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依据材料和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16世纪,是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关键时期,下列表格反映了这一时期与之相关的诸多重大历史事件。

    时间

    事件

    1431年

    在英法爆发的战争中,法兰西民族英雄圣女贞德遇难

    1492年

    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大西洋贸易从此愈加繁荣,欧洲的生产关系进而发生蜕变

    1517年

    马丁·路德发布《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1539年

    国王弗朗索瓦一世颁布了《维莱科特雷法令》,规定法语为法国行政和法庭所用的官方语言,取代了此前使用的拉丁语

    材料二   中世纪晚期的欧洲,教皇地位的衰落与国家世俗化发展要求打破原有的政治结构,换言之,主权国家的建构是一个历史的必然。《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开启了基于领土的主权国家,国家的政治权限被划定在特定的领土范围以内,领土成为主权国家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

    ①____战争,英国战败退守英格兰等岛屿,客观上为英国民族国家的建构提供了有利的空间条件。战争也使英国民众普遍感到“法语是敌人的语言”;“使英格兰人意识到他们的特性、统一性和共同的传统和历史”。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迁,国家的权力从贵族的手中转移到君主手中,最后再转移到代表人民的议会手中,人民从徘徊于政治体系之外到能够平等地享有政治权力,伴随这个过程,普通国民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逐渐巩固。

    ——摘编自黄其松《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叙事——以英国为例的阐释》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说明14—16世纪影响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因素。
    (2)、写出①处战争的名称,并概括这次战争对英国、法国走向近代民族国家形成的影响。
    (3)、概括材料二中《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核心原则,并简述其在近代国际法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 2、评析题

    材料   下表所示为中国古代对“开阡陌”的记载比较有影响力的两种观点。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东汉)班固、(唐)杜佑、(唐)白居易等

    “开”为“开置”,“阡陌”为田间的道路,持此论者普遍认为商鞅变法创立了阡陌。

    (西汉)司马迁、(南宋)朱熹等

    “开”为“开辟”,有破坏划削之意,“阡陌”代指夏商西周的井田制度,持此论者多认为“开阡陌”是由于当时道路沟洫占地太多,必须划削为耕地。

    ——整理自徐喜辰《“开阡陌”辨析》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的主张。

  •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于夏商周时期。秦设御史大夫,且为别相,在郡设监郡御史监察郡政。汉设御史府,与丞相府并重丞相遣刺史往地方监察,郡守以下设督邮,负责属地监察。魏晋时御史台独立,成为皇帝直接领导的国家专职监察机关,中央监察机构初步统一、监察职权有所扩大。唐朝设立了台院、殿院、察院,三者各有侧重,共同构成了一个严密的监察系统,此外,还建立了系统的谏官制度。宋代,“政令之推行有缺失,则台官弹劾之镇政令自身有不当,则谏官封驳之”,又在地方上的州内设通判监察行政,设提点刑狱司专司刑讼,设转运使监督财政。明朝初年,中央台、殿、察三院合并为都察院,同时,设置独立于都察院的六科给事中监察六部活动,科道并立,地方设按察使司。清朝,形成了“科道合一”的监察体系,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摘编自唐海歌《承袭与变异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述论》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和宪法权威高于任何政治权力的法律监督原则。在传统的监督体制中,监察机构独立承担着整饬吏治的职责。近代逐步确立了集立法、行政、司法和审计监督等各种法律监督于一体的监督体制和分权制衡的法律监督原则。随着报纸、电台等新式传媒工具的出现和“庶政公诸舆论”等立宪指导思想的公布,“庶人不议”的禁令解除了。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专制出现了松动,人们第一次可以合法地指陈时政,议论国事。同时“党攀”的解除使得政党政治第一次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这些新生事物为中国法律监督体制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刘双舟《简析法律监察体制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
    (2)、增补材料一中所缺的“元朝”的监察机构的设置情况。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监察制度的主要变化并说明其原因。
  • 4、2023年3月28日,浙江温州朔门古港遗址从众多项目中脱颖而出,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朔门古港遗址包括码头、航船、航线、航标塔、城市、窑业等,是海上丝绸之路相关遗迹中要素完备的港口遗址。它的发现,填补了海上丝绸之路港口类遗产的空白,为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增添了一个典型样本。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遗址直接证实了温州是宋朝对外交往的主要港口的事实 B、有关朔门古港过去时代的信息,必须考古证据才能构建 C、遗址的发现也可以用以佐证当时城市、交通和海禁政策 D、古港遗址作为考古实证助于对“一带一路”的历史理解
  • 5、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     )
    A、十七大报告 B、十八大报告 C、十八届三中全会 D、十九大报告
  • 6、1864年,总理衙门组织出版了《万国公法》,郑观应阅后写道:“公法一出,各国皆不敢肆行,实于世道民生,大有裨益”,认为中国应加入国际法体系。甲午战前,郑观应感叹说:“公法仍凭虚理,……是故有国者,唯有发愤自强,方可得公法之益。倘积弱不振,虽有百公法何补哉?”该思想变化说明郑观应(     )
    A、主张借国际法维护国家主权 B、认识到民众思想启蒙重要性 C、强调国际法不适应当时中国 D、反思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观
  • 7、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传统法律思想的基础上,融合了启蒙思想家们提出的思想主张,制定各自的法律制度。这些法律制度的共性不包括(     )
    A、坚持权力制衡 B、强调保证个人权利 C、强化教会控制 D、确认财产私有制度
  • 8、如表所示为部分典籍中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治国见解。据此可知,当时(     )

    文献

    见解

    《国语·晋语八》

    “威与怀各当其所,则国安矣。君治而国安,欲作乱者谁与”

    《管子·任法》

    “故上令而下应,主行而臣从,此治之道也”

    《韩非子·有度》

    “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

    A、推崇君主实行仁政 B、君权出现强化趋势 C、德治思想备受推崇 D、已实现律令儒家化
  • 9、2014年6月,“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遗产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悬泉置遗址作为其中唯一的驿站遗址入选其中。敦煌悬泉置遗址(驿站)出土的汉简记载,该驿站有官卒徒御37人、传马40匹和传车10多辆。在当时敦煌郡东西300千米的地面上有9座类似的机构。简文中有“郡当西域空道,案厩置九所……”的记录。这些措施(     )
    A、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B、有利于文书行政的标准化 C、有利于保障政令畅通 D、有利于邮传制度全国推广
  • 10、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奋力开拓”、“争创一流”、“建功立业”、“改革创新”、“创造价值”、“与时俱进”等新词成为了新时期“劳模精神”的象征,代表人物有徐虎、许振超、宋鱼水、姚明等。由此可见,新时期劳模的评选(     )
    A、顺应了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 B、转变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是建国以来劳模精神的延续 D、凸显了人工智能的创新价值
  • 11、如表所示为唐代的部分文教管理机构的情况,▲处对应的机构是(     )

    主管上级

    机构名

    机构职能

    机构来源

    尚书省(属六部)

    礼部

    发布文化教育的政令和制度

    北周始设

    内侍省(属九寺)

    太常寺

    负责具体的祭祀和乐舞

    秦九卿演变而来

    接待宾客和有关丧葬仪制等等

    (五监)

    国子监

    管理各级学校,为最高学府

    汉太学演变而来

    A、护乌桓校尉 B、鸿胪寺 C、四夷馆 D、都司
  • 12、1999年和2004年,“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被写入宪法。2002年,第四次民法典起草工作开始,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民事法律规范体系。由此判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     )
    A、依法治国成就显著 B、公务员制度已正式形成 C、精神文明获新成就 D、公民道德建设逐步推进
  • 13、英美国家的法官拥有较大范围的自主决定权,但是依靠法官内心的公平正义来审判并不可靠,为了避免法官滥用职权和徇私舞弊,并提高工作效率,避免重复劳动。英美法系在制度设计上(     )
    A、继承发展了罗马法 B、注重保护个人权利 C、以遵循先例为原则 D、强调司法独立特点
  • 14、宋代的乡约制度,主要功能是扬善惩恶以及进行道德教化;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康熙九年颁布的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乡约制度的发展(     )
    A、有利于基层统治秩序 B、促使儒家权威得以确立 C、成为幼童的行为规范 D、实现边疆治理逐步规范
  • 15、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中记载(“殴詈(骂)父母者,弃市(在人们集聚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这一规定(     )
    A、缓和尖锐社会矛盾 B、有效保证个人权利 C、注重维护家庭伦理 D、标志中华法系完备
  • 16、近代有位学者曾评价过当时读书人的求学概况:“现在时势,科举既停,上进之阶,唯有出洋留学一途。”据此推测“当时时势”可能(     )
    A、学堂选官制还未正式出台 B、正值维新变法时期 C、留学是进取仕禄途径之一 D、全民普及初等教育
  • 17、19世纪中期以后,英、美等国已完成了工业革命,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迫使政府必须增加管理社会事务的职能,需要增设一些新的社会管理机构和一大批有较高知识水平和技能的管理人员参与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以下不符合“增设一些新的社会管理机构”的史实(     )
    A、职业文官制度的出现为文官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B、英国在1870年最终建立文官制度 C、文官包括选举产生的议员、首相、大臣等政务官 D、二战后,法国、德国、日本等国的文官制度也最终建立起来
  • 18、毛泽东说:“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及资产阶级都只占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国事是国家的公事,不是一党一派的私事。因此,共产党员只有对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义务,而无排斥别人、垄断一切的权利。”据此,中共在抗日根据地(     )
    A、开展工农武装割据 B、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C、实行国防三线建设 D、确立政治协商制度
  • 19、1832年,英国进行第一次议会改革,重新分配议员名额并修改选民资格,中等阶级大体获得选举权。但改革后的议会下院中,土地贵族仍旧居于垄断地位。马克思谓之以“恐怕还从没有一个这样强大的、看来似乎成功的人民运动得到这样微不足道的表面的结果”。由此可见,英国(     )
    A、仍保留等级君主制 B、议会改革成效显著 C、民主化进程之艰难 D、议会权力有所加强
  • 20、15-16世纪西欧普遍进入封建主义解体、资本主义产生时期,在复杂的社会矛盾中,以分裂割据为特征的中世纪等级君主制开始被近代早期以民族国家形式为基础的君主专制所代替。它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代表着秩序和统一的新的进步因素。这种历史进步性就在于它(     )

    ①促进封君封臣制度走向瓦解   ②影响后世西欧社会政治走向

    ③促进了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   ④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上一页 84 85 86 87 8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