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如图为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观象台”复原图,该观象台以观测台为中心,13根夯土柱呈半圆形分布,古人利用柱子间的狭缝观测日出,并依据日影来推测季节与节气。该观象台的发现证实了《尚书·尧典》所记述的“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现实。由此可知(     )

    A、农业生产以天文学成就为基础 B、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初具规模 C、古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D、多种史料的互联助推史学发展
  • 2、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官僚运行机制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国家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下,旧的选官制度因历史宏观背景的变化和外部环境压力的推动逐渐靠近“阈值临界点”,进而削弱了制度稳定性,其路径依赖的强弱决定了开放或闭锁的状态。若路径依赖较弱,则会通向一个较为正常的制度变迁过程,即通过制度演进的方式发生渐进式制度变迁;若路径依赖较强,则会通向一个非正常的制度变迁过程,即在外压性攻击和行动者攻击的作用下发生制度断裂,从而导向新选官制度。

    ——徐泱泱《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沿革及其历史逻辑》

    材料二   (李)播以郎中典蕲州,有李生携诗谒之。播曰:“此吾未第时行卷也!”李曰:“顷于京师书肆百钱得此,游江淮间二十余年矣。欲幸见惠!”播遂与之,因问何往,曰:“江陵谒表丈卢尚书。”播曰:“公又错也,卢是某亲表。”李惭悚失次,进曰:“诚若郎中之言,与荆南表丈一时乞取。”再拜而出。

    ——计有功《唐诗纪事校笺》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影响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迁的因素。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出现的现象。据此指出当时的选官制度及其选官依据。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谈谈对我们的启示和认识。
  • 3、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直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兼并争霸战争,人口的增加,边区的开发,敌对双方才开始了对隙地的争夺,边界的概念也由此产生。而且越到后来,边界的概念也越来越清晰,这就产生了如何划界的问题。一方面,地方政区的划界要以对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为原则。另一方面,地方政区的划界也要与地理环境相一致,以便于农业生产。

    ——张青林、林聪《关于中央集权制度在教学中的问题思考》

    材料二   汉初社会经济残破,地方割据势力强大,中央集权有限,统治者采取了……这种变通的国家结构形式符合了汉初历史与现实的客观状况。统治阶级在与分裂势力作顽强斗争的同时,也要求“郡国自拊循其民”,给予地方政府较大的自主权,为缓和汉初国家与社会的矛盾奠定了政治基础。

    ——摘编自卜宪群《秦汉之际国家结构的演变》

    材料三   元代幅员过于辽阔,即使小省也有数十万平方公里,且行省长官握有大权,加之行政区划层次既多又复杂,为防止分裂的发生,唯一的手段只有利用犬牙相入的原则。因此元代完全一反过去汉州、唐道、宋路的划分方法,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使任何一省都不能成为完整的形胜之区。

    ——周振鹤《犬牙相入还是山川形便?》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边界概念产生的背景?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变通的国家结构形式”的政治体现及其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元朝行省划界的原则及其政治意图。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
  • 4、雍正帝建立了君主独裁的政治体制,把封建专制推向了顶峰。它保证了中央集权,实行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一元化统治,特别是最高层的统治集团维持了长时期的稳定和统一,避免了由此而起的政治动乱。这种“政治体制”指的是(     )
    A、实行内阁制 B、成立军机处 C、推行奏折制 D、颁行文官制
  • 5、明代中叶以后,士大夫不再专擅学术与文化活动,于是明代后半期的文学、戏剧、艺术诸方面,也出现了浪漫精神的风气。能论证上述观点的明朝文学成就是(     )
    A、《西游记》 B、《儒林外史》 C、《红楼梦》 D、《本草纲目》
  • 6、《日知录》记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与该主张观点相一致的人物是(     )
    A、朱熹 B、王守仁 C、黄宗羲 D、顾炎武
  • 7、据清人汪士铎《乙丙日记》记载:“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即使种植之法既精,糠麸亦所吝惜,蔬果尽以助食,草木几无孑遗,犹不足养,人事之权殚矣。”这说明(     )
    A、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B、精耕细作技术成熟 C、高产作物适应力强 D、人地矛盾渐趋严重
  • 8、据统计,明代中后期的百年间,专门论述海防地理、设施和方略的著述达100多种。在经过多次论争并经战争实践检验后,明廷的海防战略思想渐趋成熟。据此分析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B、阶级矛盾激化 C、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D、海防危机凸显
  • 9、某文献记载:“明初中枢机构基本承袭前元,但君相间对中枢决策权的争夺出现了突变……虽然这一突变使君权实现了集中,……迫使后世嗣君在解决集权与效率的平衡时,不得不对明代中枢决策体制进行适当的调整。”据此可知这种突变指的是(     )
    A、成立宣政院 B、设立奴儿干都司 C、废除丞相制 D、司礼监牵制内阁
  • 10、宰相是“百官之长”,其权力之大,地位之高,是其他官僚无法比拟的。因此,相权最有可能威胁到君权,君权也时刻防范着相权。据此分析北宋君主防范相权的举措是(     )
    A、设立通判牵制知州 B、设枢密使分行政权 C、设三司分宰相财权 D、设参知政事分军权
  • 11、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下列史实能印证材料观点的是(     )
    A、开始出现草市交易 B、夜市成为地方商业中心 C、草市具备娱乐设施 D、市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
  • 12、《宋代社会治理研究》记载,宋代政府打破唐代“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的禁令,使商人获得了从政的权利。“诸商舶兴贩已经抽解与免两州商税外,其余合收税,场务不即检税若收纳力胜钱过数,各杖一百,留滞三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年,因而乞取财物,赃轻者徒一年。”这反映出宋政府(     )
    A、废止重农抑商政策 B、提倡工商皆本思想 C、鼓励保护商业发展 D、重视经世致用主张
  • 13、金世宗(1123—1189年)视《贞观政要》为治国的镜鉴。其在位时期,金国出现繁荣景象,因其年号为“大定”,史称“大定之治”。这说明(     )
    A、儒家思想是治国根本 B、中原文化对金朝影响较大 C、金政权重现唐朝辉煌 D、金政权繁荣景象远超中原
  • 14、元朝制定了“吐蕃刑律”,极大地密切了吐蕃地区与中央的关系。下列机构的设置与此相关联的是(     )
    A、西域都护府 B、宣政院 C、安西都护府 D、理藩院
  • 15、《萍洲可谈》记载:“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该现象反映了(     )
    A、雇佣关系发展程度较高 B、门第观念逐渐强化 C、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D、社会身份渐趋平等
  • 16、《辽史·百官志一》记载:“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据此分析,辽朝的政治制度是(     )
    A、一官两称制 B、四时捺钵制 C、猛安谋克制 D、南北面官制
  • 17、北宋初年,大臣赵普认为唐末以来“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主要在于“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下列举措符合“稍夺其权”的是(     )
    A、中央派文官做地方知州 B、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 C、地方精锐编入中央禁军 D、实行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 18、某史书记载:“定税之数,皆计缗钱,纳税之时,多配绫绢。纳税人以所供非所业,必将增价以买所无,减价以售所有,使豪家大商得益,而农民日困。当时如无钱币,则可代实物。但物与钱的比例并不固定,时有涨落。”由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     )
    A、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B、变相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C、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 D、减轻了农民的人身控制
  • 19、陆九渊作《荆国王文公祠堂记》称:“公以盖世之英,绝俗之操,山川炳灵,殆不世有”,“指陈时事,剖析弊端,枝叶抉竦”,往往切当“扫俗学之凡陋,振弊法之因循,道术必为孔孟、勋绩必为伊周,公之志也”。据此可知陆九渊(     )
    A、认可王安石变法策略 B、指出王安石变法弊端 C、反对变法增加了负担 D、肯定王安石志向高远
  • 20、关于宋朝历史地位,学术界有不同评价。第一种是“积贫积弱说”。第二种是“造极之世说”。下列哪一种是对“造极之世说”的正确理解(     )
    A、形成三冗两积局面 B、推行崇文抑武方针 C、科技发明影响世界 D、强干弱枝强化边防
上一页 89 90 91 92 9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