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下表是有关先秦历史的典籍叙述。据此推断,该时期(     )

    史料内容

    出处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替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史记.周本记》

    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务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

    《左传.襄公十四年》

    A、原始民主传统有一定影响 B、宗法血缘关系逐步瓦解 C、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 D、周王权力遭到严重削弱
  • 2、孟子认为统治者应“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而韩非认为“夫严家无悍虏(凶悍的奴仆),而慈母有败子,吾以此知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体现了中国最早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②孟子的德治思想更受统治者的青睐

    ③韩非子看来道德教化没有真正实效                    ④实质上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治国理念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元朝开启了“大中国”时代

    材料一元朝统一天下,在我国历史上堪与秦灭六国相提并论。如果说秦朝统一的是农耕地区,那么元朝统一的便是农牧两区。从此,女真人的金国、党项人的西夏、契丹人的西辽、藏族人的吐蕃、白族人的大理、汉民族的南宋全部被蒙古人统一在了一个政权之下。

    ——《元朝之前是小中国,元朝之后是大中国》

    材料二元朝的统治究竟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张帆教授认为,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都属于“小中国”,元朝以后才有了“大中国”。

    ——黄晓峰等《张帆访谈:元朝开启了“大中国”时代》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元朝开启了‘大中国’时代”。

  •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高祖制定了重农抑商的政策,不许商人穿丝制品、操兵器、乘车骑马,不许他们做官,加倍征收他们的算赋。但是商人通过囤积居奇,操纵物价,用高利贷盘剥农民,成了富人,他们用钱财结交王侯,抬高了社会地位,以至文帝时出现了“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的严重形势。针对这种情况,文帝倡导以农为本,进一步推行“轻徭薄赋”和“约法省禁”的政策,给农民一些经济的实惠,减轻政治的压迫,增强农民阶级对抗土地兼并的能力,以保护封建的农业经济。

    ——摘编自张大可《论文景之治》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文帝倡导“以农为本”的原因。并结合所学,从思想和经济政策角度指出汉文帝“以农为本”的举措。

    材料二   汉武帝继位后,随着治国思想的改变,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要求就被提到日程上来了。所谓“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加强皇帝对朝臣的控制;二是加强朝廷对各地的控制。这两个层次的控制加强的结果,自然是一切大权统归于至高无上的皇帝。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汉武帝加强“控制朝臣”和“控制地方”的制度分别是什么;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试析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必要性。

    材料三   明清之际,随着本土经济结构的变化……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思想家开创了“新民本”思想的体系。传统民本主义多是批判暴君,而黄宗羲从制度上分析批判;在国家治理中,他认为君与臣“名异而实同”,职责都是为万民服务。在经济政策上,黄宗羲认为古圣王的崇本息末,是崇尚礼治而禁绝佛事、倡优等不切民用的末业。黄宗羲从“天下为公”的责任意识出发,将中国民本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有学者认为,他的思想若能贯彻下去,结论应为民主共和。

    ——摘编自焦园庆《黄宗羲民本思想及当代启示》

    (3)16世纪以来明清社会出现了许多重大的社会变化,结合所学,指出“本土经济结构变化”在手工业领域的表现,并根据材料三、概括黄宗羲“新民本”思想的内容。
  • 5、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较之西周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农业生产上,铁制农具开始出现,牛耕逐渐推广,水利事业发展,这都使农作物产量呈现出上升趋势。与此相联系,各国对公社农民的人身控制有了很大加强。过去农民除耕作公田外,与国家发生关系很少。现在土地已由农民长期占有,履亩纳税,而且随着国、野划分的泯灭,农民往往还要为国家承担兵役,国家为保证财源、兵源必须加强对基层人口、土地的控制,不能像过去那样仅保持对公社的松散控制而已。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邓广铭、田余庆等著《中国通史:从上古传说到194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的新发展。

    材料二   战国时,士成为知识分子的代称。此时的“士”已与出身无关,不再仅是卿大夫以下的低级贵族。他们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起于微贱,其共同的身份标志仅仅是知识、智慧和才能。他们不必再接受传统的贵族“六艺”教育,如带有军事训练性质的射、御等,不需要文武并重,而是基本以学习文化典籍为主,是比较单纯的文士。这些文士已经脱离了昔日分封制和等级制的束缚,不再是国君、卿大夫的家臣,而能够自由流动。他们学习知识并不是为了好奇,而是具有很强的功利性目的,即为了治国安邦、从事政治活动。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2)依据材料二、概括战国时期士阶层的新变化。结合所学,指出士阶层“为了治国安邦、从事政治活动”而引发的意识形态变革。
  • 6、雍正时期,发生了一场具有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特点的运动,从雍正二年开始于川滇交界的东川等地,之后由鄂尔泰积极倡导,渐次推行到广西省、贵州省、湖广省、川东、川西和云南省,前后持续6年。这一运动(     )
    A、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B、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 C、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D、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 7、明末闽浙赣山区种靛业存在着山主、寮主和菁民三层关系。山主是“土著”,向“寮主”收山租。“寮主”是“颇有资本”者,他一方面向山主纳“山租”,另一方面雇佣“菁民”,“披寮篷以待菁民之至”。“菁民”是受雇于寮主,锄植种蓝。他“每年数百为群,赤手至各邑,依寮主为活,而受其值”。这可用于说明明朝(     )
    A、江南新的经营方式出现 B、农业多种经营日益兴盛 C、工商业市镇出现专业分工 D、南方农民大量破产
  • 8、明朝宦官汪直统领西厂,每次出行,随从甚众。前呼后应、遮街塞巷,朝中公卿大臣遇之皆避其道,以至“今人但知汪直太监也”。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A、内阁成为虚职机构 B、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C、中央运行机制失衡 D、宦官专权局面出现
  • 9、宋代冬季无雪时,地方官府会组织祈雪活动。北宋时期的地方祈雪活动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河北、河东、京东等路,南方地区仅有两次祈雪活动的记录。南宋时期的地方祈雪活动主要分布于两浙和长江下游地区,包括两浙、江南、淮南、荆湖、福建、四川等路。南宋国土面积虽然不及北宋,但地方祈雪活动的分布区域更广。上述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经济重心南移 B、中原人口南渡 C、人地矛盾紧张 D、南宋推崇理学
  • 10、辽人开始密切关注宋人的烹饪技艺和饮食观念,正如耶律德光所言:“南人饮食动息,北人无不知之。”随着对宋朝饮食文化的深入了解,辽人逐渐摒弃了原始的烹饪方式,转而学习宋人的精细饮食方法。下列选项有助于辽人学习宋人饮食方法的途径是(     )
    A、海上丝绸之路 B、茶马贸易 C、北宋赠与岁币 D、榷场贸易
  • 11、陈邦瞻的“宇宙之变”说中,他提出“宇宙之变”的“三变”,是以治乱作为时代划分的标准,并指出三变的治世方式的不同,依据《宋史纪事本末序》而制如表。下列选项符合北宋治世方式的是(     )

    治世方式

    一变

    唐、虞

    七国

    道德(仁义礼乐)

    二变

    五季

    武力(机权诈力)

    三变

    格律(准绳规矩)

    A、天子立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 B、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 C、《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 D、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
  • 12、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兼收并蓄。可以印证上述结论的有(     )

    ①科举制以考试取人   ②长安是当时的国际性大都会

    ③政府实行两税法       ④法显收集大批梵文经典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13、《晋阳秋》载:“中书令庾亮以元舅辅政,……绳(法律)御四海。”最终导致“先是,王导辅政,以宽和得众;亮任法裁物,颇以此失人心”。由此可知,庾亮的行为(     )
    A、触犯了士族豪强的利益 B、违背了儒家思想的要义 C、严刑峻法导致人心尽丧 D、推动道德和法律的结合
  • 14、有一本记载南朝历史的史书《南史》,在书中有一节关于南朝梁代末年(552年十二月)的一段记载:“淮南有野象数百,坏人室庐”,由此可知(     )
    A、南方经济实力超过北方 B、野象广泛分布中国各地 C、南方经济尚处于开发中 D、稻麦复种制在南方普及
  • 1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的主因是(     )
    A、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B、血缘关系至此已经彻底废除 C、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 D、在中央设立了三公九卿制度
  • 16、综观历史上的改革与变法,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形:一是社会处于剧烈震荡转型时期,为了顺应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二是由于国家出现了统治危机或积贫积弱,影响到国家的正常发展,为了富国强兵而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三是国家在非常时期偶遇突发事件而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的改革。以下改革符合第一种情形的是(     )
    A、商鞅变法 B、庆历新政 C、王安石变法 D、张居正改革
  • 17、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大口尊成为重要的礼器,频繁出现在墓葬和祭祀遗址中。如图为各地出土的大口尊比较,这反映了(     )

    A、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特征 B、大汶口文化擅长制作蛋壳陶 C、多元一体政治格局正式形成 D、中华早期文明的交流与互动
  • 18、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斐然,具有实用性特点,下列农学著作按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农政全书》   ②《齐民要术》   ③《农书》   ④《四民月令》

    A、④②①③ B、④②③① C、①②③④ D、①④③②
  • 19、如表是1766—1812年清朝的农业生产和人口统计表。这主要说明当时(     )

    年份

    总人口

    (千人)

    农业人口

    (千人)

    耕地

    农业人口人均粮食(斤)

    总面积(千亩)

    农夫人均(千亩)

    总额

    净额

    余额

    1600

    120000

    97200

    725464

    27.52

    1765

    819

    469

    1766

    200000

    170000

    1036109

    25.22

    1700

    789

    439

    1784

    300000

    255000

    1009354

    16.75

    1122

    521

    171

    1812

    350000

    297500

    1050436

    14.94

    1012

    470

    120

    A、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B、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C、传统经济结构松动 D、清朝统治危机初现
  • 20、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元朝为巩固统一(     )
    A、皇帝和宫廷保持草原习俗 B、推行民族团结的四等人制 C、分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 D、设掌管民族事务的理藩院
上一页 90 91 92 93 9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