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以下各项最能体现井田制性质的是(     )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B、“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C、“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D、“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 2、汉初,以黄老思想治国。《汉书》记载:“……是故代相陈豨从车千乘,而吴濞(吴王 刘濞)、淮南皆招宾客以千数。外戚大臣魏其、武安之属竞逐于京,布衣游侠剧孟、郭解之徒驰于闾阎,权行州域,力折公侯。”为扭转这一局面,西汉王朝(     )
    A、调整治国思想 B、实行察举制度 C、严厉打击游侠 D、限制外戚干政
  • 3、十六国时期,进入中原的各少数民族的本族语言渐渐地在生活中消失,北方汉语中也融入了各种少数民族语;而东晋疆域内,南方的吴、越语融入了许多侨居者带来的北方汉语。这反映出(     )
    A、文化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 B、南北方民族的地位趋于平等 C、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D、朝代更替的频繁与社会动荡
  • 4、《孟子·梁惠王上》写道,梁襄王曾经问孟子:天下怎样才能安定?孟子回答:“定于一。”孟子反对“以力服人”,他强调,如果国君能够以“仁”作为政治准则,就可“仁人无敌于天下”。统治者应当推行“王道”,实施“仁政”,才可能实现“大一统”。根据材料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孟子思想不适合战国的历史环境   ②孟子的主张背离孔子“仁”的思想

    ③孟子的主张体现了时代发展趋势   ④孟子的思想得到统治者的认同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 5、下表为战国时期六国人才流动情况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人才流动(     )

    战国时期六国

    齐国

    韩国

    魏国

    楚国

    赵国

    秦国

    人才总数

    62

    36

    59

    52

    66

    39

    流动人才数

    24

    13

    19

    16

    14

    1

    人才流动率

    约 38.7%

    约 36.1%

    约 32.2%

    约 30.8%

    约 21.2%

    约 2.6%

    A、根源于频繁的兼并战争 B、导致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C、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D、适应了社会转型的时代需求
  • 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甲骨文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甲骨文的发现地是(       )
    A、二里头遗址 B、殷墟遗址 C、陶寺遗址 D、良渚遗址
  • 7、如图是出土于陕西西安临潼姜寨聚落遗址的半圆形铜残片与两截铜管,可能是目前我国已知的最早冶炼产物。姜寨聚落遗址除了出土上述物件外,还具有的典型特征是(     )

    ①是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   ②尚未产生贫富分化

    ③出现大规模祭坛和神庙   ④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 8、论及“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有学者指出,它“打破了西域各地小国林立、互不往来的隔离状态”“增强了西域各地各民族对中央政权的认同”。该学者意在强调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
    A、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B、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 C、使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和加强 D、使汉王朝首次了解到了西域的具体情况
  • 9、“汉承秦制,有所损益”,下列属于汉武帝“有所损益”的措施有(     )

    ①实行与民休息政策   ②设立刺史   ③颁布“推恩令”   ④设置西域都护府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 10、春秋时期,有一位思想家认为:“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位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邹衍
  •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当变法进入高潮之后,原本存在的各种矛盾逐渐尖锐化。满、汉之间,帝、后之间,新、旧之间,联英日与联俄之间,满族大臣之间,汉族大臣之间,维新派内部康党与其他人士之间等多层次、多方位的种种摩擦对峙也都因甲午战后外部压力增大、国家财政危机的加深而日益加剧。康、梁等维新人士由于指导思想上存在问题,总以奔竞躁进的姿态,试图鼓动年轻无政治经验、无真实权力的光绪帝,以发号施令、急赏急罚的方式,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不顾各种矛盾的客观实际,而取得变法的成功,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礼部六堂官的罢黜和冗署冗员的裁撤,由于过急过猛而引起强烈的社会动荡和心理不安,这些都预示着变法失败的悲剧即将来临。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改革的案例,蕴含了有关改革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 12、下表反映的是1871—1939年英国文官人数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可用于说明(       )

    年份

    1871年

    1881年

    1891年

    1901年

    1914年

    1922年

    1939年

    人数

    53874

    50879

    79241

    116413

    280900

    317721

    387400

    A、文官制度导致了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B、文官集团已基本垄断国家政治权力 C、政党政治弊端加剧了英国冗官问题 D、生产力发展助推国家管理职能扩张
  • 13、公元前29年,屋大维获得“元首”称号,不久元老院授予他“奥古斯都(意为至圣至尊)尊称,取得了罗马帝国的军政大权。公元前12年,担任作为宗教最高职务的大祭祀长,公元前2年,担任执政官,并获得“祖国之父”的荣誉称号。这表明,屋大维建立的元首制(     )
    A、强化了罗马元老院的权力 B、实质是隐蔽的专制君主制 C、维护了罗马国家共和传统 D、标志着罗马进入鼎盛时期
  • 14、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强调多主体,大家都是主体。过去所讲的“国家管理”,只有“国家管理者”这一个主体。从“国家管理”到“国家治理”提法的变化体现了
    A、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改变 B、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发展 C、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扩大 D、人民直接管理国家社会事务
  • 15、1954年9月20日,“当大会宣读了修改过的宪法草案全文后,全体代表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会场上每个人都非常激动,都兴奋不已,场面非常热烈。全场代表都站起来,掌声和欢呼声经久不息”。这则记载反映了(     )
    A、人民当家作主的热情 B、人民民主原则的落实 C、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D、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
  • 16、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已经破产,资产阶级共和国应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该建国方案的形成主要是缘于(     )
    A、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现实 B、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成功实践 C、先进革命人物的积极倡导 D、马克思主义已被人民普遍的理解
  • 17、1913年4月8日,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开幕典礼在北京新落成的众议院议场举行。如图为1913年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议员构成基本情况图。据此可知当时(     )

    A、新的共和政体就此产生 B、自由进步力量主导政治局面 C、责任内阁制已充分体现 D、政治运作带有社会转型色彩
  • 18、下图为近代漫画家马星驰于民国二年创作的作品《一意進行》,其寓意在于(     )

    A、讽刺袁世凯复辟称帝 B、揭示议会政治艰难曲折 C、讽喻段祺瑞破坏民主 D、抨击张勋拥立废帝复辟
  • 19、下列对于汉至明清时期“县”的数量的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西汉

    数量(个)

    1587

    1255

    1573

    1127

    1171

    1358

    A、各朝代县的数量与疆域范围的大小相关 B、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人口最多的时期 C、县是古代设置的地方基层管理行政机构 D、县是中国古代长期设立的地方行政建置
  • 20、宋初全国财政由三司(户部、盐铁、度支)分别独立执掌;后期三司被重新组织起来并统一到一个新的机构里。这一变化的主要意图是
    A、促进全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B、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C、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D、提高处理经济事务的效率
上一页 83 84 85 86 8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