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
相关试卷
-
1、近年来,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其形制、工艺与殷墟、二里头发现的青铜器相近。青铜器表面分铸合体而成的立鸟、羊头等装饰,在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地发现的商代青铜器上也较为常见。这些发现可以佐证( )A、古蜀文化存在封闭性 B、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特征 C、青铜器使用领域广泛 D、中原王朝统治范围的扩大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有人统计,洪武十七年(1384)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各机关奏事文书多达1660件。就是说,朱元璋平均每天要处理207件文书。
——人民出版社历史必修第一册
材料三 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办公场所只是几间值班用的平房。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他们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1)、图一、图二分别反映了中国古代什么政治制度,写出三省的各自职权?(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提到的大量文书直接送达给皇帝处理的原因是什么?之后的明成祖是如何解决皇帝政务繁忙问题的?(3)、根据材料三、归纳出军机大臣的主要职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中枢秘书机构是由哪一个皇帝设立的?(4)、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指出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哪一个发展趋势? -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满足新增人口对粮食的需求,清朝农业开发的范围和幅度大大超越以往任何朝代,山林湖泊悉数被垦辟为农地。多熟制也成为农业生产的首选,南方的双季稻及北方的两年三熟制逐渐成为常态,番薯和玉米等高产耐旱作物的引入也进一步提升了“地”的供应能力,晚清时期粮食总产量增加至3 386亿斤。
——摘编自李小云等《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
材料二 明朝中叶以后,在中国江南地区的一些手工工场中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持续繁荣。一些商业化市镇开始兴起。这些市镇与城市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源源不断地涌入市场,从客观上推动了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商人群体结成了地区性的商业联盟,称之为“商帮”。
——摘编自王志朋《西方“商业革命”潮流下中国封建王朝发展探析》
(1)、据材料一,概括清朝提升粮食产量的举措。(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出现的新经济现象及其出现的原因。 -
4、明太祖为防止内地海商勾结倭寇为患,诏令“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明成祖为“昭示恩威,扩往圣之弘规,著当代之盛典”,派遣郑和率舰队出使西洋诸国;明正统(1436—1449)以后,政治日益腐败,倭寇卷土重来,欧洲殖民者也纷至沓来,海禁政策开始日趋严密。明朝的海洋政策取决于( )A、倭寇对沿海的骚扰 B、抑商政策不断调整 C、东西方地位的变化 D、国力的兴盛与衰落
-
5、1947年7月,中共中央通过了毛泽东关于“三颗战略棋子”的决议,即“两军过河,一军渡江”的战略构想。后来,这一构想因形势变化而演变成三军“品字形”出击中原。据此可知,中共中央当时谋划的是( )A、战略防御 B、战略反攻 C、战略决战 D、渡江战役
-
6、白崇禧曾在一篇回忆中写道:“我军以劣势之陆军装备,抵抗敌军海陆空联合作战之优势,所凭藉的全是爱国精神。……我军伤亡虽重,但敌人损失也不少。打破日军阀三个月征服中国之迷梦。”文中所指的战争应是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
7、下图是中国近代某一战争的形势图(局部)。这次战争( )
A、稳定了天京上游局势 B、消灭了北洋军阀主力 C、打击了日军嚣张气焰 D、揭开了战略反攻序幕 -
8、陈独秀在1916年撰文指出:“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专制政治之痛苦”来自于( )A、北洋军阀政府 B、南京国民政府 C、武汉国民政府 D、中华民国军政府
-
9、1913年,民国政府发布临时大总统令宣布,凡是清朝“保护兴业各法令”,对于民国国体没有抵触的,仍然适用,要求各省民政长提倡工商业,对所有路、矿、林、垦、蚕桑、畜牧以及工艺场、厂及所有商办公司进行保护和维持。可见民国政府( )A、继承了晚清政府的大政方针 B、加强了对国民经济的调控 C、注重工商业发展的连续 D、收回了列强控制的经济权益
-
10、下图两则史料指向同一历史现象。这两则史料分别属于( )
初九、初十日,逆夷又往三元里及萧冈各乡(广州城郊),复行扰害。(《广东军务记》)
A、图像史料、文献史料 B、民间器物、地方史志 C、音像史料、实物史料 D、历史遗址、口述回忆 -
11、据李宗仁回忆,抗战胜利之初“沦陷区伪币的实值与自由区的法币,相差原不太大”。政府却规定“伪币与法币的兑换率为二百比一”,以致一纸令下,收复区许多人民顿成赤贫。该材料可以说明( )A、国统区财政崩溃 B、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 C、国民党统治腐败 D、国民政府形式上的统一
-
12、朱自清在纪念七七事变两周年的文章中写道,“我们惊奇我们也能和东亚的强敌抗战”“从前只是一片沃土,一大盘散沙的死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此时的“我们”( )A、坚持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B、坚持全民族共同抗日 C、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D、主张成立国共联合政府
-
13、清军入关后,蒙、藏等少数民族上层逢年节赴京觐见皇帝称“年班”;朝廷邀请边疆民族上层至木兰行围狩猎称“围班”。“年班”“围班”的费用均由朝廷承担,觐见时享受盛大的宴赏。这种朝觐制度有助于A、加速少数民族汉化 B、彰显清帝无上权威 C、推行“改土归流”政策 D、加强边疆有效治理
-
14、明初朝廷规定:官员贪污数额超过六十两白银者,“必剥皮制草人”。但后来却出现士大夫无不“以钻刺为风俗,以贿赂为交际”的局面。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封建专制 B、宦官专权 C、商品经济 D、西学传入
-
15、下表为客家人历史上三次大规模南迁的概况。据此分析,客家人被迫南迁是因为( )
时间
原因
目的地
317—879年
东晋五胡乱华
鄂豫南部、皖赣沿长江南部、赣江上下游
880—1126年
唐末黄巢起义
皖南、赣东南、闽西南、粤东北
1127—1644年
宋高宗南渡、金人南下、元人入主中原
粤东、粤北等
A、民族迫害 B、宗教传播 C、政局动荡 D、江南开发 -
16、据统计到1940年6月沙市、宜昌失守时,沿海沿江迁入四川的民营工厂共计245家,物资总约9万余吨……迁川厂矿主要来自上海(104家)、汉口(90家)、南京( 10家),其余来自南北各省。迁移地址90%以上均在川东重庆、巴县一带,少数在成都和川西各县。这一迁移 ( )A、为敌后抗战作了非常全面的准备 B、为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C、形成了东西均衡发展的工业布局 D、粉碎日军“以战养战”企图
-
17、中国近代某一运动的对联是“民众雪耻心坚,全市罢工;本店金钱主义,独自开张”“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该运动( )A、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兴起 B、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C、宣传了中共的救国主张 D、配合了国民大革命开展
-
18、1912年,各省新设工厂激增至963家,比1911年增长99. 38%。革命党人和立宪派人士挥舞着“实业救国”的旗帜,形成一股象征时代进步的实业热潮。这有力地推动了( )A、中国完整工业体系建立 B、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19、近代某一条约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人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该条约是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
20、以下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整理的资料。据此判断,他研究的主题是( )
A、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B、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C、西方侵略与民族反抗 D、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