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4—6世纪我国货币制度各自为政。黄河流域“钱皆不行,交贸者皆以绢帛”;而长江流域“梁、益之境,又杂用古钱交易”;“河西诸郡,或用西域金银之钱”。对此下列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A、黄河流域政权相对稳定 B、江南经济有了一定发展 C、政府货币发行较为紊乱 D、河西地区脱离国家控制
-
2、“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纯驷(四匹毛色一样的马),而将相或乘牛车。”为应对以上困境,汉朝政府( )A、尊奉黄老无为思想 B、任用酷吏治理地方 C、推行均输平准政策 D、设置刺史巡视监察
-
3、《过秦论》中记载,“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这说明秦完成统一的主观原因是( )A、数代秦王的励精图治 B、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C、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D、秦国地理位置优越
-
4、“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据此判断,提出该主张的人物是( )A、老子 B、荀子 C、邹衍 D、韩非
-
5、2024年沈阳博物馆组织“文明之光——红山·良渚与中华文明”主题展,深刻诠释关于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这两大文化可证明中国即将迈入文明社会的论据有( )A、旧石器时代较发达的玉文化 B、祭坛等成熟的公共权力机构 C、制作“蛋壳陶”技术的发展 D、氏族公共墓地均等的随葬品
-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 344年,商鞅亲自监制了一批度量衡标准器,发到全国各地,并采取法律措施,努力督使统一的度量衡制度得到贯彻执行。商鞅监制的度量衡标准器,现在仍有存世,那就是珍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商鞅方升。商鞅方升上有多处铭文,其左壁刻:“十八年,齐率卿大夫众来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底部刻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嫌)疑者,皆明壹之。”
——摘编自关增建的《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材料二 东晋时期开始,我国北方黄河流域长期存在混乱局面,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相对地说,当时的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则比较安定。北方的劳动人民大量向南迁徙。这不但为此后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而且带去了农业、手工业的先进生产技术。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宋元时期,江南地区已经取代中原成为新的经济重心。
——整理自孟庆远等《中国古代史常识》
材料三 每个时代都有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思想和价值观。“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同时它们又是这个历史时代的重大见证。下表为明代中后期两位人物的言论。
人物
言论
汪道昆(文学家)
窃闻先王重本抑末,故薄农税而重征商,余则以为不然,直壹视而平施之耳。日中为市……盖与耒耜并兴,交相重矣……商何负于农
王守仁(思想家)
工商以其尽心于利器通货者,而修治具养,尤其工与商也。故曰:四民异业而同道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到秦代统一度量衡的背景,并简述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二,归纳魏晋至宋元时期江南地区逐渐取代中原成为“新的经济重心”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表现。(3)、根据材料三,用一句话概括两位人物的共同主张,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出现这类言论的缘由。(阐释要求:史实正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
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贵金属、玉器和畜牧产品是吐蕃进贡唐朝的主要贡品,作为“赏赐”品,唐朝往往会回馈吐蕃大量的绫罗绸缎,以彰显中原王朝的天威。换言之,落后的奴隶制游牧经济与先进的封建制农耕经济的互补构成唐蕃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本质。贡赐贸易催生了唐蕃汉藏民族官方和民间 “绢马互市”。因吐蕃人世居青藏高原,多以牛羊肉、酥油和青稞等高热量、高蛋白质的食物为主,而茶具有解油腻和助消化的功能,故“嗜茶”。各自短缺必需品为唐蕃之间“茶马互市”创造了交换条件,有此形成了沟通汉藏友好往来的茶马古道。
——摘编自贺冬《论唐蕃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成逻辑》
材料二 忽必烈建元朝后,正式在朝廷设置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时称“都省”。不久,又沿用前朝旧例,频繁派中书省宰执带相衔临时到某一地区负责行政或征伐事务。如中统和至元前期的陕西四川行省、河东行省、北京行省、山东行省、西夏中兴行省、南京河南府等路行省、云南行省、平宋战争前后的荆湖行省、江淮行省等。其中,设立于至元十年(1273年)的云南行省等,已带有地方最高官府的色彩。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三 译仓和孜康两个机关是代表西藏地方政府的僧官、俗官两个系统。一切重要职务首先在20多家大贵族当中挑选,剩下的职官空缺才在普通贵族出身的仲科尔中选任。平民几乎没有可能参与到西藏地方政府中,除非家中出现某位大活佛的“转世灵童”。18世纪中期以来,一切用人、行政事务都须驻藏大臣禀呈清政府执行,清朝对西藏地区实行了较元、明两代更加直接全面的统治。
——摘编自金雷、格桑曲珍《浅谈清朝西藏的治理及地方职官制度》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蕃贸易的形式,并结合所学分析唐蕃贸易的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元朝行省的性质,结合所学分析元朝行省制度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代西藏地区职官系统的特点,并结合史实说明清朝对西藏地区实行了 “更加直接全面的统治”。 -
8、晋商与徽商是明清时期对中国经济产生重要影响的两大商帮。下列属于该时期的经济现象是( )
①工商业市镇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②大运河缩短航程,漕运和海运发达
③白银大量流入,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 ④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引进推广种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9、奏折始于康熙中期,最初只在京城满汉大臣和外省总督、巡抚等高级官员中使用,雍正时规定“科道每日一人上密折,轮流具奏,一折只言一事,无论大小事务,皆许据实敷陈”,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这一制度( )A、提高了官员行政决策能力 B、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 C、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D、确保了国家决策正确性
-
10、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 100多年的鼎盛局面,被称为“康乾盛世”,下列属于对清朝政治风格描述的是( )A、“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 B、“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C、“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 D、“饥岁莫急于防民之盗,而防盗莫先于募民为兵”
-
11、元朝是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形成了各民族文化交流发展的有利环境,同时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下列属于元朝的是( )
①开辟长途海运航线运输江南粮食 ②在吐蕃地区由宣政院进行管理
③王祯系统研究南北方农业写成《农书》 ④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度相当普及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2、《金史·兵志》记女真初起时,“其部长曰孛,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是金代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由此可见,金(女真)的制度特点是( )A、军民合一 B、学习汉族典章 C、因俗而治 D、保留原始民主
-
13、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 年)开始到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年)废止三司使,共有89 人担任三司使,任命96 次,任期情况如下图所示。据此可推知,北宋时期( )A、经济状况不断恶化 B、官僚机构改革频繁 C、财权仍由皇帝掌控 D、宰相权力得到强化
-
14、汉朝因袭秦朝政策,法律上、社会上都轻贱商人,更是采取了许多打击工商业的措施,下列项中,能与之印证的是( )
①推行均输平准 ②颁布“推恩令” ③向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 ④“废井田,开阡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5、《汉书》引董仲舒的话来评价秦朝:“师申商之法,行韩非之说,憎帝王之道,以贪狼为俗,非有文德以教训于下(天下)也。”此语旨在说明( )A、法家学说的合理 B、秦统一后的繁荣 C、秦朝灭亡的必然性 D、秦国统一的必要性
-
16、孔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的这一言论主要体现他的哪一主张( )A、核心观念“仁” B、“为政以德” C、“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D、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
-
17、2023年,在地处陕北黄土高原腹心地区的寨沟遗址,发现大面积夯土建筑、大型墓葬、小型墓地、灰坑、陶范等不同功能遗存,是一处规模巨大、遗存丰富、要素齐全的商代文化聚落遗址。材料所示这一时期( )A、商代文化影响波及外服 B、遗址尚未产生贫富分化 C、商王能直接控制各个部族 D、遗址即将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
18、15世纪前期,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史称“郑和下西洋”。这里的“西洋”是指( )A、大西洋 B、太平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
19、康乾盛世时期,清朝版图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下列属于清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是( )
①抗击倭寇 ②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③在台湾设府 ④设立若干将军辖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20、明朝后期出现了几部总结性的科技著作,其中一本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当时中国重要的工农业产品及其生产问题,书中附有插图,生动形象。这本书最可能是( )A、《农书》 B、《天工开物》 C、《农政全书》 D、《本草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