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朝在西域利用屯田的方式进行开拓并逐步建立起对西域诸国的控制秩序,进而将汉在西北边防守御体系拓展至西域。故汉于西域之屯田,不仅为其经营西域之最有效手段,亦为其拓展西北边防唯一可用之手段。限于西域之自然与地理条件,汉廷难以如同河西那般大量移民与驻军,这也导致西域地区难以发展为一般之郡县,故终两汉之世,均以军府领护制度统御西域,将之以地缘战略防御区视之……这样一来,集地方开发与军事守御于一体的军屯,无疑是实现对西域控制的不二之选。

    ——李楠《汉代西域行政制度与屯戍体制研究》

    材料二 虽然“天可汗”没有号令整个游牧世界的权力,但至少在“南北兼跨”时代,“天可汗”称号确实有助于唐朝更有效地统治北方草原归附部落。太宗以皇帝身份兼有可汗号,这与传统以皇帝为核心的天下观念有所不同,体现出唐初延续了十六国以来逐渐形成的兼容胡汉的政治文化……唐朝作为一个统治地域兼跨农耕、游牧等不同文明形态的国家,其在组织形式上并非单一、匀质的,在一体化基础上又呈现为更加灵活的组织形态。

    ——刘子凡《“天可汗”称号与唐代国家建构》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域地区“难以发展为一般之郡县”的原因,结合所学,列举西汉王朝经略西域的具体举措。
    (2)、根据材料二,写出首个被尊为“天可汗”称号的皇帝,并概括说明“天可汗”称号与“南北兼跨”时代之间的关系,结合所学,指出唐朝边疆管理灵活的“组织形态”。
  • 2、翻阅史书,无论是《史记》还是《资治通鉴》对陈胜、吴广起义都有类似记载: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一些历史研究者因此得出秦朝法律严苛,陈胜吴广起义是由于秦律严苛导致的结论。然而1975年出土的睡虎地秦简,其中的《秦律·徭律》记载:“失期三日到五日,谇(官方训斥);六日到旬,赀(罚)一盾;……水雨,除兴(免除)”因此一些历史研究者得出秦律并不严苛,甚至还有点人情味的结论,进而推测大泽乡起义并非是秦律严苛所致。还有历史学家指出“暴秦”的形象深入人心,主要是汉代为了表明自己的正统合法,夸大其词的宣传而导致的。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历史文献资料不可信,必须要有考古证据验证 B、历史事实虽是客观的,历史的书写却是需要合理想象的 C、对人们视为定论的说法不可盲从,应当搜集多方史料去检验 D、历史诠释需坚守客观立场,应该力求规避历史学家的主观认识
  • 3、在中俄尼布楚谈判过程中,耶稣会传教士徐日升和张诚担任中国代表团的翻译和顾问,弥补了中方代表索额图等人对国际法掌握的不足,促使《尼布楚条约》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成功缔结,并起到了中俄之间斡旋人的重要作用。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标志着清政府正式开启近代新式外交 B、国际法规则随着西学东渐传入了中国 C、两位传教士的加入是谈判成功的决定因素 D、国际法的原则在当时被国际社会普遍遵守
  • 4、英国皇家历史学会教授波琳·克罗夫特认为,在欧洲社会由中世纪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强有力的君主制是关键的一环。强大的君主权威对于这些国家是有益的,因为他们是爱国主义的核心,能给予国家明确的领导。下列体现该学者观点的史实有(     )

    ①亚历山大远征波斯帝国                                      ②亨利八世授意议会通过《至尊法案》

    ③路易十四修建凡尔赛宫                                      ④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 5、元代颁布《宝钞通行条例》,规定宝钞是法定货币,朝廷收税、俸饷以及民间买卖、借贷等均以宝钞为准,金银和铜钱不得参与流通,违者治罪,也禁止民间实物交易,同时严格规定了现金准备制度,以白银来保证宝钞的信用,定期检查准备金库存和钞库执行情况。至元十九年(1282)又颁布《整治钞法条画》,规定“买卖金银,付官库依价倒换;私自买卖者,金银断没一半给告捉人充赏,十两以上下决杖有差。”据此可知(     )
    A、元朝政府重视对金银等贵金属的控制 B、元朝严禁金银与“宝钞”之间的兑换 C、元朝政府滥印纸币,导致了恶性通货膨胀 D、元朝实行金银铜钱、纸币并行的货币体制
  • 6、中国古代监察体制一直是专制帝王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下列史料所记载的监察体制,按照其存在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案,以六条问事”

    ②“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各一人,职专纠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督各道”

    ③“郡守掌治其郡,有丞;尉掌佐守典武职甲卒;监御史掌郡监”

    ④“台谏之官,俱职言事,台谏官者人主之耳目,中外之事皆得以风闻”

    A、③②①④ B、①②④③ 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
  • 7、秦汉以来,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规模不断扩大,对外关系在明清时期也发生了重大转变。下列地点与史实对应正确的是(     )

    A、隋朝常骏从①处出航达到赤土国 B、元朝马可·波罗由②回到威尼斯 C、宋朝开辟了由③处出发到日本的航路 D、明朝为防范蒙古骑兵入境袭扰在④设置军镇
  • 8、如下图是某同学在学习战后国际组织时的学习笔记,据此判断,该笔记记录的国际组织可能是(     )

    背景:金本位制崩溃,美国霸主地位…

    机制: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影响:稳定了国际金融,促进了国际贸易

    A、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世界贸易组织 D、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 9、列宁对西方某一制度的评价是“资产阶级立宪国家的历史也在相当大的程度表明,更换部长意义极小,实际的管理工作掌握在一支庞大的官吏队伍手中,这支官吏队伍浸透了反民主的意识,同地主和资产阶级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各方面都依附他们……”根据以上材料判断列宁评价的是哪一制度(     )
    A、恩赐制 B、个人赡徇制 C、政党分肥制 D、文官制度
  • 10、1832年,英国进行第一次议会改革,英国选民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中等阶级大体获得选举权,但工人阶级被排斥在外。1836年后,工人阶级为争取选举权掀起了宪章运动。1866年后,英国通过两次议会改革,至1885年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关于英国议会三次改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标志着英国专制王权的结束 B、适应了英国经济发展状况 C、巩固了议会的权力中心地位 D、标志着英国实现全民普选
  • 11、某学者在谈及中世纪基督教会曾说:“政治化的教会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如发展教育,在修道院中整理古籍、古代的经书,慢慢后来又加上了天文学、逻辑学等等,发展成后来的大学,这是教会做的一件好事。”这表明(     )
    A、教会在文化传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B、宗教伦理旨在强化教会对人们的控制 C、开办学校发展教育是教会的主要职责 D、近代西方文明的理性源自于基督教会
  • 12、《法国民法典》中的契约法部分几乎完全来自深受罗马法影响的南部成文法,而日耳曼习惯法,特别是巴黎习惯法,首先在家庭法和继承法中得到体现。日耳曼土地法的公示原则则被民法典以登录和登记制的僵化形式加以接受。由此可知(     )
    A、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特别注重保护个人基本权利 B、《民法典》完全照搬了罗马法和日耳曼法的立法形式 C、《民法典》的颁布标志着法国资产阶级法律制度的形成 D、罗马法和日耳曼法对近代法国法律制度形成有重要影响
  • 13、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宣布管制中国在美国管辖区的一切公私财产并禁止一切在美国注册的船只开往中国港口。对此中国政府予以坚决回击,决定对美国以及追随美国的英国等在华企业实行收购、接管、代管、自行歇业等方式,对外国团体或私人在华的房地产及其他财产进行了相应处理。下列中国外交政策最能符合这一历史现象的是(     )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民族主体的全面性上,就是“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下列史实最能体现这一理念的是(     )
    A、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设立了西藏自治区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 C、墨脱公路全线通车结束了该县“高原孤岛”的历史 D、推进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工作
  • 15、浙江省衢州市区的上下街曾荣获“全国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荣誉称号,这一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始于(     )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 16、1956年是新中国充满活力的一年,毛泽东在这一年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关于此报告说法正确的是(     )
    A、重点强调了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重要性 B、标志着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开始 C、作为中共八大的主题报告指明了社会主义建设方向 D、标志着中共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新的重要认识
  • 17、如下图为清朝的乡约仪式,正中摆放着牌位,两旁是负责人“约正”和“约副”,牌位前面两旁一位负责宣讲圣谕,一位负责记载乡中善事、恶事,两旁是听众,跪着的是善人与恶人。据此可推断(     )

    A、宣讲时会引用《大明律》解释 B、官府开始参与并组织乡约仪式 C、牌位上写的必须是《吕氏乡约》 D、乡约仪式有助于社会惩恶扬善
  • 18、据《隋书·刘炫传》记载:往者州唯置纲纪,郡置守丞,县唯令而已。其所具僚,则长官自辟,受诏赴任,每州不过数十。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这表明在当时(     )
    A、地方权力不断加强 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D、选官制度不断完善
  • 19、明洪武九年废行中书省,设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并行,互不统属。后来,朝廷派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但跨省问题又使巡抚之间开始“顶牛”,于是“总督”应运而生。清承明制,将巡抚与总督作为地方官常态化。明清地方行政的变化(     )
    A、有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B、将进一步削弱了中央集权 C、将进一步削弱地方的权力 D、使官僚集团内部开始分化
  • 20、廷议、朝议、集议,是中国古代中央决策体制的重要方式。当国家遇到重大事务时,皇帝或皇帝责成中枢首脑召集相关官员进行讨论,讨论结果由皇帝裁定,即所谓“监听独断”。下列关于廷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有利于君主专制制度的进一步加强 B、对于保障决策的合理性发挥积极作用 C、针对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问题 D、使官员的政治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
上一页 89 90 91 92 9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