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江苏跨江临海,港口众多,地处中国东部沿海核心位置,自古就有先民流寓海外。自六朝以来,江南人口迅速增长,对外交往非常频繁,吴地成为重要的造船和出海基地。古代江苏移民为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的构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日本福冈地区发现的绳纹文化晚期的水田遗址,成为吴越稻文化传播日本的最早例证。魏晋南北朝时期,吴地就有从事纺织、制镜等技艺的工匠流寓日本、朝鲜等国传艺营生。吴人知聪携内外典、药书移居日本,还携带了佛经、佛像等物,对日本早期的佛教产生了一定影响。
——摘编自邵政达《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古代江苏海外移民探析》
材料二 自鸦片战争以来,江苏就成为中国东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江苏人通过各种途径移民出国者日益增多。1860年清廷和英、法两国先后签订了《北京条约》,正式确立华工出国的合法化。江苏逐渐成为广东、福建以外移民海外人数最多的地区之一。自1872年晚清政府选派留学生起,江苏籍人数在近代海外留学移民中始终居于前列。一些工商业者为谋求企业发展,或为摆脱洋行控制,到海外开拓销售市场或分支机构。据有学者估算,一战华工大多来自华北地区的山东、河北与河南等地,江苏人次之。
——摘编自丁美丽《跨国主义视域下近代江苏海外移民探析》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六朝以来江苏先民“流寓海外”的背景。(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江苏海外移民居多的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文明交流的视角,比较古代与近代江苏海外移民现象的显著不同。 -
2、据估计,1620~1642年,英国约有58万人越过大西洋,去往北美和加勒比地区。50年代至60年代,海外迁移达到高峰。迁移人群中不仅有清教徒,而且有天主教徒、罪犯等。据此推断,17世纪英国人口的外迁( )A、反映了工业革命时代的扩张要求 B、实现了殖民地文化多样性的转型 C、有利于英国海外殖民和贸易拓展 D、缓和了英国新旧教派之间的矛盾
-
3、在清朝传统的漕运制度下,江广三省(江西、湖南、湖北)运道最远,旗丁运漕须先涉长江,再由仪征进入运河北上,致使漕运成本颇为昂贵,且难核算。咸同年间,漕粮折银和借助轮船招商局进行采买,并由海道运津交仓,逐渐成为江广漕运的主流。这一变化( )A、推动了晚清河运业的发展 B、体现了洋务派“求富”的主张 C、彰显了晚清漕务的近代化 D、导致官府与民争利现象严重
-
4、据《平江县志》载:“道光末,(湖南平江)红茶大盛,商民运以出洋,岁不下数十万金,泉流地上,凡山谷间,向种红薯之处,悉以种茶。”材料表明了( )A、列强侵略势力已从沿海深入内地 B、中国商业资本助推民族经济发展 C、中国茶叶种植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D、中国农业结构受到国际市场影响
-
5、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陇亩,夕贸市廛”;而浙江秀水县佃农“上米贸银,别以中下者抵租”。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B、农村租佃经营成为主流 C、农民所交地租有所下降 D、农业与市场的联系加强
-
6、下图分别是宋代和清代东南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示意图。这一变化( )

图1 宋代太湖平原产粮外运 图2 清代江浙棉桑分布
A、促使工商业市镇出现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发展 C、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 D、推动了农业生产力提高 -
7、康熙中叶,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转变为“湖广熟,天下足”,江浙百姓,全赖湖广米粟;康熙帝南巡江浙,询问地方米贵之由,百姓皆谓,数年来湖广米不至,以致价值腾费。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 B、湖广地区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 C、经济发展重心的转移 D、江浙地区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
-
8、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颁布市易法。该法规定,各常平所储存的钱谷为根本,当粮食的市场价格上涨过高时,则以低于市场价将进行出售:当粮食的市场价格下降的时候,则向市场进行囤积,这一举措( )A、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B、干扰了正常的商业秩序 C、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D、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
9、宋太祖在位期间,其亲信干将王彦升因敲诈宰相王溥而被逐出京师。知德州梁梦升迫害武将郭贵,宋太祖不仅没有治梁氏的罪,反而对其加以提拔,并继续令其留任。上述材料反映( )A、休养生息 B、重农抑商 C、崇文抑武 D、守内虚外
-
10、“鉴真东渡”“玄奘西行”,两位人物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充分体现了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是( )A、高度繁荣,共享太平 B、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C、世界领先,求同存异 D、源远流长,不求回报
-
11、贞观至开元年间,一时以胡服、胡妆为美。男子的胡服除裤褶外多是与汉民族服饰相结合,女子胡服则多是直接取其原来样式。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当时( )A、男女社会地位的差异 B、大众审美标准的多样化 C、多元开放的社会氛围 D、少数民族的强大吸引力
-
12、隋炀帝在都城长安之外,营建东都洛阳,以此居“天下正中”,“水运发达,足以号令中原”,随即开凿大运河,南通江都,形成长安、洛阳、江都三都制。这些举措客观上( )A、加速了建立统一政权的进程 B、取代了长安政治重心的地位 C、源于经济中心南移的完成 D、促进了跨区域经济文化互补
-
13、南朝时期各地农业经济普遍发展,荆州“田土肥美”,地跨“南楚之富”。侨雍州(襄阳地区)“田土肥良,桑梓野泽,处处而有”。益州一直号称“天府”,南朝时仍是“土境丰富”。交州一年二熟,“恒为丰国”。促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有( )A、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的传入 B、玉米、甘薯推广种植 C、曲辕犁在江南地区的推广 D、经济重心已经完成了南移
-
14、下列历史人物与其采取的措施及历史贡献搭配正确的是( )A、汉武帝——设西域都护府,今新疆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B、唐太宗——开创科举制,为唐朝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 C、唐玄宗——把文成公主嫁入西藏,对加强唐蕃友好起到重要作用 D、康熙帝——平定准噶尔部叛乱,有利于西北边疆地区的稳定
-
15、下表展现了先秦时期部分思想家或学派的观点。这可用于印证当时( )
人物或学派
观点
儒家
“礼也者,理也,乐也者,节也,君子无理不动,无节不作。不能《诗》,于礼谬。不能乐,于礼素,薄于德,于礼虚”
管子
“人君唯毋听观乐玩好,则败。凡观乐者,宫室台池,珠玉声乐也。此皆费财尽力,伤国之道也”
墨家
“当年不能行其礼,积财不能赡其乐,盛饰邪术,以营世君,盛为声乐,以淫遇民”
A、传统社会秩序受到冲击 B、社会动荡影响艺术发展 C、民本理念得到一定凸显 D、诸子百家之间和而不同 -
16、我国先民很早就开始了对“龙”形象的塑造,如内蒙古三星塔拉出土的圆雕玉龙、浙江良渚出土的龙首纹环、河南二里头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等。它们的形态存在较大差异,但都具备了“龙”形象的基本元素。这反映了( )A、原始先民的华夏认同观念 B、手工技艺的高超精湛 C、奴隶社会的精神诉求 D、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
-
17、唐宋以来的城市发展展现出一种新的城市面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都城汴京最繁荣的商业街是宣德门东的潘楼街、土市子一带,州桥东的相国寺一带等。潘楼街一带是金融中心。金银交易的发达和交子、会子等货币的发达,正说明了北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达。相国寺位于城市繁华区,正在汴河北岸,交通便利,因而形成大的交易市场。城内还有一种瓦子,集中着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这种瓦子全城有五六处。
——摘编自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三版)》
材料二 晚唐以来商业中心兴起,至两宋而大盛,促成了中国历史上另一个城市发展的新起点,即商业镇的出现。这些县以下的镇级聚落的发展,主要依托于自身的经济功能而不是行政功能。它们中的大部分是不设城墙的、在交通交汇处以手工业或贸易发展起来的小城市。当发展至一定规模时,政府便赋予它们新的城市行政身份。不少镇是在大型商贸城市周边出现的,如在开封府便有31个镇,河南府有22个镇,大名府有20个镇,成都府有19个镇。
——摘编自薛凤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1)、据材料一,指出北宋汴京城市发展繁荣的表现。(2)、据材料二,概括两宋时期商业市镇发展的特点。 -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经过一番改革,国力强盛。一方面,朝廷直接控制的区域较前代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地方豪强势力以强凌弱、武断乡曲的现象十分常见,郡国吏治日趋腐败怠惰。元封五年,汉武帝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叫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以六条问事”。这六条详细规定了刺史监察的范围……刺史由丞相派属员分任,秩六百石,代表朝廷,故“位卑而权重”。十三部刺史的设立,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摘编自王宇星、卜宪群《西汉刺史制度是一大创举》等
材料二 中国国情的特点是民族众多、地域辽阔、地区差别较大,中央政府要对之实行有效管理,就必须建立和健全便于加强控制的地方行政体制。元朝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帝国,它“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疆域“有难以里数限者”。以今日地理来说,帝国的势力所及,北到北冰洋,南到越南、泰国北部,东南至海而达澎湖,西至东欧和西亚。在这样大的国土内,政治、经济情况当然差别很大,元朝统治者便采用多种形式来实行管理。
——摘编自柏桦著《中国政治制度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汉武帝时设立刺史的社会背景及其特点。(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元朝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的地方管理措施。 -
19、明朝中期以后,杭嘉湖一带流行着“上半年靠蚕,下半年靠田”、“蚕好用一年,田好吃一年”等农谚。七月十五日的中元节,有盂兰盆会、水陆道场、翻经会,当地人认为此类活动“利于蚕花”,一些因蚕而起,因蚕而庆的传统习俗一直保留至今。据此可知当地( )A、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B、多种经营日益兴盛 C、传统经济结构瓦解 D、新的生产关系出现
-
20、马戛尔尼在访问中国期间记录了中国民间风俗的同时也看到了民众的贫穷,他在回到英国后便说:“清帝国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超级战舰,要不是有像康雍乾三位杰出的帝王指挥,那它就不会再有秩序和安全了,说不定中国早就成为印度了。”马戛尔尼意在说明当时的清朝( )A、社会性质发生改变 B、盛世下潜藏着危机 C、受到西方列强侵略 D、社会矛盾异常尖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