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明代嘉靖年间,郑若曾(1503年—1570年)在《沿海山沙图》中详细绘制了从广东沿海到辽东一线的海防设施,在《江防图》绘制了长江口的金山卫到江西瑞昌一线的江防设施、哨所驻地等,在《湖防图》中绘制了太湖周边的港渎及其防备情况。这些绘图的背景是(     )
    A、倭寇骚扰活动的猖獗 B、欧洲殖民活动的加剧 C、国内农民起义的蜂起 D、全国贸易网络的联通
  • 2、隋开皇三年,度支尚书长孙平建议“令诸州百姓及军人,劝课当社,共立义仓”,文帝遂依其议诏立义仓。而开皇十五年又诏书“北境诸州,异于余处,灵、夏、甘、瓜等十一州,所有义仓杂种,并纳本州。”这一改革旨在(     )
    A、削弱地方郡县的割据力量 B、增强北方地区的社会救济 C、维持征伐高丽的军事用度 D、鼓励社会力量的赈济活动
  • 3、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御史大夫桑弘羊等与郡国举荐的贤良文学派进行了辩论。贤良文学派提出盐铁官营、均输等“与民争利”,且造成“盐铁贾贵,百姓不便”。桑弘羊则认为兴盐铁、置均输平准,“以佐助边费”,堵塞豪强兼并之路,且可济民救灾,有益于民。这场辩论(     )
    A、推动了盐铁官营的实施 B、有助于评估当时经济政策 C、引起“党锢之祸”发生 D、折射出汉代选官制度弊端
  • 4、关于尧舜的权力更替,成书于战国的《竹书纪年》中说尧晚年失去了德行,“为舜所囚也”,舜取得帝位。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载“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以上两种不同的叙述说明(     )
    A、尧舜更替的真相无法考证 B、时间远近造成书写的差异 C、尧舜时期开启了以德治国 D、时代变迁影响历史的书写
  •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棉纺织业能在较短时期发展起来并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得益于其体系化的创新发展路径。传统毛纺业在技术、组织和市场等方面形成丰富积累,相对稳定的政治制度提供肥沃土壤,传统地主一农民式结构转变为地主一资本家一工资劳动者,有助于新的商业及模式发展。棉纺织业迅速发展使其成为早期工业化的核心产业,引领并推动其他领域持续变革。强大的工业力量让英国快速成为世界霸主,棉纺织品贸易第一次整合了世界经济,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摘编自马映瑞《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棉纺织产业的体系化创新》

    材料二   19世纪中后期,外国人在华开办的近代纺织企业获利颇丰,中国传统的手工纺织业遭到重创,在打击和利润的双重刺激下,部分乡绅、地主、商人和作坊主相继购置西方机器,引进、改进西方技术,投资开办近代纺织工厂,如:继昌隆缫丝厂、大生纱厂等,大大促进了中国近代纺织工业的发展。在此过程中也诞生了众多的民族品牌,这些品牌在促进民族工业发展的同时,彼此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摘编自张东刚《近代中国民族棉纺织业技术进步研究》

    (1)、据材料一概况英国棉纺织业创新发展的驱动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近代纺织业较英国纺织业的不同,并指出产生差异的根源。
  •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08年10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十六届大会通过了《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文化线路宪章》,首次明确了“文化线路”的概念,其定义为:无论是陆地上、海上或其他形式的交流线路,只要是有明确界限,有自己独特的动态和历史功能,服务的目标特殊、确定,并且满足以下条件的线路可称为文化线路:(1)来自并反映人类的互动和跨越较长历史时期的民族、国家、地区或大陆间的多维、持续、互惠的货物、思想、知识和价值观的交流;(2)在时空上促进涉及的所有文化间的交流互惠,并反映在其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中;(3)将相关联的历史关系与文化遗产有机融入一个动态系统中。

    ——许颖、马自亮《跨文化交流的历史层次及意义》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文化线路”自拟主题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 7、如图为某国际组织的徽标,它以麦穗稻谷为主要图形,FAO为其缩写。该组织(     )

    A、为发展中国家提供长期性贷款 B、为人类共同消除饥饿统筹资源 C、致力于构建区域合作的新模式 D、加快了国际金融的全球化进程
  • 8、越剧代表性剧目《天长地久》通过与莎(莎士比亚)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相互引用、模仿和改编,实现了形式的替换与转型,诠释了人文主义精神主题。从而将现代意识灌注于经典之中,实现了内容与形式、演出方式、戏剧观念等方面的创新与发展。这主要说明了(     )
    A、文化变革的多元性 B、文化碰撞的互融性 C、文化交流的必要性 D、文化发展的时代性
  • 9、如图为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到的一张学习资料表,据此表推断该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英国国际贸易地位变化 B、世界城镇化水平趋向变化 C、德国工业就业人口变化 D、新兴国家服务业增长变化
  • 10、新航路开辟后,花生由南美洲传到旧大陆,种植面积和产量都不大,主要供种植者自己食用。1900年前后德国和美国科学家发现了花生和花生油的几十种工业用途,印度、西非和中国的花生产量和出口量因此大增。由此可见,花生的传播和种植(     )
    A、以世界市场的发展程度为基础 B、迅速提高了农业的商品化程度 C、主要源于工业革命进程的推动 D、受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
  • 11、古希腊奥运会的裁判由选举产生,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在神坛前举行“就职宣誓”仪式后,才开始具体工作。他们的职责是:按照神的意志、祭神的程序,以认真、公正的准则来行使裁判大权。据此可知,古希腊奥运会(     )
    A、折射出人文精神的缺失 B、源于高度发达的民主政治 C、促进公正平等观念传播 D、注重提升公民的基本素养
  • 12、2024年4月24日第九个“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在武汉举行,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全球“太空经济”已超过万亿美元,当前商业化航天应用已从传统的通讯、导航、遥感,拓展至载人航天、太空实验、空间探测等领域。这表明(     )
    A、中国载人航天处于领先地位 B、现代科技发展呈多领域交叉 C、科技的创新推动经济全球化 D、现代科技孕育新经济增长点
  • 13、从中外历史发展看,任何成功的改革或变革总是首先在观念层面进行更新和转变,通过宣传新思想、新理念、新理论,更新人们的观念,解放人们的思想,并在社会各阶层取得广泛共识,才有可能使改革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能够佐证该观点的是(     )
    A、康梁广泛宣传维新思想 B、“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C、三民主义思想广泛传播 D、“中体西用思想”的兴起
  • 14、如图为建国后至1957年上海市轻、重工业产值及占比变化情况统计。据此可知上海(     )

    A、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基本完成 B、轻重工业产值实现持续增长 C、社会主义工业化在探索中前行 D、开始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
  • 15、被学界称为“珍贵的形象化的民国历史资料”的《良友》画报,自1926年2月15日创刊至停刊共出版174期。其封面女性形象多为身穿中式旗袍、秀服的传统女性,或身穿西式洋裙、工装、泳装的时尚女郎。20世纪30年代中期起,手持武器的女军人、白衣护士、女教师等新女性相继登上封面。该变化(     )
    A、彰显国家政治文化变革理念 B、体现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C、深受全民族抗战政策的影响 D、契合民众审美追求多元需求
  • 16、1919年11月8日,《北华捷报》刊登了一篇题为《劳工团》的文章,作者写道:现在有关这些中国人的故事相当多。据说一些人到达法国后发现自己是来做工而不是来打仗时颇为失望,还有传言说在1918年春德国的大攻势中,他们的确在战线上分担了一些火力。材料中的“这些中国人”(     )
    A、为欧美开发提供充足的劳动力 B、成为欧洲战场的重要军事力量 C、提升了一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 D、形成唐人街传播发展中国文化
  • 17、明清允许运河(京杭运河)内运输漕粮(税粮)的漕船附带定量的免税商品。清前期,船载正耗米500石,可带“货”60石,雍正七年增为百石,此后带“货”量屡有增加,至嘉庆时增至150石。这些变化(     )
    A、源于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 B、加速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C、促进运河沿岸城市的兴起 D、增强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力
  • 18、熙宁八年(1075)夏,吴越大旱,赵师孟救灾,“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与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朱熹也曾几次劝谕上户借贷下户,以度灾荒,官府为债务的偿还作保证。这表明(     )
    A、官府保护债权人的正当权益 B、富民成社会救助的主体力量 C、政府鼓励民间资本自由流通 D、自然灾害抑制农业生产发展
  • 19、唐太宗主张“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司马光主张“农乃天下之首务”;清康雍时期废除“人头税”,施行“摊丁入亩”。这些主张和举措体现了(     )
    A、和谐共生的自然观 B、天人合一的世界观 C、重农抑商的经济观 D、以民为本的治理观
  • 20、据《田车谣》载:朝踏车,暮踏车,辘掉衔尾翻乌鸦,绕畴接岸声咿哑。自从五月天不雨,大河小河断鱼罟,中田日见稻秧焦,疲尽耕牛人力苦。骄阳炙背火云热,手足胼胝筋骨折,农夫滴泪不成泉,河水乾于眼中血。这里的田车(     )
    A、推动了耕作方式的变革 B、源于生产技术理论创新 C、促进精耕细作农业发展 D、使生产摆脱了自然限制
上一页 88 89 90 91 9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