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有关科举的诗词数量,在宋代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苏轼的《送孙著作赴考城兼寄钱醇老李邦直二君于孙处》等,都是用诗句记录送友赴考的情况。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
    A、推行外儒内法 B、世家大族没落 C、国民素质提高 D、大力提倡文治
  • 2、地方行政制度主要分为行政区划和行政组织两方面的内容。下列材料所指制度,按其出现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辛,其不可变也固矣。”

    ②“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③“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第,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④“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

    A、①③②④ B、①③④② 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
  • 3、《魏书》记载:“自凤举中京,方隆礼教,宗室之范,每蒙委及,四门之选,负荷铨量……(孝文帝)及迁都洛邑,诏立国子太学、四门小学”。孝文帝上述举动意在(     )
    A、学习商周的治国理政经验 B、传播儒家先进礼制文化 C、极力推动鲜卑全面的汉化 D、推进拓跋氏上层士族化
  • 4、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整理了以下材料。如此判断,其研究主题最可能是(     )

    序号

    内容

    高勒毛都2号墓地M1出土的玉璧与汉代贵族墓中出土同类器物相比,无论是玉料还是雕琢工艺,都属上乘之作。

    《后汉书·南匈奴列传》:“(永平)十六年,乃大发缘边兵,遣诸将四道出塞,北征匈奴。”

    A、匈奴军事实力远超汉政权 B、汉朝与匈奴的民族交流 C、汉朝政权呈现出衰亡特征 D、匈奴给汉带来先进技术
  • 5、学者赞同秦汉时期太尉之职不常置,难以作为一种固定领军制度。据《百官公卿表》记载,诸侯国设置中尉,掌一国武事,地位与太傅、丞相、内史并列。这反映出(     )
    A、三公之间的权力斗争公开化 B、皇帝失去对三公权力的掌控 C、权力分割与牵制的政治权术 D、君主专制必然导致权臣专权
  • 6、伴随着秦人生存空间的拓展,农耕区越来越大,最终实现了以农为主的经济结构,为推动其融入华夏提供了根本动力。这反映出(     )
    A、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B、传统华夷观念开始被打破 C、秦人居于游牧与农耕之间 D、各民族之间的区别已消失
  • 7、孟子被尊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和发展者。孟子的思想学说对唐宋之后的中国产生了深刻且巨大的影响,下列属于孟子的观点是(     )
    A、“有教无类” B、“道法自然” C、“仁政” D、“相生相胜”
  • 8、如图是我国新石器时代部分文化遗址分布图。下列选项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①处代表器物为黑陶,并掌握养蚕缫丝技术 B、②处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 C、③处居民最早种植水稻,出现大规模的祭坛 D、④处出土了大量青铜器,有宫殿建筑和天文建筑
  •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法律

    时间

    主要内容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二十九条:临时大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

    第三十四条: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

    第四十五条: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岁的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近现代以来中国的国家法制建设取得了新发展。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 10、依据材料和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16世纪,是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关键时期,下列表格反映了这一时期与之相关的诸多重大历史事件。

    时间

    事件

    1431年

    在英法爆发的战争中,法兰西民族英雄圣女贞德遇难

    1492年

    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大西洋贸易从此愈加繁荣,欧洲的生产关系进而发生蜕变

    1517年

    马丁·路德发布《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1539年

    国王弗朗索瓦一世颁布了《维莱科特雷法令》,规定法语为法国行政和法庭所用的官方语言,取代了此前使用的拉丁语

    材料二   中世纪晚期的欧洲,教皇地位的衰落与国家世俗化发展要求打破原有的政治结构,换言之,主权国家的建构是一个历史的必然。《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开启了基于领土的主权国家,国家的政治权限被划定在特定的领土范围以内,领土成为主权国家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

    ①____战争,英国战败退守英格兰等岛屿,客观上为英国民族国家的建构提供了有利的空间条件。战争也使英国民众普遍感到“法语是敌人的语言”;“使英格兰人意识到他们的特性、统一性和共同的传统和历史”。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迁,国家的权力从贵族的手中转移到君主手中,最后再转移到代表人民的议会手中,人民从徘徊于政治体系之外到能够平等地享有政治权力,伴随这个过程,普通国民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逐渐巩固。

    ——摘编自黄其松《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叙事——以英国为例的阐释》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说明14—16世纪影响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因素。
    (2)、写出①处战争的名称,并概括这次战争对英国、法国走向近代民族国家形成的影响。
    (3)、概括材料二中《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核心原则,并简述其在近代国际法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 11、评析题

    材料   下表所示为中国古代对“开阡陌”的记载比较有影响力的两种观点。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东汉)班固、(唐)杜佑、(唐)白居易等

    “开”为“开置”,“阡陌”为田间的道路,持此论者普遍认为商鞅变法创立了阡陌。

    (西汉)司马迁、(南宋)朱熹等

    “开”为“开辟”,有破坏划削之意,“阡陌”代指夏商西周的井田制度,持此论者多认为“开阡陌”是由于当时道路沟洫占地太多,必须划削为耕地。

    ——整理自徐喜辰《“开阡陌”辨析》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的主张。

  •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于夏商周时期。秦设御史大夫,且为别相,在郡设监郡御史监察郡政。汉设御史府,与丞相府并重丞相遣刺史往地方监察,郡守以下设督邮,负责属地监察。魏晋时御史台独立,成为皇帝直接领导的国家专职监察机关,中央监察机构初步统一、监察职权有所扩大。唐朝设立了台院、殿院、察院,三者各有侧重,共同构成了一个严密的监察系统,此外,还建立了系统的谏官制度。宋代,“政令之推行有缺失,则台官弹劾之镇政令自身有不当,则谏官封驳之”,又在地方上的州内设通判监察行政,设提点刑狱司专司刑讼,设转运使监督财政。明朝初年,中央台、殿、察三院合并为都察院,同时,设置独立于都察院的六科给事中监察六部活动,科道并立,地方设按察使司。清朝,形成了“科道合一”的监察体系,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摘编自唐海歌《承袭与变异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述论》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和宪法权威高于任何政治权力的法律监督原则。在传统的监督体制中,监察机构独立承担着整饬吏治的职责。近代逐步确立了集立法、行政、司法和审计监督等各种法律监督于一体的监督体制和分权制衡的法律监督原则。随着报纸、电台等新式传媒工具的出现和“庶政公诸舆论”等立宪指导思想的公布,“庶人不议”的禁令解除了。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专制出现了松动,人们第一次可以合法地指陈时政,议论国事。同时“党攀”的解除使得政党政治第一次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这些新生事物为中国法律监督体制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刘双舟《简析法律监察体制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
    (2)、增补材料一中所缺的“元朝”的监察机构的设置情况。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监察制度的主要变化并说明其原因。
  • 13、2023年3月28日,浙江温州朔门古港遗址从众多项目中脱颖而出,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朔门古港遗址包括码头、航船、航线、航标塔、城市、窑业等,是海上丝绸之路相关遗迹中要素完备的港口遗址。它的发现,填补了海上丝绸之路港口类遗产的空白,为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增添了一个典型样本。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遗址直接证实了温州是宋朝对外交往的主要港口的事实 B、有关朔门古港过去时代的信息,必须考古证据才能构建 C、遗址的发现也可以用以佐证当时城市、交通和海禁政策 D、古港遗址作为考古实证助于对“一带一路”的历史理解
  • 14、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     )
    A、十七大报告 B、十八大报告 C、十八届三中全会 D、十九大报告
  • 15、1864年,总理衙门组织出版了《万国公法》,郑观应阅后写道:“公法一出,各国皆不敢肆行,实于世道民生,大有裨益”,认为中国应加入国际法体系。甲午战前,郑观应感叹说:“公法仍凭虚理,……是故有国者,唯有发愤自强,方可得公法之益。倘积弱不振,虽有百公法何补哉?”该思想变化说明郑观应(     )
    A、主张借国际法维护国家主权 B、认识到民众思想启蒙重要性 C、强调国际法不适应当时中国 D、反思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观
  • 16、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传统法律思想的基础上,融合了启蒙思想家们提出的思想主张,制定各自的法律制度。这些法律制度的共性不包括(     )
    A、坚持权力制衡 B、强调保证个人权利 C、强化教会控制 D、确认财产私有制度
  • 17、如表所示为部分典籍中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治国见解。据此可知,当时(     )

    文献

    见解

    《国语·晋语八》

    “威与怀各当其所,则国安矣。君治而国安,欲作乱者谁与”

    《管子·任法》

    “故上令而下应,主行而臣从,此治之道也”

    《韩非子·有度》

    “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

    A、推崇君主实行仁政 B、君权出现强化趋势 C、德治思想备受推崇 D、已实现律令儒家化
  • 18、2014年6月,“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遗产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悬泉置遗址作为其中唯一的驿站遗址入选其中。敦煌悬泉置遗址(驿站)出土的汉简记载,该驿站有官卒徒御37人、传马40匹和传车10多辆。在当时敦煌郡东西300千米的地面上有9座类似的机构。简文中有“郡当西域空道,案厩置九所……”的记录。这些措施(     )
    A、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B、有利于文书行政的标准化 C、有利于保障政令畅通 D、有利于邮传制度全国推广
  • 19、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奋力开拓”、“争创一流”、“建功立业”、“改革创新”、“创造价值”、“与时俱进”等新词成为了新时期“劳模精神”的象征,代表人物有徐虎、许振超、宋鱼水、姚明等。由此可见,新时期劳模的评选(     )
    A、顺应了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 B、转变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是建国以来劳模精神的延续 D、凸显了人工智能的创新价值
  • 20、如表所示为唐代的部分文教管理机构的情况,▲处对应的机构是(     )

    主管上级

    机构名

    机构职能

    机构来源

    尚书省(属六部)

    礼部

    发布文化教育的政令和制度

    北周始设

    内侍省(属九寺)

    太常寺

    负责具体的祭祀和乐舞

    秦九卿演变而来

    接待宾客和有关丧葬仪制等等

    (五监)

    国子监

    管理各级学校,为最高学府

    汉太学演变而来

    A、护乌桓校尉 B、鸿胪寺 C、四夷馆 D、都司
上一页 102 103 104 105 10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