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
相关试卷
-
1、钱穆认为,这种选拔方式骤看极合情理,然而在施行中却存在毛病……读书求学,便有诸多限制,读书机会很不易得。但对于一个读书家庭来说却是极为简单的。因此,当时一个读书家庭,很容易变成一个做官家庭,而同时便是有钱有势的家庭。据此可知“这种选拔方式”( )A、重视血缘关系的传承 B、导致门第观念根深蒂固 C、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D、促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
2、下图为某朝代的中枢机构示意图,据此判断该制度是( )
A、三公九卿制 B、中外朝制度 C、郡国并行制 D、三省六部制 -
3、《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晚年曾总结自己的治国之道:“自古皆贵中华,贱狄夷,朕独爱之如一……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下列史实能论证材料观点的是( )A、击败突厥可汗 B、文成公主入藏 C、平定安史之乱 D、镇压黄巢起义
-
4、(隋)开通的大运河,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该段内容描述的是( )A、运河开通的背景 B、运河开通的过程 C、运河开通的意义 D、运河开通的条件
-
5、某著作序言中写道:“《史记》曰:‘齐民无盖藏。如淳注曰:齐,无贵贱,故谓之齐民者,若今言平民也。……起自耕农,终于醒随,资生之业,而不毕书。’”据此判断该著作是( )A、《天工开物》 B、《农书》 C、《农政全书》 D、《齐民要术》
-
6、《中国传统政治》载:“……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据材料分析该选官制度是( )A、世官制 B、军功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
7、魏晋南北朝时期,等级服饰有所变革,民族服饰大为交融,且这种变化是双向的。一方面,汉族发现胡服短小紧身,便于活动。南方出现的新服饰之一是裤褶,即上身穿齐膝长衣,下身穿裤。这反映出( )A、汉文化影响力较大 B、中原推崇西域文化 C、中华文化相互交融 D、服饰等级制度崩溃
-
8、据《史记》记载,西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稀”,百姓“无积聚而多贫”,而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江南这一变化( )A、使得北方人民大量南迁 B、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C、消除了民族之间的矛盾 D、推动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
-
9、《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史书,记述了上至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29年的史事。下列现象能在《汉书》中出现的是( )A、党锢之祸 B、光武中兴 C、均输平准 D、藩镇割据
-
10、《汉书》记载:“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面对“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这一不足,汉朝的继任者( )A、“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B、整顿吏治 C、实行推恩令 D、休养生息
-
11、秦朝统一文化的手段是向全国推广“秦法”……秦法与东方各地固有的传统习俗发生了冲突,其中尤以秦、楚之间的冲突最为严重。……由文化差异与冲突引起的楚人对秦政的反感,及齐、赵等地人民对楚人反秦战争的同情,是导致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由此可知( )A、秦推广“秦法”操之过急 B、秦的灭亡与文化差异冲突有关 C、东方各地的传统习俗落后 D、齐、赵等地人民联合楚国反秦
-
12、对秦国的描述,古书有不同的记载。《荀子·强国篇》写到:“(秦)其固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史记·六国年表》记载:“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比于戎翟,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论秦之德义不如鲁、卫之暴虐者……”,由此可见( )A、文献要与考古资料印证 B、《史记》观点更加可信 C、历史研究需要多元互证 D、历史现象纷杂没有定论
-
13、《战国策》记载晋国和秦国农业繁荣。考古工作者在属于这一地区的河南辉县魏墓、河北武安赵城遗址,山西侯马及陕西蓝田等地都发现有呈“V”型的犁桦。这可以印证( )A、铁犁牛耕技术普及推广 B、晋秦两国最早出现牛耕 C、犁耕技术推动社会发展 D、牛耕技术的进一步推广
-
14、随着生产力的提升,两周时期至少兴起了两轮城市发展与建设高潮,第一次筑城高潮出现于西周初期,第二次筑城高潮出现于东周春秋后期。“第二次筑城高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争霸战争频繁 B、各国变法频繁 C、铁犁牛耕出现 D、中央集权需要
-
15、下表历史史实与历史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发掘出祭坛、积石冢
宗教色彩比较浓厚
B
姜寨遗址发掘出的随葬品差别不大
阶级分化相对明显
C
《周易》中记载神农氏教天下耕作
开始出现铁犁牛耕
D
半坡遗址发掘出聚落遗迹和生产工具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起源地之一
A、A B、B C、C D、D -
16、据史书记载,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因此他们时常反叛商王的统治。据此分析商朝实行的制度是( )A、世袭制 B、贵族制 C、宗法制 D、内外服制
-
17、2021年3月,四川三星堆遗址发现新的“祭祀坑”,与之前的祭祀坑共同构成了“祭祀区”。专家推测,这是古蜀国祭祀天地祖先、祈求国泰民安的重要场所,与《论语》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理念不谋而合。由此可知( )A、巴蜀文化是中华文明的起源 B、中华文明的一脉相承 C、《论语》可以验证巴蜀文明 D、儒家思想的源远流长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域各国和唐朝来往,必经长安;东亚、南亚各国经陆路与西域交往,也必经长安;它是首都,各国使节频繁来此进行政治活动,向这里传播域外文化,又从这里带回唐朝文化;它作为文化中心,四方儒士云会于此,又有左右两教坊,善歌工舞,域外传来新声佳曲,经教坊上演,传遍京城,影响全国。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长安外郭城依直线划分为整齐排列的108个坊和东西二市。唐代对市场的设置、开闭的时间、商业区域的规划都有严格的限制。东西两市各有市署和平准署具体负责市场管理。

——摘编自贾虎林《唐代长安城市管理研究》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对外交流的特点和长安在对外交流中的地位。(2)、据材料二,概括唐朝长安城市管理的主要特点。相对于东市,西市有什么不同。(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安城反映的时代风貌。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化体制,也是秦始皇最具历史意义的创制……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取代地方分权的封建体制,其历史意义无论如何估价,都不嫌过分。以后中华帝国历史上虽然出现过封建体制的反动——逆潮流而动,但都没有好下场。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但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汉高祖“惩亡秦孤立之败”,陆续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取代地方分权的封建体制”的具体措施,并分析其历史意义。再写出秦朝建立后巩固统治的其他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初的地方行政制度及结果,简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和思想措施。 -
20、“致远猛冲向前,鸣炮不绝于耳。吉野舰见状骇惧,慌忙驶避,并连发鱼雷。致远舰紧追不放,及至最后一刻,不幸被敌鱼雷击中沉没。”描述的这场战争( )A、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C、使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D、实现鸦片贸易合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