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2016年中国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之一。2022年SDR货币篮子的权重做出重新调整。如表中数据变化本质上反映中国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SDR)权重分布( )
时间
货币
美元
欧元
人民币
日元
英镑
2016年10月
41.37%
30.93%
10.92%
8.33%
8.09%
2022年8月
43.38%
29.31%
12.28%
7.59%
7.44%
A、主导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B、在国际金融中的影响力上升 C、努力构建国际政治新秩序 D、人民币在世界范围自由流通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共产党自其成立以来的历史,就是在摧毁旧的制度、改造社会环境、倡导新的社会观念中,实现对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彻底改造的历史,如下表所示:
阶段 中国共产党基层社会治理概况(部分) 1927-1936年 通过对农村阶级的重新划分,以及在此基础上展开的土地革命与阶级斗争,乡村农民获得了广泛权力,成为基层社会权力主体,苏维埃制度逐渐形成 1937-1945年 陕甘宁边区政府规定,乡 (市) 参议会以20至60 人选举一参议员,每年改选一次,县参议会以400人到 800 人选举一参议员,每两年改选一次 1946-1949年 解放区政权改组为人民代表会议政权,人民代表会议制度成为一项根本政治制度被确定下来 1949-1956年 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全国各地城市都陆续建立、健全了居民委员会组织 1980-1982年 广西产生新中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将村民委员会正式写入《宪法》,村民委员会由广西走向全国 ——摘编自杨东《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与参与主体的近代嬗变》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不同阶段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成果,并说明取得这些成果的共同因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现代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意义。 -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方的权力:支配和衰落
相对于其他文明而言,西方的力量呈现出两幅画面。第一幅是西方处于压倒一切的、成功的、几乎是完全的支配地位……正如一位作者所概括的,西方:
●拥有和操纵着国际金融系统
●控制着所有的硬通货
●提供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制成品
●主宰着国际资本市场
●对许多社会发挥着相当大的道义领导作用
●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干预
●进行着最先进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
关于西方的第二幅图画却与这第一幅画面大不相同。那是一个衰落的文明,相对于其他文明而言,西方在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的力量正在下降。西方在冷战中获胜带来的不是胜利,而是衰竭。
这两幅关于西方世界地位的相反画面,究竟哪一幅描绘了现实?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材料中关于二战后西方发展态势的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亦可提出自己的观点)
-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历代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都重视边疆的治理。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在辽阔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大的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汉人,同属臣民。”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上层采用封爵、给俸,实施年班朝觐和联姻政策。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以“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孙中山重新解释了民族主义,即“五族共和”。这一时期(1912~1928年)的中华民国国旗也以红、黄、蓝、白、黑五色横长方条,表示“五族共和”之意。
——摘编自杨梅《“中华民族”概念在民国教科书如何演变》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所蕴含的政治智慧。(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孙中山民族观念的内涵及其形成的原因。 -
5、《牙买加来信》是玻利瓦尔于1815年9月6日在牙买加(英属)避难时写的一封长信。他在信中写道:“渴望和平、公正、科学、艺术和贸易的美洲人更喜欢的是共和国,而不是国王。”由此反映出拉美独立运动( )A、反对西班牙的殖民统治 B、受欧洲文艺复兴的影响 C、受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 D、受英国光荣革命的影响
-
6、1868~1886年间,英国政府内阁新人中只有9名是土地贵族,另有15名商人和专业人员。后者所代表的阶层包括银行家、商人、实业家和投资人,他们有的有爵位,有的没有。他们喜欢莎土比亚,谈论亚当·斯密,在实际权势方面与土地贵族不相上下。由此可知,当时的英国( )A、君主立宪制受到了新的社会阶层冲击 B、土地贵族转化为工业和商业资产阶级 C、资产阶级撼动了传统贵族的政治优势 D、启蒙思想家在国家事务中的地位提升
-
7、下表为中国初级产品进出口贸易统计表(单位:亿美元)。表中所示变化趋势表明我国( )
年份
出口总额
进口总额
差额
2001
263.4
457.4
-194
2003
384.1
727.6
-343.5
2005
490.4
1477.1
-986.7
2007
615.1
2430.9
-1815.8
2009
631.1
2898
-2266.9
2010
816.9
4338.5
-3521.6
注:初级产品,指未经加工的或粗加工的原料或农产品,包括粮食、能源和矿产等。
A、开始主导国际原料市场 B、对外开放新格局基本形成 C、对外贸易逆差不断扩大 D、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 -
8、1915年,陈独秀认为“个人之自由权利,载诸宪章,国法不得而剥夺之”。1920年,陈独秀强调“物质的自我扩大是子孙、民族、人类”,从个人主义转向民族主义,强调的是集体而不是个人。这一变化直接缘于当时( )A、新的民族危机爆发 B、民主自由的观念深入人心 C、个人主义走向极端 D、传统的伦理结构已被打破
-
9、清末御史张瑞荫在总结清代政治时说:“内阁之制,在前明有严嵩之好,张居正之专擅,周延儒、温体仁之邪佞倾国。及至本朝-.自设军机处后,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雁臣,断不至有权臣。”明清两朝臣下的差异,主要是由于( )A、清朝革除了明朝政治的弊病 B、清朝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C、军机处的设質削弱了内阁职权 D、监察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
-
10、下表反映了北宋时江南地区农村劳动力变动的情况,据此可知( )
时间
江南地区农村劳动力人数
全国农村劳动力人数
江南在全国占比
980
890672
16367175
5.40%
1078
2856844
42340082
6.70%
1102
3227693
46190560
6.90%
A、江南地区得到初步的开发 B、北方战乱导致劳动力南迁 C、经济重心南移已基本完成 D、南方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
11、西汉初年律法规定平民有“父母丧”仍得服徭役,汉宣帝(前74--前48年在位)时则改为“自今诸有父母长者勿繇事(徭役),使得收敛送终,尽其子道”。对这一变化的合理解释是( )A、黄老学说重回主流 B、政府保障小农经济 C、主流价值观得到弘扬 D、儒法道思想走向融合
-
12、据殷墟考古发现,晚商金文中一些器物类象形文字,与年代较早的二里头文化青铜器、玉器以及陶礼器等器物风格接近(如图)。这一考古发现可用于印证( )A、甲骨文取象于二里头文化 B、礼乐制度已经产生 C、甲骨并非唯一的书写载体 D、华夏文明一脉相承
-
13、以下为中国近代工业化问题的第一次大讨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70年代,生丝外销的不振及其由此造成的国际收支的逆差,引起了中国朝野各界的震惊。从70年代中到80年代初,以《申报》为中心,展开了如何振兴丝业、挽救国粹的讨论。
1874年《申报》刊文《论西国治蚕茧法》,第一次在中国对“西国治蚕茧之法”进行介绍和论说:“盖中国人于蚕茧方成之时,即欲抽取以做生丝,未免过为性急,宜其丝内多有损坏也。如能照西法治之,则断无此等弊矣”。
1881年《申报》又刊出《论丝、茶二业整顿难易》,开始从中西“官”“商”关系的不同来探究中西生丝产销的差异。指出: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商”受“官”之保护,只要对振兴输出有利,“官”即尽心竭力加以培育,以供“商”之利用。反观中国,“官”“商”却是背道而驰。要想振兴贸易,就必须改造迄今的“官”“商”关系,使官、商结为一体,互为助力。
1882年,《申报》发表《机器缫丝说》,论证引进国外机器缫丝工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机器缥丝,诚哉事半而功倍矣。华人其亦多养蚕以供机器之用,而益裕其利源也哉。”发表《观缫丝局记》,以实地考察丝厂生产的游记形式,记述了公平缫丝局的规模、设施、原料储备、生产过程和管理状况,意在说明“该公司必有蒸蒸日上之势”。引起强烈反响后,又趁热打铁,发表《缫丝三利说》,以公平缫丝局观摩者答复友人提问的口气,宣传新式丝厂的“规模恢廊”“布置周密”“机器灵捷”和“立法美备”,以破除社会上对投资或举办机器丝厂的犹疑和观望心态。
1887年,总理衙门发出上谕:“令民间置办机器缫丝,不必由官经理”,大力推行鼓励民间人士引进和经营机器缫丝生产的政策。
——杨中华等《近代中国工业化的第一次大讨论》
结合时代背景,评述《申报》关于“中国近代工业化问题的第一次大讨论”。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铜钱铸造量统计表
时间
铸币量
依据史料
时间
铸币量
依据史料
唐天宝年间(742—756)
约32万贯
《新唐书》
北宋治平三年(1066)
170万贯
《宋史》
北宋至道二年(996)
80万贯
《宋史》
北宋大观年间(1107—1111)
290万贯
《宋史》
北宋景德三年(1006)
183万贯
《宋史》
北宋宣和二年(1120)
约300万贯
《宋史》
乙 两宋时期,私人笔记中关于纸币的记载很多。北宋薛田《成都书事百韵》组诗强调“交子颂轻便”,李纲指出交子在四川“流通无阻”,南宋叶绍翁则提及乾道四年(1168)“愚民”以“造券不多为苦”。
——摘编自《果船全集》、《四朝闻见录》等
丙 世俗徒见铜(钱)可贵而楮(纸币)可贱,不知其寒不可衣,饥不可食,铜楮其实一也。……夫会子(南宋纸币名)之所以轻(贬值)者,良以造之数多……
——摘编自辛弃疾《论行用会子疏》
材料二 1955年3月1日起新中国开始发行的第二套人民币(纸币)图案说明
正面
背面
主币:
1元:天安门:2元:延安宝塔山;3元:井冈山。
5元:各民族大团结;10元:工农像
辅币:
1角:拖拉机;2角:火车:5角:水电站
1分:汽车;2分:飞机;5分:轮船
都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汉、蒙、维、藏四种文字。
(1)、就研究北宋纸币价值而言,材料一中的三则材料各有何史料价值?(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新中国第二套人民币图案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格劳秀斯生活在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荷兰,经历了1618—1648年之间的战争。战争的残酷促使格劳秀斯逐渐关注怎样用非暴力的法律约束规范国家战争。他提出:国家主权不受他人干涉,不受法律支配和外来意志影响。国际法是支配国与国交往的法律,是维护各个国家共同利益和权利的法律,国家主权是国际法存在的前提。在实际国际政治变动中,国家应受到国际社会制度及法规的限制约束,国家之间的争端应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当不能通过和平方式解决时,必须在国际法基本原则下努力协调,尽量避免战争。
——摘编自吴建每《格劳秀斯国际法思想概述》
材料二 我联合国人民同兹决心,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创造适当环境,俾克维持正义,尊重由条约与国际法其他渊源而起之义务,久而弗懈,促成大自由中之社会进步及较善之民生,并为达此目的,力行容恕,彼此以善邻之道,和睦相处,集中力量,以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接受原则,确立方法,以保证非为公共利益,不得使用武力,运用国际机构,以促成全球人民经济及社会之进展,用是发惯立志,务当同心协力,以竟厥功。
——摘编自《联合国宪章·序言》(1945)
材料三
体系
宗藩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时间
古代
近代
行为主体
根据东方政治文化构建的宗主国(中国)和藩属国(周边国家)
荷兰、西班牙、法国等欧洲主权国家
目标诉求
维系宗藩之间的和平与稳定
排他性的利益,对原料、市场和投场所的争夺
权力结构
中华帝国一统天下的垂直等级结构,其内部形态通常随着宗主国的盛褒而变化
水平型的均势权力结构,其内部形态随着体系内国家力量的消长而变化
组织原则
依据宗主国和藩属国之间的不同地位而规定的不同权利和义务
主要体现在大国协商和国际法的应用
互动方式
宗主国和藩属国主要依靠朝贡体系维系彼此之间联系
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互动呈现出繁荣的状况,并不断向外扩张
发展趋势
区域性,日益封闭,在西方国际体系的冲击下,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宗藩体系寿终正寝
西方列强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为基础,建立起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
——据胡忠礼、邢新宇《宗藩体系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两种经典国际体系的比较与启示》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际法思想产生的主要原因。(2)、对比材料一,说明材料二所体现的国际法发展的主要表现。(3)、对比材料三中的两种国际体系,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阐述需关联两种国际体系的整体或局部)。 -
16、下表反映的是20世纪初到20世纪后期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平均增长率的变化情况。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年份
1913-1938年
1948-1960年
1961-1965年
1966-1970年
年均增长率
0.7%
6.7%
8.0%
10.4%
A、国际贸易体系建立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 B、世界贸易组织建立使国际贸易规范化 C、国际货币体系为世界贸易提供充足资金 D、二战后美苏等国努力构建的和谐环境 -
17、19世纪中期以后,社会化大生产导致西方各国的政府主管事务的膨胀,除了管理治安、国防、财政,税收等传统事务外,日益增加了对经济、文化教育等新的事务的管理。某些西方学者把这种变化称为政府从“消极防卫职能”向“积极发展职能”的转变。这一转变( )A、广泛提升了公民的民主意识 B、强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职能 C、成为文官制度改革的推动力 D、导致各国政府殖民扩张加剧
-
18、1838年普鲁士通过雇主责任制法案以强化雇主在工伤事故中的责任;1845年《工业法典》规定对疾病和生活困难者提供福利基金制度,并授权地方当局对工人实行疾病保险;1861年《商业保险法》把店员一年内连续生病三个月期间工资照发作为明文规定的一项权利。这反映了当时普鲁士( )A、国家统一促进法制建设 B、福利国家制度形成 C、政府放弃自由放任政策 D、工业化推进社会治理
-
19、对于中世纪欧洲国王的权力,有学者认为:“他的司法行政主权力只限于自己的直领地之内,而其他封建主在其领地内也具有与国王几乎同样的权力。”这说明当时的欧洲( )A、城市自治倾向明显 B、教权冲击封建王权 C、封建国家主权分散 D、封建等级秩序森严
-
20、亚里士多德曾论述道:“我们确认自然生成的城邦先于个人,就因为每个隔离的人都不足以自给其生活,必须共同集合于城邦这个整体。凡隔离而自外于城邦之人……他如果不是一只野兽,那就是一位神祇。”他认为古代雅典( )A、小国寡民造成了城邦社会经济落后 B、人文主义是维系城邦的基石 C、民主政治促进了城邦的团结和强大 D、公民应有高度的城邦集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