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原始社会晚期,人们制造和使用磨光石斧、石铲、木铲、骨耜、双齿木耒、石锄、石刀、陶刀、骨镰、蚌镰等工具进行农业生产,牲畜饲养业也迅速而普遍地发展起来,且牲畜的饲养由原来氏族成员共同劳动逐渐转变为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材料所述状况(   )
    A、密切了氏族之间的联系 B、造成社会矛盾错综复杂 C、促进了早期国家的出现 D、易导致贫富分化的出现
  • 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的现代化初步完成于16—18世纪,在政治经济上的主要标志是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摩尔主张各国政治现代化道路主要有英法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德意日的法西斯主义和俄中的社会主义三种模式。英国在早期现代化中捷足先登,成为西方最早的原生性(内源性)现代化国家。

    ——摘编自徐浩《自下而上:英国原生性现代化的起源》

    材料二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知识精英开始认真关注国际世界。1864—1894年间,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掀起了历时30年的洋务运动——同光中兴。不幸的是,伴随着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洋务运动的工业现代化全面失败。随后各种主义和思潮都在中国进行过尝试,都没能解决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看到了一种代表人类社会前进方向的全新制度选择,走上了一条全新的现代化道路。

    ——摘编自蓝志勇《中西方现代化历程的比较与思考》

    有学者认为,中国和西方国家从传统走向现代都经历了艰苦历程,他们现代化的过程和结果各具特点,但都走出了自己的道路。概括中英两国走上现代化的路径特点,并以中英为例评述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赞成该观点或另提出一个主要原因均可,并阐述理由)

  •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认为,近现代的世界,政治不稳定已经成为常态,这是因为民主追求和民主制度安排释放出来的诉求往往无法无天,经常滑落到暴力方式解决争端的境地。究其根源就是缺少法治对民主的约束。这些学者认为,没有秩序就没有民主,而没有法治统治,民主甚至不可能是正义的。

    ——摘编自林毓生《热烈与冷静》

    根据材料,围绕“民主政治的发展”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时须史论结合)

  •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五”计划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到1957年,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6%,五年合计钢产量1656万吨,等于旧中国从1900年到1948年49年间钢的总产量760万吨的218%,煤产量达到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8%;产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56.5%,重工业的比重由26.4%提高到48.4%。1957年粮食产量达到3901亿斤,棉花产量达到3280万担,都超额完成计划。

    ——摘编自龚关《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型工业化步伐显著加快。从2012年到2021年,工业增加值从20.9万亿元增长到37.3万亿元,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四成以上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目前,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成为全球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截至2021年底,全国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51.3%和74.7%,比2012年分别提高了30.7和25.9个百分点。发布智能制造国际标准42项、国家标准300多项,基础共性和关键技术国家标准的覆盖率达到97.5%。截至2021年末,全国企业的数量达到4842万户,增长1.7倍,其中99%以上都是中小企业。我国规模以上的工业中小企业户数达到40万户,营业收入超过75万亿元,利润总额达到4.7万亿元,较2012年分别增长23.5%、38.7%、37.1%。

    ——摘编自中国社科院《改革开放简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一五”计划时期,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影响。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新时代新型工业化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道路的不同之处。
  •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商周时期,我国就萌发了爱国主义精神。从《尚书》中可以看到,最早的爱国主义萌芽,是“家族”“万邦”与“天下”观念。《左传》中多处洋溢着爱国精神和基调,其中谈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影响巨大。可以说,整个封建社会优雅的华夏文明始终是士人爱国信念的一个重要源泉。《论语》中“和为贵”“四海之内皆兄弟”,更是凝结成了后世“民族和睦、四海一家”“天下太平”的爱国精神和天下观念。在整个中国古代,民族气节被视为人生修养的最大气节,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中说“圣人三日无君则惶惶然”,苏轼曾评价爱国诗人杜甫虽然终身不得重用,却“一饭未尝忘君”,忠君爱国的岳飞先后参与、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赢得了后世的尊敬。

    ——摘编自吴灿鑫《从周公到孔子: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奠基》等

    材料二 近代前期,面对列强侵略,中华民族英勇不屈,坚持反抗:林则徐虎门销烟,三元里人民英勇抗英,左宗棠英勇抗俄,邓世昌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抗日殉国,都表现出中华民族反抗外侮的爱国主义精神,至今仍为人们所赞颂。甲午战后,民族资产阶级提出“要报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的主张,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勇敢地打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提出实行资本主义君主立宪的社会改革方案,这个改革方案破产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重新思考救国救民的道路,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成为近代前期中国寻求救国真理的最高成就。在三民主义的旗帜下,民族资产阶级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承担起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进行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帝制,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摘编自吴毅《外向发力:近代以来中国爱国主义的发展简论》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爱国主义精神的特点。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前期爱国主义精神的发展不同于中国古代爱国精神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 6、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和2008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分别为2.5%和2.2%,低于2006年的2.9%,美国两年经济增长率均为1.9%,低于2006年的2.9%。同期,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分别增长9.8%和8.8%,分别接近或低于2006年的9.8%。这表明当时( )
    A、亚洲经济呈稳步增长态势 B、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强 C、亚洲地区的经济领跑世界 D、欧美国家的经济走向停滞
  • 7、《俄罗斯历史(1900—1945)教师参考书》在论及新经济政策时,写道:“应当尽量说明那一判断,即认为新经济政策对布尔什维克而言不仅是‘迫不得已’的,也是‘暂时的’,目的是能够摆脱1920年末到1921年初尖锐的政治和社会经济危机。实际上,这是一个如何保住政权的问题。”该观点认为,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
    A、是特殊时期做出的暂时妥协 B、缺乏较为有利的社会条件 C、化解了国内面临的各种危机 D、难以改变苏俄落后的面貌
  • 8、1914年,差不多每个德国人都预期会有一场短暂的战争,而国际危机将迅速得以解决。这些在柏林火车站的德国军人正准备乘坐火车开赴前线。他们携带着鲜花,由妻子或女友陪伴来到车站(见下图)。这可以佐证当时( )

    A、民众对战争态势的盲目乐观 B、战争按照人们的预期稳步推进 C、德国政府利用舆论煽动战争 D、英国开始放弃“大陆均势”政策
  • 9、1848年,英国通过了社会保健法;1850年,英国成立了国家卫生局;有关童工、女工、孕妇、职业病和卫生保健的法规也逐渐颁布。法国在19世纪初也成立了一批国家卫生机构,欧美的其他国家也先后采取了相应措施。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人们的健康意识得到普遍提升 B、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C、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逐渐确立 D、工业革命加强了政府公共职能
  • 10、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虽然名为讨论法律,然而从第2章至第13章,孟德斯鸠广泛讨论各类与政体相关的内容,包括政体分类、各类政体的原则、政体与其他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政体中的权力制衡、政体与政治自由的关系等。由此可见,孟德斯鸠撰写该文重在( )
    A、探索构建近代化的政治体制 B、阐述法律和政体之间的关系 C、推介资产阶级理性主义思想 D、宣扬近代资产阶级代议政治
  • 11、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规定:特别希望使那些抛弃他们的祖先所建立的宗教和仪式⋯⋯完全凭自己胡思乱想凭空造出一些荒唐的法律和奇谈怪论,并在我们帝国的不同省份自行组成社团的受蒙骗的基督教徒们重新回到理性和合乎自然的道路上来。该敕令的颁布折射出当时( )
    A、罗马帝国呈现分裂之势 B、王权与宗教之间矛盾凸显 C、教会严格控制人们思想 D、罗马社会呈现多元化结构
  • 12、下图为历史某时期上海港码头仓库公司股款收据。据此可知( )

    A、商品生产流通逐渐规范 B、资方利益得到了一定保障 C、股票交易得到法律认可 D、工业化建设资金来源广泛
  • 13、兴盛于20世纪20年代末的民众图书馆“是全体人民的图书馆,凡属圆颅方趾,不论其智、愚、贫、富、老、幼、男、女,均可进馆享受服务”。民众图书馆的创办( )
    A、打破了当权者对教育的垄断 B、有利于提升国民的文化素质 C、满足了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 D、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认可
  • 14、、1898年9月,康有为上书《请断发易服改元折》,提出“断发易服改元,以与民更始”“自古大有为之君,必善审时势之宜,非通变不足以宜民,非更新不足以救国,且非改视易听,不足以一国民之趋向、振国民之精神。”康有为倡导服饰改革( )
    A、改变了中国传统的服饰习俗 B、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认可 C、提升了中国民众的审美情操 D、旨在创设变法的社会氛围
  • 15、明代,景德镇陶瓷业中一般民窑的窑身和每窑产量要比官窑大3—4倍。明后期景德镇3000多座窑中,官窑仅有几十座。崔、周、陈、吴4家民窑的产品畅销中外,质量远远超过官窑。这时京郊门头沟煤窑很多,官窑只一两座,余皆民窑。上述现象的出现( )
    A、导致了抑商政策的松动 B、体现出传统自然经济的解体 C、促进了社会的转型发展 D、反映出私营工商业发展迅速
  • 16、下表记述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记载

    出处

    顷年,在广州番坊(外国客商居住地),献食,多用糖蜜、脑麝,有鱼俎,虽甘香而腥臭自若也

    (唐)房千里《投荒杂录》

    波斯枣,广州郭内见其树……(刘)恂曾于藩(通“番”)酋家,食本国将来者,色类沙塘,皮肉软烂。饵之,及火烁水蒸味也

    (唐)刘恂《岭表录异》

    A、中外间饮食文化相互借鉴 B、中外交往丰富了国人生活 C、广东对外经济影响力增强 D、岭南对域外饮食情有独钟
  • 17、东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慕容魔称:“吾先公以来世奉中国,且华裔理殊,强弱固别,岂能与晋竞乎?何为不和以害吾百姓邪!”氐族苻坚称:“今四海事旷,兆庶未宁,黎元应抚,夷狄应和,方将混六合以一家,同有形于赤子。”这表明当时( )
    A、中原王朝与北方各族关系融洽 B、边疆与内地呈现一体化趋势 C、北方少数民族华夏认同感增强 D、北方各民族间差异逐渐缩小
  • 18、下表所述汉代统治者的做法( )

    文献记载

    出处

    (汉武帝元朔二年)徙郡国豪杰及訾三百万以上于茂陵

    班固《汉书》

    (汉宣帝)本始元年春正月,募郡国吏民訾百万以上徙平陵

    (汉成帝鸿嘉二年)徙郡国豪杰赀五百万以上五千户于昌陵

    A、阻断了大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B、旨在强化中央政府权威 C、意在维护自耕农的经济利益 D、确保了统治的长期稳定
  • 19、考古研究发现,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明中存有数千里之外的红山文化特征的玉器,更与江淮地区凌家滩文化有着一定的渊源;距今4300年前,龙山时代文化间的交流在其中心或都邑性遗址中的表现出现高峰,甚至形成一波浪潮。由此可见,早期中华文明( )
    A、逐渐趋向于一致性 B、渐次迈入文明社会 C、萌生华夏认同观念 D、呈现出交融性特征
  • 2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工业革命纺织机的出现,为劳动妇女提供了走出家庭的机会,中产阶级妇女也逐渐走近变化中的社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各国妇女运动的兴起,英国妇女在1928年也获得了与男子同样的选举权。内部妻子对丈夫,孩子对父亲的经济依赖减弱。父亲由此失去了支撑他对于户内成员权威。维系家庭的主要组带不再是经济而是男女之间的感情。相对于前工业化时代因经济关系,或为生存而组成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妇女们开始大量被现代经济部门雇佣,获得一定经济权利,并在实际的工业生产中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妇女经济的独立为其独立精神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妇女而言,社会工作取代了其往日生活中家庭的基础性作用。改变了家庭的首要地位,从而动摇了妇女家庭观念的基础,使家庭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包括夫妻趋于平等现象以及夫妻平等感的产生。妇女们从内心不愿再作原先传统社会家庭中男人们的家庭奴仆。从此,女权意识开始萌发,妇女也有了在家庭中和男子平起平坐的愿望。

    ——摘编自黄雪蓉《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妇女家庭观念的变化》

    提取材料一、二的信息,运用相关史识,围绕其共同反映的主题,自拟题目并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层次分明,表述成文)

上一页 972 973 974 975 976 下一页 跳转