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秦朝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权力运行机制
    A、有助于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 B、极大地削弱了君主专制 C、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民主观念渗入到政治体制
  •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记述道:“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中新皇帝推行的制度(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皇帝制 D、行省制
  • 3、福建土楼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著名的承启楼前有一副楹联:“一本所生,亲疏不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易结重人伦”。下列制度与该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相关联的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士族制
  •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商路·桥梁为开拓市场、追求利益,古代商人和商队不惜穿越荒漠戈壁、征服山川海洋,一条条商路在不同时代被开辟出来。下表为其中影响较大、具有代表性商路的概况。

    名称

    概况

    丝绸之路

    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重要通道,中国丝绸、陶器、铁器、养蚕缫丝、中医药、四大发明等不断出口,棉花、苜蓿、西瓜、佛教、袄教、杂技、魔术、音乐等分别从不同方向传入中国。

    运锡之路

    起初,西欧的运锡船从大西洋沿岸经直布罗陀海峡,渡过地中海,到达希腊。希腊人失去对地中海的控制权后,运锡船沿塞纳河转陆路,再连接莱茵河、多瑙河的运输线路。

    小麦之路

    又称罗马大道,是从亚历山大港到廷吉斯(今摩洛哥北部重要港口丹吉尔)的沿海大道。这条商路每年有大量小麦从北非运往罗马,成为“罗马帝国的谷仓”。除小麦以外,商路上还有象牙、珍珠、沥青、紫染料等商品。

    香料之路

    胡椒、丁香等香料从爪哇岛装船经中亚、西亚到东非、北非的尼罗河流域,至此又连接上了罗马大道和地中海航路,再进入欧洲。

    琥珀之路

    这是一条纵贯欧洲的商路。从波罗的海沿岸的柯尼斯堡经下易北河和下莱茵河,再沿日内瓦湖到达罗纳,接着南下到希腊的马希利亚。古人非常珍视琥珀,用其制作珠宝等。

    ——据杨守业《世界古代商路的兴衰与启示》

    (1)、世界古代商路有哪些特点?
    (2)、分析“商路·桥梁”作为标题的合理性。
  •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集会中的“抗战文化”

    1944年夏,美国记者哈里森·福尔曼到达延安进行战地采访,写下了轰动中外的《红色中国报道》(此书后来被译为《北行漫记》)。文中对边区的一场集会有这样的描述:

    吃了晚饭,我们就在月亮底下到一个圆形的戏场参加一个集会,一队兵士和他们的妻子将表演现代化的土风舞,展示他们在南泥湾的成就。布幕上挂着罗斯福、邱吉尔、斯大林和蒋介石的画像,布幕前面有一个乐队拿着稀奇混合的古今乐器奏着轻软和谐的音乐。那些跳舞的人则声音清晰而自信地唱着歌。

    一个刚到边区来的游民出场了。他唱着,“我没有吃的东西,没有地,没有家庭。”这个游民从舞台上的一边望着一群抬锄耙的兵士出场。他们是刚从田里回来的。一个女人从另外一边出场。她说,“到我家里去,我烧饭给你们吃。”兵士们向她道谢,然而拒绝了。这女人赶忙说道:“我的邻居听见你们经过这里,我不请你们吃饭,他们看得起我吗?”兵士们却笑着说:“多谢多谢,可是我们自己有东西吃,我们不吃老百姓的东西。”

    他们走出去,看见游民。“你是外乡人吗?吃过没有?要是没有吃过,来,跟我们去”。那游民露着惊愕的模样。“这就是八路军”,他说着就跟着他们走了。

    ——据福尔曼《北行漫记》

    提取材料信息,谈谈你对“抗战文化”内涵的理解。

  •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小数据大历史某中学高二年级历史兴趣小组计划开展“以松江地区为例透视明清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课题研究。该小组通过查阅书籍、网络等方式搜集到了一些数据,并整理成下面的统计表。

    明清时期松江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数据统计表

    指标

    时期

    明朝前期

    明朝后期

    清朝前中期

    人口数量(万人)

    123.7

    227.7

    263.2

    耕地数量(万亩)

    513.2

    424.8

    404.9

    市镇数量(个)

    44

    61

    127

    (1)、基于表中数据,该小组可能会得出关于明清时期松江地区经济发展的哪些结论?
    (2)、指出该小组在课题研究中数据运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核心:在长安和洛阳之间的选择汉唐时期,长安、洛阳是国家统治的两大核心地区。统治者对长安、洛阳及其之间的政区设置,对国家发展有着特殊和重要的影响。图1、图2分别是隋代598年、612年长安、洛阳之间的政区设置示意图。

    ——据胡方《汉唐时期长安、洛阳之间地域空间研究》

    (1)、对比图1,图2中隋代政区设置有哪些变化?
    (2)、这些变化对当时区域开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8、有学者依据加入不结盟运动时间的早晚将二战后非洲新兴独立国家分成“立即加入”“暂缓加入”和“长时间未加入”三种类型,如表是“立即加入”类型的情况统计表。影响这一情况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原法属非洲国家

    原英属非洲国家

    原葡属非洲国家

    国家数量

    20

    18

    5

    立即加入数量

    7

    15

    5

    立即加入比率

    35%

    83.3%

    100%

    A、原宗主国之间的矛盾 B、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C、非洲民族主义的发展 D、第三世界国情相似
  • 9、20世纪中后期,苏联架设了1700多台广播信号干扰器,规定市面上只售卖仅能接收本国广播频率的收音机,并制定了禁止收听西方广播电台的相关法律。苏联这些举措是为了(     )
    A、抵御西方的文化侵略 B、避免冷战态势的升级 C、保证本土文化的创新 D、防止国家机密的外泄
  • 10、在反抗拿破仑征服期间,普鲁士大臣施泰因在致一名伯爵的信中这样写道:“很遗憾,阁下把我当成一个普鲁士人,而把您自己看成是一个汉诺威人。……我只属于德意志而不属于她的任何部分。”这反映出拿破仑战争对德国的影响是(     )
    A、政治文化得到重构 B、统治阶级产生分化 C、民族国家得以形成 D、各邦关系渐趋疏远
  • 11、如表是美国独立后三位国家领袖公开发表的相关言论。这些言论体现出美国文化的特点是(     )

    首任总统华盛顿

    “人类已将维护神圣的自由火炬和共和政体命运的希望寄托于美国”

    开国元勋杰斐逊

    “美国将通过……成为不幸者和受压迫者的避难所而最好地服务于人类”

    宪法之父麦迪逊

    “我们将成为文明世界的自由工场,比其他任何国家对非文明世界贡献更大”

    A、尊重文化多样性 B、力求全面融入世界 C、宣扬民族优越论 D、注重全球均衡发展
  • 12、日本推古朝时期(593~628年),摄政大臣圣德太子拜生活在日本的高丽僧人慧慈为师,并用汉文撰《胜曼》《维摩》《法华》三经注疏。圣德太子此举(     )
    A、转变了中日交往中日本的角色 B、致力于实现日本的封建化 C、有助于东亚文化圈的发展 D、重塑了佛教的内核
  • 13、4世纪末,迁徙至罗马境内的西哥特人在罗马帝国分裂后,组织军队横扫巴尔干半岛、进军意大利。这支军队在沿途中有许多奴隶、隶农、农民不断加入,并最终攻陷了罗马城。该事件表明当时的西方世界(     )
    A、封建统治土崩瓦解 B、文化融合艰难曲折 C、社会矛盾错综复杂 D、区域文化多元发展
  • 14、“没有中国的农业文明,就没有丝绸之路;没有罗马帝国的文明,丝绸之路就不会通向地中海。”下列结论中与这一认识相契合的是(     )
    A、国家兴盛是商路发展的基础 B、商业贸易推动中西文化交流 C、世界两大文明中心实力均衡 D、文明在相互借鉴中向前发展
  • 15、亚历山大在远征中曾招募了三万名波斯青年,给他们穿上马其顿服装,按照马其顿军训制度进行训练,还称呼他们为自己的“继承人”,后来的骑兵、步兵队伍里也都招募了一些“东方人”。亚历山大的措施(     )
    A、推动了“希腊化时代”的进程 B、加快了帝国走向分裂的步伐 C、中断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发展 D、改变了帝国统治集团的构成
  • 16、如图为公元前十五世纪古代埃及疆域示意图。据此推断,此时的埃及(     )

    A、地理环境主导文明发展方向 B、实现了向海洋文明的转型 C、新一轮的文化交流渐趋加强 D、成为当时西方文明的中心
  • 17、如表是中国新时期涉及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政策法规摘选。这些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实施旨在(     )

    年份

    内容

    1978年

    彻底肃清“四人帮”在图书、资料工作中的流毒和影响。

    1982年

    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法令。

    2011年

    全面推动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

    2022年

    统筹推进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和公共文化云建设。

    A、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 B、保障国家建设良性发展 C、加快文化大众化进程 D、构建社会主义文化体系
  • 18、如表是梁启超关于中国近代图书馆建设的相关主张。这些主张的实质是(     )

    主张

    出处

    “书之不备,不足以言学,图器之不备,不足以言学,欲兴学会,必自藏图书器始。”

    1893年《万木草堂书藏征捐图书启》

    当下最重要的四件事:译印图书、刊布报纸、开大书藏、开博物院

    1895年《强学会章程》

    A、中体西用思想的沿袭 B、文化传承传播载体的创新 C、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D、改造社会方式的有益探索
  • 19、如表是两例徽州古道上所立石碑的简要情况。这表明当时徽州(     )

    名称

    立碑者

    碑文节选

    输山碑

    当地李氏族人

    “募修岭路,挨路上下之山,必先禁止开种,庶免沙土泻流壅塞。”

    示禁碑

    当地官府

    “俾沿路两傍草木畅茂,使地土坚固,永免泥松砂削……有碍行旅。”

    A、重农轻商意识淡化 B、官民共治成为常态 C、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D、重视经济文化交流
  • 20、据统计,在“三言”“二拍”近两百篇作品里,以市民为主人公或涉及市民的作品近七十篇,这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比较罕见的。这一现象的出现源于(     )
    A、城市经济的繁荣 B、社会教化的加强 C、各级官府的倡导 D、传统文化的衰落
上一页 113 114 115 116 11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