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下表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关键词的变化情况。通过这一变化可以看出(     )

    年代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21世纪初

    关键词

    韬光养晦

    战略伙伴关系

    负责任的大国

    A、中国已成为当今国际关系的主导者 B、时代主题的不断变化 C、中国的综合国力与影响力不断增强 D、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 2、20世纪60年代,在工农业生产中,逐渐派生出女拖拉机手、女子测量队、女子地勘队等以女性为主体的工人队伍,她们被称为“铁姑娘”,成为那个时代怒放的铿锵玫瑰。“铁姑娘”群体的出现反映了(     )
    A、妇女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改造 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主要力量 C、经济利益激发劳动者积极性 D、艰苦奋斗的社会主义精神风尚
  • 3、中国共产党某份文件指出:“凡军事行动已经结束,土地改革已经彻底实现……即应实行普选,召开大行政区的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选举大行政区人民政府委员会”。据此判断该文件发布的时期应为(     )
    A、土地革命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新中国成立后
  • 4、徐继畬《瀛寰志略》一书在定稿出版时,接受好友张穆建议,将“亚细亚以中国为主”改为“坤 舆大地以中国为主 ”,将《皇清一统舆地图》置于《亚细亚图》前。在“凡例”中,谨慎地申明 “此书专详域外 ”。这反映了徐继畬(     )
    A、民族国家意识浓厚 B、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C、积极倡导学习西方 D、具备广阔国际视野
  • 5、“从汉代至清代中晚期,包括新疆天山南北在内的广大地区统称为西域。自汉代开始,新疆地区正式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汉朝以后……任何一个王朝都把西域视为故土,行使着对该地区的管辖权。”以下不属于历史上对新疆地区管理措施的(     )
    A、设置西域都护府 B、设置北庭都元帅府 C、设置安西都护府 D、设置西宁办事大臣
  • 6、史学家陈寅恪指出,综括言之,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二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注: 以降表以来)之新局面。下列选项可以支持该观点的是(     )
    A、创设藩镇以加强边防 B、设立政事堂,后改为中书门下 C、施行儒佛道三教并行 D、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流行
  • 7、《隋书 ·地理志》记载,因魏晋时期实行州、郡、县三级制,官吏众多,十羊九牧。隋文帝采纳“存要去闲、并大去小”的建议,下诏罢废郡级建置,以州统县,九品以上的官员一律由中央 任免。炀帝进一步改州为郡,实行郡、县二级制,同时对郡县大加省并,由隋初211州、508 郡 减为 190 郡。上述措施的实行(     )
    A、旨在提升地方官员行政效率 B、导致了隋朝政府强干弱枝 C、彻底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助长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 8、《汉书》记载,王成担任胶东相时,因政绩突出得到汉宣帝赞扬,后宣帝下诏丞相、御史查问郡国上计,发现王成弄虚作假、谎报政绩,宣帝下诏处罚王成,并要求“上计簿,具文而已,务为欺谩,以避其课 ”“御史察计簿,疑非实者,按之,使真伪毋相乱 ”。据此判断(     )
    A、御史大夫负责汇总数据制成计簿 B、汉代官员政绩的真实性存疑 C、上计考核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 D、汉代计簿欺瞒现象较为普遍
  • 9、秦朝时,南郡(战国时属楚地)的郡守曾向其下属各县道发出文告,声称“ 民各有乡俗,其所 利及好恶不同,或不便于民,害于邦 ”,而国家制定和颁布“法律令 ”,可用来“教导民,去其淫僻,除其恶俗,而使之之于为善也 ”。该文告(     )
    A、显示秦律注重尊重民俗 B、警示秦律严刑峻法的危害 C、表明秦律重在强调教化 D、强调秦律巩固统一的作用
  • 10、《礼记 ·丧服传》中记载:“诸侯之子(非嫡长子)称公子,公子不得称(祭祀)先君;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不得祖(祭祀)诸侯。此自卑别于尊者也。”材料中的规定主要体现的是(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礼乐制
  •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10世纪开始的自然环境恶化,使得当时中国的平均气温下降了1℃,这对地处西部、北部的游牧民族打击很大,很多草地出现了沙化,而原先的一些绿洲也逐渐干涸,于是游牧民族向南迁移便成为一种自然的选择。其次,北方游牧民族之所以能这么成功地向南发展,还有赖于一个事实,那就是此时中原王朝的懦弱和管理上的内部空虚。

    ——摘编自赵红军《小农经济、惯性治理与中国经济的长期变迁》

    材料二   南方远离在北部边疆生活的民族政权,且其西、南两面都无势力较强的非汉族力量,东面则是大海,周边环境比较安全。宋代南方人口稠密地区能在一定的人口压力下保持着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除了依靠扩大耕地面积和向开发中地区迁移以外,还要依靠大量的人口投身于工商业和农业多种经营以及非生产部门。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人口史·第三卷·辽宋金元时期》

    材料三   宋代江南各路人口密度统计表(人/平方公里)

    时期

    江南东路

    两浙路

    江南西路

    荆湖南路

    福建路

    北宋后期

    24.9

    30.7

    27.7

    17.0

    16.0

    南宋中期

    27.9

    32.9

    37.7

    22.5

    25.4

    ——摘编自郑学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公元10世纪后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带来的影响。
  • 12、《金史》记载:“金之初年,诸部之民无它徭役,壮者皆兵,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及遣使诣诸孛堇征兵,凡步骑之仗糗皆取备焉。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这表明金朝猛安谋克制度(     )
    A、适应了农业生产需要 B、实现了疆域内民族平等 C、具有军事组织的特点 D、受到了中原文明的影响
  • 13、辽道宗耶律洪基自谓”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中华”,并下诏设学养士,在各州相继建立孔子庙,并颁赐”五经”诸家注疏,命令博士、助教认真传授。这反映(     )
    A、多民族政权并立 B、大一统局面形成 C、各民族文化创新 D、汉文化影响深远
  • 14、宋朝时负责承转奏章的职能机构有:进奏院、登闻检院和理检院等。它们面向不同身份的官员和民众各行其政,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信息传递网。这一做法(     )
    A、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B、有利于君主集权加强 C、避免了决策的失误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 15、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集中反映。下列两首诗歌可用于说明,由唐至宋(     )

    脱鞍哲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唐)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递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宋)赵恒《劝学诗》

    A、门第观念趋于淡化 B、社会控制相对松弛 C、民族战争逐渐减少 D、治国方略发生变动
  • 16、如图中唐朝税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实行均田制 B、实施两税法 C、实行了租庸调制 D、解决了土地兼并
  • 17、安史之乱期间,吐谷浑、于阗、回纥、吐蕃等少数民族政权或“请助讨贼”或“请助国供灵州军粮”,积极助唐平乱。唐玄宗感叹道:“西戎北狄,吾常厚之,今国步艰难,必得其用。”唐朝能得到少数民族政权支持的主要原因是(     )
    A、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B、受到唐玄宗人格魅力的感染 C、少数民族地区的物资充足 D、安史之乱动摇少数民族统治
  • 18、《资治通鉴·唐纪》载“每议政之际,是非蜂起,上不能决也。”同时,当时也有“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的说法。这反映了三省体制(     )
    A、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 B、推动了政治决策民主化 C、削弱了皇帝的专制权力 D、三省相互牵制降低效率
  • 19、东汉末年至魏晋之际,关中、中原两大经济区的人口急剧减少,北方士民纷纷背井离乡,举家南迁。此后南方许多荒原变成肥田沃野,荆扬的洞庭、鄱阳、太湖流域成了谷仓地带,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三熟之稻”。这说明当时人口南迁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造成了南方人多地少的矛盾 B、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 C、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态 D、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 20、以下是国际秩序发展史上重要事件的节选。

    材料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签订,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

    1815年,欧洲各国在维也纳会议及此后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即维也纳体系。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928年8月,美、法等国签订了《非战公约》,宣布缔约各国在相互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揭开二战的序幕。

    1945年6月,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确立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围绕“国际秩序”自拟题目,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上一页 92 93 94 95 9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