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汉文帝时淮南王刘长废先帝法,不听天子诏,居处无度,出入拟于天子,擅为法令。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推恩令”的实施 B、分封制确保政权稳定 C、七国之乱的发生 D、郡国并行制存在隐患
-
2、柳宗元在《封建论》中指出秦朝某一制度“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同时赞扬它能够“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这表明该制度( )A、拓展了统治疆域 B、保证了秦朝的长久统一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是中央官制的重大调整
-
3、商鞅变法使秦国出现了“与国民以产业自有,听民占田,世为永业,务使地尽为田,田皆出税”的局面。这一局面的形成得益于商鞅变法(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军功 C、实行什伍连坐制 D、推广县制
-
4、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要求统治者关爱百姓;孟子主张“民贵君轻”,强调百姓的重要性;荀子主张“君舟民水”,认为百姓能决定君主的统治。这表明三者都( )A、重视道德教化 B、迎合了统治者的需要 C、强调以民为本 D、代表地主阶级的诉求
-
5、西汉学者刘向指出战国时期“道德大废,上下失序”“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这可以用来说明( )A、争霸战争使政局动荡 B、礼乐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C、宗法分封制彻底瓦解 D、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
-
6、王国维指出,西周新封的诸侯多是王室至亲或功臣,天子由诸侯之长变为诸侯之君,并通过宗法礼制确定了天子与诸侯的君臣关系。据此可知西周初期( )A、皇权独尊至高无上 B、注重维护天子权威 C、君臣皆有血缘关系 D、内外服制达到鼎盛
-
7、下表的记载,可以用来说明( )
《史记·夏本纪》
“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
《战国策·燕策一》
“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A、“家天下”局面出现 B、统治疆域的拓展 C、嫡长子继承制确立 D、禅让制得以完善 -
8、在红山文化晚期墓葬遗址中,处于中心的大墓“唯玉为葬”,附近的墓葬玉器数量和规格明显较中心大墓低,边远的墓葬则只有陶器陪葬,个别墓葬甚至没有陪葬品。据此可知,该时期红山文化( )A、专制王权逐渐加强 B、国家形态趋于成熟 C、阶级分化已经出现 D、万邦时代礼制规范
-
9、国家的巩固和统一是中国历代王朝统治的重要内容。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
材料二 宋太祖一再强调“宰相须用读书人。”“不以武人为大帅,专制一道。必以文臣为经略,以总制之。”掌管军政的枢密使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都指挥使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宋代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层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录取名额也大量增加,且增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考中者均为“天子门生”。直到第四代皇帝宋仁宗天圣八年,才亲试武举十八人。
——摘编自李道涛《试论宋代重文轻武思想在制度建设中的体现及其影响》
材料三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比较唐、宋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不同,并指出各自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初推行重文轻武政策的措施。(3)、据材料三分析行省制度的积极影响。 -
10、清朝入关前,皇太极就命人翻译《孟子》等儒家经典,注重提高汉族官员的政治地位,给予他们参政议政的权力。这些做法( )A、体现了因俗而治原则 B、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 C、扩大了清朝统治基础 D、恢复了科举取士制度
-
11、下图所示为明代对哪一地区进行行政管辖的示意图( )
A、西北 B、西南 C、东北 D、东南 -
12、在起义的过程中,起义军领袖提出“均田免赋”“平买平卖”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当时还流行“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的民谣。其部队逐渐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农民战争中的主力军。材料中的“起义”( )A、保障了东南沿海人民安全 B、沉重打击荷兰殖民者 C、给唐朝统治者以致命打击 D、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
-
13、明朝前期,在北方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但蒙古军队多次南下掳掠,甚至俘虏皇帝,威逼北京。明朝后期,明王朝与蒙古达成协议,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听边民自行贸易,从此蒙古基本不再构成边境威胁。这一变化反映出( )A、中原经济是蒙古政权的生存基础 B、重修长城削弱了边地的防御力量 C、明朝政府尊重少数民族习俗文化 D、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
-
14、如图为某一历史时期的中央政治制度示意图。图中的“?”( )
A、是分割宰相权力的历史产物 B、强化了对中央官僚机构的控制 C、是皇帝处理政务的辅助机构 D、是拥有“批红”权的秘书机构 -
15、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出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宋朝时期( )A、朝贡贸易成为主要贸易方式 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C、城市较为繁荣 D、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
-
16、朱熹的著述中,童蒙读物占很大比重,如《论语训蒙口义》《易学启蒙》《小学》《四书集注》等;特别是《小学》《四书集注》,一直被元明清统治者作为正统教材。这反映出( )A、理学在宋代已经成为官方哲学 B、朱熹认为只有儿童才能接受天理 C、道德教化应以书院教育为主要方式 D、理学思想家重视儿童启蒙教育
-
17、“它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在这里进行的贸易由官吏主持。除官营贸易外,商人须纳税、交牙钱、领得证明文件(关子、标子、关引等)方能交易。”这段材料主要可用于研究宋代的( )A、货币制度 B、对外贸易 C、市民文化 D、民族关系
-
18、金世宗时期曾出科举考题“建官惟贤天下治”“立政惟人不惟官职”“夙夜求贤务在安民”“知所以临制则臣民畏服”。其中,“建官惟贤”语出《尚书》“任人惟贤”篇。可见金世宗( )A、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 B、提高了《尚书》学术地位 C、认同儒家的政治理念 D、改革中央政府的运行机制
-
19、“《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首词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A、宋辽对抗时期 B、南宋与金并立时期 C、宋夏和议时期 D、北宋与金并立时期
-
20、欧阳修《归田录》里讲了一则轶事:有一位姓昆的少卿,余杭人,很喜欢吃螃蟹。他曾请求外任,想到外州当个知州。有人问他希望到哪个州上任,他说“但得有蟹、无通判处,则可矣”,成为一时之笑谈。通判让人避之是因为( )A、通判官员秩高权重 B、控制地方财政大权 C、负责地方官员考核 D、监督并分知州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