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国际政治的现实即冲突与秩序的交织。……但冲突的手段和方式明显地受到了限制,战争作为政治的手段其正义性基本被否定,任何冲突都被置于人道与和平的准则之下,国际法与国际组织越来越完善,这说明世界的秩序化程度已大大提高。这是世界文明化的表现,但同时霸权的野蛮性在文明外衣的掩盖下继续延伸着。

    ——摘编自李鑫炜《大国冲突与世界秩序》

    根据材料,结合史实,探讨国际法与世界和平与发展之间的关系,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下材料是有关郡县制的部分史料记载

    内容

    出处

    公元前285年“我邦、其成,初县”

    《史记》

    公二年(前493年),赵简子誓曰:“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左传》

    秦孝公(公元前381年一前338年)年间商鞅变法:“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 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

    材料二   唐朝柳宗元《封建论》说:“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明末清初顾炎武《郡县论》也说:“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

    ——《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一,列举可以推断的历史结论。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位思想家观点的相通之处,结合所学,从作用的角度谈谈该观点 的合理性,并以史实论证。
  •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针对春秋决狱,吕思勉认为“汉人每有援经义以折狱的。现代的人都以为奇谈,其实这不过是广泛的应用习惯。当时儒家盛行,儒家的学说自然要被应用到法律上去了。”于语和、尚绪芝认为“汉代的统治者之所以倡导‘春秋决狱 ’,是因为‘春秋决狱 ’可以抛开法律法令而以儒家经典特别是以《春秋》所表达的观点作为判案的根据,便于统治者根据需要作出各种解释。”封志晔则认为“否定‘春秋决狱 ’不合理,忽视了它内在的深远而巨大的历史价值。”

    ——摘编自朱宏才《“春秋决狱”研究述评》

    材料二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着眼于防范与惩处。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着眼于教育和引导。两者相辅相成。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

    ——《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从中华法系发展的角度评价古代中国汉魏以来的“律令儒家化”。

  • 4、“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阅读材料,完 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知贡举官赴贡院时,允许台阁近臣“公荐”某某举人。唐代的科举考试实行公卷制,在正式考试之前,考生将自己平日的诗文送给有学问的官员品评,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作为录取时的参考。这两种做法流弊甚大,宋太祖下诏废除了公荐制。庆历元年(1014年),公卷制被正式废除。

    ——摘编自李思瑶《中国科举制度简史(三)——宋代改革》

    材料二   殿试是由皇帝在宫殿亲自主持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唐代武则天首创该制度,但未成定制。开宝六年(973年),宋太祖在省试之外又举行了最高级别的殿试,并且从此将殿试定为了“常式”。此外,北宋政府还严格规范殿试进程,进一步杜绝权贵对科场的干预和操纵。对于宋朝的士子而言,凡是参加过殿试,就能以“天子门生”自居。这些天子门生常常能得到皇帝赐宴、赐诗、赐物等隆重礼遇。

    ——摘编自王磊《唐宋比较视域下的科举殿试》

    材料三   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牛津、剑桥两校于19世纪前期分别采取措施,推行改革,建立起科学系统的学位考试与授予制度,校务委员会的委员改用公开、自由竞争办法选拔,以保证学校领导权掌握在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手中,直接推动了英国文官制度的改革。19世纪三四十年代,近代机械化大生产取代了传统的手工劳动,本来无足轻重的工业资产阶级势力大增,他们要求国家政府管理工作像工业生产一样,尽可能地提高效率,削减不必要的行政开支,发展经济。据统计,文官队伍的行政费用开支从19世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增长了近一倍,由1150万英镑增加到1800万英镑。文官人员的增长加剧了文官队伍的混乱状况,把改革问题更尖锐地提到   人们面前。

    ——摘编自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科举制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历史因素。
    (3)、综合所学,请你谈一谈中外选官制度发展历程中的“变”与“不变”。(要求:逻辑清晰,表述涵盖史实)
  • 5、有学者认为,研究中国近代史有两个基本点:一是以“近代性”(科学与民主)区分近代史与晚清史;二是把中国近代史当作世界史,这两个点是我们看历史的“眼睛”,它是立体的、全方位的“眼睛”。该学者的研究突出强调了(     )
    A、唯物史观的科学性 B、家国情怀的实践性 C、史料实证的探源性 D、时空观念的特定性
  • 6、在中世纪的英国,国王单独向每一位重要的封臣发出召集议会的令状,封臣以个人身份出席 议会。国王向各地郡守和城守发出集体召令,骑士与市民分别以郡和城市代表的身份出席议会。据此可知(     )
    A、议会是国王的议会 B、国王统治基础薄弱 C、封臣权力大于骑士 D、政府管理能力低下
  • 7、下表是秦汉公文大体分类及主要形式。可见,秦汉时期(     )

    分类

    主要形式

    御用公文

    制、诏、策、敕(戒)书等

    官僚奏疏

    章、奏、表、驳议等

    行移公文

    檄书、牒书、府书、记、爰书、变事书、奔命书、报书、举书、劾书等

    管理公文

    吏卒名籍、病卒名籍、日迹簿、受俸名籍、钱 谷出入簿、文书收发记录、财务登记簿等

    A、官员文化水平较高 B、政府统治效能不断加强 C、文书系统效率较高 D、行政事务运作比较规范
  • 8、有学者认为,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在崛起过程中,以自由、民主等标准嫁接“民族国家”的概念,一方面以此标准肢解大规模的古文明国家,另一方面也以此干预“落伍国家”。从该观点中可以推论(     )
    A、西方民族国家是自由民主的 B、“民族国家”概念的提出带有政治性目的 C、民族国家产生是历史的必然 D、世界古文明国家毁于近代西方民族国家
  • 9、13世纪,英国贵族发动反叛,他们“自始无意推翻封建王权,仅是对王权范围作了界定,把 国王与贵族之间的关系维持在正常的封建秩序之中”。该事件的解决方案(     )

    ①反映了资产阶级的需求                         ②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

    ③肯定了国王的合法地位                         ④照顾了骑士和市民利益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0、公元前29年,屋大维获得“元首 ”称号,不久元老院授予他“奥古斯都(意为至圣至尊)尊称,取得了罗马帝国的军政大权。公元前12年,担任作为宗教最高职务的大祭祀长,公元前2年,担任执政官,并获得“祖国之父 ”的荣誉称号。这表明,屋大维建立的元首制 (     )

    ①弱化了罗马元老院的权力                  ②实质是隐蔽的专制君主制

    ③维护了罗马国家共和体制                  ④标志着罗马进入鼎盛时期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 11、人民教师张桂梅,为改变贫困地区女孩失学辍学状况,创建了一所免费招收贫困女生的高中。她用知识改变贫困山区女孩命运,用爱心和智慧点亮乡村女孩的人生梦想。张桂梅老师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主要是(     )
    A、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B、体现了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 C、推动了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D、闪耀着共产主义的光辉思想
  • 12、下表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关键词的变化情况。通过这一变化可以看出(     )

    年代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21世纪初

    关键词

    韬光养晦

    战略伙伴关系

    负责任的大国

    A、中国已成为当今国际关系的主导者 B、时代主题的不断变化 C、中国的综合国力与影响力不断增强 D、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 13、20世纪60年代,在工农业生产中,逐渐派生出女拖拉机手、女子测量队、女子地勘队等以女性为主体的工人队伍,她们被称为“铁姑娘”,成为那个时代怒放的铿锵玫瑰。“铁姑娘”群体的出现反映了(     )
    A、妇女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改造 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主要力量 C、经济利益激发劳动者积极性 D、艰苦奋斗的社会主义精神风尚
  • 14、中国共产党某份文件指出:“凡军事行动已经结束,土地改革已经彻底实现……即应实行普选,召开大行政区的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选举大行政区人民政府委员会”。据此判断该文件发布的时期应为(     )
    A、土地革命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新中国成立后
  • 15、徐继畬《瀛寰志略》一书在定稿出版时,接受好友张穆建议,将“亚细亚以中国为主”改为“坤 舆大地以中国为主 ”,将《皇清一统舆地图》置于《亚细亚图》前。在“凡例”中,谨慎地申明 “此书专详域外 ”。这反映了徐继畬(     )
    A、民族国家意识浓厚 B、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C、积极倡导学习西方 D、具备广阔国际视野
  • 16、“从汉代至清代中晚期,包括新疆天山南北在内的广大地区统称为西域。自汉代开始,新疆地区正式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汉朝以后……任何一个王朝都把西域视为故土,行使着对该地区的管辖权。”以下不属于历史上对新疆地区管理措施的(     )
    A、设置西域都护府 B、设置北庭都元帅府 C、设置安西都护府 D、设置西宁办事大臣
  • 17、史学家陈寅恪指出,综括言之,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二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注: 以降表以来)之新局面。下列选项可以支持该观点的是(     )
    A、创设藩镇以加强边防 B、设立政事堂,后改为中书门下 C、施行儒佛道三教并行 D、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流行
  • 18、《隋书 ·地理志》记载,因魏晋时期实行州、郡、县三级制,官吏众多,十羊九牧。隋文帝采纳“存要去闲、并大去小”的建议,下诏罢废郡级建置,以州统县,九品以上的官员一律由中央 任免。炀帝进一步改州为郡,实行郡、县二级制,同时对郡县大加省并,由隋初211州、508 郡 减为 190 郡。上述措施的实行(     )
    A、旨在提升地方官员行政效率 B、导致了隋朝政府强干弱枝 C、彻底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助长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 19、秦朝时,南郡(战国时属楚地)的郡守曾向其下属各县道发出文告,声称“ 民各有乡俗,其所 利及好恶不同,或不便于民,害于邦 ”,而国家制定和颁布“法律令 ”,可用来“教导民,去其淫僻,除其恶俗,而使之之于为善也 ”。该文告(     )
    A、显示秦律注重尊重民俗 B、警示秦律严刑峻法的危害 C、表明秦律重在强调教化 D、强调秦律巩固统一的作用
  • 20、《礼记 ·丧服传》中记载:“诸侯之子(非嫡长子)称公子,公子不得称(祭祀)先君;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不得祖(祭祀)诸侯。此自卑别于尊者也。”材料中的规定主要体现的是(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礼乐制
上一页 80 81 82 83 8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