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
相关试卷
-
1、清朝前中期,康熙、乾隆、道光三朝相继绘制了《皇舆全览图》《内府舆图》和《皇朝一统舆地全图》三幅疆域图,以地图线条标示了清朝前中期疆界的形成。这些疆域图的绘制( )A、迎合了康乾盛世的需要 B、保证了社会局势的稳定 C、反映了疆土意识的增强 D、促进了中国科技的发展
-
2、康雍乾时期,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奏折制度。史学家认为奏折制度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主要是因为这一制度( )A、对思想文化控制非常严密 B、减少了官员的专权 C、使中央政令迅速传达地方 D、让皇帝更勤于政务
-
3、如表为明清之际部分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这些思想( )
思想家
思想
李贽
为无私之说者,皆画饼之谈,观场之见,但令隔壁好听。不管脚跟虚实,无益于事,只乱聪(听)耳,不足采也
顾炎武
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
A、揭开了近代思想启蒙的序幕 B、体现了经世致用的学术宗旨 C、顺应了市民阶层的价值追求 D、动摇了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
4、明代沿元制设千户所,隶属于卫。下图是明代沿海地区千户所城数量统计图,该图示反映出此时( )

(注:北直隶约为今京津冀地区;南直隶约为今苏皖沪地区)
A、地方管理体制权责不明 B、沿海经济发展不甚平衡 C、海外贸易限制有所放松 D、东南海防形势更加严峻 -
5、宋代边塞诗画重在渲染昭君的悲剧与国家的耻辱,但元代虞集评论说,“天下为家百不忧,玉颜锦帐度春秋。如何一段琵琶曲,青草离离永未休。”此种格调渐成元代外族类题画诗的主流基调。这一变化反映了( )A、文人创作的地域性特征浓厚 B、程朱理学强调民族气节 C、时代背景影响士人心态变化 D、元代汉人备受民族压迫
-
6、宋朝在广州、泉州、明州等地均设立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南宋高宗绍兴年间,市舶司年收入突破200万贯,为北宋时的三倍。由此推知,宋代( )A、政府放宽对贸易的控制 B、国家的管理机构逐渐专业化 C、海外商业贸易活动繁荣 D、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
-
7、隋唐时期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大多属名门望族;到了宋代,这一现象发生了很大改变。应试者“家不尚谱牒,身不重乡贯”。据此可知,宋代科举制( )A、淡化了门第观念 B、铲除了特权阶层的根基 C、增加了入仕途径 D、提高了政府官员的威信
-
8、在宋代,许多父母在子女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为他们积攒专门的婚嫁费用,同时,在宋人的墓志铭里,能够资助亲朋的子女婚嫁,也是一种大书特书的善行,士大夫所办的义庄里也会拨出专门的款项用于男婚女嫁。这表明宋代( )A、婚姻自主的社会习俗已形成 B、财力在婚姻习俗中占据重要地位 C、婚姻观念恪守封建伦理道德 D、士大夫阶层注重宣传婚姻新风尚
-
9、金朝实行“猛安谋克”制度:猛安从四品,掌修理军务,训练武艺,劝课农桑,并负有“防捍不虞,御制盗赋”的任务;谋克从五品,掌抚辑军户,训练武艺,并负有除不管理常平仓之外县令所有的职权。这反映出这一制度的基本特点是( )A、民族分治 B、南北分设 C、兵农合一 D、沿袭唐宋
-
10、在已挖掘的各地辽墓中,门神壁画最为普遍,下图是关山(今辽宁阜新)萧和墓右壁《门神图》。该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东北地区文化昌盛 B、民族之间的民俗交流 C、南北面官制的实行 D、契丹贵族的奢靡生活 -
11、中古时期,日本平城京建设沿袭了藤原京并借鉴了唐代的长安;朝鲜的汉阳城,不仅继承了开城王京的城制,还借鉴了明代北京的制度。由此,东亚各国形成了具有中华特色的都城规制:以宫城为中心,划设南北中轴线,建筑沿中轴线左右对称分布,街区呈棋盘状。这说明( )A、东亚各国成为中国藩属国 B、中华文明对周边影响巨大 C、民族文化因交流互鉴发展 D、亚洲各地区文明同源共生
-
12、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指出,救治病人时要心境平和,对病人要心怀慈悲,无论病人贫穷贵贱,都要一视同仁。这一言论A、以法律形式明确医师职责 B、有助于培养医师的责任心 C、表明唐代的医学发展迅速 D、体现了孙思邈高超的医术
-
13、据考古发现,吐鲁番出土的唐朝食品中有饺子、糕点等食品;汉族的服饰、妆容方式等在绘画中时有发现;娱乐方式如围棋、双陆也流行于这一地区。这些考古发现可用来研究唐朝( )A、对外交往的密切 B、丝绸之路的发展 C、政治中心的改变 D、蛮夷观念的消亡
-
14、《宋书》载,“(南朝)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郡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江南农业基础较好 C、大量人口由北南迁 D、国家分裂局面结束
-
15、刘裕通过霸府(魏晋南北朝时期权臣建立的控制皇帝和朝廷的府署机构)网罗人才,实现禅代,推动了晋宋之间的政治结构转变。下表为刘裕的霸府僚属出身占比表。这反映出晋宋易代中( )
非士族
次等士族(含北人,吴地士族)
高级士族
人数
1
39
27
比例
1.49%
58.21%
40.30%
A、分权体制强化皇权 B、豪强势力不断膨胀 C、政治资源得到整合 D、门阀士族走向消亡 -
16、秦朝郡县官吏由职业官僚担任,享受俸禄,服从中央统一调动;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核郡守,郡守考核县令、长;同时,地方长官调动,是不能带走原来的属吏。秦朝实施这些举措的目的是( )A、完善官僚机构的运行机制 B、确保皇帝掌握军政大权 C、为了加强秦朝的中央集权 D、巩固家国同构政治形态
-
17、公元前212年,秦始皇特派大将蒙恬率30万军队和民夫着手修建一条通道,历时两年半完成,这就是著名的秦直道。它是世界上人工修建最早、最直、最长、最宽的道路。其所经过的地方,颇为荒芜,起止地点如下图。据此推断,秦始皇修建直道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快攻灭六国的进程 B、平定秦朝农民起义 C、抵御北方匈奴的进攻 D、迁徙六国贵族豪强 -
18、张家口尚义四台遗址文化遗存分为五组。第一组出土了打制、磨制石器,第三组发现了炭化的粟与黍,第一至四组发现了半地穴式房址,五个组都出土了陶器。下列与其文化特征最相似的考古遗址是( )A、北京人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仰韶文化遗址 D、殷墟遗址
-
19、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 中世纪末期,由于王权的加强、较为统一的国家的形成,西欧一些民族在文化层面上取得了民族的共同认同。16—17世纪,在西欧摧毁、瓦解了普世世界国家,建立了以王权为中心的君主国家。恩格斯曾指出:“在这种普遍的混乱状态中,王权是进步的因素,这一点是十分清楚的。王权在混乱中代表着秩序,代表着正在形成的民族而与分裂成叛乱的各附庸国的状态对抗。”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日渐羽翼丰满,这个王朝国家再也不能体现、代表着他们的利益和要求。于是,资产阶级便以全民族的名义展开了对封建专制君主,对王朝国家的批判,要求获得自由、平等、人权和幸福,要用这些新的政治原则和政治观念来构建新的国家——民族国家。所以,在英法这些资产阶级力量较为强大的国家,经历过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较为彻底地摧毁了旧的王朝国家,构建起了统一的民族国家。
——摘编于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英法由“王朝国家”迈向统一“民族国家”的因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恩格斯“王权是进步的因素”的历史依据。 -
20、《伦敦政府法》于1965年生效,规定建立大伦敦议会,下辖32个伦敦自治市议会和1个伦敦城议会,其中12个自治市和伦敦城共同组成内伦敦,其余20个自治市构成外伦敦。新成立的大伦敦议会主要负责提供更具全局性的服务,如消防、救护车、主要道路的维护和废物处理等。这说明英国( )A、自治机构改革适应城市化发展 B、政府行政权与议会立法权异位 C、议会权力扩大有助于地方管理 D、自治机构受到中央政府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