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安史之乱后到唐朝灭亡,先后有12个皇帝,其中7个被宦官所立,3个被宦官所杀。正所谓:“立君、弑君、废君,有同儿戏,实古来未有之变也”。这反映了安史之乱后( )A、藩镇割据的形成 B、皇权遭受严重挑战 C、朋党之争的加剧 D、三省六部制被破坏
-
2、唐代在当时的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与其通好的国家有70多个。唐政府还设鸿胪寺专门负责接待各国使节和来宾;许多地方设有商馆接待外商。这主要体现了( )A、制度和文化的优越性 B、商业经济的繁荣 C、中外交流的不断扩大 D、开明的民族关系
-
3、北朝时期,魏孝文帝以儒学为治国思想,立孔庙于京师,谥孔子为圣尼父,多次强调以礼治国的重要,当时“名儒辈出”。周武帝时,在儒佛道三教中确定以儒教为先,并召集群臣亲讲《礼记》。这表明北朝时期( )A、对主流文化的认同 B、已完成儒学复兴 C、政权更迭非常频繁 D、佛教渐趋本土化
-
4、西汉共有103郡,秦岭淮河以南只有29郡。西晋共有162郡,秦岭淮河以北(北方)占86郡,以南增加至76郡。这种变化反映了( )A、北方经济严重衰落 B、地方行政区划比较混乱 C、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
-
5、汉高祖刘邦在消灭异姓诸侯王的过程中,陆续分封子侄为王,以藩屏汉室,史称“同姓九王”。还与群臣杀白马共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其根本目的是( )A、稳固汉朝统治 B、否定秦朝的制度 C、加强中央集权 D、强化君主的权力
-
6、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把原六国旧贵族和强宗大姓12万户等迁到咸阳附近,并下令拆除原六国境内城防和山川险阻地区的军事设施,还禁止民间练习武艺,收缴全国私人所藏兵器,以上举措( )A、引发了秦末的农民大起义 B、导致了秦朝速亡 C、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与安定 D、促进了民族交融
-
7、战国时期,一批富商大贾登上历史舞台,如秦国吕不韦通过贩贱买贵,家致千金。部分冶铁和煮盐的商人,甚至可“与王者埒富”。还有的商人结交诸侯,干预政治,权势很大。这反映出当时( )A、政府实行盐铁官营 B、分封宗法制的崩溃 C、商人垄断地方权力 D、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
8、“帚(妇)”在商代人数较多,她们可以作为主帅,统领将士,参与战争;可以参加祭祀与占卜;可以负责农业生产;可以担任行政长官。这表明商代( )A、女性居于统治地位 B、具有母系氏族社会遗风 C、小农经济已经形成 D、出现了最早的国家形态
-
9、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也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两代,以高度的凝聚力继承了商周秦汉以来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以旺盛的消化吸收力融汇了外来文化的新鲜养料,以超越前人的创造造就了当时第一流水平的具有世界性的隋唐文化,以空前的拓展力远播异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直到今天,海外的华人仍自称唐人,以纪念这个金光灿烂的时代。
——摘编自王仁波主编《隋唐文化》
材料二 唐王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为了维护辽阔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还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采取和亲和册封政策,以改善或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关系。这些制度和政策以怀柔、招抚为主,体现了唐朝统治者的理念和气度。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三 随着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的加剧,大量可耕的官田和无主荒地,都被转变为私田。国家掌握的可用于均田分配的土地逐渐减少,农民受田的数额愈发严重不足,逐渐丧失了继续实施均田制的条件。高宗武周以来,战争不断,日益增多的兵役和赋税负担使得“天下户口,逃亡过半”,致使户籍失真和管理混乱,均田制失去了贯彻执行的依据,无法有效地推行下去。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的赋税制度也无法维持,政府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780年,唐德宗李适即位,宰相杨炎及时向德宗提出了一种新的赋税制度。
——整理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上册》
(1)、根据材料一、简析隋唐时期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并结合所学从医学角度举一例说明隋唐“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并用一句话概括唐朝的繁盛与民族交融之间的关系。(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新的赋税制度”出现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该制度实施产生的影响。 -
10、秦皇汉武,彪炳史册,秦汉功业,影响深远。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中国也。自秦以来,垂二千年,虽百王代兴,时有改革,然观其大义,不甚悬殊。譬如建屋,孔子奠其基,秦、汉君营其室。
材料二
——夏曾佑《中国古代史》
对于统治者来说,想要维持一个政权的统治,必须在这四个方面完成制度建设
(1)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模式
(2)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
(3)社会精英的控制模式
(4)宏观经济制度模式
——整理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三 汉武帝时期,西汉在修复秦长城的基础上继续向西北大规模修筑长城。“北边自敦煌至辽东万一千五百余里,乘塞利燧……(匈奴)攻之,而不能害。”“自敦煌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往往起亭,……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汉两将军大出围单于,所杀虏八九万……是后,匈奴远遁,而慕南无王庭。”
——据《史记》《汉书》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的主要依据。(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从传承与革新的角度指出汉初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并列举汉武帝推动建设宏观经济发展的措施。(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概括汉武帝时期向西北地区拓展的重大事件,简要说明中西交通道路开辟的意义所在,并用一句话表述汉武帝系列举措的影响。 -
11、以下与“九品中正制” 相一致的是 ( )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B、“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 C、“立嫡以长不以贤” 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
12、宋人尹源说:“弱唐朝者,诸侯也,既弱而久之不亡者,诸侯维之也。”依据所学知识,这里所提到的诸侯指的是A、地方的藩镇 B、地方的侯国 C、地方的郡县 D、地方的王国
-
13、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下诏禁止“士民胡服”。太和十九年,孝文帝宣布朝中禁止鲜卑语。这些举措( )A、推动了北魏统一北方 B、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 C、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 D、促进了均田制的实施
-
14、识读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有关某一时期政权的形势图,按政权更迭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
②
③
④A、①②③④ B、④①②③ C、②①③④ D、②③①④ -
15、汉武帝时,每年八月派人巡视所部郡国,“省察治状,黜置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对于这一措施,清代顾炎武评价说:“秩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权之重,此大小相制、内外相维之意也。”下列项中,与此吻合的是( )A、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势力 B、任用酷吏打击豪强游侠 C、确立察举制选拔新的官吏 D、分设刺史进行巡视监察
-
16、秦统一后,围绕郡县制的问题,在朝堂上发生了“师今”和“师古”的争论。丞相李斯认为,“三代之事,何足法也?……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应加以禁止。李斯的主张( )
①有利于巩固统一局面 ②反映了专制统治的强化
③体现了进化的历史观 ④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
17、1953年,河北兴隆副将沟出十了大量战国晚期时燕国铸造铁农具的铁范,其中镰范上铸有"右廪(地方官府粮仓)"。在距铁范出土处约1.5公里处的古洞沟发现冶铁遗址1处,并在遗址附近发现了2处采矿井。这些考古发现可以用来说明战国晚期A、官府垄断手工制造 B、铁制农具普遍使用 C、社会经济加快发展 D、大土地所有制盛行
-
18、在中国传统社会,祖宗崇拜、血缘亲情、伦理道德及由此衍生的心理上的从属感,成为专制王权操纵社会的工具,也是臣民文化的起点。材料反映了( )A、家庭伦理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准则 B、宗法向政治的延伸推动君主专制形成 C、传统政治文化强化了王权的秩序认同 D、等级秩序是专制王权不断强化的基石
-
19、明清是中国古代最后两个王朝,现代中国版图逐渐定型,经济、文化、对外关系都有新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统一的深度上,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统治,也突破了历代中原王朝对边疆政策的思路。清朝追求对边疆领土实行行之有效的管辖,从中央到边疆各地区对边疆各民族进行直接管理,以自己独特的、丰富的、有效的边疆政策取代了历代对边疆民族的松散的羁縻政策。这些都加大了清朝统一边疆的难度。
-----摘编自成崇德《清朝边疆统一论》
材料二: 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材料三:清朝皇帝在写给英国国王的敕谕中说: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今尔国使臣于定例之外多有陈乞,大乖仰体天朝加惠远人、抚育四夷之道。且天朝统驭万国,一视同仁,即在广东贸易者亦不仅尔英吉利一国,若俱纷纷效尤,以难行之事妄行干渎,岂能曲徇所请?念尔国僻居荒远,间隔重瀛,于天朝体制原未谙悉。是以命大臣等向使臣等详加开导,遣令回国……
——《清高宗实录》卷1435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己卯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清朝边疆民族政策的特点,简述清朝巩固西北边疆的具体措施。(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归纳这一时期农业“新”发展的表现。(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英国使团对清政府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并从对外政策的角度,概述清政府对此的回应及对中国的影响。 -
20、辽宋夏金是我国多民族政权并存时期,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经济和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出互相交融的趋势。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 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一》
材料二: 西夏官曰中书, 曰枢密, 曰三司, 曰开封府, 曰农田司……自中书令, 宰相、枢使、大夫、太尉, 皆命蕃汉人为之。
——《宋史·夏国传》
材料三: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的商业革命,坊市分区制度瓦解,商业突破时空限制……比起国内贸易的突飞猛进,对外贸易的增长更为明显……尤其是宋朝,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结果,海港而不是古老的陆路,首次成为中国同外界联系的主要媒介。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辽朝南、北面官制度的特点。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 分析辽夏金少数民族政权在制度建设方面的共性(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朝“商业革命”的具体表现,并指出宋元时期主要外贸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