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财政收入表
年份
米麦(万石)
布(万匹)
绢(万匹)
宝钞(万锭)
银(万两)
1430
3979
20.5
94.1
7388.9
32.9
1552
2659
13.3
32.0
2414.4
243.3
1621
2780
12.9
20.6
8.1
755.2
——摘编自《明实录》
材料二 白银作为贵金属货币,并不等同于财富……中国输出的商品是以资源的高耗费为前提的,包括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而西方输出的是贵金属,这些贵金属是从殖民地掠夺而来的,西方人并没有为此支付应有的成本——没有为此耗费自己的生存资源。这意味着白银流入越多,中国民众赖以维持基本生存的资源流失越多,白银加剧了中国下层民众,特别是农民的贫困。
——摘编自李宪堂《白银在明清社会经济中生发的双重效应》
材料三 1933年美国宣布“白银国有令”而导致的国际银价暴涨,加之日本在华北进行侵略活动,大肆走私白银出口,导致中国的货币白银迅速外流。1935年11月,国民政府财政部公布公告宣布实施法币。统一以法币为支付所有以银币单位订立之债务,应准照面额于到期日以法币清偿之,所有银元持有人,应即将其缴存政府,照面额换领法币。
——摘编自王乔《近代中国货币法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财政收入的变化。结合所学,从明代改革的角度简述出现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白银流入中国的途径,并结合所学分析白银大量流入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美国宣布“白银国有令”的背景并指出在“白银国有令”影响下民国时期我国货币政策的变化。 -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红色研学是一种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研学活动,通过参观红色革命纪念地、了解红色历史、学习红色精神等方式,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文化素养。
已有红色研学路线如下:
路线一: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东北抗联博物馆——抗美援朝纪念馆
主题:中国国际地位提升
介绍词: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三省,中国民众的抗日救亡运动兴起,中国局部抗战由此开始,拉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东北抗日联军浴血奋战,有力支援了全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战场成为东方主战场。1953年,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
路线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旧址——陕甘宁边区政府礼堂旧址——平山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
以路线一为例设计路线二的研学主题及介绍词。
-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就基层管理制度而言,在秦朝已经确立了一个模式,即在编户相互监督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由教化、征税、治安三个部分组成的管理结构。二千余年以来,典型意义上的乡官逐渐沉沦,但基层治理的基本结构依然保持不变。专制政府在利用乡民治理乡民方面似乎也越来越得心应手,历朝政府都试图建立一种机制,最早便是秦汉的什伍组织,邻里监督,善恶相告,甚至有罪连坐……明中期王守仁巡抚江西时更是以书面化表达了邻里监督。
——摘编自张德美《古代乡官的嬗变》
材料二 就“皇权是否下县”,有两种观点可供讨论。
观点一:自秦置郡县以来,历史上从来都是“皇权不下县”。……在宋代以后的历代王朝统治中,国家的行政治理局限在县一级,县以下基本属于自治无为的状态,官员不负责治理,乡绅构成了县以下社会秩序的主要支配阶层。……县城以下的乡村是由宗族和乡绅自治的,所谓国权不下县,县下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靠乡绅。
观点二:从东汉一直到中古时期唐朝甚至宋朝早期的基层社会,常见情况还是由皇权下县控制的编户齐民。……根本就没有后世所谓皇权不下县那种“乡绅自治”的影子。
——据温铁军《半个世纪的农村制度变迁》等改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秦朝乡级基层组织“管理结构”的具体内容。指出王守仁“以书面化表达了邻里监督”的措施。(2)、据材料二、结合宋代相关史实,从基层治理和社会救济角度,任选一种观点进行阐述。 -
4、关于历史方法论的问题,梁启超受德国著名历史学家、被视为近代史学“西方的修昔底德”——兰克的影响较深。他曾以兰克的口吻说,历史学家应“搜辑以求备,鉴别以求真。既备且真,而或去或取与夫叙述之详略轻重,又当注意焉。否则,淆然杂陈,不能成一组织体也。”材料表明,对于历史研究梁启超认为要注重( )
①搜辑史料的完备性 ②鉴别史料的真实性
③叙述历史的条理性 ④借助学术的想象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5、下图是华北人民政府张贴的布告:“为适应国民经济建设之需要,特商得山东省政府、陕甘宁、晋绥两边区政府同意,统一华北、华东、西北区货币,决定: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合并为中国人民银行,以原华北银行为总行,所有三行发行之货币,及其对外之一切债权债务,均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承受。”据此推断( )A、该政府是抗战时期的边区政府 B、该政府确定人民币为法定货币 C、华北银行曾在此积极推行法币改革 D、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
-
6、“这里素有‘塞北江南’的美誉、这里经历了西夏的兴衰、这里历代长城斜贯而过,这里从1958年开启全新篇章。”这一少数民族自治区是下图中的( )A、
B、
C、
D、
-
7、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英国颁布法律,把医院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和教育等都交给相关公司承担,通过市场竞争机制让大量私有部门和志愿部门参与到地方自治当中来,从而使得基层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材料反映了( )A、西方政府行政能力的削弱 B、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 C、英国福利国家政策的调整 D、西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
8、某文件记载:“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并为此目的:采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并以和平方法且依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该文件是( )A、《联合国宪章》 B、《战争与和平法》 C、《万国公法》 D、《非战公约》
-
9、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传统法律思想的基础上,融合了启蒙思想家们提出的思想主张,制定了各自的法律制度。这些法律制度从理论上看,包含着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其中有( )
①在国家权力结构层面坚持权力制衡和三权分立
②在法律内容上注重强调保障个人财产权等权利
③在法律实践中以遵循先例为基本原则
④在司法实践的过程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
10、英国官僚体制中有一类“行政级官员”,他们分为常务次官、副常务次官、次官、助理次官、特等主管等。该类官员( )
①负责制定政策 ②与内阁共同进退 ③可以长期任职 ④进入体制时由考试录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1、13世纪初的《大宪章》中规定:“除战时与余等敌对之国家之人民外,一切商人,倘能遵照旧时之公正习惯,皆可免除苛捐杂税,安全经由水道与旱道,出入英格兰,或在英格兰全境逗留或耽搁以经营商业。”这一规定A、推动英国等级君主制的建立 B、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体现了自由竞争的启蒙思想 D、适当照顾了市民阶层的利益
-
12、官员选拔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请对下列近现代中国官员选拔制度的表述按时间先后进行排序( )
①“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得应文官考试。”
②“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
③“京外大小文武各学堂,均应钦遵谕旨,以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宗旨。”
④“录用担任一级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得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得办法。”
A、①③②④ B、②①③④ C、③①④② D、③①②④ -
13、如下图是某校高二学生在历史研究性学习中用到的主要参考书,据此推知,该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秦南征岭南的过程 B、隋对百越地区的治理 C、唐与吐蕃的和亲 D、唐与南诏的友好关系
-
14、学者巩绍英曾这样描述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这样一层一层地像剥笋一样,无非是‘人主之狎近幸而憎尊望者逼己’……尽量把权力保持在皇帝自己手里”。关于这一制度的演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 B、东汉尚书台被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C、宋朝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D、唐中后期在一些战略要地设节度使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西班牙入侵美洲之后,不断将美洲白银开采,运送到本国和其他殖民地,运送到本国的白银通过外债和贸易流通到西欧各国,西欧接着同中亚、南亚进行贸易,白银流向东方,再通过中国同南亚的贸易流入中国,而西属殖民地也通过和中国的贸易流入中国。这一时期也正是欧洲建立其世界中心的时期,全球化已经不可避免的波及到了亚洲、非洲和美洲。
——摘编自刘昊《欧洲世界体系与美洲白银——16、17世纪美洲白银的流向研究》
材料二 马克思的国际货币理论认为,主权货币发挥世界货币职能具有天生的缺陷。首先,单一的世界货币格局是一种不公平的结构,充当世界货币的主权货币发行国能够获得巨额的国际铸币税和国际通货膨胀税收益。第二,单一的世界货币格局是一种不稳定的结构,国际货币支付手段职能的前提是货币发行国强大的信用保证。第三,货币价值尺度的二重性决定了国际市场上只能有一种货币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多极世界货币格局会导致货币发行国之间的摩擦。
——摘编自孙业霞《从马克思国际货币职能看主权货币充当世界货币的弊端》
注:主权货币,又称主权信用货币。是以某一主权国家的货币作为基准作为国际储备货币。世界货币是指被各国普遍接受、在国际商品流通中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货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洲白银在近代世界体系形成过程中的作用。(2)、结合世界货币体系演变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列为东汉与唐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划地图。
材料二 明初废行中书省而设三司,但由于分别由朝廷垂直领导,因而在实际生活中经常出现效率低下的情况,督抚制度应运而生。明代的督抚并非定制,而是朝廷派出的监督机关,遇事而设,事毕即撤。但督抚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经常涉及地方日常事务的处理问题,其权力逐渐超过三司,成为地方三司长官的上级。总督设置作为一种制度,在明代并未完成,它只是为清代总督成为地方大吏开启先河。
——摘编自李晓辉《明代督抚制度研究——以中央地方关系为视域的考察》
材料三 清初的督抚,虽贵居封疆大吏,然其实际行使的权力不过是承旨办事而已。太平天国运动成为晚清督抚权力变动的转折点,其后的社会巨变,督抚进一步掌握了清廷的军事、财政、外交等大权。至20世纪初,督抚往往互通声气,集体行动,牵动全局,东南互保充分显示了督抚们的声势,事后,各督抚非但未被治罪,反而以“保障东南”之功受到清廷的嘉奖。
——摘编自郭继武《东南互保与晚清政局》
(1)、根据材料一、比较东汉与唐朝时期地方行政区划的不同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督抚制度的特点。(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明代和清初相比,晚清督抚制度发生的重大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
17、随着葡萄牙、西班牙的衰落,教皇子午线很快遭到荷兰、英国等国的反对。在荷兰与西班牙的航海冲突背景下,1609年格劳秀斯在其《海洋自由论》中提出,在自然法及国际法的理念内,荷兰人完全有权利和东印度开展海外贸易并享有自由航海权。这说明( )A、教皇主宰国际事务的处理 B、国家利益冲突呼唤新的国际规则 C、国际法的主体为民族国家 D、早期殖民扩张导致国际冲突加剧
-
18、1950年,毛泽东在首次全国劳模表彰大会致贺词中谈到:“你们是全中华民族的模范人物,是推动各方面人民事业胜利前进的骨干,是人民政府的可靠支柱和人民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这表明劳模表彰( )A、顺应了工业化发展的趋势 B、推动了社会主义改造进行 C、完善了新中国的基层治理 D、贯彻实行了党的群众路线
-
19、如图是1928—1936年间中国海关税收总额变化表。对图信息解读准确的是A、东北易帜推动关税收入增加 B、中国关税斗争取得胜利 C、日本侵华导致税额持续下降 D、税额受到内外局势影响
-
20、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认为“旧法编审均徭,有丁银、门(户)银,而无地银,则以费本产业稳括并论也。今去其门银,而以地银易之,则田家偏(遍)累,而贾贩之流,握千金之资,无陇亩之田者,征求不及焉,此农病而逐末者利也。”这折射出( )A、一条鞭法弊病显现 B、工商皆本得到认同 C、摊丁入亩陷入困境 D、重农抑商政策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