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在蔬菜专用的收获机器收获莴苣时,会先用射线照射莴苣头以确定其是否成熟。当机器横向通过作物时,作物发出的辐射能量下降到低于某预定数值时,仪器就会发出一个信号,用以说明射线所照射的莴苣是可以摘取的,机器上的切割机就会自动切下所选定的莴苣。这主要体现了现代农业生产工具的
    A、智能化 B、规模化 C、市场化 D、社会化
  • 2、随着工厂的出现,工厂制度逐渐形成,工厂主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采用流水进行生产。工厂管理制度的优势体现在

    ①标准化生产   ②提高生产销路   ③提高生产效率   ④挖掘工人劳动潜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3、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遣使来华,清朝皇帝的回信)尔国距中华过远,遣使远涉,良非易事;且来使于中国礼仪不能谙习,重劳唇舌,非所乐闻。天朝不宝远物,凡尔国奇巧之器,亦不视为珍异。尔国王其辑和尔人民,慎固尔疆土,无间远迩,朕实嘉之。嗣后毋庸遣使远来,徒烦跋涉。但能倾心效顺,不必岁时来朝始称向化也。俾尔永遵,故兹敕谕!

    ——《清仁宗实录》

    材料二   以下是英国使臣给乾隆皇帝祝寿的“礼单"和中国回赠给英国的“礼单”。英国礼单:天体运行仪和望远镜;座钟一架;天体仪;地球仪;奇巧椅子一对(能随意转动);毛瑟枪、连珠枪、铜炮,榴弹炮数门;军舰模型;以及英国的土特产若干。中国礼单:珐琅、珍宝、玉器、漆器、花缎、画册、鼻烟壶、扇、签、普洱茶48团、茶膏9匣和各色食品等。

    ——摘编自《1793年乾隆英使觐见记》

    材料三   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求其良且熟焉,亦无他深巧耳。……盖内地将弁兵丁虽不乏久历戎行之人,而皆睹面接仗。似此之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见面而接仗者,未之前闻。徐尝谓剿匪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是已。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奈何奈何!

    ——选自林则徐谪戍伊犁途中致友人的信函

    (1)、阅读材料一,指出在发展两国关系方面,中国皇帝回信与英方要求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2)、材料二中“两张礼单”中的礼品有什么特点?从中可以看出中英两个国家有怎样的不同。
    (3)、根据材料三,指出林则徐的信关注到什么问题。以此为视角,结合学所阐述林则徐、魏源揭开“向西方学习以教亡图存”的序幕。
  •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其中640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分属160行,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交易。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明清时期,在农业领域积极引进高产作物,如玉米、马铃薯、花生,并扩大其耕种面积,同时出现农业作物的分区,农产品逐步向商品化模式发展。手工业领域包括的范围不仅日渐广泛,同时在各个行业的规模、数量、工具以及技术方面都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对促进手工业领域商品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农业和手工业经济的发展,促使了当时商业领域的进一步繁荣,主要表现在市场规模的扩大、商品种类的增加、区域性商人群体的结盟以及白银的广泛使用等方面。另外,新兴商业城市以及商业化的市镇经济也逐渐兴起,并且开始出现区域性的商业中心,如松江、杭州等城市。

    ——摘编自姚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新思考》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述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秦统一后的2000多年间,不同王朝国家的边疆治理政策各有特点,但有一个基本的倾向是“守中治边”,“守在四夷”。这一方略以王朝统治的中心区和各民族生活的边疆区域的划分为前提,这种边疆治理方式不仅增进了边疆各民族与中央王朝统治者所属民族(主要是汉族)的交流和融合,将为数众多的边疆各民族整合到统一的政治共同体中,而且稳定了王朝国家的边疆。

    ——摘编自周平《我国的边疆与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一,判断图中自对应的历史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这两个时期经略青藏高原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个时期边疆治理的共同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 6、如图为郑和航海路线图。对郑和下西洋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

    A、加强与亚非诸国的联系 B、阻挡了列强对沿海的侵略 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实现了对边疆的有效管理
  • 7、明清时期,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其中“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主要是指(     )
    A、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C、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 D、美洲等地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
  • 8、宋朝时期人们的婚姻择偶不再关心祖先名望,时人将这些变化概括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此现象可用来说明宋朝(     )
    A、社会控制松弛 B、门第观念淡化 C、人身束缚减轻 D、社会身份平等
  • 9、宋代一亩或一亩多地即可养活一个人。而战国则要二十亩至三十亩(折今四至六亩)方能养活一个人……宋代最发达的地区的单位面积产量,大约是战国时代的四倍、唐代两倍有余。与此相关的因素是(     )
    A、稻麦复种技术的推广 B、《农书》等农业专著的指导 C、美洲高产作物的引进 D、南方地区植棉逐渐普遍
  • 10、从下面一幅地图中能提取的有效信息是该时期(       )

    A、长途贸易发展迅猛 B、海外贸易异常繁荣 C、南北经济差距扩大 D、水、陆交通都发达
  • 11、如图古代元朝帝国构建示意图。据图可知,元朝(     )

       

    A、行省设置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 B、统治模式体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C、边疆与内地管理呈现出一体化 D、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
  • 12、下图是我国古代某个时期中央政权与西北地区关系形势图,这一时期是我国(     )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清代
  • 13、“郡县政令受制于中央,郡县守食不世袭,视实际服务成绩为任免进退,此为郡县制与宗法封建性质决然不同之点。”材料意在强调郡县制的设立(     )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消除了宗法观念 D、推动了经济发展
  • 14、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针对社会的急剧变化热烈争辩,著书立说,阐述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下列选项中符合老子主张的是(     )
    A、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B、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C、兼相爱,交相利;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D、人性本恶;隆礼重法。
  • 15、西周时期的宗法制是具有血缘关系的宗族组织内部的制度,严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周王是大宗,诸侯是小宗。诸侯国内,诸侯是大宗,卿大夫是小宗,以此类推,层层区别。由此可见,这一制度(       )
    A、受到了神权思想的影响 B、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格局 C、沿袭了前代内外服制度 D、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 16、玉璋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在今陕西、山东地区最早出现的一种玉礼器。如图为二里头文化前后东亚地区玉璋的分布示意图。据此可知当时华南和中原地区(     )

    A、生产力发展水平接近 B、形成相同的文化认同 C、已存在经济文化联系 D、确立了政治隶属关系
  • 17、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臣愚以为使者诸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其中要求地方郡国每年推举二人。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或以货贿自通,或以计协登进。……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慢主惘时,实为乱源。

    材料三   此种制度较广泛地向地方各阶层的地主们打开了通过考试入仕的途径。因而各地地主特别是过去的寒门,商人地主等……也取得了高官厚禄,参与政权。

    (1)、材料一反映的是历史上选拔人才的什么制度?在此前的奴隶制时代我国主要采用的选官制度是什么?
    (2)、材料二描述的又是哪种选官制度?它主要盛行于哪一历史时期?
    (3)、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制度?它产生于什么时期?有什么影响?
    (4)、选官制度的变化呈现出什么样的趋势。
  • 18、闯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魏太和年间关于迁都问题的大讨论

    改革派

    孝文帝元宏

    元澄等宗室王

    李冲等汉族高门人物

    清醒认识到鲜卑族与汉族的文化差距,认为这是导致政权不稳的重要因素,主张迁都。

    保守派

    太子元恂

    穆泰、陆叡等北魏元老重臣

    认为一旦迁都,鲜卑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势必改变,失去游牧民族强悍善战的性格和习惯,反而不利于鲜卑贵族的统治。

    中间派

    高闾、李同等鲜卑贵族中的开明知识分子

    对落后的塞上与苦寒的平城并不十分留恋,不反对迁都。但认为迁都后朝廷的典章制度可以学习汉族,而鲜卑族服装、语言等风俗习惯应保留下来。

    ——摘编自崔明德、佟宝锁《“怀土”与“变俗”:北魏太和年间关于迁都问题的大讨论》

    (1)、根据材料,分析孝文帝迁都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从北魏迁都问题大讨论中得到的改革启示。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了宋代,传统的世家大族不复存在,他们承担的代表朝廷维持地方的职能落空。面对民间社会的日益平民化和孤立、碎片化,北宋吕大钧兄弟以士大夫的强烈责任感,希望用儒学的道德纽带改变这种状态。熙宁九年(1076),吕氏兄弟率先在关中创建《吕氏乡约》,建立起中国最早的成文的乡村自治制度。《吕氏乡约》和王安石推行的“保甲法"隐隐对立,与其最大的不同是实行以礼教为依据的道德约束。吕氏兄弟认为邻里乡党犹如“身有手足,家有兄弟",主张“以礼化俗”“患难相恤”,尽力将礼贯穿到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解决了王安石保甲法带来的新的社会问题,“关中风俗为之一变”。

    ——摘编自李建国《<吕氏乡约>产生的历史条件》

    材料二 明洪武三十一年, 朱元璋颁行《教民榜文》,要求人民读大诰三编明法制,宣讲反联吕氏乡约观念的圣谕六言也列入其中。《教民榜文》的总体特征就是教化,可以视为明朝乡约制度初立。正德年间,王阳明巡抚南赣,鉴于当地社会秩序受到破坏的现实,他实行十家牌法,形成保甲制,并综合《圣谕六言》和《吕氏乡约》制订《南赣乡约》。他在篇首指出,“今特为乡约,以协和尔氏,“死丧相助,患难相恤”,“共成仁厚之俗”。乡约、保甲相结合成为王阳明乡村治理的主要措施,并在明朝中期的地方行政实践中取得成功。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在全国推行乡约,形成了通过乡约治理基层社会的统治特色。

    ——摘编自常建华《乡约的推行与明朝对基层社会的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吕氏乡约》产生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概括明朝通过乡约治理基层社会的新特点,简析乡约在古代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 20、一条鞭法推行之初,张居正心怀担忧地说:“果宜于此,任从其便;如有不便,不必强行。”在实行进程中,全国各地适时出台不同的征收标准和税率,改革速度也有快有慢。上述史实表明,明朝在赋役改革时力图(     )
    A、消除赋役不均现象 B、限制白银流通范围 C、严密控制人丁户籍 D、避免激化社会矛盾
上一页 92 93 94 95 9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