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史记·苏秦列传》描绘了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的繁荣景象:“临淄甚富而实……临淄之涂,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 B、战国时期商品经济繁荣 C、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涌现 D、临淄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 2、如图是良渚古城遗址鸟瞰图。良渚遗址包括约30万平方米的宫城、300万平方米的内城、630万平方米的外城,以及十几座高、低水坝等,规模之宏大前所未有。此外,制作大量珍贵玉、漆、象牙、陶器等所需的专业工人数量也很庞大。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

    A、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 B、先进的手工业技术 C、较强的社会组织能力 D、发达的奴隶制社会经济
  •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远古至夏商时期中国早期城址的分布与数量简表

    地区

    古城遗址

    数量

    黄河中上游地区

    郑州西山、安阳后岗、辉县孟庄、淮阳平凉台、登封王城岗、新密古城寨、郢城郝家台、襄汾陶寺、神木遗址

    9

    黄河下游及山东地区

    滕州西康留、阳谷王家庄、五蓬丹土、章丘城子庄、临淄田旺、邹平丁公、寿光边线王、大尉、乐平铺、尚庄、王集、王家庄、皇姑屯、连云港藤花落、两城镇古城

    15

    长江中游地区

    澧县城头山、澧县鸡叫城、天门石家河、荆州阴湘城、石首走马岭、公安鸡鸣城、应城门板湾、马家皖古城、陶家湖古城

    9

    长江上游地区

    新津宝敦、都江堰芒域、温江鱼凫村、郫县三道瑶、崇州双河与紫竹

    6

    长江下游地区

    余杭莫角、良渚文化遗址、土筑金字塔

    3

    内蒙古地区

    老虎山、白玉山、板城、大庙坡、阿善、莎木佳、黑麻板、威俊、百草塔、寨子圪旦、塞子塔、寨子上、小沙湾、二里半、后城嘴、马路塔、石摞摞山

    17

    西藏地区(可考)

    象雄、藏、罗昂、森波、吉、贡、娘、达、亚松

    9

    材料二   春秋吴国都城阖闾城“东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亦江东一都会也”。楚国都城郢都“西通巫巴,东有云梦之饶”。秦朝的郡级城市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所属陕西、河南、山东等四个地区。秦军平定百越之地,新设置了闽中、南海、桂林、象郡。据统计,汉平帝时全国设有103个郡(国),其中70个郡(国)在黄河流域;县级政权有1578个,其中1132个县在黄河流域,南方的郡国数仅为北方的七分之一。南朝时期,城市向南分布的趋势已经出现,到南北朝后期长江流域的城市数量已经超过黄河流域。唐宋时期,江南地区的城市数量超过北方地区,城市分布的重心已经转移到江南地区。唐代洛阳之所以成为黄河流域重要的经济中心,与其在区域内的交通地位密不可分。唐末,节度使薛能所属秦权宗起兵,致使“自关中的青齐,南绕荆、郢,北亘卫、滑,皆麝骇雉伏,至千里无舍烟”。北方战乱导致人口数量急剧减少,“河南遭巢、儒兵火之后,城邑残破,户不满百”。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何一民《论中国古代城市空间分布的变化与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远古至夏商时期中国早期城市文明发展的特点,并说明其对古代中国文明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至唐代城市空间分布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影响城市分布的主要因素。
  •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鞅根据西秦华戎交织,土僻人稀,以农为主的国情,既吸取了儒家孔子提出的平均主义经济消解思想,又极力主张国家对经济领域厉行干预;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大力提升了西秦国家的战争资源获取能力,达到秦政府对国家经济资源的全面控制,为西秦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李禹阶等《商鞅的经济思想及改革路径新论》

    材料二   孝文帝拓跋宏五岁继帝位,在祖母冯太后的抚养下,其“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冯太后逝世后,孝文帝主政,不仅力排众议,坚持为冯太后服丧三年,还开展了迁都洛阳的工作。公元495年,孝文帝下诏“不得为北俗之语”“三十已下……若有故为,当降爵罢官”。次年,他又下诏“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并“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孝文帝不仅在中央及地方广设学校,以儒家经典著作为教材,还颁布均田令,将国家土地分配给各族平民,鼓励其耕种。这些改革德泽后世,在推行改革措施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摘编自许林等《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角下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再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提升秦国国家战争资源获取能力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改革的特点及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共因。
  • 5、《双童图》(如图)是唐朝西州(今吐鲁番)豪族张雄家族墓葬群出土的绢画(部分)。画中是两个身着源自西亚地区背带裤的儿童,左边抱着“拂菻(东罗马帝国/大秦国)犬”的孩童,右手高高举起欲抓住飞走的虫子,另一个孩童则睁大眼睛像是发现了什么,急切地呼唤同伴注意。该画作可用于说明(     )

    A、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文化交流 B、物种交流频繁丰富了民众社会生活 C、民族交融推动了绘画技艺进步 D、疆域扩大增强了中华文明的辐射力
  • 6、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某一税法不但明确地把田税与田亩联系在一起,而且在户税中也加入了财产和田产的因素;客观上解决了国家征税的税基和税负之间的矛盾关系,达到了“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的目的。下列对该税法阐述合理的是(     )
    A、旨在保障农时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B、扩大了税收征收名录,保障了国家财政收入 C、利于遏制土地兼并以缓和阶级矛盾 D、松弛了人身依附关系,增强了社会经济活力
  • 7、从唐太宗时期开始,许多官员被赋予特殊的名号而指定参加政事堂会议如“参议朝政”“参议得失”知政事等名号。据(通典)记载这些宰相的名号有10多种这些人都是宰相,许多官员的级别远低于3三省官员。唐朝这一现象(     )
    A、表明地方官员升迁机制得到完善 B、保证了政府决策的正确性 C、标志着古代的官僚政治走向成熟 D、利于增强皇权统治的效能
  • 8、下面为东晋至宋朝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简表。该表主要表明(     )

    朝代

    东晋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A、朝廷更替推动选官标准嬗变 B、贵族政治已经退出历史舞台 C、制度革新利于社会阶层流动 D、科举取士促进官员素养提高
  • 9、西晋王朝以法令的形式规定:凡在中央政府担任现职,又兼领本州郡的大小中正,须定期在洛阳东门外“设幔陈席”“聚会一处”,以及时交换对乡党人士的考察意见及对人物的品评结果。这一举措(       )
    A、有效弥补了选官制度的缺陷 B、意在保障录取标准客观公平 C、有利于提升人才选拔的效能 D、强化了中央政府的集权统治
  • 10、开元、天宝以前,唐朝与少数民族间的“绢马贸易”只能在政府规定的时间内开展,数量也仅限三千余匹,且马匹单价不超过三十匹绢布。乾元(758~760年)以后,以回鹘为首的北方少数民族开始肆意驱马赴唐贸易,数量不仅增至万余匹,单价也升至四十匹绢布,“朝廷甚苦之”。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政治动乱加速了唐政权的衰落 B、商贸发展增进了民族经济联系 C、藩镇割据扩大了政府战马需求 D、开明政策放宽了互市贸易限制
  • 11、开皇五年(585年),隋文帝采纳高颎建议,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出查,令百姓五党或三党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上下,从轻指定税额,并将各户应纳税额写成定簿。这一规定的实施(     )
    A、旨在减轻贫困缓和社会矛盾 B、利于强化政府对基层社会的控制 C、促进了社会成员身份的平等 D、有效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 12、两汉时期,江南渔猎经济地位显著,如《汉书·地理志》载:“江南地广……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东晋以后渔猎经济地位逐渐下降,种植业的比重日益提高,其丰灾直接决定人民生活。这一变化(     )
    A、体现了传统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B、源于人口南移加速江南地区开发 C、反映了江南人地矛盾日益尖锐 D、表明南朝政权更加注重农业发展
  • 13、公元317年,晋元帝司马睿在以王敦、王导为核心士族支持下建立了东晋王朝。公元322年,王敦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反对晋元帝宠臣刘隗、刁协),得到各大士族的默许与支持,最终掌控朝政;公元323年,王敦欲取代司马氏自立,因士族共同反对而失败。这主要表明当时(     )
    A、皇权与士族共治有利于政治民主化发展 B、门阀士族政治是对专制皇权的有益补充 C、士族垄断国家权力避免了地方割据现象 D、皇权政治与门阀利益间形成了动态平衡
  • 14、三国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的人才。据统计,曹魏集团人才来自十二州、五十郡,主要集中在谯沛和颍川等地;孙吴集团人才来自十一州、三十二郡,主要集中在淮泗和江东等地;蜀汉集团的人才来自十州、三十郡,主要集中在荆州和益州等地。由此可知,当时(     )
    A、曹魏集团人才选拔最具包容性 B、国家统一具有坚实的文化基础 C、政局动荡利于社会的阶层流动 D、地缘政治影响政府的人才选拔
  • 15、东汉外戚封侯始于光武帝时期,并集中于东汉中后期。外戚在受封的同时,也被授以数量不等的食邑户数,在可确定爵称的80位外戚恩泽侯中,其平均食封约九千户。由此可推知,东汉外戚封侯现象(     )
    A、加强了政府的中央集权统治 B、加剧了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 C、冲击了皇权政治的经济基础 D、反映了专制皇权的逐渐衰落
  • 16、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两汉时期的黄门译长出海贸易,主要携黄金和杂缯(丝织品),但这两类物品在汉朝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极少被发现;现代的考古学者却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发现了众多汉朝铜镜以及部分铜容器和铜炊具等。这说明(     )
    A、不同史料会导致历史真相的多样化 B、获取一手史料才能鉴别历史的真伪 C、新史料有助于历史研究进一步发展 D、文献史料必须与考古结合才有意义
  • 17、下面分别是西汉初期和西汉中后期国家政治地理结构示意图。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

    A、民族矛盾渐成主要矛盾 B、中央集权统治的日益强化 C、边疆治理模式创新发展 D、政治中心东移的发展趋势
  • 18、《史记·项羽本纪》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史记·高祖本纪》载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这可用于说明秦朝(     )
    A、国家政策严苛的原因 B、民族矛盾加剧 C、政治统治蕴含着危机 D、地方战争频发
  • 19、秦朝的《司空律》规定:(农户)一家不得同时有二人以上劳役抵罪、赎刑。《戍律》规定:不要把一家中的劳动力同时征发去服戍边的徭役。这些规定(     )
    A、利于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 B、彰显了儒法结合的治国理念 C、旨在保障传统耕战政策的延续 D、有效促进了阶级矛盾的缓和
  • 20、下面为秦始皇创立皇帝制的示意图。由此可推知,皇帝制(     )

    A、凸显了专制皇权的至高权威 B、是对传统宗法礼乐文化的发展 C、使封建文化专制达到了顶峰 D、保障了专制独裁统治长期稳定
上一页 95 96 97 98 9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