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革命的时间越延长,在广大基层群众中郁积着的反帝反封的积极性就会愈加迸发出来,这是各地方地主绅商所最害怕的。鲁迅在以辛亥革命为背景写的《阿Q正传》这部小说中,特别写了“不准革命”一章。这反映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       )
    A、群众思想较为保守 B、革命缺乏严密组织 C、封建势力阻挠破坏 D、列强反对中国革命
  • 2、法国在参加三国干涉还辽和俄法大借款时,还取得了云南的矿山开采权和把它在越南的铁路延伸到广西的权利。在德国抢占胶州湾时,法国以“保存均势”为名向总理衙门提出“中国不得把云南、广西、广东等省让与他国”等要求。这说明法国(       )
    A、已将云南等地纳入了其殖民地范围 B、积极参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竞争 C、对华经济侵略开始以资本输出为主 D、要把封建中国改造成资本主义国家
  • 3、太平军进入南京后,洪秀全在《天父诗》《幼学诗》中说:“只有媳错无爷错,只有婶错无哥错,只有人错无天错,只有臣错无主错。”“生杀由天子,诸官莫得违。”这反映出太平天国(       )
    A、放弃了拜上帝教 B、封建思想浓厚 C、从兴盛转向衰落 D、重视家庭教育
  • 4、有学者估计,从康熙三十九年至道光三十年,云、贵和川南的人口从500万激增到2100万。在这些地区,汉族人口已超过少数民族人口且占比大幅扩大,分布范围从城镇、坝区扩展到偏远民族地区和山区。这反映出清朝(       )
    A、人口急剧增长使得统治危机初步显露 B、改土归流直接推动各族共同开发边疆 C、在明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和巩固了我国版图 D、西南边疆的人口规模和民族构成发生较大变化
  • 5、元明清时期戏曲、小说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部分)

    作品名称

    时间

    主要角色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

    元末明初

    有血有肉的“大人物”和“小人物”

    《牡丹亭》

    万历年间

    养在深闺的官宦家女子; 富有才华的青年书生

    《儒林外史》

    乾隆年间

    封建文人、官僚豪绅、市井无赖等

    《蜃楼志》

    嘉庆年间

    以正面形象出现的广州洋行商人

    据表可知当时(       )

    A、戏曲创作趋向长篇化 B、文学作品逐渐世俗化 C、反封建成为主流思想 D、社会的分化日益加剧
  • 6、有学者评价科举制“消除了按照名望选拔入仕、士人沽名钓誉的投机弊端,消除了九品中正制依照门第晋升,由士族大家垄断造成的结党营私弊端”。据此推知,科举制(       )
    A、标志着士族政治的没落 B、有利于扩大统治的基础 C、确保底层百姓参与政权 D、促成了行政体系的完善
  • 7、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对淡而无味的茶汤依然不屑一顾。隋朝通过大运河将茶叶运到黄河流域。唐朝时期,茶已被视为国饮。这说明(       )
    A、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尚不充分 B、隋朝大运河推动长途贩运出现 C、经济重心南移增强了文化认同 D、国家统一促进文化习俗的传播
  • 8、吕思勉认为“当时(秦朝)的人,盖实以封建为当然,视统一为变局”“在后世,像晋朝、明朝的封建,不过出于帝王自私之心。所以唐太宗要封功臣,功臣竟不敢受”。该学者意在强调(       )
    A、秦朝废分封导致其速亡 B、中央集权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C、帝王私心决定制度选择 D、秦朝之后分封制仍普遍存在
  • 9、有人指出:战国时代,最活跃地参与现实政治、最直接地影响现实生活的,便是那些纵横捭阖之策士;产生更为重要而深远影响的,则要算这些著书立说之学士了。这反映出战国时代(       )
    A、士阶层地位逐步没落 B、贵族等级体系尚未解体 C、思想活跃且影响深远 D、法家学说更具有现实性
  • 10、仰韶文化的合葬墓采取男女分区集体埋葬,男子多为二次迁葬。有母子合葬的现象,但没有一对成年男女合葬或父子合葬的现象。这表明(       )
    A、仰韶时期已经产生了私有制 B、中华文明具有多元的特点 C、仰韶文化处于母系氏族社会 D、中国进入了奴隶社会时期
  •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颁布主体

    图书馆法律法规条例(部分内容)

    1910年

    晚清政府学部公布《图书馆通行章程》

    图书馆之设,所以保存国粹,造成通才,以备硕学专家研究学艺,学生士人检阅考证之用

    1915年

    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图书馆规程》《通俗图书馆规程》

    各省治、县治应设通俗图书馆,储集各种通俗图书,供公众之阅览

    2017年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

    “发挥公共图书馆功能,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传承人类文明,坚定文化自信”“公共图书馆是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将推动、引导、服务全民阅读作为重要任务”“支持数字阅读产品开发和数字资源保存技术研究,推动公共图书馆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向社会公众提供便捷服务”

    ——摘编自张书美、刘劲松《民众图书馆在我国近代图书馆转型中的指针意义》等

    围绕“图书馆建设与文化传承”这一主题,根据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 12、1961年9月,有25个国家首脑参加的会议发表宣言:“当前世界的特征是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与会国并不认为这种不同构成对稳定和平的不可克服的障碍。只要排除掉对其他人民的统治和对他们的内部发展进行干涉的尝试”;参加这次会议的国家“无意组成一个新的集团而且也不能成为一个集团”。材料表明与会各国提倡
    A、建立社会主义阵营 B、不同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 C、维护国家的独立 D、结成联盟反对霸权主义
  • 13、20世纪90年代英美两国都实施了社会福利改革,下图是改革后的全国失业率情况统计图,由此推知,这场福利改革(       )

       

    A、导致经济陷入“滞胀” B、有利于提升经济活力 C、使中间阶层人数猛增 D、增强了国家干预能力
  • 14、1945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对人说:“由于这个宪章,你们实现了三十年前那个伟大政治家——伍德罗•威尔逊的理想。”这里“威尔逊的理想”是建立
    A、联合国 B、欧洲联盟 C、东南亚国家联盟 D、国际联盟
  • 15、在希波战争(公元前499-前449年)中,波斯人把原产于中亚的苜蓿、原产于中国的桃和杏梅及其栽培技术传播到希腊。除此之外,波斯科学家、学者、商人和外交家沿着绵延而宽阔的“御道”把西亚的科学文化输往希腊。这可以用于说明(       )
    A、波斯人垄断了东西方的交往 B、古文明区域多样的文化交流形态 C、民族交融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D、区域文明的发展取决于交通建设
  • 16、某时期,广东、江西、湖南等南方多省的工会数量大量增加,工会领导者积极组织工人群体参与“减时加薪”斗争。此间,不少工人逐渐意识到争取“八小时工作和工人自由权”是“打倒帝国主义、军阀、中外资产阶级和解放工人阶级的唯一方法”。这(     )
    A、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有力配合了北伐战争的顺利进行 C、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准备了条件 D、缘于“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
  • 17、清代政治家纪昀(1724—1805年)所著的《阅微草堂笔记》中多次强调道德说教甚至因果报应思想,对于朝政和官场亦有所揭露和抨击。这表明了纪昀(     )
    A、对传统礼教的反叛 B、兴利除弊的入世情怀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 18、尽管乾隆皇帝在各省大力推行严禁烧锅(制酒的作坊)政策,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地方督抚很难贯彻这一政策。“因利之所在,人所必趋”“五省之民,执此业者不可胜计”“虽经严禁,终莫能断绝也”。这反映出,清代中前期(     )
    A、传统政策亟需变革 B、农业生产衰退产生粮食问题 C、工商皆本观念盛行 D、中央权威受到地方势力挑战
  • 19、清初保持满族传统的宁古塔人,“尚淳实,耕作之余,尤好射猎。近年汉字事件日增,竞谈文墨”。乾隆五十七年,乾隆帝降旨:“盛京等处旗民杂处,而地广土肥,贫民携眷出口者,可藉资口食,即人数较多,断不致滋生事端,又何必查验禁止矣。”乾隆帝的上述举措(     )
    A、试图改变清廷闭关自守政策 B、促使汉语逐渐成为满汉通用语言 C、导致满汉民族交融步伐加速 D、推动汉民开始大量移居东北地区
  • 20、宋代,官员多数官与职分离,官员的本来职务,由另外被“差遣”的官员担任。同时,大多数职位都有其他官员以“同知”“通判”的身份,与奉“差遣”的官员一起工作。宋统治者这样做的初衷是(     )
    A、分散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完善地方政府职能
上一页 99 100 101 102 10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