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
相关试卷
-
1、利玛窦初次到北京,曾贡献给万历皇帝许多欧洲的奇品。他的表文记载,主要有“天主像一幅,天主圣母像一幅,天主经一本,珍珠镶嵌十字架一座,报时钟二架,《万国图志》一册,雅琴一张”。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中西交流( )A、双向性特征明显 B、目的性与策略性并存 C、受到统治者推崇 D、以传播科学知识为主
-
2、“国亡史作”是我国古代汉族大一统皇朝形成的修史传统。金朝建立后不仅撰修本朝史,还 两次为辽代修史。蒙古灭金后,一些汉族士大夫就预备撰修《辽史》和《金史》。少数民族统治者的修史行为( )A、意在彰显政权合法性 B、有助于维系长久统治 C、体现了民族平等观念 D、致力于推进汉化进程
-
3、宋代,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各司互不统属,长官地位相等,各自拥有独立的机构与官员,分别隶属于不同的中央部门。甚至就连办公地点也不允许在同一州内。这一做法(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分散了宰相权力 D、践行了抑武方针
-
4、贞观四年,给事中张玄素进谏停修洛阳,言辞激烈,认为唐太宗不如隋炀帝,甚至说:“若此殿卒兴,所谓同归于乱”。太宗称:“我不思量,遂至于此。”赐绢五百匹作鼓励。这说明,唐太宗( )A、注重选贤任能 B、崇尚节俭立国 C、善于纳谏反思 D、完善决策机制
-
5、史书记载,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库藏皆满”,“于是乃更建左藏之院,构屋以受之”。隋氏“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亦魏、晋以降之未有”。这一现象( )A、为国家大一统奠定基础 B、得益于租庸调制的推行 C、助推了各地粮仓的建设 D、延续了长期的盛世局面
-
6、北魏僧官法果说,“太祖明睿好道,即是当今如来,沙门宜应尽礼”,直接把帝王当作佛祖礼拜。 东晋孙绰的《喻道论》讲:“佛有十二经,其四部专以劝孝为事。”他们的观点( )A、表明佛教渐趋本土化 B、保障了皇权至高无上 C、得益于三教并行政策 D、动摇了儒学正统地位
-
7、下表为魏晋时期江苏丹阳地区水利建设情况。据此推知,这一时期该地区( )
来源
内容
《晋书》(卷七十六)
东晋帐阅在曲阿(今江苏丹阳)修建新丰塘,“溉田八百余顷,每岁丰稔”
《南齐书》(卷四十)
建元二年(480年),南齐竟陵王萧子良任丹阳尹时,督促官府民众圩田垦荒,“堪垦之 田,合计荒熟有八千五百五十四顷”
A、农业生产获得一定发展 B、牛耕技术开始推广应用 C、地方官员占有大量土地 D、成为全国粮食生产中心 -
8、东汉后期,出现了一场规模不小的饮食变革浪潮,带头变革的人就是汉灵帝刘宏,他是一个胡 食天子。据《后汉书 ·五行志》的记述,汉灵帝还喜爱胡服、胡帐,胡床、胡舞等,引得一帮贵戚 跟着他学。与这一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A、政治风气的清明 B、士族权势的滋长 C、豪强地主的兴起 D、民族交融的发展
-
9、秦朝规定政令要上通下达,各郡、县的情况要及时上报。秦始皇规定自己每天要看多少重量的公文,这些都需要下面逐级上报,如果各地送不上来,他再勤政也不会有效果。修驰道,就保证了统治范围里建的四十多个郡的治所到首都咸阳都有道路可通。由此可知,驰道的修建( )A、适应了集权国家治理的需要 B、推动了国家统一的历史进程 C、便利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D、消除了来自地方的反抗力量
-
10、公元前651年,周襄王派宰孔赐给齐桓公祭肉。齐侯将下拜。孔曰:“且有后命。天子使孔曰:‘……赐一级,无下拜!’”齐桓公,天子的威严就在眼前,“小白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于是走下台阶拜谢,登上台阶接受祭肉。这主要反映出( )A、传统政治秩序尚未完全解体 B、周天子的控制力日渐增强 C、齐国通过改革实力得到增强 D、诸侯纷争的局面得以解决
-
11、图中龟甲的大量出土,可以用来证实( )
A、中国文字的最初起源 B、商朝社会的发展全貌 C、王位世袭的产生原因 D、商朝历史的确切存在 -
12、考古发现,在黄河中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墓地,少数大墓设置木棺,随葬品可达一百多件,含有大量制作精良的玉器和陶器。而绝大多数小墓则为仅能容身的小型土坑墓,无随葬品或仅有十分简单的随葬品。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早期国家已经产生 B、阶级分化比较明显 C、行业分工十分精细 D、水稻种植遍及南北
-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三者互相牵制,共同对皇帝负责。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西汉初期,在中央基本沿袭秦朝的三公九卿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相权逐渐膨胀。到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皇权,设立中朝,重用身边的亲信参与决策,从而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地方上实行郡国(郡县与分封)并行制,既有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又有分封的诸侯国。后来,诸侯王国势力坐大,威胁到中央集权,汉武帝通过推恩令等措施逐步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摘编自张星久《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概述汉初对秦代政治制度的因袭与变革。(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时期政治制度的调整并分析调整的原因。 -
14、下表为研究者整理的元代部分契丹人与汉人通婚的情况,这体现出元代( )
丈夫
妻子
汉人汪惟正
契丹人耶律昼锦
汉人王均
契丹人耶律氏
契丹人耶律希亮
汉人何氏
契丹人耶律楷
汉人王氏
A、民族交融的凸显 B、民族习俗的趋同 C、华夏文化的扩散 D、民族隔阂的消除 -
15、元朝在边疆地区设立岭北、辽阳、云南等行省,“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反映了元朝( )A、对不同民族设置不同职官 B、沿用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 C、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D、对不同民族采取差别对待
-
16、词在产生之初被认为是一种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间艺术。到了宋朝,随着城市生活的不断丰富,市民阶层对词的需求逐渐增长,词人佳作层出不穷。材料表明,宋词的兴盛根源于( )A、崇尚文治国策 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C、商品经济发展 D、国家对社会控制较松弛
-
17、如表为某同学在历史学习时的笔记,推测该同学学习的主题应是( )
天竺高僧来华
玄奘西行取经
空海大师求法
鉴真东渡日本
A、唐朝各民族间交流频繁 B、中外文化沟通交流互鉴 C、中华文化影响周边国家 D、异域文化影响中华文化 -
18、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乱以后,则代之以沉郁悲壮的情调了。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A、唐诗真实反映社会状况 B、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 C、唐诗折射社会发展变迁 D、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
-
19、隋唐时,中书、门下两省的长官各有职掌。虽然中书省是基于皇帝旨意草拟诏书,但如果门下省经过商讨,指出诏书存在一定的问题,就可以驳正退回诏书。而且,如果门下省不在诏书上副署,中书省的诏书就无法下发。此做法( )A、旨在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B、使中枢决策发生异变 C、体现了民主政治的色彩 D、有利于决策的理性化
-
20、科举制开创于隋,以封闭性考试成绩作为录取标准,能使一般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是隋唐以后中国古代社会知识分子最重要的入仕途径。下列有关隋唐科举制表述正确的是( )A、武则天在位时设立进士科 B、唐高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C、隋文帝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D、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