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
相关试卷
-
1、下表为不同史书有关秦朝的记述。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秦始皇)乃使蒙恬迈近,自九原挺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 追未就
《史记·蒙恬列传》
奏时,常頰略通五尺道,请此四颇置吏焉
《史记·西南尧列传》
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
《汉书·货山传》
A、秦王朝修筑了陆路交通网 B、古代长城的修建始于秦朝 C、秦朝暴政遭到史书的批评 D、秦修建道路旨在便利交流 -
2、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灭六国后,以原来秦国通行的字体为基础,参照六国文字,以小篆为规范化字体,统一了全国文字。这种变化( )A、表明中国古代文字走向成熟 B、消除了各地商品流通语言障碍 C、标志着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 D、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
-
3、《商君书·垦令》中指出,对于贵族除嫡长子以外的子弟颁布法令,根据他们的出身让他们服徭役,同时提高他们免除徭役的条件.那么他们就会“不游事,人则必农”。据此可知,商鞅旨在( )A、抑制贵族,发展农业生产 B、奖励开垦荒地,按人口征赋税 C、限制商业,维护小农经济 D、废除井田制度,保护土地私有
-
4、先秦某思想家提出“圣王应‘无不加用而为者’,以增加利益为目的,以民众体验为标准,不费、民德不劳”。凡天下群百工,轮车微匏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各行各业按照‘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的原则发展经济。下列言论与该思想家属于同一流派的是(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D、“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
5、“王和帝代表着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黄帝的帝和帝尧、帝舜的帝一样,实际上是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时期军事首长的称谓;而夏、商、周的王则是奴隶社会的专制君主”。导致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主要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王位世袭制 D、礼乐制度
-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底,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摘编自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二 贞观四年之后,许多少数民族内附,魏征等人提出不能让少数民族居住在黄河以南,理由是“匈奴……非我族类……逼近中华,久必为患”,而温彦博主张以宽厚待之,认为“不加怜悯,弃而不纳,非天地之道。”太宗认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作为皇帝,只有爱之如一、才能使少数民族真正的归附。太宗对其妥善加以安置。当时,在京城长安及周围居住着许多少数民族的人士,相安无事,有的还担任朝廷的要职。如长孙无忌是鲜卑人,李光弼是契丹人,高仙芝是高丽人,此外还有吐(蕃)人、沙陀人、突厥人等。
——摘编自张全明、王玉德《生态环境与区域文化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迁都”的作用。(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结合具体措施评价唐朝民族政策。 -
7、如图是宣化(今河北张家口)辽墓壁画《散乐图》,图中人物服饰采用宋制。辽朝政府坚持契丹和汉人的服饰和发饰并存,采用“北班国制,南班汉制,从其便焉”的原则。这( )A、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 B、加剧了民族矛盾 C、增强了汉族政权的实力 D、有利于民族交融
-
8、618年李渊建唐,国家制度基本沿袭前朝隋制,或称曰“唐承隋制”,但有所调整和改进,并取得显著效果。下列制度中,可归属“唐承隋制”的是A、科举制 B、三省六部制 C、租庸调制 D、两税法
-
9、柳宗元《封建论》中指出:“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其论述中涉及的制度有( )A、分封制 B、郡国并行制 C、行省制 D、三省六部制
-
10、建元元年(公元前140)汉武帝采纳了丞相卫绾的建议,罢黜以商鞅、韩非、苏秦、张仪之言议政的贤良。建元五年(公元前136)置五经博士。这些措施( )A、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 B、规范了官吏选拔制度 C、适应了与民休息的需要 D、有助于巩固政治统治
-
11、据考证,叫卖广告在先秦时期已出现,到宋代的广告中以唱卖为主,“自隔宿及五更,沿门唱卖声,满街不绝”。叫卖配上词曲,韵味十足。据此可知,宋代A、打破了商业时空限制 B、商品经济发展 C、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 D、长途贩运盛行
-
12、西周时期,周王分封宗亲、功臣时须举行盛大的仪式。先要“授土”,保证分封的各国占据交通要道和战略要地;继而“授民”,所授民众主要包括封国的重要职官、殷民旧族以及土地上的原住民;还要赏赐“彝器”,以供日常宗庙祭祀之用。这种做法( )A、加强了周王的统治地 B、促进了商品经济繁荣 C、体现了西周的礼仪制度 D、有助于郡县制的推行
-
13、元代将传统的商业税率三十税一,在上都、大都改为四十税一、六十税一,甚至“置而不税”,市舶进口货仅有十分之一或十五分之一的“抽分例”。这说明,元代( )A、重视商业发展 B、商业管控松弛 C、侧重北方发展 D、海外贸易繁荣
-
14、元世祖忽必烈认为“钦天授时为立治之本,黄帝、尧、舜以至三代,莫不皆然”,而本朝亦应通过“日测月验”,以实现在广大疆域空间的精准测影,达到“庶几吻合天运而永终无弊”的水平,他还要求新历颁布要做到“布告遐迩,咸使闻知”。忽必烈此举旨在( )A、促进天文观测的发展 B、宣扬政权的正统地位 C、指导农业生产的发展 D、继承前代的治理经验
-
15、下图是某同学整理的宋明理学的思维导图,以下解释合理的是( )A、格物致知属于唯物思想 B、理学与心学本质不同 C、“理”的实质是儒家伦理 D、心学只关注个人内心
-
16、南宋时,人们题诗讽刺好养鹁鸽的赵构:“鹁鸽飞腾绕帝都,暮收朝放费功夫。何如养个南来雁,沙漠能传二帝书。”下列事件与这首诗相关联的是A、“靖康之变” B、“宋夏和议” C、“辽宋和议” D、“绍兴和议
-
17、宋朝经常用暂停榷场的方法来使西夏屈服。如西夏王元昊称帝后,屡次与宋朝交战,宋朝索性关闭榷场,使得西夏民生凋敝,后来“元昊请称臣,数遣使求复互市”,与宋朝保持和平状态。由此可见,当时( )A、榷场贸易具有政治价值 B、北宋国力强大使西夏臣服 C、宋夏凭借榷场互通有无 D、西夏人民要求采用汉文化
-
18、史载,宋真宗在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对朝廷礼制进行补充规定:每年逢重要节气和节日,向仆射、御史大夫、中丞、节度等高级官员及各国使臣赐各种礼物(部分礼物如表2所示)。宋真宗此举旨在( )
节气或节日
礼物
立春
春盘
寒食
钖粥等
端午
粽子
伏日
蜜沙冰
三伏日
赐冰(每五天一次)
重阳
(重阳)糕、酒等
A、改善社会优抚 B、强化政治认同 C、彰显亲民形象 D、发展节庆文化 -
19、面对新法,光州司法参军郑侠在献上《流民图》的同时,又上书言:“天旱由王安石所致,若罢安石,天必雨。”司马光也认为废除新法,“雨必沾洽”。这说明新法在实施过程中A、出现用人不当现象 B、触犯了守旧派的利益 C、群众强烈不满新法的推行 D、新法违背了自然规律
-
20、唐时波斯商人云集长安、广州、扬州和泉州等地,在中国南方素有“舶主”之称。唐代高僧鉴真发现,仅海南的波斯村寨,“南北三日行,东西五日行,村村相次”。关于唐朝的对外关系,由此可以得出( )A、海路交通促进中外交往 B、与阿拉伯帝国关系密切 C、设置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 D、波斯人是欧亚贸易中间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