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祭祀是明清书院一项重要活动。祭祀对象不仅有唐宋时期提倡的先师、先圣,还增加了以学问、道德、功业称颂于乡里及对乡里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民间信仰的神灵如文昌君、奎星等也在祭祀之列。整个仪式庄严、肃穆而又通俗。这表明明清书院通过祭祀( )A、致敬先儒标榜学统 B、尊崇乡贤凝聚民心 C、激励生徒教化民众 D、借助神灵树立权威
-
2、如图为1928年发现于通古斯巴西古城(今新疆境内)遗址的《大历十四年(779年)白苏毕梨领屯米状》(即发给屯田士卒白苏毕梨粮食的记录),它反映了此地部分驻军内调之后与吐蕃对峙时的治理状况。下列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证明了唐朝创立了屯戍制度 B、可成为当时边治未溃的证据 C、说明新疆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D、反映了西域地区的开发程度
-
3、“獬豸”(下图左)是古代神话中的神兽,传说其头上有独角“性忠,能辨曲直”。“獬豸冠”(下图右)是古代监察执法官员所戴的帽子,又称“法冠”。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中国( )A、不断神化执法官吏权力 B、借助神话传说美化统治 C、重视监察执法队伍建设 D、重视维护执法的公信力
-
4、“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外国利器强兵,百倍中国。内则狎(狎:轻慢,轻侮;拥挤)处辇毂之下(辇毂之下:京都的代称),外则布满江海之间。”“外国猖獗至此,不亟亟焉求富强,中国将何以自立耶!”“目前之患在内寇,长久之患在西人。”
——李鸿章
材料二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段话出自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代表了维新派的共识。最后两句,批评了惨淡经营30年的洋务运动;同时,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质、量、度。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鸦片战争以来,许多有识之士主张以西方的物质文明来匡扶摇摇欲坠的清王朝,但并未扭转中国的积贫积弱之势。戊戌时期,谭嗣同、严复抨击了君主专制,康有为、梁启超创立了中西结合的历史进化学说。他们提出了辩证的理论依据,阐述了以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为序的历史进化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要从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制,君民共主制则是从君主专制向民主制转变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
——摘编自吴乃华《试析戊戌维新思想家的新民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例外国“狎处辇毂之下”的罪行,并指出李鸿章认为“外国猖獗”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三例“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说明康有为主张的“全变”相较于洋务运动的“小变”的进步性。(3)、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康有为主张的“全变”失败的原因。 -
5、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最早明确提出了“唐宋变革说”,认为唐代是中世的结束,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絁者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凡丁户皆有优复蠲免之制(诸皇宗籍属宗正者及诸亲,五品以上父祖兄弟子孙及诸色杂有职掌人)……悉免课役。
——《唐六典》
材料二 唐代前期实行的基本赋役制度是租庸调。据《通典》记载,天宝十四年(755年)全国总人口为52918309人,其中不负担租庸调的竞有44700988人。建中元年(780年),德宗下令:“令黜陟观察使及州县长官,据旧征税数及人户土客定等第钱数多少,为夏、秋两税。其鳏寡惸独不支济者,准制放免。其丁租庸调,并入两税。”两税按户等征钱,按田亩征米粟,租庸调和其他杂税一概并入两税,即所谓“租庸杂徭悉省”,改变了国“自输月送无休息”的情况。行两税法后,“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张帆《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材料三 唐代婚姻形式与礼俗基本与前代相同。受士族崇尚婚姻的影响,唐代社会上层极重择婚时的门当户对。由于门阀世族的消亡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在婚聘上有两个重大变化:一是择偶标准不像以前那样重门阀世族,而看重金榜题名;二是比较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财富。在宋代,富商娶宗室女的现象司空见惯。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唐代租庸调制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唐代两税法实施的背景,并指出由其引发的赋税变化。(3)、根据材料三概括唐宋婚姻择偶标准的变化,并结合所学说明由此反映的宋朝社会的新变化。 -
6、下列两段言论反映了清廷在不同时期的政治态度:(1)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2)如实有妙策,可以制外国而不为外国所制,臣等自当追随,如别无良策,仅以忠信为甲胄、礼仪为干橹等词,谓可折冲樽俎,足以制敌之命,臣等实未敢信。
其变化最能说明
A、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终成社会共识 B、瓜分危机刺激士人民族救亡决心 C、“中体西用”无法挽救国家命运 D、“武威德化”逐步让位于抵制侵略 -
7、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是对西方侵略者作出的最积极回应,是近代中华民族觉醒的重要标志,同时吹响了晚清军事向近代化迈进的号角。材料说明《海国图志》A、是一部军事科技专著 B、开启了中国近代化 C、使国人反侵略意识觉醒 D、具有思想启蒙的价值
-
8、朱熹认为“天下之物,则必各有所以然之故,与其所当然之则,所谓理也。”如何求“理”,朱熹主张( )A、“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B、“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C、“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D、“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
9、“(木棉)其种本南海诸国所产,后福建诸县皆有,近江东、陕右亦多种;其种艺制作手法,骎骎北来……至南北混一之后,商贩于此,服被渐广,名日吉贝,又曰棉布。”以上材料最有可能出自( )A、《氾胜之书》 B、《神农本草经》 C、《齐民要术》 D、《农书》
-
10、《史记·平准书》记载:“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对此,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是( )A、“扫除烦苛,与民休息” B、“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C、“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 D、“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
11、《白虎通义》记载:“古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长和睦也。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族理人者也。”材料记载的这一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确立血缘关系的亲疏、嫡庶 B、巩固分封制的统治秩序 C、强化君主专制权力 D、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
12、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观点
作者、出处
“及禹崩,虽受益……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即天子位,是为夏后帝启”
《史记•夏本纪》
“益干启位,启杀之”
《竹书纪年》
“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予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A、诸侯推举启为帝 B、禹直接传位于启 C、启最终继王位 D、益最终被启所杀 -
13、晚清一位思想家指出,传统的君主专制国家中,人民缺乏权利,被统治者肆意驱使,不会真正热爱国家。日本能够在甲午战争中战胜中国,很大程度是因为民主议会制度使得人民能够参与政治,与国家共命运。只有允许人民通过合法途径参政议政,才能达到富国强民、救亡图存的目的。这位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A、张之洞 B、魏源 C、康有为 D、徐继畲
-
14、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元朝设立隶属福建的澎湖巡检司 B、1684年清朝正式设立台湾省 C、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 D、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
15、宋代经济文化高度发达。有外国学者曾这样评价13世纪的中国:“在社会生活、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诸领域,中国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国家。”下列关于宋代史事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开始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
②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的基本成熟
③郭守敬革新浑仪,创造出简仪
④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16、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域广大,民族众多,推进了新的民族融合。下列关于元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举措,叙述正确的是( )A、设立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的管辖 B、由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区 C、设立行省统辖河北、山西、山东地区 D、设理藩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
17、唐朝时,周边各族迅速发展,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下列有关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玄宗为“天可汗” B、唐朝中央政权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统辖天山南北 C、唐玄宗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D、唐玄宗册封突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
18、按照南朝政权建立的先后顺序,下面四幅图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③④②① C、②④①③ D、④②③①
-
19、有学者认为,在进行新王朝统治的顶层设计时,汉朝君臣选择了基本沿袭秦朝创立的法令制度的做法,“与秦朝不同,汉初采取了郡县与分封诸侯国并行的体制。然而,这一体制却给汉初政权的稳定埋下了隐患。”下列项中,属于其“隐患”的是( )A、“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 B、“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C、“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 D、“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
-
20、先秦某一思想家把世界上事物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称之为“天之道”或“道”,认为事物之间普遍存在对立的矛盾,而且各种事物在矛盾中经常向它的反面运动变化。下列观点出自该思想家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C、“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 D、“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