格、产品的售价、作坊的人数、学徒的期限、学徒帮工的待遇及劳动日长短等等。行会不仅是生产组织,也具有军事组织、宗教组织和互助组织的性质。14世纪开始,在市场不断扩大的要求下,少数大作坊主开始冲破行会旧规定,采用新的操作技术,那些发财的富裕行东和大商人中,有的开始向资本家转化。
——摘编自赵志远、刘国庆《世界小通史·中古史》
材料二 会馆的基本职能就是“联桑梓,敦乡谊”,为流寓异地的同籍商人营造良好的乡缘人际关系。工商会馆的同乡联谊活动与商业经营联系密切,有力推动了工商会馆向市场化发展的进程。因此,很多工商会馆到清代便已转化为定期的商品交易市场。同籍商人还通过会馆集议行规业律,规范商业行为,又通过会馆仲裁商业纠纷,制裁不正当竞争行为,体现了高度的商业自觉。加之,中国商人多数是力农致富,经商发家,对乡土有浓郁的眷恋情结,在异地发家后,他们往往通过“炫耀郡邑”,张扬故乡的文化,以为自己争得荣耀和社会地位。
——摘编自宋伦《明清工商会馆的产生及其社会整合作用》
(1)、据材料一概括中古西欧“行会”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建立的原因。(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清代工商会馆的职能。(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会”与“会馆”的作用。 -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元代在中外饮食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随着伊斯兰教在西北流传,东南沿海阿拉伯移民习俗在广州、泉州等地的扩散,促进了清真菜系形成。喜食各种甜食、烧烤、清炖食物渐成风习。《饮膳正要》收录的回回果蔬有菠菜、胡萝卜等;回回香料有马思答吉、回回青等。回回食品有《饮膳正要》收录的马思答吉汤、杂羹等十多种;《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收录的卷煎饼、酸汤等十二种。中亚葡萄酒、西亚阿剌吉酒也传入中国。在此过程中,外来饮食被中国传统饮食吸收融合,如西亚人传授的木灰制糖法,使调味品中糖类的质量更高。
——摘编自戴杏贞《元代中外饮食文化交流》
(1)、据材料概括元代外来饮食传播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背景。(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元代饮食交流的意义。 -
12、针对下图所示问题,西方主要国家采取的措施是( )
A、巩固布雷顿森林体系 B、缓和与苏联的关系 C、恢复了自由放任政策 D、适当减少干预经济 -
13、1893年“非洲民族主义之父”布莱登提出了“非洲个性”思想:“欧洲文明正在向非洲大陆渗透,非洲人应抵御这一渗透而不被同化,要保持和发展非洲个性。非洲人就是非洲人,欧洲人就是欧洲人。”这一思想旨在( )A、争取实现非洲各国的独立 B、否定“欧洲中心论” C、重塑非洲人的自尊与自信 D、揭露殖民文化的威胁
-
14、17世纪,利玛窦等人来华伊始便穿起儒生的服装,学习汉语,阅读儒家经典,这在帮助他们进入宫廷方面无疑是成功的。徐光启、李之藻等讲究经世致用的士大夫成为皈依者。这种做法( )A、适应了明代经济发展需求 B、推动了儒家思想的变革 C、迎合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念 D、促进基督教的广泛传播
-
15、有学者援引了钱穆先生关于“南北朝是一个病的时代,此所谓病,乃指文化病……新生的希望在北朝,不在南朝”的观点,并进一步阐释道:“南朝‘次等士族’(军人势力)重振皇权、重振官僚政治的动量,远不如北朝军功贵族之大。”该学者意在强调( )A、南北朝间的矛盾源于制度差异 B、北朝政权具备一定的变革优势 C、民族交融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D、皇权扩张制约着治理效能增强
-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太祖)把宰相的人数由两人增加到三人,同时设立参知政事,作为宰相的次官,使政务由宰相、参知政事等几个人一起讨论,最后由皇帝亲自裁决……除此以外,还设立了枢密院掌管军政,其长官叫枢密使,地位与宰相相等。执政与枢密院合称为二府。另外,还把财政大权从宰相掌管中分离出来,由专门机构“三司”担任。它的长官叫三司使,地位和宰相不相上下。从某种意义上说,三司使直接听命于皇帝。
——[日]竺莎雅章著、方建新译《宋太祖与宋太宗》
材料二 下表宋仁宗时期的宰相表(部分)
宰相人名
拜相时间
兼枢密使时间
罢兼枢密使时间
罢相时间
任相时长
兼枢密使时长
吕夷简
康定元年(1040)
五月壬戌
庆历二年(1042)
七月戊午
庆历三年(1043)
三月戊子
庆历三年(1043)
三月戊子
2年10个月17天
9个月1天
晏殊
庆历三年(1043)
三月戊子
庆历三年(1043)
三月戊子
庆历四年
(1044)
九月庚午
庆历四年(1044)
九月庚午
1年5个月3天
1年5个月3天
杜衍
庆历四年(1044)
九月甲申
庆历四年(1044)
九月甲申
庆历五年
(1045)
正月丙戌
庆历五年(1045)
正月丙戌
4个月3天
4个月3天
贾昌朝
庆历五年(1045)
正月丙戌
庆历五年(1045)
正月丙戌
庆历五年(1045)
十月庚辰
庆历七年(1047)
三月乙未
2年2个月
9个月21天
——摘编自田志光《试论宋仁宗朝宰相兼枢密使之职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太祖时期宰相制度的特点,并指出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仁宗时期宰相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原因。 -
17、有同学研究先秦文献中禹的形象,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曰:“(禹)敏给克济,其德不回( 违背) ,其仁可亲,其言可信。”
——《大戴礼记·五帝德》
材料二:禹东教乎九夷,道死,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绞之不合,通之不坎,土地之深,下毋及泉,上毋通臭。既葬,收余壤其上,垄若参耕之亩,则止矣。
——《墨子·节葬》
材料三:治国之道,去害法者,则不惑于智能,不矫于名誉矣。昔者舜使吏决鸿水,先令有功而舜杀之;禹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以此观之,先令者杀,后令者斩,则古者先贵如令矣。……故先王以道为常,以法为本。
——《韩非子·饰邪》
(1)、分别阐述上述材料中记述的禹的形象。(2)、综合材料中不同学派的观点,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3)、指出上述材料对研究禹的形象的价值和不足。 -
18、明、清曾有一特殊时期,当时来华的传教士群体中掀起过一股“中国文化热”。他们或“习汉语、研儒学、着华服”,或与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著作,一时蔚然成风。这一现象( )A、是中西文化频繁交流的产物 B、促进了民族融合与华夏认同 C、客观上有利于“西学东渐” D、便利了西方的殖民主义侵略
-
19、清代,《三国演义》《西游记》等数十部小说被翻译成满语印行。另《大清律例》规定,对内容“秽恶”的小说“尽行销毁”,如再制作、售卖、阅读,加以刑处。这使( )A、通俗文化的发展陷入了停滞 B、君主专制统治趋于僵化 C、出版业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 D、传统社会伦理得到维护
-
20、清朝时期,陕西商帮运川盐入黔,回程时则收运川贵蚕丝、绸缎售卖,待春秋两季蚕茧成熟后,陕商也会前往贵州遵义购买蚕丝,“捆载而去”。这表明,清朝( )A、长途贸易有所发展 B、茶马贸易兴盛壮大商帮实力 C、商贸受到政府重视 D、陕商利用边地优势开展商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