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宋朝史实·卷十五·财用》中的一段记载:“始,益州(今四川成都)豪民十六户,连保作‘交子’,印文用屋木人物,铺户押子,各自隐秘题号,朱墨间错,以为私记。书填贯数,不限多少,街市交易,如将‘交子’要取现钱,每贯割落三十文为利。”该现象的出现根源于( )A、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B、金融方式的创新 C、商人为获取高额利润 D、印刷业技术高超
-
2、据如表可知,新时代的中国( )
时间(2018年)
名称
主旋律
主旨演讲
4月8日—11日
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
改革开放
《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
6月9日—10日
上海合作组织青岛
弘扬“上海精神”
《弘扬“上海精神”构建命运峰会共同体》
9月3日—4日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
“一带一路”
《携手共命运同心促发峰会展》
11月5日—10日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
市场开放
《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会界经济》
A、已经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B、重点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关系 C、彰显负责任的大国担当 D、积极参与联合国为中心外交活动 -
3、1950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确立了“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四大基本原则。1956年,豫剧电影《花木兰》上映,塑造了巾帼不让须眉、一片赤胆忠心只为祖国的花木兰形象。这体现了当时( )A、工业化建设的推进 B、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C、社会主义的新风尚 D、百花齐放方针得到落实
-
4、董仲舒《春秋决狱》记载,一民妇(甲)的丈夫溺水而亡,甲的母亲私自做主,将甲另嫁他人。有人认为“夫死未葬,法无许嫁,以私为人妻,当弃市(死刑)。”但是,官员考虑到甲的动机,最终判决甲罪不至死。这一判决( )A、体现了礼法之间的调和 B、强调程序正义与公平 C、标志着中华法系的确立 D、以尊卑为量刑的原则
-
5、唐朝宰相薛元超以门荫入仕,感叹“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诗人章孝标中进士后,作诗抒怀:“及第全胜十政官,金鞍镀了出长安。马头渐入扬州郭,为报时人洗眼看!”由此可知,唐朝科举( )A、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途径 B、通过进士科考试即可任官 C、注重诗赋等个人文学才能 D、进士出身的官员声望较高
-
6、西周至春秋时期,不少诸侯国未能严格执行嫡长子继承制,如齐国“传弟或其他” 与“传子者”不相伯仲;楚国虽然传子,但多“行少子继承制”;秦国则信奉丛林法则,“择勇猛者立之”。这反映了( )A、分封制有名无实 B、宗法制遭到破坏 C、世袭制不能延续 D、禅让制影响久远
-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宋境内10万户以上的城市,神宗时有40多座,徽宗时增至50多座,而唐代仅十余座。户数在20万以上的城市有开封、京兆府、临安等6座,其中开封和临安的人口皆在百万以上。此外,星罗棋布的镇和草市对城市化进程及区域性地方市场网络的形成,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传统政治性城市的工商业成分不断增长,成都、苏州等城市逐步成长为区域性经济中心,同时以纺织、冶金、盐业等为主业的一些生产型工商业城市先后崛起。伴随城市功能的变化,其建制与格局出现前所未有的新风貌,坊、市界限被彻底打破。
在工商业发展与城市化加速的互动过程中,生产、生活资料急速涌入市场,商品经济的规模扩张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使政府的商税收入得以大幅增长,约占政府货币总收入的1/5。随着城市的发展,顺应市民阶层精神生活需要的民间通俗文艺也迅速崛起,大放异彩。
——摘编自王家范等《大学中国史》
(1)、根据材料,概括北宋时期城市化的主要表现。(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城市化的重要影响。 -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元554年,宇文泰掌握了西魏政权,面对当时三国鼎立的局势,西魏在经济和军事方面都显得相对薄弱。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宇文泰仿服前朝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官制改革是核心之一。他命汉族士人苏绰、卢辩依据《周礼》设立了六官,并明确了各个官职的职责与权力。宇文泰还推行了一系列配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政策,如颁布“六条诏书”,包括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等内容。这些改革提升了西魏的治理能力,同时取得中原地区汉族大地主阶级的拥护和归向,从而支撑起胡汉一体化的隋唐政权。
——商编自赵帅淇《经说与现实之间:西魏官制的改革历程》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魏官制改革的影响。(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魏官制改革能够成功的原因。 -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阶级关系的新变化,特别是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为文化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面对剧烈的社会大变动,拥有不同背景、来自不同阶层和集团的知识分子,代表各自的阶级、阶层或集团利益,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各国新兴的统治者,出于自身统治的利益需要,礼贤下士,延揽人才,寻找治国之策和思想上的代言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奠定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思想根基,影响了后世文化演进历程中众多观念的形成与定型。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
10、据《元史》记载,“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可以用来说明( )A、唐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B、元朝边疆与内地没有差异 C、行省制度提高边疆治理水平 D、现代中国的版图基本奠定
-
11、宋朝时期,上流社会对体育礼仪的规定非常严格,如打球包括了鼓乐、服饰、仪式等诸多程序和规矩,礼法森严。朱熹提出“修建射圃,提倡习射;效法孔孟,尊崇六艺以及登山郊游,导引调息”的体育思想。这体现出宋朝时期( )A、政府制定体育竞赛规范 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C、道德教化影响体育运动 D、民众娱乐生活丰富多彩
-
12、宋初,《宋刑统》继承了唐律良贱不婚的条文,但随着社会现实的变化,“婚姻不问阀阅”已经成为不少家庭恪守和遵从的信条,嫁娶不重门户的现象并不少见。由此可见宋代( )A、国家控制松弛 B、门第观念淡化 C、政府重文轻武 D、门阀士族强大
-
13、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六年正式在皇宫内设立了翰林学士院,选任擅长文学的亲信充任翰林学士。翰林学士没有专门的办公场所和属员,不计官阶品秩,主要负责起草军国大事的诏制,而中书省官员则负责起草对一般臣僚的任免及例行文告。唐代翰林院的设立( )A、提高了三省的工作效率 B、实现了行政权的合理分工 C、扩大了任用宰相的范围 D、加强了皇帝对朝政的控制
-
14、历史兴趣小组开展“图像证史”主题探究活动,选用了下列两幅图片。据此判断,该兴趣小组探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唐代( )
A、民族交融 B、制度创新 C、中外交流 D、文化繁荣 -
15、察举制下,无论贤良方正,还是孝廉、茂才,到中央后,都须经过考试,才能量才录用。科举制下,士人自愿报名,经分科考试,依据成绩选取人才。这两种制度都利于( )A、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扩大选官用人范围 D、提高官员从政素质
-
16、魏晋时期,各民族政权都撰述国史,且多记录君臣忠义之节、经国字民之务。隋唐时期,前人所撰北魏史被承认为“正史”,且新撰《北齐书》和《周书》也都列入“正史”。这反映( )A、民族隔阂已经消失 B、天下一家的观念发展 C、华夏认同意识产生 D、盛世修史已成为惯例
-
17、北魏孝文帝制定鲜卑“族、姓”,把鲜卑贵族纳入门阀序列,形成士族门第,将鲜卑门阀士族享受政治特权制度化。孝文帝此举( )A、打击了守旧贵族势力 B、确立了九品中正制度 C、加速了鲜卑汉化进程 D、促进了鲜卑阶层流动
-
18、胡饼是由西域传入中原地区的烤制美食,深受民众青睐。据《晋书》记载,西晋时人王长文“于成都市中蹲踞啮胡饼”,王羲之少时曾“坦腹东床啮胡饼”。据此可知;当时( )A、外来食物占据主导 B、汉人胡化风气盛行 C、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D、民族交融得到加强
-
19、据《后汉书·安帝纪》记载,东汉永初年间朝廷分别从丹阳、吴郡等地调粮赈济江北。另据考古发现,湖南、江西境内出土了大量的东汉陶罐、陶仓等。这些现象说明当时( )A、陶瓷技艺取得明显进步 B、江南地区经济有所发展 C、北方农业水平落后南方 D、政府直接经营商贸活动
-
20、据《春秋》等书记载,200多年间,鲁国朝见晋国33次,朝见齐国40次,而朝见周天子仪7次。据此可知,当时( )A、周上室日益衰微 B、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C、分封制完全崩溃 D、齐晋加强中央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