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鸦片战争使清朝与西方殖民者产生了激烈碰撞,这不仅是军事力量的对抗,还是中西全方位的对垒。清廷的昏聩和乏力,使英国的侵略企图得逞。之后,其他西方殖民者纷至沓来,纷纷效仿英国的行为,以致彻底打开了封建专制制度下的中国大门。这说明鸦片战争(     )
    A、加速了传统中国的衰微 B、适应了东学西渐的潮流 C、促进了清代军事的转型 D、开启了中西交流的进程
  • 2、在元代,作文言小说者“以为小说非含有教训,便不足道”;讲史平话者“言其上世之贤者可为师,诽其近世之愚者可为戒”。明代张尚德在谈论《三国演义》时,称其“裨益风教,广且大焉”“此编非直口耳资,万古纲常期复振”。据此可知,元明时期的文艺创作(     )
    A、满足了市民文化诉求 B、注重历史知识的传播 C、塑造了丰富人物形象 D、重视道德教化的功能
  • 3、如表所示是两宋部分学者的言论记载。据表可知,两宋时期(     )

    记述

    出处

    “士勤于学业,则可以取爵禄;农勤于田亩,则可以聚稼穑;工勤于技巧,则可以易衣食;商勤于贸易,则可以积财货。此四者,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

    郑至道《琴堂谕俗编》卷上,《重本业》

    “国家四民,士、农、工、商”“同是一等齐民”

    黄震《贵氏日抄》卷78,《诃诉约束》

    “夫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抑末厚本,非正论也”“至于蒸逃髦士,则古人盖曰无关,虽工商不敢绝也”

    叶通《习学纪言序目》卷19.《史记一》

    A、传统择业观念根深蒂固 B、货物流通渠道多元并进 C、传统四民思想受到冲击 D、朝廷有意放松经济管控
  • 4、汉初律令规定:上级政令文书一旦送达后,要以大扁书形式在市里、官所等地点张布,还要求官吏、士卒和民众及时诵读,官吏巡行时如果发现有不知令的吏卒还会处罚相关责任人。这说明,汉初(     )
    A、乡里民情传播渠道畅通 B、重视国家治理的效率 C、地方统治基础得以扩大 D、深受统治思想的影响
  • 5、韩非子认为:“上失其一、臣以为百。故臣得借则力多,力多则内外为用,内外为用则人主塞。”在此,韩非子强调了(     )
    A、君主增强自身权威的重要性 B、贤臣辅佐国君理政的可行性 C、贵族政治趋向衰落的必然性 D、中央集权体制影响的深远性
  •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仁宗时期,13榜状元,有12任出身平民。“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宋代成为现实,读书真能改变命运。

    材料二   仁宗朝,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

    ——郭尚武《两宋良贱制度的消亡及其影响》

    材料三   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富贵盛衰,更迭不常,或昔富今贫,或昔贵而今贱。

           ——[南宋]袁采《袁氏世范》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宋朝的社会变化并做出合理的解释。

  • 7、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缤纷多彩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化符号一:青铜器

    鼎最初作为食物器皿,逐渐演化为重要的祭祀礼器,直到成为家国宝器。西周时期的用鼎制度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士三。春秋战国时期,风气大开,思想活跃,鼎的纹饰更加简练舒朗,神兽形象纷纷登场,宴饮、征战等纹饰明显增多。

    ——据CCTV-10《百家讲坛》

    材料二   文化符号二:瓷器

    到了宋代,瓷器逐渐成为中国对外输出的大宗货物,宋人记载:“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货多瓷器,大小相套,无小隙也。”特别是广州、明州、杭州等地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大批瓷器从这些港口启运,源源不断地销往亚洲、非洲各地,其中尤以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居多,销往埃及和伊朗的数量也很可观。

    ——据万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三   文化符号三:丝绸

    海上丝绸之路把丝绸远销海外,古代南亚、东南亚各地人民都喜欢穿中国丝绸制成的筒裙,在中国文献中,东南亚人民“以帛缠首”的记载比比皆是。日本出现了仿制“唐绫”(中国丝绸)而发展起来的“博多织”纺织法。海上丝绸之路远远不只是向外传布丝绸,还把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如指南针、火药、造纸、活字印刷术、瓷器、医学、中草药等传布到世界各地。

    ——据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重大史实?试举一例。鼎在我国历史上有何象征意义?

    (2)据材料二指出瓷器在宋代对外贸易中的地位。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对外贸易繁荣的原因。

    (3)据材料三,中国丝绸外传产生了什么影响?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海上丝绸之路。

  • 8、国家治理须应时而动,通过不断的改革与变革实现国家治理方略的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灵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 相权在历代皇权主持下的改革和裁抑过程中逐步萎缩,最终从体制上被废……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任怀国等《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三   经过康熙、 雍正、乾隆、嘉庆祖孙四代的开拓,中国疆域达到了内在发展的极致……于北方遏制了沙俄的继续南下,且运用外交手段划定了边界;于南方,运用朝贡贸易体制把欧洲列强的权利锁定在规程所允许范围内;少数民族地区,在承认中央王朝统治的前提下允许实行有限自治,并运用立法、因俗设官(制)、赐封等方式巩固了“大一统”帝国……这使得前中期的清朝对其疆域的最终奠定,能够从容地从学理与法理上得以自我确认。

    ——摘编自于逢春《论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时空坐标》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秦之间政治制度“大变局”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从“独相”到“群相”到“兼相”的制度变革,并分析这种制度变革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前中期经略边疆的历史意义。
  • 9、明朝中后期,江南部分地区已从种稻为主转变为种棉、桑、麻为主。棉产区的农户除出售棉花外,还从事棉纺织业,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植桑业发达地区的农户除出售桑叶之外,往往还经营蚕丝生产和丝织业。这反映当时江南地区(       )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传统经济结构瓦解 C、工商皆本观念盛行 D、农村多种经营兴盛
  • 10、如图为明至清粮食产量和需求量、人均粮食占有量演变示意图。据此可知,明至清(     )

       

    A、高产农作物失效 B、经济作物普遍 C、社会生产力衰落 D、人地矛盾加剧
  • 11、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军机处设置一事的历史记述。根据“孤证不立”(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明某件事情成立)的史学研究方法,下面能够被认定的抉同历史事实是,军机处(     )

    历史记述

    出处

    雍正十年,用兵西北……始设军事房,后改军机处。

    《清史稿》

    雍正七年六月始设军机房,十年三月改称办理军事处。

    《军机大臣年表》

    A、设于雍正年间 B、设于雍正十年 C、强化了君权 D、因战事而设
  • 12、从汉代开始,历代政府明令禁止官员经商、与民争利。然而,明朝却出现了上至皇族、下至小吏大范围经商的情况。这反映了明朝
    A、政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B、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冲击 C、商业市场秩序较为混乱 D、官员腐败问题比较普遍
  • 13、朱熹指出,要把对封建道德义理的认识落实到行动上。他认为当时许多学者“不知学之有本,而惟书之读”,不践其实;长此以往会造成脱离实际、空谈性命的危害。在此,朱熹(     )
    A、系统阐释了格物致知的认识体系 B、明确提出了“心外无物”的命题 C、主张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相结合 D、推进了儒学传统伦理观的思辨化
  • 14、宋神宗时期,浙西陈舜俞记载道:“古之四民,而农居其一,今之民,士农工商老佛兵游手,合为八,而农居其一。”这反映了北宋时期(     )
    A、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B、重农抑商政策根本改变 C、经济发展使社会职业分化 D、社会成员身份渐趋平等
  • 15、在宋以前, “无讼”是地方官追求的执政境界之一、但是到两宋时期,民间显现“尚讼”风气, “编户之内,学讼成风”。这本质上反映了(     )
    A、儒家思想的影响力下降 B、民间利益纠纷现象增多 C、经济发展助推社会进步 D、官员执政水平亟待提高
  • 16、宋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务”的局面,但也出现了“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的状况。上述文字意在说明(     )
    A、分割相权解决了宰相擅权的问题 B、制度创新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C、分割相权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D、分割相权影响了政府的治理效果
  • 17、北宋建立以后,“令诸州自今岁受民租及管榷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数送往京师”。其后,又逐步建立健全了转运使、通判、主簿这样一套地方财政管理机制,地方支用“悉出于三司”。这说明宋代(     )
    A、财政权集中于皇帝 B、消除地方割据势力 C、削弱地方的财政权 D、加强对地方的全面控制
  • 18、唐朝的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的作品记录在《全唐诗》里并流传于世。上官仪、房玄龄、杜如晦、沈佺期、贺知章、李白、王维、杜甫、白居易、李贺、杜牧等,也有书法作品传世。这反映了唐朝(     )
    A、书法与诗歌得到同步发展 B、中原文化带动全国文艺进步 C、科举制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D、部分文人重视诗书的审美追求
  • 19、唐太宗李世民曾感慨“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唐太宗赞叹的是(     )
    A、三省六部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度 D、租庸调制
  • 20、下表是关于五代时期各王朝政权状况的部分信息,表中信息反映出五代时期

    朝代

    建立者

    王位继承情况

    存在时间

    后梁

    朱温

    次子杀父继承

    17年

    后唐

    李存勖

    养子杀父继承

    14年

    后晋

    石敬瑭

    死后传位侄子

    14年

    后汉

    刘知远

    病逝传位幼子

    4年

    后周

    郭威

    病逝传位养子

    10年

    A、王位大都是非法继承 B、开国君主皆死于非命 C、儒家伦理道德已尽失 D、战争多发且政治混乱
上一页 79 80 81 82 8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