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丁·路德自始至终坚持《圣经》是信仰与生活的最高准则。由此他提出“国家”应该分为两类,一类是“上帝的国”,另一类被称为“世界的国”(区别于“上帝的国”)。“世界的国”的组成人员就是所有的非基督徒(非发自内心信仰基督教的人),世俗的君主或国王是他们的统酒青;管理他们的被称为“俗世的政府”。略德认为上帝设立世俗政府的目的在于:维护秩序,惩罚邪恶。那些不信上帝话语的人,或说不是真正基督徒的人必须接受世俗政权的统治:并要受到刀剑的支配,从而实现对自然之律(法律)的维护。

    ——摘编自黄金斌《管窥马丁·路德“两个国度”思想之主要内容及相互关系》

    材料二   宗教改革和世俗权力的结合使欧洲陷入了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动荡。宗教战争不仅包括战场上的军事武装冲突,还包括破坏圣像,迫害民众、发动暴乱等各种形式的暴力。

    1531年到1556年,(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与支持路德新教的德意志诸侯们发生拉锯战,直到1555年《奥格斯堡宗教和约》的签署才使得德意志地区的局势相对缓和。1562—1629年,法国共发生了9场宗教战争⋯⋯1618年开始的三十年战争,其惨绝人寰的程度超过了中世纪的任何一次战争。三十年战争在《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以下简称“和约”)的签署中终结,这场战争在历史阶段划分上结束了宗教改革运动。有不少人认为和约意味着现代主权国家体系的确立,而德意志的民族历史学家倾向于从帝国“分裂”的角度对其作负面的评价。

    ——摘编自叶盛《现代世纪的开场——纪念宗教改革运动500周年》

    材料三   “教随国定”原则,最早见于1555年的《奥格斯堡宗教和约》。“教随国定”相关条款的规定,意味着德国诸侯有权决定其臣民的宗教信仰;诸侯(国的君主)信什么,其臣民也就跟着信什么。《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使“教随国定”成为国际关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一项条款,在国家观念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摘编自徐坚《权利政治——国际政治的现代性转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丁·路德提出的“世界的国”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7世纪西欧宗教战争频发的原因,并运用唯物史观指出当时宗教战争的实质。
    (3)、综合以上材料,总结宗教改革与西欧政局演变的关系。
  • 2、阅读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春秋战国领主制的崩溃和诸子共同继承为特征的宗法制,土地所有、民众领属和行政治理合而为一的领主制形态瓦解,贵族政治随之丧失了其主要基础。相应地,土地领主所有让渡于自由买卖的自耕农和地主租佃制,民众领属让渡于皇帝中央集权国家,行政治理让渡于君主专制下的职业官僚,土地所有、民众领属和行政治理三者发生了分离。

    ——摘编自李治安《关于秦以降皇权官僚政治与贵族政治的复合建构》

    材料二   选官制度中的才学标准,并非在短时间内能够被完全贯彻,门第也不会随着王朝的更替而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只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般地主经济的发展成熟,全社会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才学选官的原则。才学取代门第,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尽管科举制在唐代出现了曲折,考试原则却被深入地贯彻到选官制度的各个环节中,官学生徒参试、门荫及斋郎品子出身,甚至胥吏出职等都要经过考试。从这一方面来说,唐宋社会应是大体一致的,并与此前的贵族社会存在着根本的不同。

    ——摘编自刘后滨《政治制度史视野下的唐宋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选官方式的角度简述东周至秦朝“行政治理”的主体让渡于“职业官僚”的历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实施对唐宋社会的深刻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贵族政治”退出历史舞台的必然性。
  • 3、列宁曾举例说明资产阶级立宪国家里“更换部长意义极小”,他以某位新上任的“为农民请命”的部长为例,这位部长在同“多数党”和官吏们“讨价还价”4个月未果后愤然辞职,这为地主们“赢得了”4个月的时间,他们在此期间对土地委员会开展了一连串的迫害。“更换部长意义极小”折射出资产阶级立宪制国家(     )
    A、地主阶级把持着议会 B、文官制度的某些特性 C、选举民主被金钱腐蚀 D、内阁首脑独揽行政权
  • 4、18世纪中期,狄德罗编写《百科全书》时虽然屡遭挫折,但最终还是在巴黎完成编撰并顺利将其出版,伏尔泰、卢梭等人的著作也广受欢迎;孟德斯鸠、伏尔泰等进入法兰西学院等官方文化机构后,获得政府和一些权贵给予的职位、津贴。由此可知,当时(     )
    A、启蒙思想的影响力扩大 B、法国社会矛盾趋于缓和 C、追求科学理性成为共识 D、法国成为世界文化中心
  • 5、如表所示为某学者对封建时代(6—13世纪)的西欧城市与同期的中国城市所进行的比较。表中信息表明,与同期的中国相比,西欧封建社会(     )

    比较项目

    西欧城市

    中国城市

    位置选择

    交通路口的集市、废旧的古代城堡,管理较为薄弱的封建主领地

    全国或地方行政单位的政治中心

    主要人口构成

    手工业者、商人和少数教会或世俗贵族

    官僚、士族(官僚世家、大地主)及依附于他们的仆役、工匠、商人等

    主要治理方式

    通过金钱赎买、武装斗争等方式获得自治权,自主设置管理机构、选举官员

    由中央集权制政府进行管理

    规模

    规模不等,总体较小,大城市的人口一般不超过十万

    规模呈等级性,总体较大,大型都会人口超过百万

    A、政府受到教会的控制 B、商业贸易更加活跃 C、原始民主遗风更浓厚 D、发展水平相对低下
  • 6、党的十三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任务中,强调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21世纪初,这一目标变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一历程(     )
    A、反映出改革开放领域和内涵的不断拓展 B、彰显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性 C、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加深 D、根源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 7、1950年至1954年,中国向越南提供了价值1.6亿元人民币的物资援助。1953年11月,中国决定将朝鲜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的借款一笔勾销,并无偿援助朝鲜8亿元人民币。《中国统计年鉴》显示,列入“一五”计划中的援外资金达到国家基建投资的1/10。这些援外举动(     )
    A、着眼于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B、加速了中苏关系破裂的进程 C、助长了党中央的“左”倾错误 D、是对“求同存异”方针的实践
  • 8、如图所示为中央苏区的宣传画《女赤卫军的勇姿》。画中的女赤卫军穿着朴素,一双大脚穿着普通草鞋,左手紧握武器,右手高高举起,炯炯有神地注视着远方。该画作突出强调了(     )

    A、中央苏区实现了男女地位平等 B、妇女解放与民主革命相辅相成 C、妇女解放只能通过革命的途径 D、女性为革命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 9、如表所示为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对文官考试所进行的制度设计。这套制度设计(     )

    主管机构

    文官考试委员会

    考试种类

    分高等文官考试和普通文官考试两类

    考试资格

    所有20岁以上,未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中华民国公民

    考试科目

    高等文官考试:宪法、刑法、民律、国际公法等

    普通文官考试:主干科目与高等文官考试相同,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设置

    A、将“通才”作为文官的标准 B、意在捍卫共和政体的稳定 C、是孙中山分权思想的产物 D、带有明显效仿西方的痕迹
  • 10、元宰相脱脱主持编订的《金史》中多次出现金朝设置“行省”的内容。如表所示为其中部分事例。这些事例可用于说明,金朝“行省”(     )

    事例

    概况

    明昌五年(1194年),针对黄河水患,设置行省“并行户工部及都水监官各言河防利害事”

    承安五年(1200年),金章宗遣枢密使宗浩、礼部尚书贾铉行省山东等路,了解并解决内迁女真猛安谋克户的土地需求

    泰和年间(1201—1208年),对宋发动战争,在边境地区复设行省

    A、已成为一级地方政区 B、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C、促进了南北民族交融 D、具有临时委派的色彩
  • 11、隋唐时期,四川地区出现了大量的佛道合龛现象,如安岳县岳玄妙观,天尊石像与释迦牟尼佛石像并排而立;仁寿县牛角寨造像中,元始天尊居中而立,其左为太上老君像,右为释迦牟尼佛像。这些现象的出现印证了当时(     )
    A、三教并行的政策 B、佛道教义的合一 C、宗教建筑的繁盛 D、正统思想的演变
  • 1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四分历和古六一历。四分历采用置闰法,确定一年的长度为365.25日; 古六分历把一回归年分为若干等份,每一份用气候、物候和农业生产的特征来标志它。这些天文历法成就的取得,根本上得益于(     )
    A、战争的客观推动 B、诸子百家的争鸣 C、生产力水平的提升 D、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 13、辽宋夏金是我国多民族政权并存时期,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经济和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出互相交融的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一》

    材料二   西夏官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开封府,曰农田司……自中书令,宰相、使、大夫、太尉,皆命蕃汉人为之。

    --《宋史·夏国传》

    材料三   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的商业革命,坊市分区制度瓦解,商业突破时空限割……比起国内贸易的突飞猛进,对外贸易的增长更为明显……尤其是宋朝,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结果,海港而不是古老的陆路,首次成为中国同外界联系的主要媒介。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辽朝南、北面官制度的特点。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辽夏金少数民族政权在制度建设方面的共性。
    (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商业革命”的具体表现。
  • 14、19世纪前期,清朝统治者说:“制夷要策首在封关,无论何国夷船,概不准其互市,而禁绝茶叶、大黄,有以制伏其命”,“中华能制外夷者在此,而外夷受制于中华者也在此。”据此推知,清朝统治者
    A、世界认知贫乏 B、推行朝贡贸易 C、禁绝海外贸易 D、防范侵略得当
  • 15、下表内容为历史上不同时期“中国观”内涵的变化。

    历史时期

    观念

    涵义

    汉唐宋

    小中国

    地理上指黄河、长江、珠江流域等传统意义上汉族聚居地。中国人指知礼乐、服衣冠、从事种植业的汉族。

    大中国

    中国疆域指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元朝所有疆域;中国人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中国文化是农耕和草原两大系统;中国主权行使者是汉族政权和行中国之道的少数民族政权。

    下列选项中对下表理解正确的是(     )

    A、少数民族缔造了疆域辽阔的“大中国” B、“小中国”代表汉唐宋的统治区域范围 C、从“小”到“大”是封闭到开放的转变 D、元代“中国”成为不同民族共有的符号
  • 16、北宋开封商人孙赐号,本是酒馆侍者,“诚实不欺,主人爱之,假以百千,使为脚店(小酒馆)……其货渐侈大,乃置图画于壁间,列书史于几案,为雅戏之具,皆不凡,人竞趋之。久之,遂开正店,建楼,渐倾中都”。材料有助于说明北宋(     )
    A、心学思想盛行 B、士人阶层壮大 C、坊市制度流行 D、抑商政策加强
  • 17、下图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 18、如表为汉初诸侯王的有关记述(部分),说明了当时(     )

    内容

    出处

    黥布反,参从悼惠王(刘肥的谥号)将车骑十二万,与高祖会击黥布军,太破之。

    《汉书·曹参传》

    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所谓磐石之宗也。

    《汉书·文帝纪》

    海内晏如,亡(无)狂狡之忧,卒折诸吕之难,成太宗之业者,亦赖于诸侯也。

    《汉书·诸侯王表》

    A、国家结构适应形势需要 B、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 C、地理环境影响国家统一 D、地方管理延续秦朝制度
  • 19、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弱,齐、晋、楚乃至吴、越等诸侯国争当“盟主”获得盟主身份意味着(     )
    A、拥有分封诸侯的权力 B、成为诸侯国的“大宗”想代行周天子的权力 C、免除交纳贡赋的义务 D、取得号令各国的地位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商鞅之死

    (公元前338年)孝公卒,子惠文君立。是岁,诛卫鞅。鞅之初为秦施法,法不行,太子犯禁。鞅曰:“法之不行,自于贵戚。君必欲行法,先于太子。太子不可黥(黥:古代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刻字并用墨染黑),黥其傅师。”于是法大用,秦人治。及孝公卒,太子立,宗室多怨鞅,鞅亡(亡:逃跑),因以为反,而卒车裂以殉秦国。

    ——《史记·秦本纪》

    阅读材料,提取相关信息,自拟一个标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上一页 75 76 77 78 7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