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下图为“金、南宋、西夏形势图”。对图中四座城市的历史表述正确的是(     )

    A、耶律阿保机将都城定在中都 B、开封见证过“靖康之变” C、金和南宋曾在建康订立和议 D、临安居民普遍用煤作燃料
  • 2、唐朝时期, 中日之间佛教的传播交流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 日本长屋王(684—729年)曾写下偈语:“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该时期为中日间佛教的传播交流作出贡献的有(     )

    ①法显                            ②玄奘                           ③鉴真                           ④空海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 3、公元7世纪,文成公主入藏。唐穆宗时,唐与吐蕃进行了“长庆会盟”。这两个历史事件反映出(     )

    ①中央政权加强了对吐蕃地区的管理

    ②和平交往成为唐蕃间关系的主流

    ③汉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强化

    ④吐蕃对西藏地区的开发做出贡献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 4、下列是古代中国中央行政制度演变示意图,按时代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③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③①④② D、③②④①
  • 5、朱熹是南宋最负盛名的大教育家,思想家。康熙称其“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下列主张与朱熹有关的是(     )
    A、“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B、“存天理, 灭人欲” C、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 D、“致良知”, 知行合一
  • 6、唐代新科进士发榜后,皇帝赐宴游赏于曲江池的杏园(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其繁华热烈,不胜言状,时人称为“曲江宴”或“杏园春宴”,后遂用为咏进士及第之典。关于材料中选官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唐太宗时考试科目以明经、进士为主             ②选拔人才主要看重家世、道德和才能

    ③扩大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文化素养             ④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殿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 7、下图为清光绪中期出土于陕西扶风县法门镇的西周大克鼎。其鼎腹内壁铸有铭文28行,主要记录贵族“克”依凭先祖功绩受到周王的册命和大量土地、奴隶的赏赐等内容。作为重要的史料,它可以用来研究(     )

    A、禅让制 B、内外服制度 C、井田制 D、君主专制制度
  •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线建设是中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基于战备需要而对全国工业布局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战略性调整,其核心是在大后方建设和发展以军工为核心的重工业基地,以应对潜在的战争威胁。 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大批工厂企业、职工、干部等从东部一线地区迁到内地山区,中央财政资金大量投向三线地区。然而,由于三线建设的主要战略目标在于国防安全,因此,虽然三线建设促使内地工业迅速崛起,但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并未带来城市化的同步发展,中国的城市化总体上呈现停滞状态。

    ——摘编自徐有威、陈熙《三线建设对中国工业经济及城市化的影响》

    材料二   1983年,中央确立了三线企业“调整改造,发挥作用”的方针。按照“七五”计划安排,三线调整改造的主要任务是“脱险搬迁”,主要向原料产地、产品市场、大中城市搬迁。大多数仍然保留在原地的三线企业,则积极尝试新挑战——自身的产品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七五”计划至“九五”计划期间,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对三线调整搬迁单位在财政上实施了一系列优惠和扶持政策。1987年10月,国务院三线办公室召开“窗口”座谈会,指出三线地区已经有800 多家企业和科研单位在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兴办了1200多个窗口,多数是办得好的和比较好的,三线人发挥了艰苦奋斗再创新天地的精神。从整体经济效益上看,三线企业调整取得的成效是显著的。

    ——摘编自陈东林《走向市场经济的三线建设调整改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三线建设对中国工业经济及城市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线企业调整改造成功的原因。
  •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西北分行更名为“陕甘宁边区银行"(简称“边区银行”)。在设立初期,陕甘宁边区银行并未发行货币,边区市场上流通的是国民党的法币。1938年6月,由于辅币短缺,边区银行才在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授权下,以光华商店的名义发行“光华商店代价券”,并将其作为辅币使用。代价券可随时兑换法币。边区政府自1941年开始授权边区银行发行“陕甘宁边区银行币”(即边币),其面额有壹角、贰角、伍元、拾元、伍拾元、壹佰元、贰佰元、伍佰元、壹仟元、伍仟元10种。

    ——摘编自《抗日根据地银行及货币政策概述》(《中国纪念馆研究》

    材料二   日本在全面入侵中国之前,日系银行的通货流通很少,淞沪会战开始后日军的军需品主要由本土供给。1937年10月,日本开始在日占区强制发行无准备金的军票,作为军队购买当地物资的货币。随着华中,华南日元汇率的下跌,日本担心会影响到本土金融秩序,用军票统一了日占区通货。作为无准备金的军票,日本采取物资配给的手段来保障军票价值,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长期化和物资的短缺,军票越来越难以维持,日本试图发行军票驱逐、击退法币的阴谋破产,不得利用伪币来收回军票,导致沦陷区各地的通货膨胀加速。

    ——摘编自王万光《战时日军军票的发行》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析陕甘宁边区政府发行边币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期间日本发行与推行军票的原因
  • 10、1979年7月18日,《人民日报》刊登《一条广告的启示》:“我们国家这么大,各项建设事业的需要,包括人民生活的需要,五花八门,如果单是依靠行政手段去安排组织,不免挂一漏万;利用市场经济,作一些补充调剂,只会有好外。”这反映了当时(     )
    A、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已明确 B、体制改革推动社会思想解放 C、主动寻求市场成为企业共识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
  • 11、下面是一副题为《磨好刀再杀》的漫画,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画中一个穿着美国大兵服装的人,手持磨刀,躲在“和平方案”盾牌之后,正露出磨刀霍霍之姿态。这一漫画创作的背景最有可能是(     )

    A、皖南事变 B、抗日战争全面反攻 C、重庆谈判 D、《中华民国宪法》通过
  • 12、1940年8月至次年1月,八路军以破袭日军华北交通线为主要目标,发动的一次大规模的进攻作战是(     )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大捷 D、百团大战
  • 13、有学者认为,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民族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大中国”。该学者旨在强调(     )
    A、不同民族隔阂的消解 B、不同民族习俗的趋同 C、多元一体的民族观念 D、边疆治理助推政权巩固
  • 14、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迁徙汇聚,交流互补,冲突交融,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边疆各族形势图

    材料二   宋朝先后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长期并立。辽、西夏、金、大理等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即使在局部政权割据、争战状态下,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也从没有中断过。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三   清王朝在民族地区分别设置管理机构,在中央专门建立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机构体系。清王朝在东北、西北、西部、西南等民族地区采取了不同的民族管理制度,制定了较为符合民族实际的统治政策与措施,即“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清统治者并未局限于对历史上的民族政策的沿用,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发展。

    ——摘编自董文强《清朝民族政策的历史进步与局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并分析其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辽朝“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的表现。并根据材料二概括辽宋夏金时期的时代特征。
    (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朝民族管理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王朝管理边疆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及自雍正起在西南地区大规模推行的民族管理政策。
  • 15、“求变”“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原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鲜卑族进入中原以前,其社会形态一直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可以说是“魏初风俗至陋”。进入中原以后,由于鲜卑贵族内部奴隶主保守势力的存在,这种封建化转化是十分缓慢的。……他不可能同落后的经济制度平等相处,这两种经济所代表的阶级之间进行着激烈的斗争……以一个落后的民族来统治比他先进的民族,其间反差,势必导致民族间的隔阂。因而完成鲜卑族的封建化与处理鲜卑族和汉族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摘自龚荫《试论北魏封建化进程》

    材料三   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砣砣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传家集》卷60《与王介甫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鲜卑族的封建化”的重大事件。并根据材料二分析“完成鲜卑族的封建化与处理鲜卑族和汉族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当务之急”的缘由。
    (3)、根据材料三,归纳介甫“变更祖宗旧法”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变法体现的基本原则。
  • 16、我国幅员辽阔,疆域广大。为了巩固统治,历代统治者设计出各种政治制度尽显治国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宰,不制其侯王……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

    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

    ——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

    材料三   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西周、秦朝和汉初的地方行政制度,并指出汉武帝为制“侯王”采取的行动。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朝与唐朝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加强对地方财政、军事控制的举措。
    (3)、根据材料三,概括行省制能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的积极影响。
  • 17、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科技文化。下列相关说法有误的是(     )
    A、《天工开物》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 B、《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布的药典 C、《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 D、《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 18、如图是中国古代某王朝的部分统治区域。下列机构中属于该王朝设立的是(     )

    A、西域都护府 B、北庭都元帅府 C、行都指挥使司 D、安西都护府
  • 19、中国历史上的某个朝代出现了“贫富无定势,田室无定主”的新现象,关于这个朝代表述正确的是(     )

    ①稻麦复种制在南方相当普及   ②五大名窑制瓷工艺达到高峰

    ③科举制度比前一王朝更完善   ④该朝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纸币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 20、富有浪漫诗意的国漫电影《长安三万里》近来好评如潮。与其中所提诗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所反映的制度一致是(     )
    A、“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人丁为本” B、“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C、“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D、“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上一页 73 74 75 76 7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