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西周时期,宗法制规定:“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然而《礼记·檀弓上》记载:周文王嫡长子伯邑考早死,按照宗法制应当立伯邑考之嫡长子为后,当为正统。周文上最终选择立次子姬发为继承人,即后来的周武王。这说明( )A、血缘关系不再是宗法制基础 B、宗法制已开始走向瓦解 C、周初宗法制能进行合理调适 D、儒家伦理的影响力增强
-
2、下列材料均反映了西周时期的社会状况,其中史料价值最高的是( )A、出土的西周毛公鼎 B、《诗经·国风》 C、司马迁的《史记》 D、电影《封神榜》
-
3、陶寺遗址由宫殿区、仓储区、祭祀区、手工业作坊区等构成,既有规模宏大、地位凸显的宫殿夯土建筑,又有简陋普通的半地穴式小房子。墓葬中大型墓不及总数的1%,中型幕占总数的近10%,其余为小型墓。以上信息表明陶寺遗址( )A、即将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B、已具备国家初始形态 C、中央集权维形开始出现 D、内外服制度基木形成
-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工厂制在英国的兴起,是工业革命时期技术变革的产物。……近代工厂制的建立,实现了资本和劳动力的集中,实现了劳动分工的加强,实现了生产的规范化与制度化管理,由此而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动了生产增长和经济发展。不过,作为工业化社会中涌现出来的新鲜事物,工厂制在兴起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病,如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安全事故频发、童工现象的普遍化等,这些问题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改革主义者的极大关注。进入19世纪30年代后,工厂改革运动的兴起以及一系列工厂立法的颁布,逐步消除了早期工厂制的一些弊端,由此推动着工厂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摘编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工厂制的兴起》
材料二 中国近代工厂制度的建立,是在外来因素的作用与冲击下移植产生的。外国资本早期在华设立的近代工业企业,对中国近代工厂制度的建立起了示范性作用。……鸦片战争后在求强、求富观念的影响下,洋务派引进先进的生产和机器设备,投资兴办新式工矿企业和交通运输业,中国近代的工厂制度也由此而产生。在企业管理体制上,洋务派实行官僚衙门式的管理体制与家长式统治。即以维护“官权”“官利”为建立企业管理体制的最高准则,把企业当作封建政权下的一个直属机构。轮船招商局,自1872年至1911年先后有过19个总办、督办、帮办、会办,“无一非分肥之辈”。张之洞兴办汉阳铁厂时,在既没有探明铁矿,又不知煤源的情况下,盲目地向英国购买炼铁炉,结果因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在甲午战争的炮声中,洋务运动自强的目标终未达成。
——摘编自刘佛丁、王玉茹《中国近代工厂制度的产生及其产权运作的特征》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近代工厂制度建立和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推动近代工厂制度在英国和中国形成的不同因素。对比英国的工厂管理制度,试对洋务企业的管理体制做简要评价。 -
5、材料:中国共产党苏区与边区的政权建设
内容
中华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国家。苏维埃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色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的。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工人、农民红色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只有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
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出处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4年)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年)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建设”自拟论题,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苏区与边区政权建设的理解。(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
6、北洋政府时期,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其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察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合格者授予合格证书,可继任原职,不合格者被免职。北洋政府的这一举措有助于( )A、进一步扩大官员选拔范围 B、确保官员队伍的清正廉洁 C、推动近代民主政体的确立 D、保持行政稳定性与连续性
-
7、有学者认为,商朝的王畿是“国都不远的地方,由国王直接控制”,王畿以外“隶属于商王朝距离遥远的诸侯方国,对王朝所负担的义务是很有限的,也只能是名义上的服从”。这主要是因为( )A、分封制度弱化商王统治 B、商朝疆域局限于王畿地区 C、商朝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D、商王对诸侯方国没有丝毫影响力
-
8、[外交的发展]
材料一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为了建立并维持一个美国主导的世界新秩序,美国不仅需要对全世界进行自由意识形态的输出,更要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美式民主制度。同时,虽然苏联的威胁不复存在,但美国面对的威胁却越来越模糊且泛化,为此,美国需要通过“民主外交”塑造有利于美国的国际环境,维护其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利益。冷战结束时,“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也在全球产生了重要影响,学术界也掀起了关于民主和民主化的研究热潮,民主价值已经深入人心,民主话语也更能够为美国的霸权统治提供新的理由。与此同时,美国的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也在不断加强,尤其是“民主和平论”受到了美国外交政策制定者们的认可,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重要指导原则。此外,新保守主义势力的崛起也为美国的“民主外交”转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摘编自佟德志 林锦涛《从自由到民主——美国外交理念的转向及其动因》
材料二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正式以执政党的身份开启了我国政党外交的征程。1956年,来自五十多个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出席了中共八大,大会的核心议题是社会主义与国家建设。1985年,“维护世界和平座谈会”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以维护世界和平为主题的多边性座谈会,各国政党、专家学者就禁止军备竞赛、反对核武器等问题展开讨论交流。2004年9月,亚洲政党国际会议第三届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根据当时亚洲发展形势,提出“交流、合作、发展”的会议主题,同时确定了“亚洲地区安全与多边合作”“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政党建设与国家发展”三大议题进行讨论。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为全球治理和政党交往合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议题。2015年,中国共产党举办亚洲政党丝绸之路专题会议,大会以沿线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为议题展开交流讨论,吸引沿线各国政党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
——摘编自刘静 柳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多边政党外交的议题变化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转向“民主外交”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多边政党外交议题的演变。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与美国外交发展给你带来的启示。 -
9、选官制度,是一个国家或政权选拔官吏的实体和程序规章,又可以称作仕进制度。以下是中国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演变简表,请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朝代
制度
途径
标准
特点
西周
世官制
世袭(世卿世禄)
血缘
贵族世代垄断高官
春秋
战国
荐举功劳制
举荐、通过战争获得军功
才能、军功
缺乏制度化,战时
秦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向官员学习律令而为官
明习法律
专任法家思想
两汉
察举制
先考察后推举,分常科和特科
品德、才能
由地方官推荐取士;形式多样
魏晋
九品中正制
中正定品,吏部授官
德、才、家世,后只看重家世
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隋唐
科举制
分科考试,
分为制举和常举
才学
分科考试选拔人才
两宋
科举制
“取士不问家世”
才学
科举进一步完善
元
蒙古传统和科举制
世袭、军功,科举比例小
血缘、军功、才学
四书试人;时断时续;等级色彩
明清
科举制
从学校参加科举,分三级考试
才学
八股取士,内容僵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选官制度的变化与古代中国的社会变迁的关系,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
10、法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辟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子有度》
材料二 清朝时编纂的《四库全书》称唐律“一准乎礼”——以儒家礼教纲常为法律的指导思想。儒家强调宽仁慎刑。比较前后朝代,“用刑持平”“务在宽简”,使唐律有“得古今之平”的美誉。唐律将“供养有缺”“丧期作乐”等违礼行为列入“不孝”罪的范围,实际上是将礼的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
唐律被后世奉为立法的楷模。宋朝法制“因唐律、令、格、式而随时损益”。
日本颁行的《大宝律令》的篇目、顺序与唐律一样;朝鲜的《高丽律》也是摹仿唐律;越南的《刑法》《国朝刑律》大体“遵用唐宋之制”。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制史》
材料三 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传统法律思想的基础上,融合了启蒙思想家们提出的资产阶级思想,制定了各自的法律制度。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议会规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法律中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天赋人权”和人人平等的思想,注意保护个人的各种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等。为了保证从立案到审理再到判决的每个程序的公正公开,建立了律师制度和陪审团制度。从普通民众中产生陪审团,参与案件审理和判决,使民众能够直接参与法律事务。
——摘编自《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依据材料一、概括法家关于国家治理的主要观点。(2)、依据材料二、指出唐朝法律的特点。简要分析唐律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西方法治建设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其积极意义。 -
11、中世纪的欧洲没有国家概念,只有地域概念。1523年,加尔文改革使瑞士成为近代国家;1566年,信仰新教的尼德兰宣告独立;1648年,天主教联盟和新教同盟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欧洲近代民族国家基本形成。上述事件( )A、导致欧洲各国间的长期战争 B、消除了宗教对欧洲政治的影响 C、体现了欧洲国家意识的觉醒 D、推动了欧洲各国经济快速发展
-
12、亚里士多德认为:“君王们希望城邦长存,因为他们在臣民中享有应有的荣誉,贵族们乐于在长老院中有一席之地,平民则安于监察制,所有人都有入选的机会。”据此判断该国家( )A、寡头政治是其典型特征 B、民主政治堪称文明典范 C、民主的主体具有广泛性 D、公民法庭决策国家大事
-
13、1939年晋察冀根据地所作歌曲《选村长》歌词中说:“今天要选一个好村长,能吃苦能耐劳,又积极又坚强,抗日工作积极干,不分男和女,只要热心肠,不选那些滑头鬼,不选那些白脸黑心狼。”这反映了晋察冀根据地( )A、注重加强民众民主教育 B、实践了百花齐放方针 C、民主法制建设成效明显 D、民众平等意识的增强
-
14、民国初年,出现了人们竟相从政参政的热潮,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政纲宣言令人眼花缭乱,竟至“党会既多,人人无不挂名一党籍。遇不相识者,问尊姓大名而外,往往有问及贵党者。”材料说明当时( )A、政党政治发展臻于成熟 B、民主共和成为社会共识 C、经历一场民主实践洗礼 D、国民政治素养普遍提高
-
15、秦汉简牍中多次出现的“户人”,是国家授予田宅、爵位的法定对象;简牍诏令中的“家长”并非传统的“尊长”,而是法定家长即户主,是官府认定的家庭负责人,“当占缗钱匿不自占不以实罚及家长戍边一岁”。这表明,秦汉政权( )A、注重赋税征收 B、维护等级秩序 C、实行严刑峻法 D、重视基层管理
-
16、明初阁臣们多次举贤任能,协助皇帝考核官吏人选。明成祖朱棣认为阁臣们“裨益不在尚书下”将内阁设置成为常制,并谕吏部“阁臣勿改它任”。据此可知,明初( )A、内阁发挥积极的辅政作用 B、阁臣的职权得到制度保障 C、内阁成为法定的决策机构 D、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
17、战国时期、儒家对于“礼”的认识不断丰富,儒家分支之一的稷下儒家认为“礼”是在既定的社会秩序基础上建立的一套等级制度以及适应于这套等级制度的伦理规范;国家为了维护既定的“礼”,有时必须运用暴力手段强制人们去遵守。这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儒家( )A、受到法治观念影响 B、成为诸侯争霸的武器 C、完善封建礼乐制度 D、实现了与法家的合流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宏观调控领域,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强化了对经济的干预,将国家调控和国际协调结合起来,经济迅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各国适当减少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在市场干预和政府调节之间寻求平衡。科学技术领域,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引发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社会结构领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和收入结构的连锁反应,中间阶层人数增加,社会结构出现多层次化现象。福利国家领域,政府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但是弊端明显;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减少了政府公共开支,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平衡。社会运动领域,出现了黑人民权运动,妇女平权运动和学生反战运动,这些运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摘编自部编《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9课
(1)、据材料,概括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表现。(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 -
19、长城,是中国在世界范围内识别程度最高的标志性文化符号之一,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中国国家的象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文人志士开始通过长城表达忧国忧民、保家卫国的思想。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失败后,于遣戍伊犁途经嘉峪关时写下“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表达了他抗击外敌侵略的愿望和悲壮不屈的浩然之气。1935年5月上映的抗战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在电影放映后迅速成为中国最流行的抗日救亡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把“中华民族”和“新的长城”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关于长城新内涵最经典的表达方式”。至此,长城的国家象征意义已清晰可见。1949年9月《共同纲领》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明确地把长城推向新中国的国家象征地位。2014年以来,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向海内外发表新年贺词,背景画始终是万里长城。
——摘编自王雁:《论长城国家象征意义的形成》
运用材料,自拟一个与长城的国家象征意义相关的题目,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论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 近代以来。英国的时间概念经历了国家化的过程。
1675年。英国建立了皇家格林尼治天文白,负责测量经度。
1714年,英国政府成立“经度委员会”,提供奖金及专利来征求准确测量经度的方法。
1735——1761年。哈里森发明精确的海针。以时间测量经度(一小时对应15度),经度诞生。从此,英国的舰船能够到达地球的任何角落。
1771年,英国工厂主阿克莱特在报纸上发布招聘广告:“本人急需两名精通机械零部件设计业务的钟表匠,同时诚聘从悉轮齿啮合连接业务的技术人员若干名。”
1798年,英国钟衣匠发起抗税请愿活动,他们认为:“棉纺业和毛纺业完全交急于钟表制造工匠……”
1840——1855年,英国98%的公共时钟设置为格林尼治标准时间。
——摘编自杜君立《现代的历程——机器改变世界》【美】奥格尔《时间的全球史》
材料二 张謇效力于改造南通本地人拖拉的社会陋习,要求工厂、学堂和机关都严格遵循各自的时间表。并在各种社交场合都刻意讲究准时……在1905年南通师范学校举行的一次运动会上,他拒绝等待那些迟到的同僚,坚持运动会准点开幕,并命令卫兵拦阻了那些坐着轿子珊珊来迟的人。张謇为推广新的时间观念所做的努力,为南通赢得了文明进步的称誉。1920年代,一个日本人在参观南通时看到棉纺一厂前高耸入云的钟塔时,就对这一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摘编自湛晓白《时间的社会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能完成时间国家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钟表对中国社会所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