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汉、魏以来,羌、胡、鲜卑降者,多处之塞内诸郡。其后数因忿恨,杀害长吏,渐为民患。侍御史西河郭钦上疏曰:“戎狄强犷,历古为患。魏初民少,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内及京兆、魏郡、弘农,往往有之。今虽服从,若百年之后有风尘之警,胡骑自平阳、上党不三日而至孟津,北地、西河、太原、冯翊、安定、上郡尽为狄庭矣。宜及平吴之威,谋臣猛将之略,渐徙内郡杂胡于边地,峻四夷出入之防,明先王荒服之制,此万世之长策也。”
——《资治通鉴》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侍御史西河郭钦的主张及理由。(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哪项制度落实了材料二的政策,并分析其原因。(3)、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新中国民族政策的进步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冬,十月,把平望观改为听讼观。(曹魏)明帝常说:“狱事是否清明平直,决定着国家的安危!”一旦有重大案件审判,明帝常常亲自到听讼观去监督听闻。以前,魏文侯的老师李悝著有《法经》六篇,商秧接受这观念后去辅佐秦国。汉朝萧何把它改为《汉律》,增加为九篇,后来又增加到六十篇。另外还有《令》三百余篇,《决事比》九百零六卷,后世还有增添或减少,错杂没有常规,后代人又各为章句,马融、郑玄等十多家传述,直到魏,仍常用的有二万六千二百七十二条,七百七十三万多字,读起来真是困难的很,明帝就下诏,只用郑玄的章句……又下诏,让司空陈群、散骑常侍刘邵等删减《汉法》,写《新律》十八篇,《州郡令》四十五篇,《尚书官令》、《军中令》合计一百八十多篇
——(清)宋宗元《正经》
材料二 沉默权在英国最先被确立于17世纪。欧洲文艺复兴之后的启蒙运动,使英国社会开始重视个人的权利,立法者们认识到,当个人受到代表国家的司法机关追究时,其地位明显处于劣势,若不对其权利进行特别的保护,则司法公正在根本上难以保证,而冤假错案将会严重影响民众对法律制度的信任,影响社会稳定,最终危及统治秩序和统治利益。正是在这种背景下,1642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沉默权”的法案。1898年英国的《刑事证据法》明确规定被告人享有沉默权,该证据法称沉默权为不被强迫自证其罪的特权。“沉默权”的实施,使得证实被告人犯罪的责任由控诉方承担;被告人不负举证责任。
——摘编自李秋月《刑事法律专题研究》
材料三 2011年,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座谈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宣布,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目前,涵盖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法律部门已经齐全,各法律部门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已经制定,相应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比较完备,法律体系内部总体做到科学、和谐、统一。
——祖金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政治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魏明帝重视法律的表现,并分析其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沉默权”所体现的西方法律的基本特征,说明“沉默权”在近代英国确立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形成的历史意义。 -
3、总书记强调要在民族地区乃至全国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使各民族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增强“五个认同”。下列中国古代的各项措施中,与“三个离不开”思想最为吻合的是( )A、秦朝统一文字促进文化交流 B、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元朝设立行省加强中央集权 D、清朝设伊犁将军管理新疆
-
4、如图所示是江苏连云港尹湾汉墓木牍《集簿》。墓主师饶曾任东海郡功曹史(掌握地方人事),《集簿》记录了东海郡的行政建制、吏员设置、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等方面的年度统计数字。该文物( )A、可作为研究汉代官员赏罚的依据 B、是研究汉朝中央官制的重要资料 C、体现了朝廷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 D、反映了秦汉时期监察体制的情况
-
5、1701年,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迫近时,英王威廉曾打算解散托利党辅政“小集团”,重新召回拥护战争政策的辉格党“小集团”,但因托利党仍保持着议会多数地位,威廉为了避免与议会摩擦,因而不得不放弃了改组计划。这表明英国( )A、责任内阁制日益成熟 B、王权受到议会限制 C、政党政治遭到了破坏 D、国王丧失了行政权
-
6、某学者用“由虚入实”论述中国古代地方层级变迁的基本规律,其涵义如下:历史上高层政区都是由非行政区,即监察区或军区演变而来,政区长官也由中央官员转变而来。下列史实,能佐证该学者观点的是( )
①东汉晚期,州变为郡县以上的一级行政机构
②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
③唐代的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
④明初废行中书省,权力由布政使司等分割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7、习近平外交思想强调要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下列外交事件中,最能体现习近平外交思想这一理念的是( )A、万隆会议“求同存异”的提出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及其发展 D、“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与推进
-
8、毛泽东说“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这一外交方针的实施( )A、彻底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外交地位 B、使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断绝往来 C、有利于新中国在国际政治格局中定位 D、新中国在外交上奉行独立自主的体现
-
9、德国历史学者约翰内斯·布克哈特认为:三十年战争(1618-1648)是一场“建构国家之战”,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重新建构了欧洲的战后格局。下列关于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三十年战争主要是经济利益冲突引发,与宗教无关 B、《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削弱了欧洲各国的主权 C、三十年战争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形成 D、《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使欧洲形成了统一的政治格局
-
10、据《新唐书》记载:“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藩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这一措施的实施( )A、有利于促进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 B、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唐朝的赋税收入 C、使唐朝的地方行政制度趋于混乱 D、导致唐朝边疆地区出现分裂割据局面
-
11、近代以来,中国民主法治建设不断走向完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相同点是( )A、都规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都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原则 C、都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都体现了人民主权和宪政原则
-
12、如图为1955年发行的题为《向劳模学习,向劳模看齐!》的宣传画。此图反映这一时期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内涵是( )A、鼓励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B、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公民思想道德建设 C、“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D、开展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提倡“五讲四美三热爱”
-
13、时空观念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式。如图是反映西方文官制度局部发展过程的时间轴。下列解读错误的是( )A、文官制度经历了从一国到多国的传播过程 B、文官制度建立过程中注重法制化建设 C、文官制度保护了广大工人阶级的利益 D、文官制度建立的主要推动者是政府
-
14、如图是一枚公元前137年的罗马铸币,铸币上描绘了一位公民正在把选票投到选票罐中。关于铸币中公民的选举对象,下列选项最合理的推测是( )A、执政官 B、国王 C、长老会议员 D、元首
-
15、宋初,宰相议事的地方称中书门下,简称“中书”。中书本是执掌军政大权的机构,但赵匡胤为了削弱相权,把军权从宰相手里分离出去将之转移到一个新设立的机构。这一机构是( )A、尚书台 B、政事堂 C、枢密院 D、三司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唐宋之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变动时期。钱穆先生说:“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中国。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定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除蒙古满州异族入主,为特权阶级外,其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更无古代封建贵族及门第传统的遗存。故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
——摘编自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唐宋相关史实,从社会转型角度,自拟一个题目,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张骞“凿空”后,西汉开始控制西域,第一次形成由河西走廊连接中原和西域的版图,其如下图。
西汉形势图
材料二 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来到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日本派遣的“遣唐使”就达13次。佛教盛行,景教、祆教、拜火教也在唐朝得到尊重。外国人还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在唐朝入仕为官。据韩愈记载,“岭之南,其州七千……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稀世之珍,溢于中国,不可胜用”。唐朝在广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机构市舶司,并在长安、扬州等地为来华经商的波斯、阿拉伯侨民设有“蕃坊”特区,发展为繁华商业区。
——摘编自李庆新《唐代广州贸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西汉政府为有效治理河西走廊和西域地区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并分析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时期对外交流密切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唐朝与日本文化交流的具体表现。 -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太祖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并且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宰相。由于宰相的罢废,皇帝以国家元首的身份兼任官僚机构首脑之职,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变得更加重要,“家天下”色彩更加突出。宰相废除后,官僚机构对皇权的调节机能大为削弱,政治正常运作也因而受到严重影响。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教学用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价明太祖废宰相的做法。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以降,中国历代王朝所追求的“一统”,并不仅仅意味着领土统一、还包含着国家社会秩序稳定、经济文化繁荣。而“国家统一”却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体系形成的基础,也是历代统治者追求的重要目标。
——摘编自卜宪群《“大一统”和“民为邦本”——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
材料二 唐承隋制,进一步继承和发展秦汉以来的国家政治体制,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州县-乡里制”,构建起从中央到地方的层级井然、上下通贯、分工清晰、职责明确的决策及行政执行机制,有力保障了国家治理的强大政治执行力,促成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出现,对国家大一统做出了重要贡献。唐朝堪称完善的这一政治体制,也为后世国家治理提供了宝贵的制度遗产和成功的施政经验。
——摘编自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2020|公元620年代:解码大唐的三省六部制》
材料三 我们应该采用整个历史时期,整个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国为历史上的中国……随着历史的发展,边区各族和中原汉族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光是经济文化的交流关系不够了,光是每一边区和中原的合并也不够了。到17、18世纪,历史的发展使中国需要形成一个统一的政权,把中原地区和各个边区统一在一个政权之下。而清朝正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完成了这个统一任务。
——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的历史疆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结合秦代相关史实对“国家统一”进行说明。(2)、根据材料二、分析唐朝行政执行机制确立的意义,并结合所学指出三省六部制“三省”的职能及特点。(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完成统一的历史条件,并指出17、18世纪清朝为完成“统一任务”所做的努力。 -
20、如表是关于秦郡考证的相关信息,由此可知( )
司马迁《史记》
秦始皇廿六年分天下三十六郡,但未列郡名。
1948年谭其骧《秦郡新考》
考定内史以外秦郡凡得四十六,时人以为盖棺定论。
2002年出土的里耶秦简
记载传世文献前所未闻的“洞庭”和“苍梧”二郡,而无“黔中”和“长沙”,并明确记载“苍梧”郡是秦始皇廿五年设立。
2002年的岳麓秦简
贡献了前所未闻的“江胡郡”。
A、占据所有史料才能发现历史真相 B、史料互证一定能还原历史的真相 C、新史料推动历史真相的动态发展 D、获取一手资料才能甄别史实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