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被新的基层行政组织郡县乡里制取代。这一制度的特点是以地域划分民众,实现了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的全面渗透。据此可知,当时(     )
    A、宗法制度影响消除 B、周王权威依然稳固 C、中央控制地方有限 D、社会转型正在进行
  • 2、近些年,考古学家在新石器时代城河遗址发现了人工堆筑的水坝遗迹,初步探明当时人们已将城河水资源通过人工沟引入城内,实现城内旱季供水、涝季排水功能。这反映了城河遗址(     )
    A、体现改造自然的结果 B、已经出现原始农业 C、具备成熟的国家形态 D、形成了奴隶制经济
  • 3、材料一   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

    ——据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在较早的古代文献中,“江南”一词,如同“中原”“塞北”“岭南”“西域”等地理名词一样,仅用来表现特定的地理方位,并非有明确范围的地域区划。那么,中国人为何如此偏爱江南,甚至延续千年至今不衰?事实上,江南的崛起源于它最重要的地理特征——多水,即江、河、湖、海,它们在中国古代不同的历史阶段中,依次把江南的四个城市分别推向历史的巅峰,也推动了整个江南地区的发展。以下是根据相关文章整理而成的江南四大时代的表格。

    名称

    时间(年)

    核心

    成因

    诗句或俗语

    长江时代

    317——589

    永嘉之乱,衣冠南渡

    金陵百万户,六代帝王都

    运河时代

    605——907

    扬州

    烟花三月下扬州

    钱塘江时代

    1127——1276

    南宋的定都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太湖时代

    1368——1840

    苏州

    衣被天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司马迁划分西汉四大经济区的原因。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在①③处填写城市(现名)的名称,在②处填写相关的原因。依据材料,结合所学,从“运河时代”“钱塘江时代”中选一个时代,概括该时期的阶段特征
  • 4、南宋时,每逢大比之年,天下士子到达杭州的时间往往以四川士子为最晚,究其原因,“蜀士嗜利,多引商货押船,致留滞关津”。其实,当时很多地方的士子都携带家乡土特产到杭州贩卖,并“买物回程”,这也是一种解决路费的办法。这种现象说明(     )
    A、科举制度丧失了本来功能 B、杭州城市职能开始转型 C、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观念 D、读书人的经济状况恶化
  • 5、至元二十年(1283年),四川行省加强对川鄂湘黔边地区九溪十八峒各族的管辖,“以其酋长赴阙,定其地之可以设官者与其人之可以入官者,大处为州,小处为县,并立总管府,听顺元路宣慰司节制”。这些措施(     )
    A、造成了各民族之间地位的不平等 B、体现了内地与边疆一体化的趋势 C、加强了南方和北方经济文化交流 D、导致了地方威胁中央的政治局面
  • 6、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后鼓励武将“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利永远之业。”多数武将照做。后来宋真宗说:“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自有马多如簇。”上述材料反映了宋朝(     )
    A、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 B、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 C、门第观念的逐渐淡化 D、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 7、追念祖宗之世、推崇“祖宗之法”,是赵宋一朝突出的历史现象。我们讨论宋代中央集权的活力与僵滞、“守内虚外”格局的展开、文武制衡关系的形成,乃至赵宋王朝的兴与衰……如此等等,处处都会遇到所谓“祖宗之法”的问题。宋代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吸取唐末五代以来的历史教训 B、重文轻武方针的提出 C、为应对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 D、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 8、《唐律疏议》中有“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的规定。此律条的“疏议”释义:“化外人,谓萧夷之国,别立君长者,各有风俗,制法不同。”该规定主要体现了唐代(     )
    A、兼收并蓄的文化氛围 B、优容宽待的民族政策 C、儒法结合的法律体系 D、灵活务实的治理策略
  • 9、成书于宋初的《太平广记》中有600多篇文章涉及唐代女性的生活。其中,记述的唐代贵族女性大多经史诗赋无所不通,而关于婢、妾等的记载中对读书、诗歌乃至音律、歌舞方面的内容都鲜有涉及。这一定程度上显示出(     )
    A、唐代等级壁垒较严 B、唐代妇女思想开放 C、宋人关注女性教育 D、宋儒更加强调妇德
  • 10、西晋八王之乱时,匈奴人刘渊建汉,以汉朝皇帝为先祖,尊崇儒家经典。羌族人姚苌建立后秦伊始即采用汉制,礼聘名儒到长安讲学。随着游牧民族内迁,游牧民族的饮食、服饰传入内地,为汉人所喜爱。北方各族间通婚日益寻常。以上现象反映这一时期(     )
    A、内迁民族与汉民族间的矛盾 B、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影响深远 C、各民族间文化交往交流交融 D、南北方政权重新完成了统一
  • 11、东汉时期,出现了“乃开广田土三百顷余,其所起庐舍,皆有重堂高阁,陂渠灌注。又池鱼畜牧,有求必给”的场景;魏晋时期更出现了“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的格局。这些现象的出现(     )
    A、缓和了社会主要矛盾 B、加强了国家的统治基础 C、使土地的利用率跃升 D、阻碍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 12、下表所示是汉朝中央政府设立的机构(部分)据表可知,汉政府(     )

    机构

    管理范围

    职能

    郡县

    北疆、东北疆、西南地区、南疆

    管理民政、防务和屯田

    属国

    脱离本民族驻地而迁徙到内地的边疆民族

    设属国都尉,其内部事务仍由该内迁民族的首长负责

    A、实行郡县与分封并行 B、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 C、重视治理和稳固边疆 D、实现了民族自由平等
  • 13、荀子访秦国,发现其“固塞险”而“天材之利多”,“百姓朴”且“甚畏有司而顺”,都邑官府“恭俭、敦敬、衷信”,士大夫“无有私事”。据此可推知,秦崛起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条件优越 B、人民朴实温和 C、官员吏治清明 D、国家治理良好
  • 14、如表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思想主张。这些思想主张(     )

    孔子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墨子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孟子

    养心莫善于寡欲

    A、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 B、重构了社会政治秩序 C、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 D、反映了地主阶级诉求
  • 15、夏商西周时期,社会上几乎所有的人都生活于“族”之中。到春秋时期,普通民众一般都同时有两种身份,一是某族之人,二是某国之人。战国中期的《包山楚简》,载有大量只以居住地为称的“人”,如“新都人奠逃”“东阪人登步”等。这一发展变化表明(     )
    A、社会秩序出现转型 B、列国纷争加剧人口流动 C、经济发展人口增加 D、户籍管理制度日益成熟
  • 16、在红山文化晚期的早段,牛河梁遗址率先开始出现使用彩陶筒形器并随葬彩陶瓮的现象,但此时大都局限在牛河梁地区;进入晚段,以牛河梁遗址为代表的高领筒形器广泛出现在大凌河流域,不论是形制还是纹饰都在大凌河流域呈现更加统一的趋势。这体现出(     )
    A、文化传播路径单一 B、大一统趋势的形成 C、区域文化出现整合 D、文明中心发生迁移
  • 17、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一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钢铁长城。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湘赣边秋收起义的部队成分复杂,政治觉悟参差不齐,军官对士兵的管理全靠命令和体罚,以致全无民主气氛,内部关系紧张。毛泽东在三湾实行改编。对于不愿意跟共产党走的,发给路费;在连以上成立士兵委员会,参与军事和经济管理,实行官兵平等,禁止打骂和体罚;健全党的组织,党支部建在连上。三湾改编成为中共创建新型军队的重要开端。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第八卷》

    材料二   解放上海的战斗结束后,解放军进驻市区。各级指挥所都设在露天,天气阴雨不断,战士的衣着单薄潮湿,但大家坚决不入民宅。战士们还坚持做到不借民物,不买商品,谢绝市民馈赠,严格保护外国侨民。上海人民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得出了“国民党回不来”的结论。

    ——巴忠倓《上海解放四十周年纪念文集》

    材料三   1984年11月,邓小平在中央军委座谈会上说:“即使战争爆发,我们也要消肿……不消肿就不能应对战争。”次年六月,他又在军委扩大会议上说:“把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员额减少一百万,这是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有力量、有信心的表现……减少一百万,实际上并没有削弱军队的战斗力,而是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简述三湾改编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说明为什么上海人民“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
    (3)、根据材料三,谈谈你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消肿”的理解。
  • 18、丝绸之路在古代中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张骞出使西域,前后10余年,历尽各种艰险,被司马迁称为“凿空”(对未知领域的探险)。从此以后,汉同西域的交通日益频繁,汉朝派往西域的使臣每年多则十几批,少则五、六批。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汉朝在西域设立都护,统管西域诸国,颁行朝廷号令,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联为一体。同时,来自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胡豆、胡麻、胡瓜、胡蒜、胡桃等植物,陆续移植东土;西域的良马、各种奇禽异兽以及名贵的毛皮制品,也都源源东来。中原地区则向西域输送大量的丝织品、金属工具和铸铁技术、“井渠”法、造纸术。这种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也丰富了中原汉人的物质精神生活。

    ——摘编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历史上册》

    材料二   北宋时期,河西走廊被西夏控制,北宋只有取青海道与西域交通,到南宋则完全失去对西北的控制。此时南方海上丝绸之路发达,取代了西北丝绸之路的地位。西北丝绸之路的兴衰是与中国北方地区社会经济和自然状况的发展相关联的。自北宋以来北方地区气候日加干燥,自然环境越来越恶劣,西北丝绸之路失去了基本的环境基础和社会基础。而南方海上交通因技术的发展,以及中国经济中心在东南地区的确立,也是西北丝绸之路衰落的重要原因。明代洪武年间,裁撤市舶司,禁止商船出海贸易,以后海禁屡开屡禁,总的来看,明清政府对海外贸易的态度越来越保守。

    ——摘编自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骞“凿空”西域的目的,并多角度分析其意义。
    (2)、指出材料二中对外交流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变化的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中外交流兴衰历程的认识。
  • 19、截至2003年,中国参与的国际组织数量为2951个。其中,政府间国际组织有297个。参与的全球协定性国际组织共计945个、地区性国际组织为507个。在各类国际组织中,中国对全球协定性国际组织的参与率高达58.23%。这一状况(     )
    A、弱化了联合国的国际协调功能 B、有助于新型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构建 C、反映出中国外交局面的新突破 D、说明中国已成为国际秩序的主导力量
  • 20、下表为青岛海信公司发展大事记。表中信息反映出我国(     )

    1979年

    青岛电视机总厂成立,并被国家确立为电视机定点生产单位

    1984年

    第一台彩色电视机下线,创造当年引进、当年投产的高速度

    1994年

    青岛电视机厂改制为青岛海信集团公司

    1997年

    青岛海信电器股票上市

    2006年

    海信进入欧洲市场,以高科技的平板电视打入欧洲销售主渠道

    2007年

    海信欧洲研发中心正式运转

    A、可持续发展理念已深入人心 B、科教兴国战略成效显著 C、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发展完善 D、逐步推进改革开放进程
上一页 70 71 72 73 7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