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1931年9月,英国率先放弃金本位制,英镑汇率自由浮动,与黄金脱钩。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几乎所有国家都放弃了金本位制,逐渐形成英镑区、美元区和法郎区。这表明(     )
    A、英镑世界货币体系瓦解 B、各国开始推行贸易保护政策 C、金融领域经济危机最为严重 D、英、美、法三足鼎立局面形成
  •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人民日报》记者袁水拍在《六亿人民心花开》一文中 写道:“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很多人自己也曾经受尽苦难,直到解放的一天……他们 从来也跨不进任何一个衙门的门槛,除非是被捆绑着双手,可是现在他们以主人翁的 身份走进了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此次会议的召开表明当时(     )
    A、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确立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步确立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依法治国方略确立
  • 3、“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这项规定出自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4、观察如图,中国共产党在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权建设,描述正确的有(     )

    ①设立陕甘宁边区政府从属于国民政府   ②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众议院选举产生

    ③边区政府后按照“三三制”原则组成   ④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 D、③④
  • 5、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定,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清朝更是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地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观察如图,对图中所示区位标注说明正确的是(     )

    A、册封佛教首领,设立西宁办事大臣 B、平定准噶尔叛乱,设立乌里雅苏台将军 C、在康熙时期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 D、雅克萨之战后,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 6、观察如图,对其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由监察机构发展而来 B、以犬牙相错的原则划分区域 C、导致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D、继承了前代的郡县两级区划
  • 7、《汉书》有载:“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及诸侯。景帝中六年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横线中的“▲”应为(     )
    A、都护府 B、大鸿胪 C、鸿胪寺 D、提督四夷馆
  • 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记述道:“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中新皇帝推行的制度 (     )
    A、为后世长期沿用 B、是秦始皇首创 C、官员世代承袭 D、削弱了中央集权
  •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数千年历史上有大大小小数百次政治及经济上的改革,虽然历史上改革采用了改良、改制、变法、维新、更化等不同的说法,名称各异,但本质都是改革,只是各种改革在深度和广度上存在差别。依照古人的解释,“改革”一词意味着“鼎新革故”,或者叫作“变法乱常”;用现在的话说,“改革”就是除旧布新,打破常规。它意味着对原有的权力配置、利益关系、社会秩序及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进行新的调整。

    ——摘编自张美生、陈佰江《西眸中国古代的改革及启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变法或者改革,自拟一个论题,并予 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鉴于匈奴时常侵扰西北边郡,文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募民实边,通过优厚条件吸引民众充实西北边疆。到公元前127年,“募民徒朔方十万口”。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在西北边地设张掖、酒泉郡,置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军屯戍边由此成为安置移民的一种主要方式。此外,政府还通过迁徙罪犯及家属戍边、迁降率于边郡等向西北边疆移民。这些政策既开发了边疆又保卫了边疆。

    ——摘编自翟麦玲《两汉西北边疆移民政策比较研究》

    材料二   北人南迁基本概况简表

    概况

    魏晋南北朝时期

    唐朝中后期及五代十国时期

    宋金对峙时期

    迁移持续时间

    东汉末到南北朝末期

    公元755年至五代十国末期

    公元1126年至1279年

    迁入地域范围

    四川盆地、江南、江东地区

    江南、江淮、荆湘以及岭南、闵中一带。

    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甚至岭南和广西。

    迁移人口数量

    仅313年至450年就有90万人

    仅“安史之乱”时期就有约100万人。

    大约在500万人左右

    ——摘编自林宪生、王钦《中国古代北人南迁高潮的成国变化——基于推拉理论的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朝西北边弧移民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魏晋南北朝至宋金时期北人南迁的变化趋势。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武帝即位后,鉴于市面上因流通“半两”“四铢”“榆英”等币量不一的货币给社会经济带来的不良影响,收回封国的铸币权,并严禁民间私铸。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中央政府收回铸币权……铸造新的五铢钱……式样划一,币重如其文,且不易被盗磨……至唐武德四年(621)废止,前后跨度为733年。

    ——摘编自高德步《中外经济简史》

    材料二   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达到鼎盛,中国货币成为域外国家和地区广泛使用的流通货币,货币国际化程度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宋元时期中国货币在域外流通过程中,承担了国际结算货币职能、他国流通货币职能、可兑换货币职能、财富贮藏职能。…“蓄夷得中国钱分库藏贮,以为镇国之宝”。不少国家和地区将中国铜钱作为财富贮藏。……宋代纸币制度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领先世界。

    ——摘编自张星《宋元时期中国货币域外流通研究及当代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武帝币制改革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时期中国货币国际化的原因。
  •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荀子认为,发展农业生产是富民的“本”,只要百姓努力生产,勤俭持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如果不重视社会生产的发展,只知道利用赋税手段没完没了地搜刮百姓来增加国家收入,那就是“伐其本,竭其原”。所以,荀子说:“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军兴力役,无夺农时,如是,则国富矣。夫是之谓以政裕民。”政府注重发展生产,增加整个社会的财富,就可以使百姓的财富和国家财政收入两方面同时增加。

    ——摘编自方建国《先秦诸子百家民生经济思想探析:结构变迁的视角》

    材料二   唐朝中叶,土地买卖和兼并加剧,授田不均的问题日益严重;安史之乱的爆发,更使得唐朝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公元780年,唐朝颂行两税法,实行量出制入的课税原则,中央根据财政支出,确定全国总税额,摊派到各地征收:内容上包括户税和地税,不分主户客户,一律在现居住地建立户籍,凡有产者就必须缴纳赋税;两税法推行后,废除租庸调和一切杂税,对于没有固定住所的商人,由所在州县,按首日的三十分之一征税:分夏、秋两季进行两次纳税。

    ——摘编自薛涵月、黄品品《论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浅析唐朝两税法的进步意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荀子民生经济思想的基本观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两税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税法的影响。
  • 13、元杂剧是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形式,盛行于城乡之间的勾栏瓦舍,反映了市民百姓现实的生活气息,通俗易懂,广受欢迎。元杂剧的兴盛(       )
    A、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适应士人阶层的需求 C、使通俗文化成为主导 D、得益于统治者的推崇
  • 14、宋仁宗时规定:“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这反映宋朝(       )
    A、租佃关系的普遍发展 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C、奴婢的政治权力扩大 D、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 15、辽朝分置南、北面官,金朝保持了管理女真民族的“猛安谋克制”,元朝在西南、华南等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并世袭官职)制度。从中国政治制度的创设角度来看,这体现的共同特点是(       )
    A、分而治之 B、兵农合一 C、民族分离 D、因俗而治
  • 16、宋仁宗时期,北宋与西夏爆发战争,宋朝对西夏实施经济封锁,关闭榷场,禁止茶、盐等物资出境。西夏百姓“饮无茶,衣昂贵”,怨声载道。在战场上取得胜利的西夏不得不寻求和议。这说明(       )
    A、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得到解决 B、宋夏在经济方面具有相互依赖性 C、西夏由游牧经济转为农耕经济 D、榷场贸易利于维护宋夏和平交往
  • 17、宋朝武举制度考试中,武将晋升并不以武举为主要标准。在武学的教育体系中,教官多由文官担任,教育内容侧重于忠义道德等文化素养的培养,而且士族子弟大都耻于习武,民众鄙弃武科。这一现象反映了宋朝(       )
    A、推行崇文抑武方针 B、科举选拔功能发生转变 C、冗兵现象日益严重 D、消除了藩镇割据的隐患
  • 18、中国的书法艺术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蔡襄的行书《谢郎帖》亮相2023年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以下选项与这一作品风格相同的是(       )
    A、 B、 C、 D、
  • 19、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来到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日本派遣的“道唐使”就达13次。这反映唐朝(       )
    A、实行开放开明的政策 B、全面接受外来的文化 C、政治制度领先于世界 D、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
  • 20、下图是唐朝初年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程序示意图,以下对三省六部制解释合理的是(       )

    A、尚书省具有决策的权利 B、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分工合作减少决策失误 D、皇权与相权矛盾尖锐
上一页 74 75 76 77 7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